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西方的文明史

来源 :中学政史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fengg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概述】
  九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讲述的是世界古代史的内容。世界古代史时间跨度大、国家地区多,知识点繁杂,但学习难度并不大,大部分内容不是考试的难点。原因有二:一是相关的知识点大多浅显易懂;二是这部分内容基本围绕“东方”和“西方”来讲,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其中。具体来说,第一课讲人类的形成,第2课内容是早期东方文明的代表——四大文明古国(从第2课开始,一节课讲东方一节课讲西方),第3课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古希腊和古罗马,第4课和第5课分别是封建社会的亚洲(东方)和欧洲(西方),接下来讲东西方之间的交往,包括战争(第6課)与和平交往(第7课),最后讲古代史上东西方在科技、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及代表人物(第8课、第9课)。
  【知识梳理】
  一、人类的形成
  1.人类的出现:人类可能是从非洲南方古猿发展而来。南方古猿属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人类在距今约三四百万年前形成。
  2.人种的产生:晚期智人出现的同时,现代人种的差异也显现出来。世界上的人类主要分黄种、白种、黑种三大人种。人种的差异,是不同自然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长期影响的结果。
  3.氏族社会: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我国的北京人就处于原始人群时期。氏族公社又分为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阶段。母系氏族阶段,妇女在采集和家务劳动中举足轻重,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实行群婚,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氏族阶段,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男子逐渐取代妇女成为主要劳动力,开始支配社会,婚姻关系相对固定,人们“既知其母,又知其父”。
  二、东方文明的出现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古代中国是古代东方文明的四大发源地。四大文明古国分别产生于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所以东方文明是大河文明。
  1.古代埃及文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沿岸,代表文明成就有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文字等。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其中规模最大的是胡夫金字塔。
  2.古巴比伦文明:公元前3500年产生于亚洲西部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流域,代表文明成就有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空中花园等。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它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宣扬“君权神授”。
  3.古代印度文明:公元前2500年产生于南亚,代表文明成就有种姓制度、佛教等。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入侵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的严格的等级制度,主要有婆罗门(掌握神权)、刹帝利(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界限泾渭分明。种姓制度对后来印度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被称为“印度的毒瘤”。
  4.古代中国文明: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建立,我国进入奴隶社会。古代中国文明代表文明成就有甲骨文、青铜器等。
  三、西方文明的源头
  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古希腊和古罗马都位于地中海沿岸,因此,如果说东方文明是“河生”,西方文明则是“海育”,是典型的海洋文明。
  1.古希腊文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产生。古希腊文明的发展可分为爱琴文明、黑暗时代、城邦时代三个阶段。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进入城邦时代,奴隶制城邦小国林立,雅典和斯巴达是其中最大的两个。古希腊留给后世的遗产很多,如《荷马史诗》、古希腊剧场和戏剧、奥运会、希腊神话故事、马拉松长跑等,更为后人称道的是,古希腊还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民主政治之先河,对现代民主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利克里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发展到古代世界的高峰。伯利克里改革扩大公民的权利,全体成年男性公民可以参加最高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决定内政、外交、战争、和平等重大问题。
  2.古罗马文明:公元前8世纪,罗马城逐步建立起来;公元前509年,罗马建立了共和国;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国家大权,成为实际上的皇帝,罗马共和国被罗马帝国所取代。
  辉煌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古罗马也取得了一系列了不起的文明成就,如罗马式建筑、罗马法、拉丁字母等,但最引人瞩目的是罗马人在军事上的成就:取得了布匿战争等对外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罗马帝国。
  四、封建社会的东方和西方
  1.亚洲封建国家的建立
  (1)日本大化改新:6、7世纪时,日本的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贵族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改革势在必行。646年,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改新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
  (2)阿拉伯国家的建立: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动荡不安,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610年,穆罕默德建立伊斯兰教并在麦加传教;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出走麦地那,随后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630年,穆罕默德兵临麦加城下,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2.中古欧洲社会
