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主城建成区主要绿地的植物种类构成研究

来源 :生态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t5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调查了重庆市主城建成区道路、居住区、单位、公园四类主要绿地共132个,从植物科属、来源、生活型、区系、优势种、多样性、入侵种七个方面分析了绿地植物种类构成,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类(TWINSPAN)分析植物群落.结果表明:(1)本次调查共记录维管束植物135科376属550种,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居住区绿地最高而公园绿地最低;(2)外来植物占42%,其中81%是引种的观赏植物,外来植物区系以热带成分为主;(3)乔灌植物优势种均为栽培植物,草本80%优势种和90%主要群丛指示种为自生植物,自生草本植物利用潜力巨大.(4)26种入侵植物中80%是草本植物,且在四类绿地中分布均匀,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垂序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喜旱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小蓬草(Conyza canadensis)四种危害较大的入侵植物已成为绿地主要群丛的指示种;(5)TWINSPAN分类得到乔灌和草本植物主要群丛类型及其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植物种类选择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光动力疗法(PDT)已被证明可以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ICD).但是由于PDT本身的局限性以及肿瘤部位的免疫原性差和免疫抑制环境的原因,单独的PDT在癌症免疫治疗中难以获得强大而持久的适应性抗肿瘤功效,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提高肿瘤的免疫应答效果.因此,文章简述了光动力学机理、ICD原理,以及对PDT诱导的ICD的各种不同策略进行了总结和讨论,策略包括增加氧气(O2)和靶向性提高PDT效果,PDT联合光热疗法(PTT)和化疗等治疗方式,PDT结合免疫检查点以及免疫佐剂抑制来提高ICD效应,以此为研究人员
简要介绍了葡萄糖氧化酶(GOx)在癌症治疗研究中的单一疗法(包括饥饿疗法(ST)、氧化疗法)、双模态疗法(包括协同化学疗法(CT)、化学动力学疗法(CDT)、声动力学疗法(SDT)、光动力学疗法(PDT)、光热疗法(PTT)、气体疗法、放射疗法),以及GOx介导的多模态联合疗法(协同免疫疗法/CDT/PTT/SDT),系统地阐述了GOx介导的相关癌症治疗研究的进展和最新动态.
浮游细菌是湖泊水体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迁移转化.为探索中国北方典型内陆封闭型湖泊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对环境因子变动的响应,以夏季内蒙古达里诺尔湖(以下简称“达里湖”)为例,采集表、底层水共32个样品,基于16S rRNA基因测序,详细分析了浮游细菌群落结构的表、底层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夏季达里湖水体中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和均匀度均呈现表层>底层,丰富度则呈底层>表层.(2)浮游细菌群落以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
D-阿洛酮糖(D-psicose或D-allulose)是一种零热量的功能性稀少糖,具有控血糖、保护胰岛、抗氧化等诸多功效.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D-阿洛酮糖的理化性质,生产关键酶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D-psicose 3-epimerase,DPE)和D-塔格糖3-差向异构酶(D-tagatose 3-epimerase,DTE)的研究进展,探讨了生物法合成D-阿洛酮糖的工艺方法,分子手段改造DPE和DTE的研究成果以及D-阿洛酮糖的分离纯化方法,并就当前D-阿洛酮糖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近年来,由于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热环境问题不断加剧,为了解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中心区热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乌鲁木齐主城区为研究区,基于2000、2005、2010、2015、2017年五期Landsat遥感影像,提取NDVI、FVC等值,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对城市地表进行温度反演,利用线性回归方程法分析城市地表温度与下垫面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期间,乌鲁木齐市主城区中高温区和高温区面积持续增加,共增加了756.83 km2,低温区和中低温区面积则不断减小,减少面积为
如何建设和保护生态良田,发挥好农田的多种功能,是统筹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和耕地资源保护关系的基础.摸清农田的景观现状,可为景观尺度下的生态良田设计提供重要依据.以广东省河源市陂头镇和惠州市泰美镇典型农田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区域遥感影像观测,调查分析了农田景观要素的现状与分布特征,分析了当地农作物利用格局与季节差异及常见杂草种类,并借鉴层次分析法和景观格局指标对农田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陂头镇和泰美镇各农田景观中的景观要素形态、比例差距较大,分布凌乱;2)作物类型种类丰富,以蔬菜(冬季)和水稻(夏季)
牲畜数量的变化是草地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问题,掌握牲畜的时空变化特征有利于了解放牧活动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以青藏高原1978—2017年牲畜存栏量为基础,对青藏高原近40年来牲畜的数量变化趋势和1990年、2000年、2010年及2017年青藏高原牲畜量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1978年以来青藏高原牛、羊年末存栏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其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15%和0.32%,马呈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率为-0.95%;青藏高原牲畜量在空间上表现为由东向西减少的特征,1990—2017年青藏高原牲畜量增
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长江中游地区不同冬种复种方式下水稻产量和土壤氮素特征.结果表明:与冬闲对照处理相比,稻田冬种作物能够改善水稻产量构成要素,促进水稻生长发育,获得较高的群体干物质重,从而提高水稻产量,年均产量显著增加了0.15%—3.95%,2014年早稻和晚稻产量均是大蒜-早稻-晚稻模式最高,与冬闲对照相比,分别显著增加了2.91%和3.51%.分蘖期、抽穗期和灌浆期的铵态氮含量均是紫云英-早稻-晚稻模式达到最大,分蘖盛期和灌浆期显著高出其他处理8.33%—24.80%和12.06%—21.1
由于重金属毒性大,且易在食物链中富集,沉积物中的重金属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因此对东苕溪23个采样点表层沉积物中主要的重金属As、Cd、Co、Cr、Cu、Pb、Zn、Mn和Ni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各种重金属来源,并对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东苕溪沉积物重金属平均浓度Mn>Pb>Zn>Cr>As>Cu>Ni>Co>Cd,As、Cd、Co、Cu、Pb、Zn和Mn的平均浓度均高于它们的环境背景值.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Cd、Co、Cr、Mn和Ni可能来源于自然环境,Cu、
为探究在不同植物群落中的大型底栖动物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对滨海滩涂湿地表层土壤的生物扰动效应,在江苏大丰糜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三核心区的滩涂湿地潮坪区,春季末期在潮沟附近的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群落、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群落、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3个植物群落中,分别设置多蟹围隔区、少蟹围隔区和无围隔区,冬季采集并检测处理后围隔区蟹洞数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及植物生物量等生态指标,分析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