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色彩观在报纸版面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tt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彩体现了十分深邃的情感世界,不同的色彩有着各自不同的表情,红的吉祥、注目,黄的华贵、磊落,蓝的宁静致远,白的纯洁无瑕,黑的庄重沉稳……借助于色彩,人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去观察各种事物,这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条重要途径。报刊版面对色彩的运用非常讲究,在考虑形式感和时代感的同时,更侧重研究和分析设计主题的创意给接受者带来的心理感受,在一定程度上,色彩是影响公众对新闻作品接受的关键。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指出:“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①研究公众对色彩认识的普遍性,有助于促进传媒对大众信息乃至情感的沟通。
  
  中国传统色彩的特征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色彩的民族之一,最早确定了自己的色彩结构。周代曾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彩”之说。《周礼》最早提及五色的记述。《左传》曾曰:“天有六气,发有五色,征为五声,淫生之疾。”六气源于五行之说,五色又与五行中金、木、水、火、土有机联系。“五色”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即白、青、黑、赤、黄五种颜色,“五色”中赤、黄、青近似于牛顿七色说中的三元色,黑、白两色包括了牛顿的色彩体系中无彩色的两极。
  因此,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以黄、青、赤、黑、白五色为正色,联系土、木、火、水、金的五行,把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自然的、宇宙的、伦理的、哲学的多种观念糅合在一起,在感情的实用色彩中渗入思辨的哲理生命,形成别具特色的中国色彩文化。从仰韶的彩陶到汉唐的丝绸,从“唐三彩”彩陶到宋元青花瓷器及康、乾的粉彩和景泰蓝、珐琅彩陶,从中国水墨画到丰富的民族服饰色彩及民间艺术、建筑彩绘等,它构成了我国色彩文化极为丰富的内容。
  在民族色彩文化的长河中,可以归纳为两条色彩倾向的脉络:一方面是尚红而健美、动感和绚丽色彩倾向,它以杨柳青年画、桃花坞年画、惠山泥人等民间工艺品色彩为代表;另一方面是以尚黑而典雅、素朴、静态感的色彩倾向,它以青花瓷器、中国水墨画、粉墙黑瓦的水乡建筑色彩为代表。
  谢赫在《古画品录》的六法中提出“随类赋彩”,这是根据不同对象选择色彩表现方式的色彩观念,注重装饰性、象征性、表现性成为中华民族色彩的明显特征。装饰性是指中国传统绘画所反映出的色彩并不是自然真实“光”与“影”的再现,而是以物象“固有色”来组合色彩关系,以复杂的物象构成平面化的画面,不受“客观物象”的制约,忽视光源色、环境色对物象色彩的影响,是一种非写实理性色彩。
  中国传统色彩观强调的是主观归纳,主张应该根据画面的需要和作者感受发挥色彩的作用。因此,中国传统的色彩观强调理性和归纳,追求色彩的装饰、主观表现效果。装饰性色彩观念贯穿于中国民间木版年画、壁画、民间玩具、民间刺绣之间,形成了富丽绚烂、独具一格的中国传统色彩艺术世界。装饰性色彩主要讲究研究色彩的对比与调和的艺术规律,这是色彩结构的核心。色彩对比主要有:补色对比,壁画的色彩效果主要在于色彩整体及局部的补色结构;色相对比,是中国传统绘画设色的主要方法;冷暖对比,是最能影响人的情感变化的因素;纯度对比,敦煌壁画常用纯度渐变所形成的纯度对比;明暗对比,中国绘画也使用加入黑白二色来产生丰富色彩明暗层次的变化。色彩的调和是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并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
  “对比与调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在装饰色彩结构中,纯度高、强烈对比的色彩与黑、白、灰调和色组合,构成了色彩对比而统一、单纯而简洁的特点。比如,西魏时期敦煌壁画的“莲花藻井”,是以紫色为主对比所完成的适合纹样,红色与绿色作为辅助性色彩,黑、白、灰把色彩分成了各种不同而又连续的形象。从壁画中发现,黑、白、灰在画中占据了重要角色,它是壁画色彩保持对比与协调的关键所在。对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运用的规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立足本土文化,更好地吸收外来文化营养,并运用到版面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适合现代审美趣味的形式和色彩语言。
  
  传统色彩观在报纸版面设计中的使用
  