  (1)封建等级制度
  8世纪前期,查理·马特任宫相时,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得到封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通过这次改革,法兰克国家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西欧封建社会虽有等级贵族制,但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没有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
  (2)罗马教廷
  西欧封建社会时期,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政治上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经济上教皇和教会是当时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思想上罗马教会处于万流归宗的垄断地位,完全控制了人们的思想,人们只能接受教会的说教。   (3)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10世纪以后,在交通便利、相对安全、容易获得廉价原料和销售产品的地方一些城市开始兴起,如意大利的威尼斯、英国的牛津等。随着城市的发展,以法国琅城为代表的一些城市的市民掀起了城市自治运动,冲破封建势力对城市发展的束缚。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富裕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4)拜占廷帝国的灭亡
  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廷帝国又存在了一千多年。拜占廷帝国曾经繁荣一时,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在这里保存下来。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土耳其攻陷,延续了一千多年的拜占廷帝国灭亡。
  五、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1.战争
  (1)希波战争:公元前5世纪早期,波斯帝国三次出征希腊,希腊军民顽强战斗,赢得希波战争的胜利。期间发生的著名战役有马拉松战役、温泉关战役等。这场战争是东方帝国波斯与西方希腊城邦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碰撞,也是早期东西方文明的一次重要冲突。
  (2)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强大起来,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打败希腊联军,控制了希腊。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出兵东征,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亚历山大帝国昙花一现,但将希腊文化传播到东方,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3)罗马帝国的扩张:公元前27年以后,罗马帝国在屋大维统治下,发动多次侵略战争。到2世纪,羅马帝国疆域达到最大规模。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洲,广阔的地中海成为它的内湖。一方面,罗马帝国的征服和统治充满着暴力;另一方面,罗马文化渗入到它统治过的广大地区。
  2.和平交往
  (1)丝绸之路:在古代,各国各地区之间常有战争发生,这些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但和平交往才是人类历史的主旋律,是东西方交往的主要内容。丝绸之路是东西方和平交往的通道。通过丝绸之路,东方的调味品、珠宝、丝绸等运往欧洲,中国的四大发明等也传播到欧洲;阿拉伯人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桥梁的作用。
  (2)阿拉伯数字的传播:阿拉伯数字的最初创造者是印度人,后来被阿拉伯人进行了改造,并将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后来传遍了世界。
  (3)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是意大利人,沿丝绸之路来到中国,得到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他在中国生活了17年后,从海路回到意大利。他后来口述的在东方的经历和见闻,被记录成《马可·波罗行纪》一书。这本书在欧洲广为流传,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憧憬和向往。
  六、三大文字和三大宗教
  1.三大文字
  文字使用者年代意义
  象形文字埃及人公元前3000年左右对以后的字母文字产生了重要影响
  楔形文字苏美尔人与象形文字同时流传到西亚许多地方,被西亚古代各民族采用
  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公元前1500年左右为以后欧洲的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2.三大宗教
  名称时间创始人地区教义经典节日
  佛教前6世纪释迦牟尼古代印度众生平等,忍耐服从金刚经浴佛节
  基督教1世纪耶稣巴勒斯坦地区耶稣叫人忍受苦难,死后升入天堂圣经圣诞节
  伊斯兰教7世纪穆罕默德阿拉伯地区信仰唯一的神“真主”安拉,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古兰经开斋节
  七、东西方在科学、文学、建筑领域的杰出成就
  1.科学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发现杠杆定律和浮力定律,发明螺旋式水车;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知识渊博,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2.文学
  (1)西方文学:《荷马史诗》是由古希腊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的两部长篇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统称,被称为“西方文学之祖”,是研究早期希腊社会的重要史料。古希腊的戏剧创作高度繁荣,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戏剧家,如“悲剧之父”埃斯库罗斯等。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认为是古希腊悲剧的典范。索福克勒斯注重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把古代悲剧艺术推向成熟。
  (2)东方文学:《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描绘了阿拉伯帝国丰富的社会生活。
  3.建筑
  (1)西方建筑: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2世纪,历经180多年建成,是巴黎最古老、最高大的天主教堂,作家雨果把它比喻为“石头的交响乐”。
  (2)东方建筑:麦加大清真寺坐落在现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城中心,是伊斯兰教第一大圣寺。寺内中心的克尔白神庙,是前来朝觐的穆斯林必须拜谒的地方。
  【拓展提升】
  一、东西方的划分与差异
