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园词存》与陈作霖的南京地域文化情结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可园老人陈作霖对家乡南京的文化情结不仅体现在对乡邦文献的整理上,亦凝结在其文学创作中。陈作霖的《可园词存》不仅对其重要的南京文学交游活动有生动全面的记述,而且对南京地理名胜、历史掌故、风土名物等进行了多方面描绘和展现,表现出了其对南京地域文化的深厚情结。《可园词存》是认识该时期南京文坛活动与风貌的重要纽带,亦是追溯近代南京地域文化图景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 陈作霖 《可园词存》 南京 地域文化
  陈作霖(1837—1920),字雨生,号伯雨,晚号可园、可园老人。作为南京人,陈作霖对家乡充满着深厚的情感,于乡邦文献用力甚巨,著述宏富,其《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物产风土志》、《金陵佛寺志》等皆为富有影响的地方史志名著。同时,在文学创作领域,陈作霖亦笔耕不错,诗词文兼善,有《可园诗存》二十八卷、《可园词存》四卷、《可园文存》十六卷、《寿藻堂文集》二卷、《养和轩随笔》三卷、《秉烛里谈》三卷、《可园诗话》八卷等作品存世,这些作品对南京地理名胜、历史掌故、风土名物等多有表现,体现出浓郁的地方文化情结,兹文仅就其《可园词存》与南京地域文化之关系做初步考察。
  一、《可园词存》与陈作霖的南京文学交游
  陈作霖先世于明末清初自河南颍川占籍南京,至其凡七世。第四世石渠先生,嘉庆二十四年(1819)进士,尝主讲杭州紫阳书院。第六世葆常先生,同治六年(1867)举于乡。受家族文化环境的熏陶,陈作霖自幼喜爱文学。十四岁(1851)补县学生。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入南京,陈作霖随家人先后迁居于宣城、全椒、凤阳、盱眙、宝应等地,于同治三年(1864)返回南京。陈作霖返里后,肄业于南京钟山、惜阴两书院,以诗、古文、词见赏于山长临川李联琇(小湖)、全椒薛时雨(慰农)。于两书院期间,陈作霖与同里姚兆颐(友梅)、秦际唐(伯虞)、朱绍颐(子期)互为推重。中年时期的陈作霖与刘寿曾、甘元焕(剑候)、姚兆颐、秦际唐等同为南京文坛的中坚。陈作霖与当时的文人好友先后于莫愁湖榭、玄武湖、冶山飞霞阁等地举行集会,因文会友,作图题诗,记怀古人,为当时南京文坛留下不少佳话。光绪元年(1875)陈作霖举于乡。后三上春闱而不第,遂绝意功名,于所筑可园(今南京市安品街20号)中锐意著述。光绪六年(1880),陈作霖与秦际唐、顾云等人为薛时雨建庐于盋山。此后,可园与薛庐就成为陈作霖与文朋经常聚会之所。时陈作霖与秦际唐、朱绍颐、顾云、邓嘉缉、蒋师辙、何延庆交往甚密,并结为“石城七子”,缪荃孙有诗赞之曰:“秦淮昔日初问津,金陵七子才绝伦。”
  陈作霖自同治三年(1864)返里后的六十年间,“初为文坛新秀,继为文坛中坚,再则为文坛耆宿。因此言此六十年间的南京文坛,必言及老人”[1]。关于陈作霖词的创作情况,据其《可园词存自序》可知,陈作霖“六十以后,始学填词”[2]。是集所收词作,为其十年间所成。《可园词存》刻于清宣统二年(1910),凡四卷,共158阙。卷一为“炙簧新谱”(37阙),卷二为“琴心阁忆语”(38阙),卷三为“洗红簃曼调”(44阙),卷四为“花枝楼梦吟”(39阙),以小令和中调为主。这些词作对该时期南京文坛上的交游多有记载,是我们认识该时期南京文坛活动与风貌的重要纽带。
  旧俗入冬后,亲朋相聚,宴饮作乐,谓之“消寒会”,此俗唐代即有,也叫暖冬会。消寒会是陈作霖与文友们集会畅聊的重要活动形式,仅《可园词存》就记录了5次这样的集会。如《貂裘换酒·消寒第一会》:
  司马晴丈、秦伯虞、朱豫生、周柳潭、郑叔龙同集冶麓山房,时己亥冬日也。
  不改寒酸态,尽屏除、山珍海错,但供虾菜。年近休教清兴减,且自评诗读画,瞻屋角、斜阳红挂。酒气蒸成春气暖,解羊裘、磅礴频呼快,知醉里、乾坤大。
  当年记作消寒会,(己卯年事)有九人提壶挈榼,杏花村外。(高冈里姚宅)二十余年弹指过,只有三人尚在。一人又官羁琼海(姚友梅、朱子期、陈耘芬、何善伯、甘子纯、李仲衡皆逝,刘雨生官广东)。头白相依余二老(伯虞及予),约同盟、复整新盘敦。谁说是,兴难再①?
