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称谓语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用语。对于称谓语“小姐”一词的使用,有人认为越来越普遍,也有人认为已经没有人愿意接受“小姐”作为泛尊称。社会成员对“小姐”一词的认同情况究竟如何?本文针对此问题展开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姐 社会认同 对外汉语教学
一、称谓语“小姐”的语义演变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语音、词汇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所变化。称谓语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用语,并且需要根据场合、对象等的不同灵活使用不同的词汇,因此对称谓语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汉语水平和交际质量的重要环节。“小姐”一词是当下饱受争议一个称谓词,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词汇学方面有徐时仪(1994)、刘毓庆(2003)等,语义学方面有陈遥(2007)等,语用学方面有樊小玲(2004)、李丹弟(2006)等,社会语言学方面有李明洁(1996)、齐沪扬(2001)、郭笃凌(2005)等,社会心理语言学方面有唐贤清(2015)、张晓琴(2009)等。那“小姐”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姐”作为称谓词大致最早出现于宋朝,大多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性,如一些勾栏瓦舍的青楼女子等。到了元代中后期,开始作为官僚富家未嫁女的敬称。到清代,“小姐”一词仍然是仕宦之家女儿的尊称和专称,但是也有一些地区仍然沿用旧俗把娼妓乐女称为“小姐”,清代王府也把“使女”称为“小姐”,此为贱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小姐”的词义开始慢慢向英语“miss”一词靠拢,来指一些名门闺秀和摩登女郎。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姐”一词又被作为“封资修”的代表,多用于讽刺场合,含贬义。改革开放以后,“小姐”多用作“服务员”的代称,并且暗示了尊贵、时尚、前卫等含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小姐”一词的贬义再次出现,成为从事色情服务业的女性群体的代名词。
到目前为止,“小姐”可以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旧时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2)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3)最佳女性获奖者,选美活动中优胜者的称呼。”事实上在语言的长期变迁中,人们心中对“小姐”的理解并不是如此简单,而是非常复杂。通过各种实际调查和研究,有人认为:“‘小姐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会出现被弃用而直接成为女性性工作者的代称的情况。”{1}(以下称文章1)但也有人认为:“‘小姐’带有了明显的轻视鄙夷的意味,人们甚至因避免他人的误会而尽量不使用‘小姐’这一称谓,或换作其他的称谓。”{2}笔者认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每一位学习汉语的非汉语母语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等这样实际运用的问题,因此知道大部分使用汉语的人对某个词持什么样的态度、使用情况如何是指导汉语运用的较好方法之一,我们需要去调查了解目前最新的现状。
二、“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分析与对比
社会成员总体上对“小姐”一词的认同情况究竟如何呢?文章1中对长沙市区进行了采访调查,我们对60个来自京津冀和内蒙古的有一定学历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
(一)社会认同情况 “小姐”一词社会认同情况为定序变量,我们对其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听到的只占到了16.67%,并且没有人每天听到;对于“小姐”一词的使用情况,没有人经常或每天使用这个词,从没使用过的也占到了38.33%,而仅有50%的人偶尔使用,有时使用的也仅占到11.67%;从是否愿意被称为“小姐”的情况来看,比较不愿意的多达48.33%,极其不愿意的达到了11.67%,没有人非常愿意被称为“小姐”,而比较愿意的也只占到了3.33%。在文章1中相同的调查内容,其中仅有1.1%的人每天听到“小姐”一词,经常使用和每天使用的仅占到了9.1%和1.3%,仅有7.1%的人比较愿意和1.4%的人非常愿意被称为“小姐”。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对“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情况并不好。而且从使用上来看,即使所有人都听说过这个词,但是仍有38.33%的人一次也没有使用过,并且大部分人不愿意被称为“小姐”。这可以表明即使目前我们的语言系统里有这个词,但我们并不愿意去主动地使用。
(二)社会认同方向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听到“小姐”一词、使用“小姐”一词和对“小姐”一词的整体评价都是负值,表明调查对象在听到、使用“小姐”一词以及对其的整体评价都持负向的社会认同态度。其中使用“小姐”一词的负值要比听到和对“小姐”一词整体评价的负值还小,表明调查对象即使认为“小姐”一词不是很差,但仍不会使用。
文章1中也说道:“听到‘小姐’一词的感受是负值,表示一种负向的社会认同。但我们也看到,三个变量的均值都在中性值0左右,说明‘小姐’的社会认同方向基本是中性的,稍偏负向。”并且“‘小姐’一词社会认同方向均值为-0.0474,表示‘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为中性稍偏负向,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但是该文章最终给的结论却是:“‘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情况和社会认同方向均较好,主要表现在使用和接受方面。”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从两组数据都可以看出“小姐”一词的整体社会认同是偏向负性的,说明“小姐”一词的确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汉语语言系统中,但是大部分人不会接受和使用。