  世界历史上的东方和西方的划分开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人。希波战争时期,波斯帝国在希腊城邦的东边,于是古希腊人就把他们敌人所在的地方称为东方,自己则是西方。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一次碰撞,同时它也打破了东西方近乎隔绝的局面,加强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随后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可以说是西方对东方的第一次征服。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东方和西方涵盖的地理区域越来越大。古希腊是欧洲文明的源头,后来西方成为欧洲的代名词。1776年美国诞生,美国和欧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我们今天再讲到西方时,已经指的是欧美国家了。学习世界史时提及的东方,地理区域涵盖了整个亚洲地区,还包括非洲的埃及。
  教材上强调了东西方文明的一点差异,即东方文明是大河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东方文明产生在地势平坦、水源充沛、土壤肥沃的大河流域,以农耕为生。西方文明的起源地古希腊地区则是山岭纵横交错,平原支离破碎,土地干旱贫瘠,不利于农业的发展,主要经济活动是商业和贸易等。其实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衣、食、住、行、用、节日、娱乐、习俗等日常生活领域以及在语言、科学、艺术、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迥然不同。就中国和西方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差异来说,中国传统服装特点是宽松肥大,西方的特点则是量体裁衣;中国传统饮食是馒头、米饭、粥等,西方则是面包、牛奶、啤酒等;住的方面中国古建筑是木头的艺术,西方古建筑是石头的艺术。   二、雅典、希腊和罗马的关系
  今天的希腊是一个主权国家,古希腊是一个地区,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古希腊地区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城邦国家,这些城邦国家的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雅典和斯巴达是古希腊最重要的两个城邦国家,雅典是古希腊文明的代表。
  今天的罗马是意大利国家的首都,古罗马是一个国家。古罗马先后经历了王政时代、共和时代和帝国时代,是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畔的一个城邦国家发展成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从时间顺序来看,古希腊文明出现在前,古罗马文明发展在后,希腊人是罗马人的老师,古罗马文明是在向古希腊人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体来说,古希腊文明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先后经历了爱琴文明时代(公元前20世纪到公元前12世纪)、黑暗时代(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前8世纪)和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罗马文明存在的时间是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4世纪,先后经历了王政时代(公元前753年—前509年)、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前27年)和帝国时代(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
  三、中古欧洲的两大特点
  中古(500年—1500年)被欧洲人称为“千年黑夜”,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的这一千年西方文明黯淡无光,宛如漫漫长夜。与此同时,中国却经历了隋、唐、宋、元四个王朝,繁荣强大,与西方形成鲜明对照。
  中古欧洲的两大特点,首先是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其特点是“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不同等级的贵族之间不是严格的上下级制约关系,使欧洲如一盘散沙,这一千年间的欧洲,是四分五裂的。四分五裂的另一面,是罗马教会的“一统天下”。教皇和教会的权力至高无上,是中古欧洲的另一个特点。
  四、中西方文明同时空
  长期以来,我国出版的历史书,基本上将历史孤立起来,即把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分开。其实,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世界各地互为关联,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同一历史时期的中国和世界进行横向的比较,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世界史的理解。
  春秋战国VS城邦时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和古希腊的城邦时代(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二者有诸多相似之处。政治上,这一时期的中国诸侯并立,古希腊则是城邦林立。思想文化上,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古希腊在思想文化领域也成就斐然,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是其中的代表。
  秦汉VS罗马帝国:公元前后,东西方都出现了强大的帝国,而且汉王朝和罗马帝国还通过丝绸之路友好交往。罗马帝国在中国的古书里被称为“大秦”。
  唐朝VS阿拉伯帝国:公元7世纪,中国进入隋唐盛世,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与此同时,阿拉伯国家建立并发展为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查理·马特改革也发生在这一历史时期。
  【典例解析】
  例1.(2017·江苏南京)“首陀罗的职责只有一个,那就是顺从地服务于其他三个种姓。”材料反映的是()
  A.古埃及奴隶制度B.汉谟拉比法典
  C.古印度种姓制度D.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解析: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即种姓制度。祭司、贵族是第一等级婆罗门,掌握神权;国王、武士、官吏属于第二等级刹帝利;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属于第三等级吠舍;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属于第四等级首陀罗。
  参考答案:C
  例2.(2017·江苏徐州)“城邦公职人员由抽签方式选出,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出任城邦公职,行使作为城邦主人的职权。”材料中这一现象出现在()
  A.古巴比伦B.古代印度
  C.古代希腊D.古代罗马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城邦公职人员由抽签方式选出,每个公民都有同等机会出任城邦公职”可知,这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在雅典,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以抽签的方式产生;伯利克里时期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成年男性公民均可参加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并且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