  从词前小序可知,在己亥(1899)冬,时年63岁的陈作霖与司马晴丈、秦伯虞、朱豫生、周柳潭、郑叔龙等好友相聚于自家冶麓山房(即后来之可园)。此次雅集,诸老友品酒饮茶,评诗读画,清兴不减。从词中叙述可知,二十年前,己卯(1879)年在南京高冈里姚宅的那次消寒会有九人,只是二十年之后,当初的参加者只剩三人。是年苏轼生日这一天,雪后晴余,陈作霖与几位好友于司马晴丈倦游室再次集会,是会司马晴丈绘寒斚寿苏图,众人弄笛饮酒,“藉橘荔,共祝髯翁,笠屐旧图重搨”(《西湖月·消寒第四会》)。
  消寒会之外,遇好友归乡、寿辰及重阳佳节等时令,陈作霖及友人往往会组织雅集。如庚子(1900)重阳节前四日,蒋绍由自皖归,召集陈作霖等友人于清凉山扫叶楼小聚。扫叶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清凉山公园中,是明末清初画家、诗人龚贤的故居。“难得良朋欢聚,梗萍忽凑合,踪迹同说。久客天涯,归向乡园,尚见六朝山色”(《疏影》)。在离乱的时代,大家能够重聚于故园扫叶楼,面对满径的红黄落叶,词人心生感慨“飞鸿漫向晴空度,怕带到、北来消息。只拼教、痛饮狂歌,醉过乱离时节”。
  是年小除日,陈作霖与濮青叟、朱豫生、秦伯俣再集司马晴丈倦游室,做五老消寒会。这一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值此国家多难之秋,故友重聚,真是无限感慨:“任今年、地翻天覆,居然挨到年底。梅开五九春归早,姑与故人谋醉。”此次聚會,皆寻常肴馔,然乱中幽聚,已觉庆幸,大家“筵闲莫漫谈时事,且自默觇天意”。久阅世事沧桑的几位老者看着暮起的白雪,都暗暗祈祝“幸刦运消除,太平重见,举盏共相慰”(《摸鱼儿·任今年》)。表现出士人由衷的家国情怀。
  陈作霖性情恬淡中和,善交游,除了《可园词存》中所记几次重要的消寒会之外,其《寿楼春·南罔九老会仿香山晴丈作图附书纸尾》记述了另外一次发生在南京的重要文学集会:   寻南冈新堂,是游河五老(司马、濮、秦、朱及予五人),前约难忘。更得朱颜庞首,四人来翔(梅景韩、郭绍庭、季克之、杨爵臣)。披鹤氅,拖狨裳。浑不同,如今时装。赖妙手图成,香山一例,懒入少年场。回头忆,年华长。讶平陵变谷,沧海栽桑。只有酕醄时候,世仍羲皇。无限好,残阳光。莫管他,天将昏黄。况春到江南,梅花一枝凝古香。
  从该词内容获悉,此次南冈新堂之会,参加者有陈作霖、司马晴丈、濮青叟、秦伯俣、朱豫生五位常聚之友,与梅景韩、郭绍庭、季克之、杨爵臣四位,正好仿唐代白居易、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九人之“香山九老”。是会司马晴丈“妙手图成”,与会诸人纷纷题和,尽管“无限好,残阳光”。然而陈作霖却有一种文人执著的坚韧与通达,“莫管他,天将昏黄。况春到江南,梅花一枝凝古香”。梅花正是南京地域文化的突出代表,词人这里将南京浓郁的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元素做了充分的展现。
  二、《可园词存》与南京地方名物
  南京历来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不仅有着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而且有着悠久深厚达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文化色彩突出。如南京的钟山、秦淮河、玄武湖、清凉山、雨花山等积淀了无数历史故事和名人掌故,这些地方既是陈作霖游览消遣之所,又是其与友人集会之地,《可园词存》于此多有表现,体现出鲜明的南京地域文化元素,令今人读来觉得格外亲切。据笔者粗略统计,《可园词存》一共有词作158首,其中约有38首词出现了与南京有关的地名,主要分布如下表所示:
  通过此表统计不难看出,一些南京代表性的地理名胜,如清凉山扫叶楼、秦淮河、青溪、莫愁湖等是陈作霖经常赏游及与文友聚会之处,这些词作对表现南京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文化胜迹,展现南京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样貌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如其《大江东去·与伯俣石公游扫叶楼》“路尘迷目,向西去,行绕清凉山界”。交代了扫叶楼所在清凉山在南京的地理方位,“远树千家,晴江一线,放眼都无碍”。写出了从扫叶楼远眺长江的所见景致,不由让人联想到南朝诗人谢朓的名句“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点绛唇·后湖春泛》写其春游南京后湖的所见与心情;《海棠春·与下礼民乌龙潭玩月》则写其与好友与乌龙潭赏月时的光景;《踏莎行·青溪玩月同朱秦二叟》则是其与朱绍颐、秦际唐于秦淮青溪赏月时的写照,该词对秦淮风月、历史旧迹不无抒发,流露出淡淡的思古之情。
  又如《西地锦·城西秋望》一词写南京城西乌龙潭、清凉山一带秋景:“风掠乌龙潭水,蹴粼粼波起。残荷弱柳,红消绿瘦,有三分秋意。拜佛清凉山寺,看游人如蚁。查梨枣栗,容侬饱啖,是儿时情事。”《惜红衣·早诣莫愁湖观荷用白石老仙吴兴荷花韵》写南京莫愁湖的荷花,其中“一片澄湖,吹将浪起,总凭风力。翠叶平铺,翩翻漏波碧”数句形象地描绘出莫愁湖荷叶迎风翻波的景象与绿沁心脾观觉感受。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南京历史古迹名胜可谓数不胜数,作为热衷乡邦文献的陈作霖更是对之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寻幽探古,咏怀金陵历史胜迹亦是其《可园词存》对南京地域文化的突出展现。其《哨遍·吊明故宫》一词对明朝定都南京、靖康之变及明故宫的现状进行了论说式呈现,其中“望北阜西城,龙蟠虎踞,六朝旧都于此”数句对南京历史形势做了很好的诠释。其《永遇乐·忏经楼咏古》中“即今江左,沧桑屡变,试访李家遗址。保大井阑,暑风亭额,犹有南唐字。北门桥北,危楼重建,谁识千年前事?”对南京历史沧桑变革做了勾勒式咏怀。《法曲献仙音·西山寻宝林寺》“宝林寺,是萧梁、旧时禅院”。《多丽·登雨花山下寻普徳寺》中“越国荒台,萧家废寺,古碑虽在字多残”。数句让人不由对“南朝四百八十寺”的金陵旧况心生无限遐想。《醉花阴·西斋坐》中“霜天采菊期休误,梦向台城路。明日傥开晴,竹杖芒鞵,山后寻秋去(鸡鸣山后多菊圃)”。则是对南京鸡鸣寺、台城一带景色名物的描写。《陌上花·石城落花记题词为夏绮滔作》中“秦淮艇子,深宵曾照,一轮明月。鬓影衣香,犹带六朝标格”几句对南京标志性的“秦淮月夜”、“桨声灯影”、“六朝标格”做了点睛式描绘和勾勒。
  陈词中常常写到一些南京典型的名物,如《青玉案·辛丑中秋悼亡》中“中秋月色明于水,桂花外,凉风起”写到了南京秋季最常见的桂花;《青玉案·春寒寄凤弟》中“梅花冻损,杏花寒勒,何处寻春色”,《满江红·北极阁春望》中“梅白柳黄,又到了、初春时节”,《人月圆》中“梅开春透,昏黄影里,凝做香云”等则写南京初春的梅花。《忆故人·题甘子纯遗照》中“访梅灵谷,赏桂朱门,思量万遍”,《寿星明·寿濮青士七十》中“千树梅花,一畦菘菜”都写及南京负有盛名的灵谷寺梅花和桂花。《多丽·登雨花山下寻普徳寺》中“听庵钟、数声缥缈,拾严石、五色斑斓”。则写到了此地所出南京特产雨花石。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植物、花卉等名物的出现,大大增强了陈词的地方文化气息。
  季节的变换、天气的寒温及风霜雨露等天气亦是陈词中经常表现的内容。如“几阵萧萧林杪风,又几阵萧萧雪。晚来下重幕,冷气犹侵骨”(《卜算子·春寒》)。写出了南京初春时节阴冷多变的天气特点。“年年春冷都成例,今年那知尤甚。兽炭常烘,狐裘不脱,透骨寒如冰”(《齐天乐·春夜寒甚感赋》),同样亦是描写南京春寒湿冷的天气特征。总之其《可园词存》对南京地理名胜、历史文化遗迹、地方名物等均有充分的展现。
  注释:
  ①文中所引陈词,均出《可园词存》宣統二年(1910)刻本,文中不一一注明.
  参考文献:
  [1]陈钟鸣.南京近代学者陈作霖[J].文教资料简报,1983(3).
