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出心湖上的层层涟漪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wai1234567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有一种比海更大的景象,是天空;还有一种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就是人的内心世界。”人的心理空间是无边无垠的,心理活动最为复杂。我们在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幅图景时,应该把它的丰富内容充分地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在描写时要做到全方位、多层次、多波折,让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沿着一条轨迹来延伸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人物心湖上的层层涟漪描绘得惟妙惟肖。
  人的心理活动的复杂多变,决定了心理描写具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 内心独白
  就是自己对自己讲的无声的话。人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会对自己讲不同的话,这不同的话能反映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把特定状态下自己对自己讲的话详尽地描写下来就能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内心独白一般用第一人称来表现。内心独白犹如电影艺术中人物思考时的画外音,是倾诉衷肠、透露“心曲”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 ”这是都德的《最后一课》中一个失去了自己国土的儿童——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当他知道这是“最后一课”后,内心悔恨万分,明白了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感受到了它的珍贵。心理描写具体细腻,真实可感。
  内心独白还有用第三人称来表现的情况:在用第三人称写人物的心理时,作者是站在观察者的角度去描写的,所以对人物的情感倾向会表现得相对鲜明些,甚至可以即时议论。以《项链》为例,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会想起当年那个舞会来,那个晚上,她多么美丽,多么使人倾倒啊!”这里采用了从旁叙述的方式表现玛蒂尔德对往事的回忆与内心的起伏变化。在这段话后面接着有这样精彩的议论:“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二、 幻觉描写
  幻觉能折射人物的心愿或思想感情。人在特定的状态下,耳边或眼前会出现虚幻的画面或声音,而这些往往是自己最想或最怕听到和看到的,如将这些内容详细而准确地描写出来,就是当时人物内心活动的最好写照。例如:“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是《藤野先生》一文的结尾,鲁迅先生通过描写心理幻觉,表达了对先生的思念和敬仰之情。
  三、环境衬托
  一个人怀着不同的心情去看相同的景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因为人对使自己的心灵产生感应的事物特别敏感,因此人的眼睛能根据自己的心情选择景物,并伴随着强烈的主观感受。在紧张的状态下,人会焦虑、烦躁,因而对声音、光线等会产生和平时不同的感受。把这些经过眼睛选择过的在特定感受笼罩下的景物描写出来,就能很好地表现出人物的精神状态。例如:当菲利普一家人出发到哲尔赛岛旅行时,轮船是“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此时的景色,明丽而轻快,烘托出人物“快活而骄傲”的心情:于勒就要给他们带回来一大笔钱,他们可以很体面地生活了。在小说的结尾,菲利普夫妇害怕穷水手于勒来“吃”他们,急忙改乘另一艘船回家,这时,他们望见“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景色变得灰暗、阴郁、沉重了。这反映出菲利普夫妇从希望的巅峰跌落到失望的深谷的心理变化过程,同时,“我”对父母势利、冷酷的不满以及对叔叔的同情也蕴含其中。
  四、 神态、动作描写
  还可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动作来表现人物的内心变化。
  如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对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的动作描写,反映出孔乙己得意、炫耀的心理;《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听说陆谦追杀至沧州,不觉大怒,作者施耐庵用了“买”“带”“寻”等几个连续的动词,表现出林冲报仇急切的激愤心理。
  又如:“她有点生气了,把眼光拧成了鞭子,使劲向儿子抽去。”(《卖鱼的女人》)此处的描写很有特色,作者借助拈连修辞来写女人的心头之火。“拧”和“抽”字用得非常传神,把女人对儿子不好好做作业的那种愤怒、怨恨、责备等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惟妙惟肖。
  为了让同学们更加透彻地理解人物心理描写的层次性,特精选出一篇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学生佳作,希望大家从中受到启迪,汲取营养,获得真谛。
  【佳作展示】
  这伸来的手
  蜀光中学《思蜀亭》文学社社员 刘 澜
  沐浴着晨曦,我去上学。昨天夜里下过雨,路又湿又滑,道旁树的叶子上还躺着许多晶莹的小水珠。我小心翼翼地走着,忽然,前方一个一瘸一拐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是她?……我的同班同学。我加快了脚步,想从她的身边走过,离她远远的。
  越来越近了,前边的她,一瘸一拐,一步一摇……举步维艰,唉,真可怜!更近了,只有五六步的距离了。我正准备加速超过她时,她忽然身子一歪,左脚向前一滑,摔倒在我面前。我愣愣地站住了,不远的身后,飘来了人们的谈笑声,我该怎么办?