(三)两个调查不同结论的比较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对“小姐”一词社会认同的结论与文章1截然不同,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呢?在此做简单分析。
《“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和《“小姐”称谓的社会认知度和使用度考察》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4个省的省会城市和部分直辖市对“小姐”一词的认知度和使用度进行了调查,最终他们一致认为:“影响‘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该地的社会发展状况。一个城市女性的社会地位越高,‘小姐’称呼语的泛尊称义认同度就越高;社会开放程度越高,‘小姐’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经济越发达,‘小姐’称呼语的使用就越普遍;地理位置越接近沿海,‘小姐’称呼语可接受度越高。其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最重要的参数。”{3}“语言的发展具有政治、经济强势的地域或城市的主导作用。”{4}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在信息不断更新和迅速传播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以上两个调查已过去十年之久,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目前全新的现状。文章1的调查在距今较近的2014年,调查对象集中在长沙市,本文选择的对象基本集中在普遍意义下的北方地区。中国南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开放程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调查结果的不同,仍然是因为调查对象所处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同。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章1的社会认同方向已偏向负向,本文的调查结果更是如此,说明“小姐”一词在人们心中的色彩意义以及社会认同再次发生了变化。受“女性性工作者讳称”这一义项的影响,使其带有了尊重和蔑视的不确定性,人们严格遵循“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5},为了保险起见,避免造成对听话人的不尊重和不必要的误会,人们选择了一些更万能更亲切的如“美女”“姐”等称谓。可能在一些高端场合使用“小姐”一词仍可显示出对方的尊贵和时尚,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居住北京的众多调查对象对“小姐”一词也持有负向的社会认同。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人们对称谓语“小姐”一词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至于它会不会退出交际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称谓语的选择是我们开始一个有效交际的重头戏,对交际的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它本身负载着复杂的文化因子,并且与时代背景和语用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于留学生而言,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是有着较大难度的,尤其像“小姐”这一有着极其复杂的感情色彩演变过程的称谓语。并且“由于称谓系统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在如何称呼他人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种种差异和困惑”{6}。那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称谓语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杜瑞瑞在其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词教学{7}。笔者在此补充以下两点:
教师本身要做好汉语本体知识的基本功,并与时俱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很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还有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因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指导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实际汉语运用,因此通过实地的社会语言学调查来了解语言的状况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讲极其关键,只有这样才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交际,而不至于落伍于语言的更新和发展。
情景教学法一定要具体切近生活。情景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但想要运用好这一方法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最重要的是情景的设置一定要具体,教师应该交代好前因后果,阐述清楚对话双方心理状态等具体的情况,切忌过于笼统。同时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贴近交际需要的场景。
{1} 唐贤清等:《基于社会心理语言学视域下“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研究——以长沙市区为例》,《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第2期。
