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教案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积累文言语词
  2.体会文章论证说理的过程,把握文章论证说理的结构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作者士人情怀
  学习重点:
  体会文章论证说理的思路和结构
  学习难点:
  体会文章论证说理的逻辑性与抒情性
  课时安排: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习近平主席曾说过:要保持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需要“正衣冠”,正衣冠往往一天一次不够,还需要“吾日三省吾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养成勤正衣冠的习惯,能收到防微杜渐之效,能有效避免“积羽沉舟,群轻折轴”。那么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意思是什么呢?
  习主席引用的这句话正是苏洵《伶官传序》中的句子,你认为这篇文章还有哪些句子我们应该牢记它们的含义?文中哪些词应该重点积累?
  二、巩固复习,积累语词
  学生自主找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释义。
  三、梳理文脉,把握结构
  思考:这篇文章是一篇传序,同时也是一篇典型的史论,更是一篇政论文。作者是如何展开自己的论证过程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梳理文脉——
  (一)第一段: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举出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来论证论点。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用庄宗的事例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补充庄宗简历:
  908年,23岁,接受父亲遗命
  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十五年艰辛创业,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终于立国。可三年后国家迅速灭亡。得失之间,正说明了一个道理:盛衰之理,皆由人事。是忧劳兴国,是逸豫亡身。作者选取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做立论的依据,很有代表性。
  (二)第二段分两个小层次,第一层写晋王赐矢。思考:晋王临终交给庄宗的只是三支箭吗?作为一个父亲让自己的儿子心怀复仇之念,是对是错?他的深意是什么?
  父亲给儿子的是一份家国使命,是一份危机意识,是一份进取之心。正是在父亲的嘱托之下,庄宗才励精图治,一步步完成了立身、立国的使命,使家国呈现了鼎盛之势。
  第二层,作者用了多少动词?这段话中能否看到庄宗的人物形象?
  学生在教师启发下思考作者使用连续性动词的深意。
  (三)第三段可以分成几个小层次?层次之间关系如何?
  思考:后唐走向衰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作者在这段文字中没有做任何的阐释和说明?
  《伶官傳序》是欧阳修《伶官传》的序文,伶官祸国败政的史实详细记载在《伶官传》中,此处不再重提伶官祸国的史实,一方面显示了作者对历史事实进行剪裁处理的功力,一方面又凸显了序文的写作特征:评述史实,阐述观点,表达见解。
  (四)第四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文末再写庄宗盛衰之势,延续前文的对比论述,在此基础上推出结论,警醒世人:重忽微,弃所溺,尽人事,勿蹈后唐覆辙。文末强化了论点,增强了文章的讽喻现实的力量。
  (五)师生小结文章的行文思路,体会论证结构。
  提出问题: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分析史实,具体论证
  解决问题:得出结论,汲取教训
  全文是“总——分——总”式结构
  四、比较鉴赏,挖掘意图
  文章以后唐庄宗忧劳而得天下,逸豫而失天下的历史事实为依据阐述了“盛衰之理,皆由人事”的道理,这个道理曾被许多历史证实。如——
  庄宗:忧劳则兴,逸豫则亡
  秦: 仁政则兴,暴政而亡
  六国:抗秦则兴,赂秦而亡
  项羽: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贾谊、苏洵、欧阳修,这些大家用这些史实写就了政论文章《过秦论》《六国论》《伶官传序》,那么在这些文章中分别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怎样的创作意图?
  贾谊、苏洵、欧阳修,三个人的文章写作目的虽然各有不同,但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是以古鉴今,这些作者身上,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精神?
