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纸云烟:17世纪以来绘画艺术中的吸烟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jie3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黄金时期以吸烟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17世纪的荷兰一派欣欣向荣,被誉为“黄金时代”。那时,一种全新的荷兰派艺术形式诞生了,香烟的主题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人们很难确定谁是第一个画吸烟者的人,但吸烟在黄金时代的作品中非常流行。南欧人认为太过现代的烟斗不适于体现神话和古典场景,因此,在荷兰画作中,现实常常成为隐晦地表现象征主义的借口,作品也有明显的道德说教意味。例如扬·斯丁的《如是听,如是唱》塑造了一个让儿子吸烟的父亲的反面教材,结果儿子年纪轻轻便涉足放荡生活。
  这些绘画作品反映了一种社会现状:吸烟是属于贫穷阶层的。1601到1602年阿姆斯特丹流行的传染病和1602年的地震摧毁了穷人们一切快乐生活的可能,人们不得不相信,香烟的烟雾可以驱逐瘟疫,因此迫不及待地吸起烟来。他们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成为弱势群体,但吸烟却为他们带来希望、赶走饥饿。荷兰画家杰拉德·特博瑞奇以及佛兰德艺术家大卫·特尼瑞斯尤其擅长描绘社会底层掩盖在文明之下的粗俗,这些作品是为迎合富人们取笑穷人的心理而创作。吸烟是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但是这并不是对吸烟的赞美,因为吸烟本身就是与社会的劣迹联系在一起的。
  现在已很难弄清楚,描述吸烟酗酒的画家们是不是经常出入酒馆和妓院。人们通常认为,吸烟因为使体内的水分干燥而让人口干舌燥,于是人们便通过饮啤酒来解渴,于是恶性循环形成了。荷兰共和国的加尔文教徒鼓吹人们节制这种行为:吸烟让人萎靡不振,纯粹是浪费生命。
  相对而言,女性很少出现在17世纪作品中。即使出现,也是以惩罚那些烟民和寻欢作乐者的形象出现的。绘画中的女性通常是烟馆的老板娘,她们自己头脑清醒,却乘人之危占烟鬼酒鬼的便宜。在这些场景中,女人将一切尽收眼底。艺术家们无意让女人担当反面角色,而是要她们传达一种道德信息。她们是作品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告诫人们这种愚蠢的行为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另一主题是一名老妇人在灌烟斗,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他人。这样的女人是老鸨,动作很下流,烟斗便是传达这种信息的符号。
  自画像中也使用烟斗,烟斗赋予画像以象征意义。当作品中的画家背对着空白画布抽烟时,他正在浪费时间;当画家面对画布时,则表示吸烟为他带来灵感。
  随着荷兰烟草业营利的增长,吸烟也成为受人尊敬的行为。烟管变长了,以便冷却和净化烟雾。烟草的社会接受度越来越高,长颈烟斗成为地位的象征。吸烟在富人中的流行在某种程度上把低俗的农民赶出了画布,甚至成为大众推崇的行为。在霍斯的作品中,一个品味高雅的聚会上,人们优雅地拿着烟斗——吸烟反映了优雅的生活。
  17世纪早期,吸烟尚未染上不健康的污点,烟草甚至被当作药品来使用。在俄斯塔德的作品《一个在室内吸烟的药剂师》中,一个男人坐在一堆药品中吸烟。不过这样的画很少见,作为享乐的吸烟比用来治病的吸烟享有更高的地位。