{2} 陈遥等:《从“小姐”的命运看词汇意义的嬗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9期。
{3} 樊小玲等:《“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4} 张晓勤:《“小姐”称谓的社会认知度和使用度考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 丁艳:《跨文化交际中汉语社会通称称谓语的选择与制约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
{7} 杜瑞瑞:《对外汉语称谓词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15年。
关键词:小姐 社会认同 对外汉语教学
一、称谓语“小姐”的语义演变
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语音、词汇等各个方面都会有所变化。称谓语是日常生活中的高频用语,并且需要根据场合、对象等的不同灵活使用不同的词汇,因此对称谓语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汉语水平和交际质量的重要环节。“小姐”一词是当下饱受争议一个称谓词,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词汇学方面有徐时仪(1994)、刘毓庆(2003)等,语义学方面有陈遥(2007)等,语用学方面有樊小玲(2004)、李丹弟(2006)等,社会语言学方面有李明洁(1996)、齐沪扬(2001)、郭笃凌(2005)等,社会心理语言学方面有唐贤清(2015)、张晓琴(2009)等。那“小姐”一词从古至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小姐”作为称谓词大致最早出现于宋朝,大多指社会地位低微的女性,如一些勾栏瓦舍的青楼女子等。到了元代中后期,开始作为官僚富家未嫁女的敬称。到清代,“小姐”一词仍然是仕宦之家女儿的尊称和专称,但是也有一些地区仍然沿用旧俗把娼妓乐女称为“小姐”,清代王府也把“使女”称为“小姐”,此为贱称。民国时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小姐”的词义开始慢慢向英语“miss”一词靠拢,来指一些名门闺秀和摩登女郎。新中国成立以后,“小姐”一词又被作为“封资修”的代表,多用于讽刺场合,含贬义。改革开放以后,“小姐”多用作“服务员”的代称,并且暗示了尊贵、时尚、前卫等含义。20世纪90年代以后,“小姐”一词的贬义再次出现,成为从事色情服务业的女性群体的代名词。
到目前为止,“小姐”可以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1)旧时有钱人家里,仆人称主人的女儿。(2)对年轻的女子的尊称。(3)最佳女性获奖者,选美活动中优胜者的称呼。”事实上在语言的长期变迁中,人们心中对“小姐”的理解并不是如此简单,而是非常复杂。通过各种实际调查和研究,有人认为:“‘小姐一词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会出现被弃用而直接成为女性性工作者的代称的情况。”{1}(以下称文章1)但也有人认为:“‘小姐’带有了明显的轻视鄙夷的意味,人们甚至因避免他人的误会而尽量不使用‘小姐’这一称谓,或换作其他的称谓。”{2}笔者认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和每一位学习汉语的非汉语母语者来讲,最重要的是了解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等这样实际运用的问题,因此知道大部分使用汉语的人对某个词持什么样的态度、使用情况如何是指导汉语运用的较好方法之一,我们需要去调查了解目前最新的现状。
二、“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分析与对比
社会成员总体上对“小姐”一词的认同情况究竟如何呢?文章1中对长沙市区进行了采访调查,我们对60个来自京津冀和内蒙古的有一定学历的调查对象进行了调查。
(一)社会认同情况 “小姐”一词社会认同情况为定序变量,我们对其进行了频率统计分析,根据数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到,经常听到的只占到了16.67%,并且没有人每天听到;对于“小姐”一词的使用情况,没有人经常或每天使用这个词,从没使用过的也占到了38.33%,而仅有50%的人偶尔使用,有时使用的也仅占到11.67%;从是否愿意被称为“小姐”的情况来看,比较不愿意的多达48.33%,极其不愿意的达到了11.67%,没有人非常愿意被称为“小姐”,而比较愿意的也只占到了3.33%。在文章1中相同的调查内容,其中仅有1.1%的人每天听到“小姐”一词,经常使用和每天使用的仅占到了9.1%和1.3%,仅有7.1%的人比较愿意和1.4%的人非常愿意被称为“小姐”。从以上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体上对“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情况并不好。而且从使用上来看,即使所有人都听说过这个词,但是仍有38.33%的人一次也没有使用过,并且大部分人不愿意被称为“小姐”。这可以表明即使目前我们的语言系统里有这个词,但我们并不愿意去主动地使用。
(二)社会认同方向 统计数据结果显示,听到“小姐”一词、使用“小姐”一词和对“小姐”一词的整体评价都是负值,表明调查对象在听到、使用“小姐”一词以及对其的整体评价都持负向的社会认同态度。其中使用“小姐”一词的负值要比听到和对“小姐”一词整体评价的负值还小,表明调查对象即使认为“小姐”一词不是很差,但仍不会使用。
文章1中也说道:“听到‘小姐’一词的感受是负值,表示一种负向的社会认同。但我们也看到,三个变量的均值都在中性值0左右,说明‘小姐’的社会认同方向基本是中性的,稍偏负向。”并且“‘小姐’一词社会认同方向均值为-0.0474,表示‘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为中性稍偏负向,进一步验证了上述结论”。但是该文章最终给的结论却是:“‘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情况和社会认同方向均较好,主要表现在使用和接受方面。”我们认为并不是这样,从两组数据都可以看出“小姐”一词的整体社会认同是偏向负性的,说明“小姐”一词的确没有消失,仍然存在于汉语语言系统中,但是大部分人不会接受和使用。
(三)两个调查不同结论的比较分析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到本文对“小姐”一词社会认同的结论与文章1截然不同,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呢?在此做简单分析。
