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题是高考高频考点。2017年全国高考,全国Ⅰ卷、Ⅱ卷、Ⅲ卷和江苏卷四套试卷,均考到了这一题型。这与2016年10月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列为考查内容是一致的。其实,古代文化常识在2014年全国大纲卷第9题就已经开始考了,2015、2016年连续两年全国卷也考到了古代文化常识。可以说,古代文化常识并不是新增的考核内容,只不过2014至2016三年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中没有提到罢了。
中学阶段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没有专题介绍或讲解,零散琐碎,杂乱无章,很难识记,给高考复习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件已难于理解。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加强积累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考到的“字与名的关系、姻亲与血亲的区别、母忧、私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近侍、告老”等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的官职制度、礼仪制度、科举考试、古人称谓、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血缘关系等,可谓五花八门。
因此,把握这类题型的出题规律,了解在解答这类题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考题特点
这几年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方式都是选择题,都是考查对文言文中词汇的理解,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考查形式固定不变。
命题者在所阅读的文言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同学们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将古代文化常识题放到文言文試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解读。文言材料大都选自《二十四史》,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宋书·谢弘微传》、全国Ⅱ卷的《后汉书·赵熹传》、全国Ⅲ卷的《宋史·许将传》,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篇幅在700字以内。文化常识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位于客观题的第二题,要求“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判断错误选项,四个选项的词语都出自该文言文,分值三分。题干措辞几年没有变化。
2.大都与教材内容相关联。
这几年所考古代文化常识以取材于初、高中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为主,与教材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1题A选项“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一句中的“下车”,在课文《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就有出现。再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1题A选项:“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2015高考全国Ⅱ卷第11题A项:“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这都是正确的选项。我们可以参看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专题。还有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1题C选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一句中的“有司”,也在教材《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和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一句中出现。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C选项中的“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部分来自课外文言文练习语段。
尽管所考古代文化常识大都取材于初、高中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但部分古代文化常识取材于我们平时所做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同学们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日做课外训练时教师讲解或自己发现的文化常识按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类别记录整理下来,并加以理解和识记,以备高考。
例如:(2015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从阅读材料中选出的“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这四个词,同学们知道但又不甚透彻了解,“太子”在历史课本、影视作品中经常接触。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其他儿子称“皇子”。
4.所选择的文化常识是“常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早已说明“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就是说,古代文化常识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般的常识性知识。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通常包含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官职名称、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文史典籍、饮食器物等方面的常识。能力层级属于“识记理解”。
例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根据语境,B选项中的“三代”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显然说不通,应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况且,在“三代”之前有“博考”一词,是“广泛考察研究”之意,并不指曾祖父三代。此题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极简单之题。
中学阶段涉及到的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分散在各篇古诗文中,没有专题介绍或讲解,零散琐碎,杂乱无章,很难识记,给高考复习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况且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古代文化常识内容涉及面极广,需要识记的内容非常丰富,年代久远,社会变迁,很多历史事件已难于理解。所以,同学们平时一定要加强积累2017年全国三套试卷考到的“字与名的关系、姻亲与血亲的区别、母忧、私禄、下车、收考、车驾、京师、状元、上元、近侍、告老”等古代文化常识,涉及到古代的官职制度、礼仪制度、科举考试、古人称谓、地理知识、历史知识、血缘关系等,可谓五花八门。
因此,把握这类题型的出题规律,了解在解答这类题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了解考题特点
这几年文化常识题的考查方式都是选择题,都是考查对文言文中词汇的理解,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考查形式固定不变。
命题者在所阅读的文言材料中,选取四个具有古代传统文化内涵的词语,对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的文化意义,要求同学们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将古代文化常识题放到文言文試卷中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解读。文言材料大都选自《二十四史》,例如2017年全国Ⅰ卷的《宋书·谢弘微传》、全国Ⅱ卷的《后汉书·赵熹传》、全国Ⅲ卷的《宋史·许将传》,所选材料都是正面历史人物,篇幅在700字以内。文化常识题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位于客观题的第二题,要求“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判断错误选项,四个选项的词语都出自该文言文,分值三分。题干措辞几年没有变化。
2.大都与教材内容相关联。
这几年所考古代文化常识以取材于初、高中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为主,与教材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例如2017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1题A选项“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一句中的“下车”,在课文《张衡传》“衡下车,治威严”就有出现。再如2017年高考全国Ⅱ卷第11题A选项:“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2015高考全国Ⅱ卷第11题A项:“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这都是正确的选项。我们可以参看必修五“梳理探究·古代文化常识·姓名字号”专题。还有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第11题C选项:“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一句中的“有司”,也在教材《出师表》“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一句和教材《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案图”一句中出现。书下注解为:[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C选项中的“有司”只是“官吏的通称”,不能用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3.部分来自课外文言文练习语段。
尽管所考古代文化常识大都取材于初、高中必修、选修教材中经典篇目,但部分古代文化常识取材于我们平时所做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同学们最好准备一个笔记本,将平日做课外训练时教师讲解或自己发现的文化常识按姓名称谓、官职科举、天文地理、宗法礼俗、历法刑法、音乐典籍等类别记录整理下来,并加以理解和识记,以备高考。
例如:(2015高考全国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从阅读材料中选出的“登进士第”“兵部”“庙号”“太子”这四个词,同学们知道但又不甚透彻了解,“太子”在历史课本、影视作品中经常接触。太子又称“皇储”“储君”或“皇太子”,是我国封建王朝中皇位的继承人,不能指其他儿子。其他儿子称“皇子”。
4.所选择的文化常识是“常识”。
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的考试大纲和考试早已说明“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是“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也就是说,古代文化常识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般的常识性知识。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通常包含古代政治制度、古代官职名称、天文历法、古代地理、风俗礼仪、文史典籍、饮食器物等方面的常识。能力层级属于“识记理解”。
例如:(2017年高考江苏卷)第7题“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左:文中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古人叙地理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江左即江东。
B.三代:文中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
C.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饭。多形容清贫者对长辈的供养,如成语“菽水承欢”。
D.趋庭:《论语》中有孔鲤“趋而过庭”的记载,后世将子承父教称为“趋庭”。
根据语境,B选项中的“三代”指“曾祖、祖父、父亲三代,古人参加科举考试须如实填报三代履历”显然说不通,应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况且,在“三代”之前有“博考”一词,是“广泛考察研究”之意,并不指曾祖父三代。此题不管从哪方面来说,都是极简单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