  时间的流逝又成为绘画的主题。画家用静物——烟斗提醒人们生命的转瞬即逝和不确定性,告诉人们尘世的欢愉无法拯救灵魂,生命短暂得就像烟斗中的香烟。人体的功能同时也被体现出来,比如描绘正在小便的人是强调身体短暂的一瞬,把吸烟者和一个大便的形象放在起代表了气味。香烟频繁地被用来代表五种感观。
  异国情调
  随着荷兰黄金时代的没落,吸烟被绘画艺术冷落了一段时期,鲜见于18世纪的绘画作品中,只有深受17世纪荷兰绘画艺术影响的法国画家夏尔丹偶尔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放一支烟斗。吸烟不仅失去了对绘画艺术的吸引力,在日常生活也逐渐失宠,取而代之的是流行于中产阶级和艺馆中的“嗅烟”。农民和乡下人吸烟的现象更让其象征繁荣的意义黯然失色,甚至连优雅地“嗅烟”都鲜见于当时的绘画作品中。
  纵观18世纪,可以说吸烟已绝迹于西方艺术了,但烟斗仍旧在表现异域风情的作品中占一席之地,其代表画家如乔瓦尼·安东尼奥、约瑟夫·弗纳特和利奥塔德。画中吸烟的大家闺秀一边百无聊赖,一边却激情澎湃。锡塔琴、长须和烟斗表现了异国情调,满足了18世纪公众对奇闻异事的好奇心,这些作品也反映了欧洲和东方贸易的发展。长久以来,吸烟和不为人知的地方联系在一起,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见到表现这种异域风情的作品。
  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和艺术自由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艺术家视烟斗为娱情的工具。卢梭把乡下人的生活理想化,把那些融入大自然、宁静地享受烟斗的人称为“高贵的野蛮人”。描绘牧羊人在古迹中放牧的田园派作品中竟然也出现了烟斗。吸烟象征着无尽的思索,农民和牧羊人的生活是相似的,吸烟逆时光而行,是“消磨时间”的方式。
  在清教徒式的19世纪,社会不赞成妇女吸烟。一个女人应该待在房间里,做一名纯洁的情人、妈妈和天使。吸烟仅限于男人的房间或吸烟沙龙、台球室和图书馆,在这些地方,吸烟是一天当中无伤大雅的一个活动,是中产阶级的轻松一刻。德国彼德麦式作品的一个常用的重要元素便是烟斗,让人们联想起这些小资人士的闲适自在。然而,仅仅拿着一根烟斗并不足以表现世界浪漫主义背景下的豪情壮志。
  浪漫主义时期特别强调艺术家的个性,于是艺术家们纷纷将个人的兴趣和情感引入绘画主题中,以在中产阶级面前独树一帜。吸烟在欧洲19世纪的绘画艺术中牢牢占据一席之地,事实也证明在表现知识分子的个性方面,吸烟是一种独特的方法。在迷漫的烟雾中,画家、作家和哲学家都陷入了沉思。他们吸着烟,专注的眼神中透露出思考的深邃。正如在爱德华·马奈的作品《诗人马拉梅》中,升腾的烟雾为诗人带来灵感,让他写成一首诗。尼古丁的作用在这幅作品中得以体现:放松了身体,活跃了思维。与此同时,许多自画像也表明,吸烟是芝术家独立精神的象征。自觉又有点傲气的艺术家们把自己标榜为高高在上于中产阶级的波希米亚一族,正因为他们,早已存在了几个世纪的吸烟行为突然变得现代时尚起来。
  新时代的印象派艺术家很少表现烟民了。在他们的生活“快照”中,烟斗和拐杖、帽子、手套等一样普通,失去了作为符号的意义。然而,具有强烈象征主义心理倾向的后印象派们重拾对吸烟的兴趣,于是,新的关联出现了。现代社会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吸烟和运动——却在自1900年开始的十年里成为社会和艺术中不可分割的孪生子。值得注意的是乔治·秀拉的名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中的两个吸烟者。左边,一个吸烟斗的划船手斜倚在沙滩上,右边,一个衣着体面的绅士正吸着一支雪茄,这点体现了他与身边的女伴——妓女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另外,秀拉用雪茄代表阴茎。   