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

来源 :中国经济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何继续深入推动未来的改革开放大业


  如何深入推进未来的改革开放,把握好改革开放的方向,在实践中取得切实的效果?
  我们可以回顾一下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时的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战斗号角,提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但是改革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还不是十分清楚。那么如何确定改革开放的目标呢?一方面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去总结,另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为指导,研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在世界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在中国经济发展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研判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应该是什么样的。
  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努力,我们不仅在理论研究中得出了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结论,而且在实践中认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我们尊重经济规律、尊重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胜利。
  因此,要在未来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方向、阶段性重点任务及其实施路径,保障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在实践中真正取得实效,必须继续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科学研究、勇于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基本经济规律在当代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形式,使其与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

二、如何将“十四五”规划落到实处


  如何使“十四五”规划纲要落到实处,是关系到我国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伟大事业的关键之一。做好“十四五”各项工作,应该认真科学分析我国所处环境与以前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我想首先需要高度注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基本稳定的国内环境相比,我国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表现在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明显提升,同时科技发展等软实力的水平更是不可同日而语。与20世纪70年代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几乎无足轻重的地位相比,现在我们是举足轻重,如日中天。面对如此实力无可藏掖的情况,我们首先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争取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合作相处共同发展。但是由于社会制度不同等政治因素的客观存在,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一些方面产生矛盾冲突,遇到新的国际环境条件中的不利因素。
  面對这样的国际环境新情况,需要我们有既坚如磐石又游刃有余的新智慧、大智慧,抓住国际环境中的有利因素,破解转换不利因素,适应“十四五”期间国际环境的新变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更加有利条件。

三、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型进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出现的一个特点是,居民生活水平要提质增速。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为了尽快扭转经济落后面貌,获取保持高速增长所需的投资资金,往往以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慢于经济增长速度为代价。在高速增长后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逐步提出了“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样的宏观收入分配政策方向,旨在改变在宏观国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增长相对偏低的状况。
  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最根本的是要体现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要把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高质量发展首先是人民生活的高质量,而实现人民生活水平提质增速的基础是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的显著提高。因此,在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基础上,真正和持续实现“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能否得到持续性的提高,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必不可缺的标志。

四、怎样把中国从经济大国建设成为科技和经济创新强国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衡量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就是全要素生产率。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为了实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是人们研究导致生产产出的三种基本的投入要素——土地、资本、劳动——之外的其他投入要素对生产产出的影响时提出的概念。古典经济学认为土地、资本和劳动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投入要素,后来的经济学研究发现除了这三种基本投入要素之外,还存在其他的影响产出水平的投入要素,而且这些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越来越重要,经济学将这些因素定义为全要素生产率。
  当然,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科学知识、技术进步,即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要素,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他同样十分重要的包含在全要素生产率中的要素,特别是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的管理、相关制度体制机制变革以及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七个投入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其中后四个是我们在推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工作中需要全面重视的方面。发挥好管理、体制机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关键在创新。我们只有在科学技术、管理模式、体制机制、形态模式等多方面秉持创新理念,才能快速有效地把中国从经济大国建设成为科技和经济创新强国。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出现新变化.全国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一个先是持续扩大,后是在高位上波动的过程.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来看,2003年全国收入
期刊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中国GDP构成中,净出口(即贸易盈余)对GDP的贡献率已经从经济危机前的大约9%下降至1%左右。所以中国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中国贸易依存度(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从经济危机前的65%下降到50%左右,目前在全球大型经济体中仍然较高。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经济仍然是高度开放的经济格局,外循环的重要性
期刊
40多年来,不论从什么角度看,中国的发展都堪称奇迹。2020年底,中国经济规模超过美国的70%,后疫情时代,中美差距会加速缩小。大国经济规模排序和相应的经济版图的改变,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利益相关者的种种不适、疑虑乃至惊恐。近年来,中美关系的困难局面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然而,忽略人均和结构水平的总量规模易于使人产生幻觉、误解或误判。更何况,中国还要解决好自身由中等收入阶段跨越到高收入阶段特有的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企业是国家自主创新的主体。国有企业一直以来都是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进入新时代,对国有企业在参与国际科技竞争、突破“卡脖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要进一步强化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共生共榮的创新生态,形成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营造支持创新的文化以及氛围,更好发挥国有经济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
中国需要高质量增长,高质量增长的必要条件是经济的健康持续增长;而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经济的均衡产出决定于需求,因此经济的健康状况取决于优质需求。所谓的“优质需求”,指的是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高的边际效用的消费需求,和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预期收益的投资需求。投资的预期收益越高,不良贷款出现的概率就越小,银行危机爆发的概率也就越小,因而经济就越健康;消费的边际效用越高,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就越高,因此
期刊
如何理解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以为应从三方面理解:第一,为什么?即在目前这个阶段提出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是什么。第二,是什么?即对新发展格局的内涵应如何理解。第三,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哪里?一、新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成因  先讲为什么。从国际环境分析,外需不足长期化将使我国必须主动调整供求结构关系,提升供给的适配性,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
“十四五”开局以来,由新一代数字技术驱动的经济、社会和产业变革正在提供巨大助推力,成为新发展格局下重要的增长亮点,为突破生产率增长的天花板和内需市场的持续升级创造条件。其也在不断助力跨行业、地区的创新合作,进而推动整个中国经济向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转型。  我们看到,在经历技术创新、市场改革、疫情冲击等诸多洗礼之后,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加速,正在由点及面、由局部应用迈向全面的数字化转型阶段。埃森
我国科技发展经历了以引进吸收、规模效应为主的中级发展阶段,正在进入以原始创新、基础研究为主的自立自强阶段,一流人才是原始创新与科技自立自强的决定性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全部科技史都证明,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延攬一流人才并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是我国科技界的当务之急和头等大事,但是要做到却绝非易事,存在不少阻力因素。笔者的研究表明,阻碍中国科技
来自《自然》杂志的一篇文章表明,与工业革命前相比,目前地球平均气温上升了将近1摄氏度。如不采取有效措施,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可能比工业革命前高出2摄氏度,也有研究认为可能会高出4-5摄氏度。这将对整个地球的生存环境造成冲击,例如加速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发、疾病传播风险等,也会给经济、社会造成损害。不过,社会各界对于这个损害到底有多严重,还存在一些分歧,进而对是否应该为碳中和付出短期的经济代价存在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及新冠肺炎疫情反复爆发的复杂情形。为此,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应对突发事件一系列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导,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引领全球化风险的有效治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全人类的前途命运和子孙后代的福祉造化而努力奋斗。一、构建人类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