  中国传统的色彩观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不断丰富,为报纸版面设计中色彩的分析及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背景。传统的色彩观讲究五行对应,相生相克,趋利,求生,大吉大利。版面设计中关于色彩的心理感觉实际上就是传统色彩观的发展和延续。人们对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最普遍的视觉形式。人们接触色彩时产生联想和心理感应,使色彩具有了感情。色彩的形式因素对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就起着直接的作用。如:红色,是一种刺激性较强的色相,人们赋予它的感情内容是革命、光明、喜庆、幸福;绿色,给人青春靓丽、健康向上、静谧舒适的感觉;黄色,是一种温和的暖色,给人一种成熟、富贵华丽的感觉;蓝色,让人感受到深远、宁静、理智、素雅。色彩包含着无穷无尽的色相和深浅、强弱的色阶,这些色相和色阶相互搭配、组合形成各种各样的联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绪。
  首先,吉利观丰富了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吉利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色彩的文化内涵。在传统的文化中,国人崇尚的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观念,在民间艺人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吉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红红绿绿”是色彩的视觉观感,是一种积极、热烈的视觉心理反映,同时也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性语言。“红红绿绿,图个吉利”就是这种心理情感的直接色彩表达。比如在报道国家一些大型活动时,像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北京奥运会开幕等,各大报纸都用红色的底纹、线条或标题来表现,传递给读者一种喜庆、欢快的信息。
  其次,是视觉心理上的均衡,即统一和谐。报纸版面色彩,除套红和彩版以外,有三种基本色,即黑、灰、白。黑主要是图片、标题、黑底纹等;白主要是空白;灰指文字、网纹等。调和这三种色彩,以鲜明的视觉特征,体现视觉强势,把读者带到新的阅读殿堂上。《中国青年报》采用浅色调,所有标题都是黑体字,不做任何装饰,像冬天一样疏落和平静;《北京青年报》则采用重色调,大部分标题都是黑底反白形式,显示明显的强刺激黑块,像夏天一样浓郁和强烈。但两者在色彩上给人的总体感觉是舒适的,容易赢得读者的信赖。这正是报纸版面编辑所刻意追求的效果。
  报纸在色彩运用上非常讲究统一和谐。如《新快报》2006年7月3日在头版刊登的头条新闻,标题是:《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慰问铁路建设者(副题)胡锦涛亲临海拔4159米玉珠峰车站(主题)》,旁边配以胡锦涛慰问铁路建设者的彩照,其中“海拔4159米”用赫红色加以强调其新闻性,其他字都是黑色字体,这与照片中胡锦涛身穿黑色西服,而建设者们却身穿红色工作服相一致,从而看起来是和谐统一的。同时报纸在色彩的搭配、色调的明暗、纯度上都讲究和谐。如《新快报》在颜色的使用上往往不是用高纯度的颜色,而是降低其纯度。如红色不会用高纯度的鲜红,而是用褐红色或朱红色,绿色不用纯绿而用草绿、嫩绿,黄色用浅黄、橙黄等。
  再次,色彩对比。既有补色对比,又有冷暖对比、明暗对比等,从而产生丰富色彩明暗层次的变化。色彩的调和是把两种以上的色彩,按照一定秩序组合,并形成整体的和谐与统一。如2006年6月7日《环球时报》头版,主要反映国际、国内的军事问题,主色调冷峻、清朗、深沉,其格调和新闻主体相一致,烘托了严肃内敛的气氛。头条的主题《美投百亿扩建关岛基地》依然是大字号黑体通栏标题,引题《从弹药库成为美军在西太平洋地区最主要的战力投射中心》采用紫色。围绕头条配发的照片是:美军停在关岛的一架隐形轰炸机前,一名身穿绿色迷彩服、手持冲锋枪的军人严阵以待。背景是空旷、高远的淡蓝色天空。紧挨着照片右侧的竖标题《台军从金门调兵防“斩首”》为深蓝色底纹反白字,其颜色与照片色彩属于同色系,且形成了层次感,十分和谐。而版面右下角的导读框以橙色为主要基调,比较醒目。左下角的一个关于世界杯专题报道的公告则以红色为背景,不但出于醒目的考虑,而且也显示出体育盛事的喜庆和积极向上。公告旁是一个红色和黄色搭配的刊头广告。这样在版面下方小面积的区域,形成了暖色系的搭配。这是对以冷色系为主的版面色彩的调剂,产生了既鲜艳、明快,又和谐、丰富的效果。
  随着我国报纸彩色版面的大量出现,给现代报纸的编辑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颜色成为现代报纸版面重要的构成要素和表现手段。传统色彩观是民族的、悠久而质朴的,在报纸版面设计中能产生怀旧和自豪的民族情结,报纸编辑必须清楚和懂得遵循色彩的民族性,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化背景,才能在报纸版面中从字符选择、线条运用、底纹铺设,到版面布局、题文搭配、稿件内容等方面与传统色彩运用规律相符。因此,报纸编辑必须充分了解我国受众对色彩的认识,结合中华民族深厚的色彩文化,推陈出新,处理和运用色彩去表现相关主题,既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主题,同时也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从而在与世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凸显中华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梁一儒:《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西宁:青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播音主持人的政治影响力及其倾向性    媒体作为播音主持人进行有声语言传播活动的平台,在社会生活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媒体中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在节目传播的过程中作为媒体“代言人”出现,他们的一言一行都在对受众产生影响。而且,不同节目、不同类型的播音主持人产生影响力的侧重方面也不相同。  像白岩松这样的新闻节目主持人,在受众中具有较强的公信力,他的影响力会侧重在政治方面。在分析国内外的一些著名新闻节目播音
