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年路小学参加了由中美两国环境工作者共同发起和组织的环境教育合作项目,开展了“ACT环境大行动”(A:分析问题、C:寻求办法、T:采取行动),为提高少年儿童环保科技素质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活动主题
减少废物,变废为宝,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活动口号
争做减废宣传员,校园减废比养成;争做减废活动家,队员减废比参与;争做减废专业户,家庭减废比回收;争做减废小能手:变废减废比创新。
活动组织
组织部:出谋划策,整体工作的布置和协调。
活动部:了解各中队活动进展情况,协助活动。
咨询部:收集资料,发布信息,上街宣传。
推广部:发现典型,总结成果,及时报道。
社区实践部:组织社区活动和假日小队活动。
活动准备
1.算一算:调查固体废物量。一周时间,每天估算家中丢弃的废物和垃圾的重量,计算出中队队员家庭的日平均废物产生量,再用这个平均数量估算出全校、全镇和全国的家庭废物日产量。讨论如此大量的废物会给当地和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和负担。
2.看一看:实地察看新昌县废物填埋场。了解新昌城关镇的垃圾处理问题:新昌垃圾填埋场按平均每天填埋垃圾180吨,大约可再使用3年。队员们通过耳闻目睹,看到了一场垃圾与人类占用土地的无声争夺战。在那里,队员们还了解到在焚烧垃圾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和致癌物质。
3.开一开:举行“减少废物,从我做起”的主题队会。通过宣讲废物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废物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浪费等,使队员明白环境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4.征一征:征集“减少废物,保护环境”宣传语。学校汇总筛选后,推出宣传口号10条,各中队张贴宣讲。
活动过程
一、A行动:分析问题
(一)了解源削减
1.学知明理 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使队员们认识到废物管理的最佳选择就是要探源,也就是源削减,其主要形式是重复使用、回收、减少、抵制和响应。认识到实施源削减是控制固体废物生成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废物管理的关键。
2.讨论深化 认识具体源削减的方法,并评价其效益,通过评价,使队员们知道源削减与减少废物的直接关系,从而增强自觉实施源削减的意识。如购物时带上布口袋,就会减少纸或塑料袋的使用,节约原料与能源。
3.行为内化 以活动小组(3-5人)的形式,根据每个组员一天的行为记录来对照自己对减废的观念和态度,达到观念态度的提升。
(二)减少废物
1.传授知识 (1)物品中哪些可以回收?哪些可以重复使用?(2)为什么说过度包装是产生固体废物的重要原因?
2.讨论深化 (1)邀请县环卫所同志为队员作废物管理的专题报告,讨论废物管理问题。(2)由科技老师为队员们作有关包装和源削减的知识讲座,帮助队员了解购物和减废之间的关系,加深了解过度包装既浪费原材料又增加废物堆放量。
3.行为内化 分组考察校园、家庭、社区产生的废物种类,各场所废物的管理优劣情况,测算学校、社区的回收站及家庭的废物再生回收率,并以环境主人翁的姿态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二、C行动:寻求办法
1.培训工作小骨干 强化意识,明确各组织人员职责、工作任务,定期汇报交流工作。
2.制定行为细则 开展减废办法大讨论,围绕源削减,分小组讨论,大家为学校废品管理、家庭购物行为、社区环境改善等方面献计献策。筛选汇总减废办法,一起为家庭、学校、同学策划减废建议书。
3.提交减废建议书 (1)《学校废物管理建议书》:进行 “空气中的尘埃知多少” 测算 ,撰写“校园烟囱检测”调查报告,呈交给校长,指出校园环境的不利因素及对策。(2)《家庭购物友善环境建议书》: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入手,对家长在环保购物方面提出建议,提倡绿色消费。(3)《学生在校友善环境建议书》:倡议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人人参与环保行动。
4.举办成果交流会 举办“环境与我们的责任”科学实践小论坛及成果交流会,从废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T行动:采取行动
1.开展回收制作活动 (1)利用废油自制肥皂实验:把废油氢氧化钠、乙醇和水配好放在平底烧瓶内加热,倒进食盐水中,然后用纱布过滤出肥皂,放在方形塑料盒成型,制成了方块肥皂。(2)地球村回收日:每周三中午,队员们把瓶、罐、纸、电池等废品交给回收站,由回收站的小干部负责分类变卖。(3)制作盐水蓄电瓶:挑选同样大小的电池,根据型号加以分类,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相接,形成一个通路,做成盐水蓄电瓶。
2.进行变废为宝创意比赛 (1)易拉罐模型设计大赛:学校组织 “易拉罐模型设计制作大赛”,易拉罐模型犹如立体的雕塑群,成了别致的景观。(2)载人纸船制作比赛:利用废旧的硬纸板制作船和桨,要求能在水上载人行驶。(3)时装设计大赛:举行变废为宝时装设计大赛,要求90%以上的材料为废品,分小组设计,人人参与。
