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盆地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油气成藏系统及勘探潜力

来源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ingadva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营凹陷是渤海湾盆地具有代表性的陆相断陷盆地,深部层系勘探程度低,丰深1、丰深斜101等井获得高产工业油气流,显示了良好的勘探潜力.以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为对象,在烃源岩分析基础上,结合优质储层成因研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明确深层勘探潜力方向.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的沙四下亚段及孔店组构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孔二段、沙四下亚段发育的盐湖(咸化)环境烃源岩具有排烃时期早、排烃时间长、效率高、生排烃周期长的特点,为深层油气成藏系统提供了有利的油源条件;咸化湖泊的多类型沉积体经历了酸-碱交替的成岩流体环境,形成了以次生溶蚀孔隙为主的优质储层,为深层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条件;深层油气成藏系统的油气藏分布与断陷盆地结构、沉积储层发育和成藏动力系统具有良好的对应性,“自源型”及“他源型”油气成藏模式有序分布;缓坡带红层和滩坝砂岩及陡坡带砂砾岩等不同类型油气藏是东营凹陷古近系深层重要的勘探领域.
其他文献
廊固凹陷杨税务潜山凝析油天然气藏是近年来渤海湾盆地的重要勘探发现,但对其油气成藏过程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通过对潜山储层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拉曼光谱和PVT模拟等分析表明,储层中主要发育5类流体包裹体,即气液两相盐水包裹体、气体包裹体、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气液两相富气包裹体和单液相烃类包裹体.杨税务潜山主要发育2期油气成藏过程,以晚期天然气充注为主.第1期烃类包裹体主要发蓝绿色荧光,单相烃类包裹体较多,气液两相烃类包裹体较少,共生盐水包裹体较少,未见含甲烷的富气包裹体,以原油充注为主,形成于东
超深断溶体油藏是近年来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一种断控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井生产过程中井底下方油气沿断裂高导流通道向井底流动.为表征油井纵向动用范围,提出了“动用深度”的概念,并建立基于井温的油井动用深度确定方法.动用深度定义为超深断溶体油藏油井生产时井底下方流体开始向上流动的位置到井底的垂向距离.在油井纵向动用位置,纵向上驱动压力梯度等于流动阻力、流速等于0、流温等于静温.利用井温法可计算油井动用深度,本质上是基于超深断溶体油藏非等温流动特征确定“热源”位置.研究认为:基于温度—深度线性关系的油井动用深度控
反射波信息提取是横波远探测测井资料处理的基础和关键,其提取精度直接影响井外异常反射体的成像质量.传统的反射波提取方法包括F-K滤波、Radon变换等,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复杂井况和地层条件下产生的多种噪声信号,导致反射波提取精度较低,储层测井解释存在多解性.在大量分析横波远探测测井资料声学特征的基础上,系统梳理出影响反射波提取精度的2类噪声:相干噪声和不相干噪声.前者主要包括地层界面波和多次波;后者包括低频—高频噪声和坏道.通过深入探讨这4种噪声的产生原因、特征和判识方法,形成了噪声压制方法,提出了一套反射
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深层—超深层领域拓展,古老层系的烃源岩越来越受到关注.华南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发育一套富有机质黑色岩系,其形成于两套冰期沉积之间,近年来引起勘探界关注.基于岩心、岩石薄片和X射线衍射、总有机碳含量和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等分析测试资料,对大塘坡组黑色岩系沉积特征、形成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大塘坡组黑色岩系主要分布于黔湘渝地区,厚度为2~90m,自下而上划分为Ⅰ段含锰页岩、锰碳酸盐岩和Ⅱ段黑色页岩.Ⅰ段矿物组成以菱锰矿、铁锰白云石及黏土矿物为主,Ⅱ段主要矿物类型为黏土矿物、石英及长石
