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民对六大社会热点问题的看法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i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的心态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和调整。正确把握人们的心态,是政府制订方针政策、出台有关改革措施和检验政策实施结果的主要依据。不久前,上海市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联合组成“社会心态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民在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心态作了问卷调查.形成了《上海市民社会心态旁析》的调查报告。这一报告内客朔实,分析中肯,有一定的说服力。报告原有9部分,限于篇幅.本刊摘发其中6个部分.供广大读者参考。
其他文献
现代化与城市化具有内在联系。现代化是目标,工业化是动力,城市化是载体.中国总人口的80%在农村.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中国农村城市化.1949年毛译东曾经指出:中国还有80%左右的经济生活停留于古代.时过40余年,这一情况有所改观,但是“倒二八”结构至今尚无根本改变。面对现实、追溯历史的轨迹,不难发现有六大向题困扰者中国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中国通货膨胀的发生有其特殊性,中国政府在治理通货膨胀中亦遇到了其它的市场经济国家所未曾遇到过的种种问题。
古人有“醉生梦死”之说.作为成语流传下来.我们向来是把它解释为如醉如梦昏昏沉沉地生活.即醉未必真的喝得烂醉,梦亦未必真有什么梦里乾坤.只不过比喻而巳.现在看来,醉和梦应该落实一下“政篇”了,改成“梦生醉死”;曾梦其生而终于因醉而死。这不是古典,而是新典。
中国民族文化伦理与现代化(工业化)的关系问题,是东亚学术界关注的一个课题,也是中国大陆和台湾现在仍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大陆和台湾自1949年决裂后,在50—60年代,各自进入了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和平发展时期,两地当局都制定了以加速工业化为目标的大规模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但其基本核心和结构却截然不同:台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模式,而大陆则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模式。
“十大倾斜”在存在成为很大的社会问题 经历了15年改革开放的中国.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并为之采取切实措施后。虽仍有曲折,但总的说来,取得了惊人的发展.尤其是最近的这两年.经济增长速度都达到了13%的高增长.显示了世界上少见的经济生命力.但另一方面,在改革开放中,富有者同贫困者之间的差距明显地拉开了。
回顾100多年来中国现代化的历程,人们不难发现.人口因素始终在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但人口因素并不仅是人口数量的问题,还包括其他一些同样重要的方面.
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人们从对实际生活的感受出发,对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的关系问题给予了愈来愈多的关注,笔者也在此发表一些尝试性的见解。
西方新闻学上出过一句“名言”,叫做“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当然,这不过是一个比喻。现在姑且只就喻体来说,倒也并不尽然可信。在刚成为时问过客的甲戍年(狗年)里,“人咬狗”的新闻见过一条,起因仍是狗咬了人,被咬者以牙还牙,咬了狗;而“狗咬人”的新闻却屡见不鲜,据统计,上海仅狗年一年中,有5万人被咬伤。尽管如此,偶然一见的“人咬狗”并不引人注目,屡有所闻的“狗咬人”则常常引起谈论,足见公众关注之甚,尤其是狂犬咬人,令人谈狗色变。“狗咬人”有无新闻价值,不言自明。
改革开放推动下的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利益分化的进程;而充分的利益分化则构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基本特征。随着利益关系的重构,建立一种能满足利益分化的要求并能促进利益增长的社会机制,已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迫切任务。很显然,治理一个没有利益分化的社会与治理一个具有充分利益分化的社会,其治理模式与治理原则等都将体现出重大的区别。解决这个新的课题,是我们今天以至今后很长一个时期需要进行认真研究和探讨的。以笔者之管见.目前必须着手解决的是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的工商、贸易等经营活动更加活跃。与此同时,一些违法犯罪分子也乘机而入,社会上商贸化诈骗犯罪活动日趋猖獗,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危害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安全。利用商贸活动进行诈骗犯罪,这是当前经济犯罪中突出的犯罪现象,是一种新的社会问题,务必引起有关各方的密切关注和重视,决不能任其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