  在这些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担当精神,一种责任意识,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在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的驱使下,他们才拿起手中的笔,饱蘸浓墨,将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感贯注在笔端,流泻成文字。他们或议论,或叙事,或抒情,笔力纵横;他们或委婉含蓄地讽谏规劝,或慷慨淋漓地写意抒情,摇曳多姿。在一篇篇或华美或朴质的文字中,他们关注国运兴衰,心系民生乐苦,抒写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士人的精神信仰。因此,我们阅读文章,不但要看他们 写了什么,怎样去写,更要看他们为什么而写,看他们贯注在文字之中的精神气脉,只有这样才能无愧于前人的文字,无愧于作者的情怀。
  五、悟点写读,贯通古今
  文中有许多语句可以视为格言,请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其他文献
一、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三个教学单元(Toys I like, Food I like, Drinks I like)的学习,帮助学生初步认知单词,并学会简单阐述自己的喜好。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互问互答,并能整合旧知,在实际情境中正确对话。  二、单课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说明  本课是牛津英语一年级第二学期M2U3的第一教时,其教学内容为:单词juice, milk, tea, cof
期刊
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检验物理理论的标准。在学生建立完整的物理概念和导出正确物理规律的课堂教学中,实验是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演示实验是深受学生欢迎的实验形式,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它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清楚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能引导学生观察,并进行思考,配合讲授使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的内容选择、构思设计、演示过程等对学生掌握知识
期刊
发掘与优化、利用富有地方特色的幼儿园课程资源的目的,不仅在于形成独具特色的园本课程,使幼儿园课程乡土化、个性化、多样化,也有利于扩展幼儿的生活和学习的空间,使幼儿园课程进一步贴近社会、贴近现实、贴近大自然,使幼儿在受到情感陶冶的同时增强对社会与自然的感知与了解。此外,还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参与,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提高家长和社会对幼儿园教育的了解与满意度。  一、利用乡土资源,开展
期刊
设计意图:  通过接触图画书《各种各样的脸》,幼儿对自己的脸部特征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对各种各样的表情萌发了一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了解到小班幼儿还不能够理解情绪和情境之间的关系,而幼儿阶段是幼儿情绪理解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抓住幼儿的这一特點设计了本活动,通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情境,让其在感知、讲述和游戏的过程中,将表情和相关的事情进行匹配,从而理解情绪和情境之间的关系。  活动名称:数学活动《找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教育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但现在的幼儿却对竹文化了解不多,秉承我国的传统文化,萌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很有必要。 对幼儿进行竹文化教育的意义,让幼儿从小对竹子怀有特殊的感情,也为了丰富校园的竹文化。竹的精神,竹的风采,对幼儿开展竹文化教育,让农村孩儿知道竹子的精神文化,学习竹的制作工艺文化,了解竹的饮食文化,从而使竹乡幼儿萌发热爱
期刊
一、体育游戏的概念  体育游戏是在体育运动的基础上,经过人为的规定,在一定约束下进行的娱乐活动。它是综合人体的跑、跳、投基本生活与劳动技能及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形式,而创编出来的各种形体动作。他不仅是一项运动,还是一项游戏。根据内容及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娱乐性、教育性及竞赛性游戏三大类。相对于体育运动中那些较为枯燥、单调的练习,体育游戏把游戏的一些特性充分融入其中,使体育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也更为
期刊
闻喜县幼儿园是我县唯一一所一类A级省级示范园,自1959年成立以来,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幼儿园出现许多年轻“妈妈老师”,每天她们都会带着孩子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平时还有很多机会与孩子在班级见面,每每此时,同伴们都会用羡慕的眼神看着她们。久而久之,教师子女就成为一个特殊群体,带着十足的优越感入园,班上老师的要求对他们都无所谓,老师对这些“不听话的孩子”都束
期刊
班主任是全班学生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她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上任课教师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家庭、社会的桥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班主任工作的复杂、艰巨性。这项工作虽说千头万绪,非常辛苦,但班主任工作是幸福的,是快乐的。要搞好班级管理,使学生健康成长,班主任就必须具备过强的责任心,慈母般的爱心,海阔的宽容心,察言观色的细心以及坚定执着的耐心。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的一种互助合作共赢的活动,学习以小组为单位,并且以小组的总体成绩来评价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是响应新课改和素质教育发展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形成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学习中,学生才是主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极大的发挥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中给学生留足了时间和空间,以此达到教与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从而优化教
期刊
雨樟镇中心幼儿园是一所乡镇中心幼儿园。我们利用丰富的竹类资源并结合本园实际,因地制宜地丰富墙饰、吊饰等内容,开展各种活动。怎样使有限的竹资源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我园进行了探索尝试。  一、利用竹资源丰富主题墙饰和走廊环境  1.巧用材料布置富有童趣的主题墙饰  “环境是可以说话的”,良好的环境设计可以起到暗示作用,可以诱发幼儿的积极行为。我们选择环境和墙饰内容时更多的考虑内容的教育价值,而不是一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