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央视曝光了三大豪华车品牌使用沥青阻尼片,导致车内空气质量严重污染,车主频繁投诉无果的事件。其中来自北京奔驰C级车、E级车,华晨宝马3系车、5系车以及一汽奥迪Q5等车型产品的6个阻尼板样品检测结果显示,均含有70号沥青成分。沥青是含有多环芳烃及硫、酚等多种对有害物质,在车内经过暴晒和时间的挥发,会对我们身体造成极大的伤害。事件一出让许多人都惊讶不已,号称国际水准、百年品牌的世界著名企业为什么一到国产了之后,就这样粗制滥造,应付了事,甚至罔顾众多消费者的生命健康?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缺失固然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企业的职业操守在哪里?豪华品牌价值又体现在哪里?三大品牌,此次缺失的不止是阻尼片,更是以人为本的造车精神。
何止一个阻尼片
此次曝光的阻尼片本来的作用是驾驶时降低车内噪音和震动的,国外规定阻尼片必须为高分子树脂材料制作。而国产奔驰,宝马,奥迪为了节约成本,均使用会产生剧毒的70号沥青制作阻尼片。据专家测算,以普通的三厢轿车为例,使用沥青阻尼片和使用环保材料的差价在每辆车150元钱到200元钱左右。2012年全年,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和一汽奥迪三大品牌的轿车销售总量约65万辆,那么使用沥青阻尼片一项,一年即可产生总计九千七百万至一亿三千万元的利润。
让人心寒的不仅仅是拥有十几年、百年造车史的这些著名品牌会在一个小小的阻尼片上偷工减料,而是这些隐藏在车内的零部件,消费者并不可能全部都能察觉。如果三大品牌能够为了200元的成本差价更换阻尼片,那么是不是就会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动手脚。这不仅仅是个阻尼片的问题,是整个企业的态度和他们造车精神。“曝光的是国产奔驰、宝马、奥迪车的阻尼片材料瑕疵,不如说,三大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那被扭曲了的或者说那被二百元吞噬了的造车精神。”资深汽车研究专家宏常非也发表评论说。
监管缺失
其实在国外,车型上是严格禁止使用沥青阻尼片的,但为什么到了国产车上,这些企业就敢于冒风险呢?中国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缺失,监管力度太弱让这些企业有机可乘。几年前,在全球都淘汰了致癌率极高的石棉离合器压片和刹车片时,中国的汽车还都在使用这种重污染的产品。而一直到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出台限制石棉制品用于车辆配件时,中国已“落后”全球其他国家至少5年。利欲熏心的制造商只顾生产成本,利用标准的缺失不顾用户利益而大量使用有毒材料,这样的案例,不仅仅在汽车行业,在其它行业中也比比皆是。市场发展太快,相关的行业规则和法律却无法及时赶上。当一些企业将利益摆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质量、忽略了消费者的健康,丧失了标准和良心,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就只剩下这些单薄的法律和监管了。如果这些制度再缺失,那么消费者就只能任人鱼肉了。
规则不是借口
虽然我们的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但这绝对不是任何一个企业偷工减料,损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借口,所有的汽车企业,不论有没有政策法规约束,都应该以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造好车,好好造车,最不济,也不能欺瞒公众做明知有毒有害有危险却为了眼前利益而伤天害理的产品。这些跨国公司,原本拥有傲世的资本,一进入中国市场,却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差异化对待,掌握了中国消费者的话语权,以中国消费者对其的信心和热情作为其肆意妄为的资本。高涨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让他们并不尊重中国市场、尊重中国消费者。在这种傲慢态度下制造的车型产品,提供的各种服务能够保证他的品质吗?结论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央视这样的权威媒体曝光,笔者认为三大品牌一定仍然不会对此重视,多少次我们的车型被无形地减配,多少次我们的召回和外国差异,多少次我们消费者的上诉得不到回应,一次次践踏的不止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消费者的信心和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没有了中国消费者的支持,三大品牌能靠欧洲低迷的市场度日吗?
何止一个阻尼片
此次曝光的阻尼片本来的作用是驾驶时降低车内噪音和震动的,国外规定阻尼片必须为高分子树脂材料制作。而国产奔驰,宝马,奥迪为了节约成本,均使用会产生剧毒的70号沥青制作阻尼片。据专家测算,以普通的三厢轿车为例,使用沥青阻尼片和使用环保材料的差价在每辆车150元钱到200元钱左右。2012年全年,北京奔驰、华晨宝马和一汽奥迪三大品牌的轿车销售总量约65万辆,那么使用沥青阻尼片一项,一年即可产生总计九千七百万至一亿三千万元的利润。
让人心寒的不仅仅是拥有十几年、百年造车史的这些著名品牌会在一个小小的阻尼片上偷工减料,而是这些隐藏在车内的零部件,消费者并不可能全部都能察觉。如果三大品牌能够为了200元的成本差价更换阻尼片,那么是不是就会在更多看不见的地方动手脚。这不仅仅是个阻尼片的问题,是整个企业的态度和他们造车精神。“曝光的是国产奔驰、宝马、奥迪车的阻尼片材料瑕疵,不如说,三大品牌在中国市场上那被扭曲了的或者说那被二百元吞噬了的造车精神。”资深汽车研究专家宏常非也发表评论说。
监管缺失
其实在国外,车型上是严格禁止使用沥青阻尼片的,但为什么到了国产车上,这些企业就敢于冒风险呢?中国法律和行业规则的缺失,监管力度太弱让这些企业有机可乘。几年前,在全球都淘汰了致癌率极高的石棉离合器压片和刹车片时,中国的汽车还都在使用这种重污染的产品。而一直到中国相关法律法规出台限制石棉制品用于车辆配件时,中国已“落后”全球其他国家至少5年。利欲熏心的制造商只顾生产成本,利用标准的缺失不顾用户利益而大量使用有毒材料,这样的案例,不仅仅在汽车行业,在其它行业中也比比皆是。市场发展太快,相关的行业规则和法律却无法及时赶上。当一些企业将利益摆在了第一位而忽略了质量、忽略了消费者的健康,丧失了标准和良心,能够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就只剩下这些单薄的法律和监管了。如果这些制度再缺失,那么消费者就只能任人鱼肉了。
规则不是借口
虽然我们的制度存在这样那样的缺失,但这绝对不是任何一个企业偷工减料,损害消费者生命健康的借口,所有的汽车企业,不论有没有政策法规约束,都应该以保护消费者的基本权益,造好车,好好造车,最不济,也不能欺瞒公众做明知有毒有害有危险却为了眼前利益而伤天害理的产品。这些跨国公司,原本拥有傲世的资本,一进入中国市场,却摆出“高高在上”的架势,差异化对待,掌握了中国消费者的话语权,以中国消费者对其的信心和热情作为其肆意妄为的资本。高涨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让他们并不尊重中国市场、尊重中国消费者。在这种傲慢态度下制造的车型产品,提供的各种服务能够保证他的品质吗?结论可想而知。
如果不是央视这样的权威媒体曝光,笔者认为三大品牌一定仍然不会对此重视,多少次我们的车型被无形地减配,多少次我们的召回和外国差异,多少次我们消费者的上诉得不到回应,一次次践踏的不止是消费者的权益更是消费者的信心和对于品牌的忠诚度。没有了中国消费者的支持,三大品牌能靠欧洲低迷的市场度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