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画里,香烟渐渐地出现在女人的唇间。亨利·德·土鲁斯-罗特列克和文森特·梵·高都画过酒吧里的女人。观众一下子便能辨认她们的行当:厚厚的白粉掩盖了脸上的梅毒粉刺。艺术家们捕捉住了映衬在诱人却透着邪恶之气的烟圈之下的灿烂笑脸,以及笑脸背后的神秘氛围。妓女们如飞蛾扑火般扑向嫖客,对她们来说,在公共场合吸烟不存在任何问题。进入20世纪以后,吸烟却渐渐成为女人的一种“时髦”之举,并在“咆哮的20年代”达到顶峰,雪白的香烟总是与女人们如影随形。
  19世纪末期的另一艺术主题是生活的阴郁面。正如梵·高的早期代表作《吸烟的骷髅》所示,香烟成了强化恐怖气氛的工具。有些人倾向于认为这幅画发出了反吸烟的警报——至少比印在香烟盒上的那些更为有力,但梵·高也只是“耍了一个特技而已”。画室中作为艺术家道具的骷髅在现实中却成为人们玩笑的工具。自己吸烟的梵·高不想说教,只是开了个不健康的玩笑。画家们有意表达颓废派的宿命论,如在爱德华·蒙克的作品《自画像》和《圣克劳地的傍晚》(均收藏于奥斯陆挪威国家美术馆)中,烟雾反映了内心的苦闷。这些作品似乎预示着弗洛伊德眼中本能决定行动的淫乱社会的到来。
  阶级社会的游戏
  香烟和雪茄在19世纪传入欧洲,但是直到20世纪,不同类型烟草的特殊意义在艺术中才得以体现。不同的吸烟方式代表着不同的人物类型,由烟斗、香烟和雪茄代表的不同艺术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获得大众的认可。总的来说,烟斗和雪茄对应有权阶级,不同的是雪茄烟象征着慎重和冷静。显然,烟斗和文学从来没有分离过。小说中的大侦探福尔摩斯和梅格雷寸步不离烟斗,画家也采用了类似手法。毕加索的《诗人》叼着烟斗,马库希也给了诗人阿波里奈尔(藏于费城艺术博物馆)一支烟斗。另一方面,雪茄代表着财富:大亨和强盗头子都用雪茄表现他们的显赫地位,同时也突出了他们的卑鄙和无情。而香烟代表冒险、危机、力量和青春,这点反映在骆驼的复活和万宝路的牛仔等经典香烟广告中。但是,香烟同时也代表着忧虑和紧张。
  烟斗在20世纪的立体派画家中特别流行,同吉他、报纸和眼镜一同经常出现在静物画中。这些常出现在酒吧里的东西表现了画家的小资情调,但是根据立体派喜欢扮成对手的习惯,也不排除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资产阶级的物品成为一种崭新的先锋艺术描绘的主题。因此,烟斗及其他物品代表了资产阶级。除了作为酒吧的元素,来源于古典艺术中代表情爱关系的吉他代表着女人的身体,而烟斗则比拟了现代的男性。有趣的是,艺术家们解剖了传统的吉他,却用现实的手法来描绘烟斗。
  立体派用来玩智力游戏的东西却成为无情、冷淡的新客观主义者冷嘲热讽的对象,他们用雪茄、烟斗和香烟来代表资产阶级社会的角色分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噩梦击碎了人们的梦想,由于对现代社会缺乏信心,愤世嫉俗的心态十分普遍。在艺术上,传统社会照旧吸着烟,但却强调一种懒散的气氛。这些作品反映了男女之间、劳资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吸烟的不同元素也被用来表现艺术家对资产阶级道德虚伪性的批判:工人阶级的劳苦和资产阶级的雪茄形成鲜明对比。正如亨利·玛丽亚·达瑞豪森的《黑商人》所展示的那样,雪茄是一种象征权贵的社会符号。19世纪末期由吸烟的妓女们引入的黑色情爱主题继续存在着。乔治·格罗兹和奥托·迪克斯等艺术家描绘了吞云吐雾的妓院。贝托尔·布莱希特曾说过:“一个伟大的天才困在烟花柳巷里”,正好说明了有些画中妓女吸雪茄的原因。这些女人对男人的控制力巨大且具有破坏性,他们把意志薄弱的客人投入了厄运的深渊。随着纳粹主义的兴起,险恶的烟雾笼罩着冷漠的社会:暴风雨快来了!