3.学会自我评和完善 (1)队员个人行为评估:设计活动小组评估表、队员自我评估表、队员调查问卷,让队员了解自己学习所得,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的变化。(2)召开环保行动总结表彰大会: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队员,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发扬的,什么是必须克服的。
活动主题
减少废物,变废为宝,让我们的环境更美好。
活动口号
争做减废宣传员,校园减废比养成;争做减废活动家,队员减废比参与;争做减废专业户,家庭减废比回收;争做减废小能手:变废减废比创新。
活动组织
组织部:出谋划策,整体工作的布置和协调。
活动部:了解各中队活动进展情况,协助活动。
咨询部:收集资料,发布信息,上街宣传。
推广部:发现典型,总结成果,及时报道。
社区实践部:组织社区活动和假日小队活动。
活动准备
1.算一算:调查固体废物量。一周时间,每天估算家中丢弃的废物和垃圾的重量,计算出中队队员家庭的日平均废物产生量,再用这个平均数量估算出全校、全镇和全国的家庭废物日产量。讨论如此大量的废物会给当地和国家带来哪些影响和负担。
2.看一看:实地察看新昌县废物填埋场。了解新昌城关镇的垃圾处理问题:新昌垃圾填埋场按平均每天填埋垃圾180吨,大约可再使用3年。队员们通过耳闻目睹,看到了一场垃圾与人类占用土地的无声争夺战。在那里,队员们还了解到在焚烧垃圾过程中,产生的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和致癌物质。
3.开一开:举行“减少废物,从我做起”的主题队会。通过宣讲废物污染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废物增加对能源、资源的浪费等,使队员明白环境与个人和群体的关系。
4.征一征:征集“减少废物,保护环境”宣传语。学校汇总筛选后,推出宣传口号10条,各中队张贴宣讲。
活动过程
一、A行动:分析问题
(一)了解源削减
1.学知明理 通过环境知识的学习,使队员们认识到废物管理的最佳选择就是要探源,也就是源削减,其主要形式是重复使用、回收、减少、抵制和响应。认识到实施源削减是控制固体废物生成量的重要方法,也是废物管理的关键。
2.讨论深化 认识具体源削减的方法,并评价其效益,通过评价,使队员们知道源削减与减少废物的直接关系,从而增强自觉实施源削减的意识。如购物时带上布口袋,就会减少纸或塑料袋的使用,节约原料与能源。
3.行为内化 以活动小组(3-5人)的形式,根据每个组员一天的行为记录来对照自己对减废的观念和态度,达到观念态度的提升。
(二)减少废物
1.传授知识 (1)物品中哪些可以回收?哪些可以重复使用?(2)为什么说过度包装是产生固体废物的重要原因?
2.讨论深化 (1)邀请县环卫所同志为队员作废物管理的专题报告,讨论废物管理问题。(2)由科技老师为队员们作有关包装和源削减的知识讲座,帮助队员了解购物和减废之间的关系,加深了解过度包装既浪费原材料又增加废物堆放量。
3.行为内化 分组考察校园、家庭、社区产生的废物种类,各场所废物的管理优劣情况,测算学校、社区的回收站及家庭的废物再生回收率,并以环境主人翁的姿态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意见。
二、C行动:寻求办法
1.培训工作小骨干 强化意识,明确各组织人员职责、工作任务,定期汇报交流工作。
2.制定行为细则 开展减废办法大讨论,围绕源削减,分小组讨论,大家为学校废品管理、家庭购物行为、社区环境改善等方面献计献策。筛选汇总减废办法,一起为家庭、学校、同学策划减废建议书。
3.提交减废建议书 (1)《学校废物管理建议书》:进行 “空气中的尘埃知多少” 测算 ,撰写“校园烟囱检测”调查报告,呈交给校长,指出校园环境的不利因素及对策。(2)《家庭购物友善环境建议书》:从保护环境角度考虑入手,对家长在环保购物方面提出建议,提倡绿色消费。(3)《学生在校友善环境建议书》:倡议从日常生活小事做起,人人参与环保行动。
4.举办成果交流会 举办“环境与我们的责任”科学实践小论坛及成果交流会,从废物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三方面进行交流讨论,提出建议和措施。
三、T行动:采取行动
1.开展回收制作活动 (1)利用废油自制肥皂实验:把废油氢氧化钠、乙醇和水配好放在平底烧瓶内加热,倒进食盐水中,然后用纱布过滤出肥皂,放在方形塑料盒成型,制成了方块肥皂。(2)地球村回收日:每周三中午,队员们把瓶、罐、纸、电池等废品交给回收站,由回收站的小干部负责分类变卖。(3)制作盐水蓄电瓶:挑选同样大小的电池,根据型号加以分类,用导线把电池的正负极相接,形成一个通路,做成盐水蓄电瓶。
2.进行变废为宝创意比赛 (1)易拉罐模型设计大赛:学校组织 “易拉罐模型设计制作大赛”,易拉罐模型犹如立体的雕塑群,成了别致的景观。(2)载人纸船制作比赛:利用废旧的硬纸板制作船和桨,要求能在水上载人行驶。(3)时装设计大赛:举行变废为宝时装设计大赛,要求90%以上的材料为废品,分小组设计,人人参与。
3.学会自我评和完善 (1)队员个人行为评估:设计活动小组评估表、队员自我评估表、队员调查问卷,让队员了解自己学习所得,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态度和行为方面发生的变化。(2)召开环保行动总结表彰大会:以榜样的力量激励队员,从而使他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应该发扬的,什么是必须克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