  参考答案:C
  例3.(2017·四川宜宾)在古代文明冲撞和交融中,最有可能发生的是()
  A.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催生了佛教的产生
  B.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孕育了基督教产生
  C.阿拉伯数字在波斯帝国扩张时传到东方
  D.伊斯兰教传入欧洲后罗马皇帝定为国教
  解析: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给巴勒斯坦地区带来深重的灾难,基督教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1世纪时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的基督教,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因此,“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孕育了基督教产生”在古代文明冲撞和交融中,最有可能发生。
  参考答案:B
  例4.(2017·江苏盐城)古希腊是欧洲戏剧的故乡。下列作品属于古希腊戏剧成就的是()
  A.《荷马史诗》B.《俄底浦斯王》
  C.《天方夜谭》D.《哈姆雷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西方文學的成就,适用排除法解题。《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英雄史诗,史诗即叙事诗,属于诗歌。戏剧是和小说、散文、诗歌并列的文学体裁。《天方夜谭》属于阿拉伯文学,《哈姆雷特》创作于文艺复兴时期。因此,排除A、C、D项。《俄底浦斯王》是古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品。
  参考答案:B
  【模拟练习】
  1.尼罗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下列文明成果中属于这一地区的是()
  A.象形文字金字塔   B.种姓制度佛教
  C.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D.公元纪年基督教
  2.“假如你未见过雅典,你是个笨蛋;假如你见到雅典而不狂喜,你是一头蠢驴;假如你自愿把雅典抛弃,你是一头骆驼。”伯利克里时期的雅典公民之所以如此自豪,因为他们()
  A.完善了王位继承制度
  B.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
  C.实现了男女真正平等
  D.已经废除了奴隶制度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的查理·马特改革相比较,其共同之处在于()
  A.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B.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
  C.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
  D.自上而下的封建改革
  4.1077年1月,德皇亨利四世在与罗马教皇的斗争失利后,被迫前往卡诺莎城堡向出身低微的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忏悔,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最终才获得了格里高利七世恩赐的一个赦罪的吻,这就是历史上的“卡诺莎之辱”。它充分说明在中世纪的欧洲()
  A.基督是救世主B.国王软弱无能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高于王权
  5.列宁指出:“最可靠、最必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这个“历史联系”就是历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下列选项中因果关系对应正确的是()
  选项因果
  A拜占廷人长期采取封闭保守的态度拜占廷文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
  B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中古西欧城市兴起加速了封建国家的分裂
  D马可·波罗来华开辟了丝绸之路
  6.文明冲撞与融合的方式多种多样。下列所举哪一项与其他三项明显不同()
  A.亚历山大大帝东征B.希波战争
  C.罗马帝国的扩张D.马可·波罗来华
  7.“我的生命是不能贱卖的,我宁可战斗而死去,不要走上不光荣的结局,让显赫的功勋传到来世。”这句话出自一部再现古希腊社会图景的不朽世界文学名作,这部名作是()
  A.《马可·波罗行纪》B.《天方夜谭》
  C.《荷马史诗》D.《神曲》
  8.《阿拉伯通史》中写道:“千余年,朝觐圣地的制度,对于凝聚全世界的穆斯林,起了重大的作用。这种制度几乎使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平生都能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据所学知识判断,他们“旅行”的目的地是()
  A.印度B.巴勒斯坦C.罗马D.麦加
  9.“东方”和“西方”是两个经常在初中世界史教材里出现的概念。世界古代史部分,基本上是围绕“东方”和“西方”来讲述的。东方文明是大河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东方文明的源头是四大文明古国,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古希腊、古罗马,这些是大家熟知的历史知识。如何讲述世界古代史,川教版历史教材和人教版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较大差异,请阅读两本历史教材的部分目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川教版历史教材九(上)目录人教版历史教材九(上)目录
  (1)两本历史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有何不同?
  (2)你更喜欢哪种内容编排,为什么?
  (3)古代史上东西方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成就,但1500年以后的二百年间,东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东方固步不前,西方迅速发展。哪些事件使西方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4)工业革命后世界最终形成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近代史上,整个东方几乎完全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有一个东方国家积极向西方学习进行改革而改变命运,写出这个国家的名称及其改革的意义。
  10.让我们一起来说东方,道西方。
  (1)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都有悠久的历史,早期东方文明的代表是哪四个?西方文明的源头是什么?
  (2)希波战争是东西方文明之间的第一次重大冲突,哪项体育运动源于这场战争?
  (3)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征服了东方大片土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此之后,西方征服过东方,东方也征服过西方,结果都建立了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请说出这两个帝国的名字。
  (4)中古时期(公元500年—1500年),东方领先于西方,一位意大利旅行家来到中国,在他的书里记叙了东方的富庶和繁华,这位旅行家是谁?