  最后几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叛逆浪子们如詹姆斯·迪恩和马龙·白兰度用点燃的烟卷表达他们在社会中的无助和代沟,吸烟也给他们带来了安全感。20世纪60年代,几乎每个人都在吸烟,香烟无处不在。艺术家们对普通的香烟广告进行了重新阐释。
  资本主义的大众文化突出鲜明的形象。香烟盒本身便是迷你艺术品,成为收藏家收藏的对象。库特·史维塔斯早在二战前就在他的拼贴画中使用了香烟商标。流行艺术把库特作品的幽默和吸烟的旧习联系起来。墨尔·拉莫斯描绘了一个伏在雪茄上的裸女来取笑香烟广告及香烟本身的色情化。汤姆·维塞尔曼拿性和香烟的老一套来做文章,描绘了靠在放了一支香烟的烟灰缸旁的裸乳。但是消费社会的形象并不总是多姿多彩、轻松愉悦的。在丹尼尔·施珀里笔下的饭后餐桌上,烟头被掐灭在残羹冷炙上。在所有废物的衬托下,香烟成了消费社会最理想的代号。烟头、火柴、烟盒、卷烟纸和雪茄烟盒统统都是废物。克托斯·奥尔登堡的雕像《大烟头》(藏于纽约惠特尼英国艺术博物馆)反映了这个废物成堆的社会。奥尔登堡展现了不仅加重了烟瘾而且损坏人体健康的成堆的烟头,还描述自己的作品为“展示极度的平庸”。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画烟头了。
  艺术家用吸烟来表达当代人的焦虑和疲惫。在弗兰西斯·培根的画《乔治·戴尔的两份论文》里,一个烟灰缸堆满了烟头,但这还不足以阻止戴尔在另一个作品中又点起一支烟。这是个紧张、神经质的老烟民的画像。辛蒂·雪曼的摄像作品中也赤裸裸地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孤独和冷漠。这些作品几乎成为标准,香烟在其中常发挥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随着香烟管制的加强及对其负面影响的宣传,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吸烟失去了它的魅力,而随之而来的形象转变也是巨大的。理查德·普林斯曾描绘过自由了的吸烟者,却发现自己成为一个伤心欲绝的牛仔。在美国的反吸烟运动中,万宝路的牛仔形象无疑是最懦弱的。世界卫生组织还委托一些画家(如米罗斯劳·巴克)画宣传吸烟风险的画。正如杜安·汉森的《超市购物者》所示,吸烟已经和工人阶级联系在一起,沮丧可怜的烟民是失败者:毫无成就、肥胖,贪婪和意志薄弱。当所有的光环退去时,剩下的只是街头那些由超市或电视销售的商品主宰生活的瘾君子。
  日益高涨的禁烟呼声也遭遇了反对的声音。与萨特奇收藏有关的英国画家们对禁烟表示震惊。萨拉·卢卡斯拿着她的摄影作品,嘴角叼着一支香烟,作品的标题《以火灭火》明确地表明了她的反叛态度。但是,只有态度足够吗?在一切限制措施面前,生存了四个世纪的香烟的灭亡似乎近在眼前。或许卢卡斯的态度是对的:全社会都在反对香烟,艺术却从中获得突破。
其他文献
姓名  对有些人来说,名字决定了命运。当她叫马格丽莎·赫特雷达·泽勒的时候,只是一个喜欢空想的高傲小女孩,而1895年7月11日与鲁道夫·利奥德的婚姻带来的除了“利奥德夫人”这个名字外,还有酗酒丈夫的殴打和丧子之痛。1903年,她离开丈夫来到巴黎,以“麦克劳德夫人”的化名混迹于欢场,很快,她灼热的艳舞以及东方风情的表演便赢得了一个流传后世的名字——“玛塔·哈丽”——而这一名字又取自深深陷入其美艳当
期刊
征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游戏  1987年6月,时任美国总统的里根致信时任苏共总书记的戈尔巴乔夫,希望他推倒东西方之间的高墙与阻碍。有趣的是,里根致信的这一天恰好是俄罗斯方块发售三周年的纪念日。这种历史的巧合赋予了俄罗斯方块政治的隐喻性。众所周知,风靡世界的俄罗斯方块是通过将落下的方块组合排列成一行进行消除得分的游戏,那一行行消失的方块,在后来人的眼里如同那一座座曾经高耸在东西边界又在一瞬间轰然倒塌
