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继续深入推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业
如何深入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实践中取得切实的效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的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如何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呢?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在世界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研判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努力,我们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得出了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结论,而且在实践中认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我们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胜利。
因此,要在未来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方向、阶段性重点任务及其实施路径,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真正取得实效,必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科学研究、勇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经济规律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使其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二、如何将“十四五”规划落到实处
如何使“十四五”规划纲要落到实处,是关系到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事业的关键之一。做好“十四五”各项工作,应该认真科学分析我国所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我想首先需要高度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基本稳定的国内环境相比,我国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同时科技发展等软实力的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与20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几乎无足轻重的地位相比,现在我们是举足轻重,如日中天。面对如此实力无可藏掖的情况,我们首先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争取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合作相处共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等政治因素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方面产生矛盾冲突,遇到新的国际环境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面對这样的国际环境新情况,需要我们有既坚如磐石又游刃有余的新智慧、大智慧,抓住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破解转换不利因素,适应“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三、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出现的一个特点是,居民生活水平要提质增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尽快扭转经济落后面貌,获取保持高速增长所需的投资资金,往往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在高速增长后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步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方向,旨在改变在宏观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偏低的状况。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最根本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质增速的基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的显著提高。因此,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基础上,真正和持续实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能否得到持续性的提高,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不可缺的标志。
四、怎样把中国从经济大国建设成为科技和经济创新强国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衡量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为了实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人们研究导致生产产出的三种基本的投入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之外的其他投入要素对生产产出的影响时提出的概念。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发现除了这三种基本投入要素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影响产出水平的投入要素,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经济学将这些因素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
当然,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科学知识、技术进步,即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同样十分重要的包含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要素,特别是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管理、相关制度体制机制变革以及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七个投入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其中后四个是我们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工作中需要全面重视的方面。发挥好管理、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在创新。我们只有在科学技术、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形态模式等多方面秉持创新理念,才能快速有效地把中国从经济大国建设成为科技和经济创新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