  [2]陈作霖.可园词存自序[M].宣统二年(1910)刻本.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科基金项目“‘石城七子’与近代南京地域文学研究”(2012SJB750008)的阶段性成果。
其他文献
立体化新型学习体系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数字化软件为手段,网络平台为学习和管理环境,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面向复杂层次实施对象,覆盖教学全过程、各环节。
摘 要: 新课改条件下,高中思想政治高考复习面临的问题有:课时数减少,命题涉及范围越来越广,知识点多,理论性、时代性、灵活性更强,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等。要克服這些不利因素,大幅度提高高考成绩,就必须提高备考复习课的实效性。这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都要面对又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关键词: 备考复习课 实效性 思想政治课  在高三备考复习中,我们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所学知识复习梳理一至两遍,老师们普遍感
四月中旬,四川省农机局办公室、省农机学会和省农业工程学会、《四川农机》编辑部特邀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 ,西南农业大学、四川工业学院有关教授、学者 ,省农科院、省农机
离子液体对某些无机和有机物溶解性能好、液态温度和电化学窗口范围宽、热稳定性高、易制备, 因而近年来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1,2]. 目前的离子液体大多由烷基吡啶或双烷基
一、保护性耕作的基本概念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它的定义是:"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将耕作减少到只要能保证种子发芽即可,主要用农药来控制杂草
2002年珙县县政府制定了《珙县农村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实施办法》,县农机局立足于市场运作,采用以水养站的方式,落实提灌站经营管理的责、权、利。经两年多实践.全县136座电灌站
摘 要: 近年来,SPSS统计软件逐步应用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各个领域,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在理论语言学方向却较少涉及。本文收集了“动物类”表人词语共416例,利用SPSS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对该软件在理论语言学方向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SPSS 理论语言学 软件应用 实证研究  一、概述  SPSS(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
2013年以来,凉山州昭觉县坚持走群众路线,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县纪委监察部门采取接信、基层调研等措施,携手相关部门开展了大规模涉农资金专项整治、清理检查。
邻水县农机部门从抓拖拉机“源头”管理着手,构筑起农机安全生产“三道”防线。一是把牢关口,严格准人,始终坚持“三不”上户原则,即:没有上农机推广目录的不上户,超标的各型拖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