开江—梁平海槽中—北段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勘探已在多个区块取得重大突破,而海槽南段的勘探进展有限,其储层面貌及分布的控制因素不明确.基于录井、岩心、岩石薄片和碳、氧、锶同位素、主量与微量元素等测试资料,根据矿物组成、晶粒大小和孔隙成因类型,在开江—梁平海槽南段飞仙关组鲕滩识别出粒间孔型鲕粒灰岩(A型)、铸模孔型鲕粒灰岩(B型)、粒间溶孔型鲕粒白云岩(C型)、铸模孔型鲕粒白云岩(D型)、细晶白云岩(E型)和粉晶白云岩(F型)6种储集岩类型以及鲕粒灰岩储层、鲕粒白云岩储层和晶粒白云岩储层3类储层.鲕粒灰岩储层分布
在页岩油储层岩心CT扫描、聚焦离子束-扫描电镜(FIB-SEM)及压汞资料分析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基础之上,运用 自主研发的页岩油封闭式高精度渗流评价系统开展了不同物性页岩油岩心渗流物理模拟实验,并借助核磁共振方法(NMR)分析了渗流过程中微观孔隙结构变化特征,明确了页岩油储层中流体渗流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与致密砂岩储层相比,页岩油储层渗流特征复杂,主要表现为3种渗流特征,即“凸型”(岩样气测渗透率Kg>2.0 mD)、“线型”(0.1 mD<Kg<2.0 mD)及“凹型”(Kg<0.1mD),其中只有典
针对四川盆地磨溪区块震旦系顶面古岩溶“微地貌”单元划分不系统、研究较为缺乏的问题,综合分析磨溪区块的三维地震资料和钻井资料,论证并选取下寒武统沧浪铺组内部海泛面作为震旦系灯影组的上覆标志面,采用印模法恢复了震旦系顶面的古岩溶地貌.在此基础上,借鉴地貌学的经典坡位分类,结合磨溪区块震旦系顶面古岩溶地貌的发育特征,建立了磨溪区块震旦系顶面古岩溶微地貌的发育模式.优选坡度、剖面曲率、相对高程和长宽比4个参数,厘定各参数定量表征的标准,结合沟谷提取的分析结果,将磨溪区块划分为8类古岩溶微地貌单元,明确了磨溪区块震
系统综述了交流杂散电流对油气管道腐蚀速率、腐蚀电位、腐蚀形貌、阴极保护的影响及交流杂散电流腐蚀机理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研究结果表明,交流干扰不仅会改变油气管道腐蚀电位、加速腐蚀及造成局部腐蚀,而且会使油气管道阴极保护电位发生偏移及在保护电位满足标准要求的情况下发生腐蚀.同时,腐蚀介质环境也对油气管道交流杂散电流腐蚀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交流腐蚀的影响因素众多,目前提出的各种交流杂散电流腐蚀机理虽然能解释部分腐蚀现象,但仍存在较多问题,进一步展望了交流杂散电流腐蚀的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随着含油气盆地勘探程度的不断提高,油气区带与圈闭的定量评价成为油气勘探走向精细化、提高评价精度的必由之路.基于中国49个石油开发区带、44个天然气开发区带和360个圈闭的解剖与控制因素分析,综合不同类型油气区带和圈闭的控制因素,优选评价油气区带和圈闭有效性的关键参数,提出了基于评价参数网格化的油气区带与圈闭的无量纲定量评价方法.通过对油气区带和圈闭的评价参数进行无量纲归一化和网格化定量处理,计算被评价油气区带和圈闭的有效性评价参数,结合资源量可以确定油气区带和圈闭的有效性,实现油气区带与圈闭有效性的定量评
利用岩心、测井、扫描电镜和相关样品物性分析等手段,探讨了四川盆地周缘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裂缝类型、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其对页岩气富集与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页岩裂缝发育受沉积、成岩、构造与压力演化等因素共同影响.低角度滑脱缝与层理缝充填程度低,对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贡献;高角度裂缝和水平层间缝通常被充填,裂缝有效性较低.低角度裂缝对高角度裂缝穿层性的调节对页岩气的富集与保存具有重要意义.②页岩微裂缝以非构造成因为主,上部低有机质高粘土层段层理缝与大尺度层间微裂缝发育程度低,小尺度粘土粒间孔缝发育,宜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