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政府全球战略及对华政策”研讨会在我院举行

来源 :国际问题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ying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7月10日,我院举办“拜登政府全球战略及对华政策”研讨会,徐步院长主持会议。秦亚青、唐永胜、陶坚、吴士存、吴心伯、阎学通、杨洁勉、袁鹏、张宇燕和朱锋等知名学者与会。研讨会就拜登政府内外政策走向及中美俄、中美欧等大国关系演变展开深入探讨。
其他文献
〔提 要〕 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目标在于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舆论环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经过多年努力,中国国际话语权在议题设置力、传播辐射力、理念引领力、形象影响力、方案贡献力以及制度创设力上取得重要成就。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面临西方霸权话语、跨文化差异与价值观冲突、外交理论体系建设滞后以及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方面的挑战,需加
习近平关于党史学习的系列论述是我们研究和认识党的历史的根本遵循,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要学习党的历史、怎样学习党的历史、学习党的历史的目的和意义、学习党的历史应采取的根本方法。这一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共产党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中,在一个世纪的奋斗进程中,统一战线发挥了重要的法宝作用,也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统一战线始终是中国共产党解决人心向背、力量对比问题的法宝。回顾百年历史,统一战线的基本经验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于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相结合;在于实现自身的团结统一,建立广泛同盟军;在于服务国家的发展和建设。
6月24日,“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年:回眸与前瞻”国际研讨会在沪隆重举行。此次会议得到外交部支持,由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上海合作组织秘书处联合主办,上海政法学院、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承办。外交部、商务部、上合组织秘书处、上合组织成员国驻华使馆、上合组织成员国专家学者及媒体代表近200人出席。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要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与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结合起来,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及大历史观,探究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提出应对对策,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遵循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夺取我们党的第二个百年宏伟目标的胜利。
《物权编》对担保物权作了三大实质性修改。《民法典》第388条为非典型担保进入担保物权预留了接口和空间,基本恢复了担保物权和其他担保方式因《担保法》被肢解而失去的整体联系。《民法典》第404条将浮动抵押不得对抗正常经营买受人扩展为任何动产抵押不得对抗正常经营买受人,清除了“物权优先债权”残留于《物权法》的一个印记。《民法典》第416条新增的动产价款抵押权可以对抗除留置权以外的任何权利和司法查封、扣押等,开担保物权优先顺序和效力源于主债权之先河。由此,《物权编》的担保物权挣脱传统学理即担保物权是物权的枷锁,回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统一战线领域的基础主干党内法规,是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基本遵循。七台河市委统战部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条例》作为开创统一战线事业新局面的“总抓手”,深入实施四大“同心工程”,引领和带动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统战意识,不折不扣地推动《条例》落地见效。一、实施“同心向党”工程,广泛凝聚思想政治共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新形势下统战工作,必须掌握规律、坚持原则、讲究方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回顾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这是由无数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用泪水、汗水、血水镕铸而成的壮丽史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并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有一大批优秀的理想信念坚定的共产党人;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始终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始终坚持严明的纪律规矩;始终有一支听党指挥忠诚可靠的人民军队。正因如此,中国共产党才能战胜前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带领人民继续走向新的伟大胜利。
5月7日上午,由中共黑龙江省委统战部主办、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省中华文化学院)承办的“墨韵颂伟业——黑龙江省统一战线庆祝建党100周年”书画笔会活动在省社会主义
期刊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当前,我国在工业母机、高端芯片、基础软硬件等若干关键领域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切实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