目前,在高中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偏科现象,从整体上看这些学生的智力都是很正常的,仅仅因为偏科而导致其他学科成绩下降,实在是失不可得,因此,如何转化高中数学弱
直播报道是记者向主持人和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重要手段,但是在直播报道过程中,部分记者由于缺乏对表达与发声以及肢体语言等技巧的合理运用,导致语音不标准、缺乏可变性、声音过于挤压、肢体语言过大,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目前,虽然记者和主持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强,甚至有记者主持人化的倾向,但是对于多数记者而言,并没有因为交流的加强,而汲取主持艺术中可以使直播报道锦上添花的技能,更多的只是拘囿于所
“细节决定成败”。电视新闻要达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效果,离不开细节镜头的运用。自从光电技术运用到新闻传播中以来,图像动作、图像表情、图像声音三者有机地
随着新闻直播的常态化,摄像记者“成片”意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要求现场高质量地完成拍摄任务,而无法依靠后期的剪辑修补。“成片”意识,就是要在“一次过、不出错”的基础上追求画面的生动感和表现力,摄像记者能够做到这些,必须培养以下四种能力。  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电视节目是由导播、现场记者、摄像、技术等多个工种综合完成的一项工作,各个工种之间的相互合作也比一般媒体要高得多、紧密得多。在突发新闻现场进行直
日子过的好快,在忙碌的步伐中,似乎还没有感觉到停留的轻松,不经意间就到了收获季节。这一路的长途跋涉,我无暇去回顾它的辛酸与峥嵘,而为接下的秋收做最后的探索。语文课的复习,必须有章可循,按照一定的层次及规律来全面的,系统的复习,才会在这一时段有的放矢,不致手忙脚乱。  本次期中复习我个人做法是:  一、注意几个方面,提高复习效率  做好复习计划。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为了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复习效率,应
摘要:广播电视现代信息技术驱动、新闻与传播类专业的内在要求、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学生就业与社会资源的特性必将对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培养产生新的效用。  关键词:广播电视 信息技术 社会资源 新闻与传播 背景 问题    广播电视信息技术驱动是新闻与传播类专业就业的内在要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
摘要:深度访谈的过程常因访谈者与被访者的互动而变化。在深度访谈的互动过程中,常见的障碍有以下几种:一、偏见性障碍;二、习惯性障碍;三、顾虑性障碍;四、环境性障碍;五、经验性障碍。深度访谈的引导原则为适时、中立、适度。针对深度访谈存在的障碍,深度访谈的引导策略主要是铺设访谈架构,参与访谈建构。  关键词:访谈 深度访谈 引导    所谓深度访谈,学界所指的主要就是半结构式的访谈。深度访谈是一种常用的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研究、实践直至理论升华的结果。它的实施有利于缓解东西差距 ,保持经济持续发展 ,减轻就业压力 ,维护社会稳定 The strategy of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包括教育权利平等和教育机会均等这样两个基本方面。接受教育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中央十分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为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缓解了一些社会矛盾。目前,一方面是教育规模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成绩确实很大;但另一方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教育人文质量有所下降,教育价值有所失衡,教育行为有所失范,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已成为普遍性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