  (5)列举古代东方和西方的文学作品各一部,古代东方和西方的建筑各一座。
  参考答案
  1.A2.B3.D4.D5.A6.D7.C8.D
  9.(1)两本历史教材内容编排的线索不同。川教版历史教材按照东西方的顺序依次讲述,第二学习主题讲东方,第三学习主题讲西方,然后讲东西方之间的交往。人教版历史教材按照时间的顺序依次讲述,第二单元讲奴隶社会的东方和西方,第三单元讲封建社会的东方和西方,然后讲东西方之间的交往。
  (2)略。(任选其一,理由言之成理即可。川教版历史教材按照空间的顺序,人教版历史教材按照时间的顺序,各有所长。)
  (3)文艺复兴、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任写两个即可)
  (4)日本。意義:使日本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是日本历史发展的转折点。
  10.(1)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国。古希腊、古罗马。
  (2)马拉松长跑。
  (3)亚历山大帝国和阿拉伯帝国。
  (4)马可·波罗。
  (5)《天方夜谭》和《荷马史诗》、《俄底浦斯王》等。麦加大清真寺和巴黎圣母院等。(也可以写中国的文学作品和古建筑)
其他文献
浮雕是用压缩的方法来处理对象,靠透视等因素来表现三维空间,并只供一面或两面观看,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它既可以依附于某种载体,又可相对独立地存在。在以前的美术教学中,经常是由老师手把手的教,让学生模仿学习,反复练习,老师的评价标准也是孩子堆的象不象。忽视了在指导造型的同时去引导、挖掘学生的自由想象、创造发明等真正能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因素。  浮雕的造型把握与构思是儿童进行浮雕创作
写字教学,是语文课程目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语文教学优良传统的一个重要方面。写字是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也是将来学生面向社会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是,在现实中,写字仍没有得到所有基层学校应有的重视。为此,家长们焦虑,全社会期望。写字贵有创新,呼声弥高。关于写字,有一长期得到众人称道的句子:“书,如也。如其字,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写字要下功夫。写字教学担负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摘 要】课堂上“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师应在引趣、设问、点拨等环节上下功夫,教不越位,学要到位;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只有转化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动”起来,才是课堂教学的根本需要。  【关键词】课堂学习 主动发展 教师引领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主动参与,主动获取,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学习、
【摘 要】要想把数学学好就要讲究一下学习方法。数学学习的方法很多,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以下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了几点。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步骤 练习方法    1.做好学习的几个步骤  要提高数学学习效率,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一步是抓好课前预习。在预习过程中,边看,边想,边写,在书上适当勾画和写点批注。特别是,要运用数学学习阅读法,即不能像语文阅读一样,从头
【摘 要】兴趣是一种具有浓厚情绪的知趣活动,对人的学习及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成就一个人的美好未来,增长人的的才干。那么作为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又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呢?这就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兴趣 成就    探索知识的动力来源于兴趣,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它可以撬开知识的大门,增长人的才干,开阔人的视野,成就一个人的美好未来。一个人若能有浓厚的兴趣伴随终身,无论
互动探究教学法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知识是接受的过程,更是发现的过程,创造的过程。教学良法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主动去探究。给学生多一点的思维空间和活动余地,凡是学生能探究得出的,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暗示,给学生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体会成功的喜悦。社会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提出:我们甚至“期望”
【热点材料】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李保国同志35年如一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奋战在扶贫攻坚和科技创新第一线,把毕生精力投入到山区生态建设和科技富民事业之中,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彰显了共产党员的优秀品格,事迹感人至深。李保国同志堪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太行山上的新愚公。广大
一、关于好课的认识  新的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课改推进已经十余年,但对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认识和把握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对一堂好课提出了“五个实”的标准,即扎实的课、充实的课、丰实的课、平实的课、真实的课。  北京教科院的文喆认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习者能否积极有效地学习。  华东师大崔允漷则认为好课就是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笔者认为
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新一轮课程改革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新课程更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面对新课程标和新教材,我们应该怎样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呢?本文结合
创新,要求教育工作、人类的进步、国家的繁荣都必须依赖科技进步和知识应用,而这一切要求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善于者在知识传播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这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承担着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重任,创新教育要求教师从传统德育模式的框架中走出来,抛弃因循守旧,循规蹈矩的教育思想,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