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一些教师不能熟练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甚至还存在部分教师普通话水平不达标的情况。因此,加强针对性培训,切实提高民族中小学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助其达到用普通话授课的能力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其中,民族地区是推广普及的重点区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桥梁。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定的教育教学用语。教师是普通话的使用者、教育者和宣传者,其普通话水平关系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维持并保障教师队伍高标准的普通话水平,受惠的是广大学生。提高民族地区教师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是当前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现状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秋季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告》,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级证书。其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母语非汉语者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级证书”。
据2020年的抽样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达标情况。
二、主要问题
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的教师,普通话表达比较熟练。部分高分段(90分以上)教师能够做到朗读短文富有情感,停连合理。语音问题集中体现在:声母j、q、x发音部位偏前;后鼻音韵母ing的鼻韵尾-ng发音部位偏前;翘舌音声母zh、ch、sh发音部位偏前;部分声调有误,主要是阳平调(第二声)升不到位,有的带曲折调;部分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有问题,如“星星”第二个“星”没有读轻声。
在三级甲等到二级乙等这个范围内的教师,普通话表达存在的问题是:语调较为生硬、平直,缺少起伏,字调调域偏窄,朗读和说话时有字化现象(即一字一停,具有明显的卡顿感)。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明显出现“跑调”现象。以去声字(第四声,调值为[51])为例,部分字调值起点偏低,且降下不去,变成中平调[33],如“汉族、上学、个人”中的“汉、上、个”;部分字带曲折调,变成上声,如“倒映、波浪、认得”中的“倒、浪、认”。一些常用词如“统一”说成“同意”,“知道”说成“指导”,“一周一节”“半牧半农”都说成平调。鼻韵母的前后鼻韵尾混淆,如an和ang不分,“晚”说成“往”,in和ing不分,“星”说成“心”。平翘舌声母混淆,如zh、z不分,ch、c不分。
三级乙等及不入级范围的教师,在用普通话朗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张不开嘴,声音小,语速慢,听得多,说得少,不愿或不敢用普通话表达等现象。蒙古语语调的负迁移特征明显。
三、改进策略
首先,要注意声调。蒙古语是没有声调的,普通话则是典型的声调语言,且四个声调具有明显的区别,分别表现为:一声一高平、二声一中升、三声一降升、四声一高降。四声是相对音高,用五度制标记法表示,分别是[55][35][214][51]。普通话四个声调具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必须严格区分。要牢牢记住它们的特征,通过正确模仿,反复练习,巩固语感。
阴平调,主要特征是高。基本上是发音人自己比较舒服的调域的“天花板”,这个调也是发好四个声调的基调,二声和四声的高值都不能超过它。阳平调,主要特征是升。上升的过程要明显,时长要够,起点不能太高,否则后面升不上去,就容易变曲折调,或者平调。上声调,主要特征是低。单音节上声也称为“全上(声)”,是先降下来,低音段拖长一点,再升上去,表现为明显的曲折调型。但在语流中,也就是词语和语句中的上声字基本上都是发成[211],俗称“半上(声)”,主要特征表现在低音段。去声调,主要特征是降。由高到低,匀速降下來,时长要够,起点不能低,读的时候不要着急,避免过于短促。
确定自己的四个单字声调比较标准后,要稳住,强化练习,再利用一些声调之间的搭配,逐步过渡到双音节词、三音节词以及四音节词。单字调是基础,必须打牢;双音节词则是强化声调训练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保持首音节固定一个字(声调)不变,后面分别搭配不同声调的音节,如“天真、天蓝、天险、天下”。反之,也可以固定后一个字(声调)不变的情况下,前面分别搭配不同声调的字来组词,如“今天、昨天、哪天、后天”。以此类推,不断扩展。当出现字调拿不准的情况时,一定要先确认好声调,然后强化记忆,避免出现飘忽不定的曲折调,一滑而过,含混不清,造成错误的习惯。
此外,音高和音长对普通话词语的轻重音格式也起关键性作用。如果要说好普通话,识别必读轻声词是非常必要的。必读轻声词,一般为高频词,有的属于语法轻声,如名词性或代词性词缀“子、头、们”,有的是常用的叠音词,如“星星、姐姐、弟弟”等。除了必读轻声词,其他双音节词语可以读作“等重”格式,即前后两个字音长接近,不用过分强调前一音节或后一音节,这样的语调更为自然。例如,在二级甲等低分段里,有的教师把“牧区、城市”这样的非轻声词说成了重轻格式,就是明显的语调问题。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习惯的特点就是不自觉。……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其次,通过抽查发现,还有一部分民族中小学的教师存在识字量偏低的情况。有些教师甚至无法顺利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里比较经典的现当代散文篇目的阅读。因为识字量过小,有的教师朗读时,磕磕巴巴。因此,这些教师在提升普通话水平时,务必先强化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加强对常用字的巩固,扫清文字障碍,适度增大阅读量,才能真正说好普通话。
最后,部分民族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比较封闭的小圈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教师应进一步增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学习运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大环境中,普通话是通用语言,公共场合人们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交流,教师在公共场合要主动使用普通话交流,在生活中学好普通话。这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走出小圈子,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教师普通话口语技能培训,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普通话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要走出自治区,增加与其他地区人员用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同时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不断提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自己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学校里学习普通话,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各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的课业以及普通话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基层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生学业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内蒙古,民族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水平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其中,民族地区是推广普及的重点区域。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流工具。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语言相通是人与人相通的重要环节。语言不通就难以沟通,不沟通就难以达成理解,就难以形成认同”。推广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是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桥梁。