《“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和《“小姐”称谓的社会认知度和使用度考察》分别在2004年和2006年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对全国24个省的省会城市和部分直辖市对“小姐”一词的认知度和使用度进行了调查,最终他们一致认为:“影响‘小姐’称呼语使用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是该地的社会发展状况。一个城市女性的社会地位越高,‘小姐’称呼语的泛尊称义认同度就越高;社会开放程度越高,‘小姐’的可接受程度就越高;经济越发达,‘小姐’称呼语的使用就越普遍;地理位置越接近沿海,‘小姐’称呼语可接受度越高。其中,女性的社会地位是最重要的参数。”{3}“语言的发展具有政治、经济强势的地域或城市的主导作用。”{4}语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变化,在信息不断更新和迅速传播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以上两个调查已过去十年之久,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目前全新的现状。文章1的调查在距今较近的2014年,调查对象集中在长沙市,本文选择的对象基本集中在普遍意义下的北方地区。中国南北方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开放程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同。我们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调查结果的不同,仍然是因为调查对象所处地区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同。但我们不能忽略的是文章1的社会认同方向已偏向负向,本文的调查结果更是如此,说明“小姐”一词在人们心中的色彩意义以及社会认同再次发生了变化。受“女性性工作者讳称”这一义项的影响,使其带有了尊重和蔑视的不确定性,人们严格遵循“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等差原则和情感原则”{5},为了保险起见,避免造成对听话人的不尊重和不必要的误会,人们选择了一些更万能更亲切的如“美女”“姐”等称谓。可能在一些高端场合使用“小姐”一词仍可显示出对方的尊贵和时尚,但这种情况少之又少。北京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居住北京的众多调查对象对“小姐”一词也持有负向的社会认同。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目前人们对称谓语“小姐”一词的使用已经越来越少,至于它会不会退出交际有待进一步调查和研究。 三、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称谓语的选择是我们开始一个有效交际的重头戏,对交际的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它本身负载着复杂的文化因子,并且与时代背景和语用变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对于留学生而言,选择合适的称谓语是有着较大难度的,尤其像“小姐”这一有着极其复杂的感情色彩演变过程的称谓语。并且“由于称谓系统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在如何称呼他人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种种差异和困惑”{6}。那在实际的对外汉语教学当中称谓语教学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杜瑞瑞在其文章中详细地阐述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称谓词教学{7}。笔者在此补充以下两点:
教师本身要做好汉语本体知识的基本功,并与时俱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讲,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改善教学方法很重要,但是不容忽视的还有对汉语本体知识的掌握和研究。因为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指导非汉语母语学习者的实际汉语运用,因此通过实地的社会语言学调查来了解语言的状况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来讲极其关键,只有这样才可以恰当地指导学生如何恰当地交际,而不至于落伍于语言的更新和发展。
情景教学法一定要具体切近生活。情景教学法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最值得提倡的教学方法,但想要运用好这一方法要讲究一定的技巧,最重要的是情景的设置一定要具体,教师应该交代好前因后果,阐述清楚对话双方心理状态等具体的情况,切忌过于笼统。同时要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设置贴近交际需要的场景。
{1} 唐贤清等:《基于社会心理语言学视域下“小姐”一词的社会认同研究——以长沙市区为例》,《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第2期。
{2} 陈遥等:《从“小姐”的命运看词汇意义的嬗变》,《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9期。
{3} 樊小玲等:《“小姐”称呼语的语用特征、地理分布及其走向》,《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第4期。
{4} 张晓勤:《“小姐”称谓的社会认知度和使用度考察》,《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5} 李树新:《论汉语称谓的两大原则》,《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期。
{6} 丁艳:《跨文化交际中汉语社会通称称谓语的选择与制约因素》,《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年第1期。
{7} 杜瑞瑞:《对外汉语称谓词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