期刊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是中国有史以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但应当看到,重经济轻文化、重开发轻历史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使我们在房地产开发、旧城改造中,出现了无序和混乱状态。当今,对历史名城、文化街区、古镇、古村落等这类文化遗产造成的严重破坏,也是几千年来所未有的,实在令人痛心。  《看历史》:四川省“4.20”芦山强烈地震,再次令举国心痛。您在《怅望山河》108页曾写道:汶川之后,下一个强震会出现
期刊
历史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信仰中,都不约而同有着朝圣的悠久传承及朝圣文化。  朝圣的传统定义,是远离家庭、亲友、财产等一切外在牵绊,把个人安逸、世俗享乐、亲友情谊、外表虚荣放弃,并非为了个人荣誉,也忘记出身贵贱、种族优劣、个人成就、社会地位,而朝着某个特定地点前进,并在最后“纯洁无瑕地回归”。这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心灵上的重生。  大部分宗教朝圣活动,都有某个或某几个地理上的定点,如麦
期刊
1989年东欧剧变,就在柏林墙被拆除的前几个月,日本游戏制作巨头任天堂开始向美国诠释它自己的自由定义。任天堂新推出的一款叫做“GameBoy”的电池驱动便携游戏机,承诺给予电子游戏玩家前所未有的自由,将他们从娱乐室、披萨店、游乐中心解放出来。这玩意儿只配备一个游戏:俄罗斯方块。那些不断落下的方块很快堆砌成墙壁,玩家的目标就是让那些墙壁消失。就是这样一个图像简单、速度舒缓的灰度屏游戏机销量超过了70
期刊
纪录电影之父弗拉哈迪, 拍摄了历史上第一部全长纪录片。他探险的一生,远离文明。1949年在BBC,他说自己曾一拳打倒一头熊,并且把熊变成了他的宠物。结果坐火车时,他在车厢里把熊弄丢了……  以下文字是弗拉哈迪1949年夏天为BBC口授的故事……  我曾跟一头熊干过漂亮的一仗。那时候,我要比现在年轻得多,精力也更旺盛。当时我正在苏必利尔湖以北一块人迹罕至的地区做勘探工作。我带了一名印第安随从,乘着一
期刊
牛津大学八年时光对王尔德的影响终其一生,他在学校获得的一系列成功使他把一个本是对任何一个有思想、对生活抱有美的态度的人都深怀敌意的社会想得太美好、太可以随心所欲了。他希望自己身边一直有鲜花和掌声,一直有崇拜者和同情者。他放浪不羁,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他希望生活一直像在牛津时那样:父亲替他付学费,学校把他与社会隔离,只给他知识与美,而他则可以自由选择可爱、精美的一切,拒绝一切可厌、病态、粗鲁的生活。
期刊
美国争取独立时,富兰克林的声誉以及与国王路易十五的亲密关系使他成为美国寻求法国援助时的最佳大使。他对闪电的痴迷居然在说服法国人支持美国革命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而在英国,乔治三世厌恶富兰克林的政治观点,下令不许在宫殿上安装富兰克林避雷针。  子虚乌有的放风筝事件  美国的每个学龄儿童都知道这个故事。本杰明·富兰克林通过在雷雨中放飞一只线上系有钥匙的风筝发现了电。当他们再大一点,这些学生就禁不住想:“
期刊
美国摄影师刘易斯·海因1903年开始接触摄影,1906年为国家儿童劳动委员会工作。他的足迹遍及美国东部地区,用镜头记录那些隐藏在暗处的童工现象。刘易斯·海因在大约十年间拍摄了五千多张有关童工的照片。这些照片成为历史的证据,让当时的人们知道,这个社会上儿童正在被迫像成年人一样劳动。最终,在媒体的关注下,美国的良心被唤醒,美国的许多州都修改法律,禁止未成年人工作,美国的童工制度逐步被废除。  刘易斯·
期刊
1778年2月,地点是巴黎旺多姆广场附近的一间大厅里,灯光晦暗,布满镜子的大厅里满是诡异的巴洛克气息,室内铺陈厚厚的地毯,墙壁装饰天文星相图案,活像莎士比亚戏剧里三个老妖婆的居所,虽然华丽一些,但气氛还是一样地让人压抑不快。这间疯狂的大厅里的人一个个假发珠屡,衣饰簇新,当得起最优雅的绅士淑女。但这些人每个人都罹患各种各样的隐疾。他们到这里来,是为了寻求治病的秘密法宝。  此刻,他们正围坐在一个橡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