普通话是国家通用语言,是法定的教育教学用语。教师是普通话的使用者、教育者和宣传者,其普通话水平关系到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维持并保障教师队伍高标准的普通话水平,受惠的是广大学生。提高民族地区教师运用普通话的能力,是当前民族地区语言文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一、现状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发布的《内蒙古自治区2020年秋季中小学教师资格认定公告》,申请认定教师资格的人员,“普通话水平应当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二级乙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级证书。其中,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授课的、母语非汉语者的普通话水平应达到三级甲等以上标准,并取得相应等级证书”。
据2020年的抽样调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普通话水平还存在一定比例的不达标情况。
二、主要问题
达到二级甲等及以上水平的教师,普通话表达比较熟练。部分高分段(90分以上)教师能够做到朗读短文富有情感,停连合理。语音问题集中体现在:声母j、q、x发音部位偏前;后鼻音韵母ing的鼻韵尾-ng发音部位偏前;翘舌音声母zh、ch、sh发音部位偏前;部分声调有误,主要是阳平调(第二声)升不到位,有的带曲折调;部分词语的轻重音格式有问题,如“星星”第二个“星”没有读轻声。
在三级甲等到二级乙等这个范围内的教师,普通话表达存在的问题是:语调较为生硬、平直,缺少起伏,字调调域偏窄,朗读和说话时有字化现象(即一字一停,具有明显的卡顿感)。阴阳上去四个声调明显出现“跑调”现象。以去声字(第四声,调值为[51])为例,部分字调值起点偏低,且降下不去,变成中平调[33],如“汉族、上学、个人”中的“汉、上、个”;部分字带曲折调,变成上声,如“倒映、波浪、认得”中的“倒、浪、认”。一些常用词如“统一”说成“同意”,“知道”说成“指导”,“一周一节”“半牧半农”都说成平调。鼻韵母的前后鼻韵尾混淆,如an和ang不分,“晚”说成“往”,in和ing不分,“星”说成“心”。平翘舌声母混淆,如zh、z不分,ch、c不分。
三级乙等及不入级范围的教师,在用普通话朗读和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出张不开嘴,声音小,语速慢,听得多,说得少,不愿或不敢用普通话表达等现象。蒙古语语调的负迁移特征明显。
三、改进策略
首先,要注意声调。蒙古语是没有声调的,普通话则是典型的声调语言,且四个声调具有明显的区别,分别表现为:一声一高平、二声一中升、三声一降升、四声一高降。四声是相对音高,用五度制标记法表示,分别是[55][35][214][51]。普通话四个声调具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必须严格区分。要牢牢记住它们的特征,通过正确模仿,反复练习,巩固语感。
阴平调,主要特征是高。基本上是发音人自己比较舒服的调域的“天花板”,这个调也是发好四个声调的基调,二声和四声的高值都不能超过它。阳平调,主要特征是升。上升的过程要明显,时长要够,起点不能太高,否则后面升不上去,就容易变曲折调,或者平调。上声调,主要特征是低。单音节上声也称为“全上(声)”,是先降下来,低音段拖长一点,再升上去,表现为明显的曲折调型。但在语流中,也就是词语和语句中的上声字基本上都是发成[211],俗称“半上(声)”,主要特征表现在低音段。去声调,主要特征是降。由高到低,匀速降下來,时长要够,起点不能低,读的时候不要着急,避免过于短促。
确定自己的四个单字声调比较标准后,要稳住,强化练习,再利用一些声调之间的搭配,逐步过渡到双音节词、三音节词以及四音节词。单字调是基础,必须打牢;双音节词则是强化声调训练的重要途径。例如,可以保持首音节固定一个字(声调)不变,后面分别搭配不同声调的音节,如“天真、天蓝、天险、天下”。反之,也可以固定后一个字(声调)不变的情况下,前面分别搭配不同声调的字来组词,如“今天、昨天、哪天、后天”。以此类推,不断扩展。当出现字调拿不准的情况时,一定要先确认好声调,然后强化记忆,避免出现飘忽不定的曲折调,一滑而过,含混不清,造成错误的习惯。
此外,音高和音长对普通话词语的轻重音格式也起关键性作用。如果要说好普通话,识别必读轻声词是非常必要的。必读轻声词,一般为高频词,有的属于语法轻声,如名词性或代词性词缀“子、头、们”,有的是常用的叠音词,如“星星、姐姐、弟弟”等。除了必读轻声词,其他双音节词语可以读作“等重”格式,即前后两个字音长接近,不用过分强调前一音节或后一音节,这样的语调更为自然。例如,在二级甲等低分段里,有的教师把“牧区、城市”这样的非轻声词说成了重轻格式,就是明显的语调问题。
语言学家、语文教育家吕叔湘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习惯的特点就是不自觉。……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其次,通过抽查发现,还有一部分民族中小学的教师存在识字量偏低的情况。有些教师甚至无法顺利完成《普通话水平测试实施纲要》里比较经典的现当代散文篇目的阅读。因为识字量过小,有的教师朗读时,磕磕巴巴。因此,这些教师在提升普通话水平时,务必先强化对汉语拼音的掌握,加强对常用字的巩固,扫清文字障碍,适度增大阅读量,才能真正说好普通话。
最后,部分民族中小学教师习惯于比较封闭的小圈子,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教师应进一步增强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尤其需要积极主动地利用好学习运用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社会大环境中,普通话是通用语言,公共场合人们一般都使用普通话交流,教师在公共场合要主动使用普通话交流,在生活中学好普通话。这些教师需要有意识地走出小圈子,积极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教师普通话口语技能培训,短时间内快速提升普通话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要走出自治区,增加与其他地区人员用普通话交流的机会,同时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不断提升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切实提升自己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水平。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在课堂上、学校里学习普通话,模仿的对象就是教师。各科教师的普通话水平对学生的课业以及普通话水平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为基层教师,只有从自身做起,高度重视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积极提高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水平,才能保障学生学好、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学生学业成长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