  不管她,赶快离去?不,当然不能这样。十几年所受的教育,父母、老师、社会、书本灌输给我的善恶观、是非观,不允许我视而不见。——那么,上前去扶起她?不,也不能这样。不是因为我们从来不曾说过话,而是因为她是女生,而我是个男孩子!何况,似乎有人走过来了……
  身后的谈笑声,促使我做出一个违心的抉择——不能去扶她!匆匆地,我迈开大步,快速走了过去。回头,注定要回头,我转过了身。她正努力地想站起来,伸手,伸手,她攀住身旁的一棵小树,用力拉着,将身子拉高一些,又把手抬高一些……渐渐地、慢慢地,她终于站了起来。这时,我觉得自己好可怜,我还不如一棵小树!积聚在树叶上的雨水,在她的拉扯下纷纷滑落,仿佛在痛哭。小树啊,你为谁而哭?
  她又迈开了步子,坚强地向前,甚至比原来更快。转过身,我怅然若失地走着,顺着这条路走去。是她摔倒了么?是的,的确是的。不,是我摔倒在世俗的污泥中!有谁,有谁能伸过手来,拉我一把呢?
  “哎呀!”我脱口而出。任何突然摔倒者都会叫出声的,这是一段下坡路,我一脚踏空了。真疼啊!我想站起来。突然,我怔住了!一只手伸了过来,是她!她站在我的身旁,一只手伸在我的面前。这时,她脸上的汗迹、衣服上的泥巴映入我的眼帘,直刺得我不敢直视……哦,这伸来的手!
  【点评】
  《这伸来的手》运用心理描写(内心独白),真实、曲折、有层次地表现了“我”的思想转变过程,很多地方值得同学们学习和借鉴。
  要想让心理描写有层次,就得进行必要的铺垫和渲染,为描写“我”的心理打下基础。本文的开头段就写得很到位。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我”内心深处激烈复杂的思想斗争,形象、真实地展现出自己想管眼前的事又怕被别人讥笑的复杂而矛盾的心理。
  第四自然段是文章的高潮。“我”的内心掀起了大起大落的波澜。由于写得合情合理,仍然使人觉得可信。“我觉得自己好可怜……”“小树啊,你为谁而哭?”这些富有感情的心理描写,形象地表现出一个“健全人”被一个残疾人感动的心路历程。
  作者在文末写“我”边走边寻思“摔倒者”到底是谁这一重要问题,是对“我”彻底觉醒的充分表现。
  作者通过多层次、多波折的心理活动描写,使“我”的心理活动沿着这样一条轨迹延伸发展,最终完成“突变”,这样就显得真实可信了。
其他文献
一个小男孩问正在写信的奶奶:“奶奶,您在写什么?”奶奶停下手中的笔,对孙子说:“我在写你的事情,但比我所写的东西更重要的是我正在使用的这支铅笔。希望你长大后,也能像这支铅笔一样。”  奶奶的话激起了小男孩的兴趣:“它和我见过的铅笔都一样啊!”  “孩子,这支铅笔具备了五种特性。如果你也能拥有这五种特性,那么你将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奶奶说。  “铅笔的第一种特性是,尽管能记下很多大事,但那是因为一直
期刊
九成国人“提笔忘字”有多可怕?  假如某天人类只需通过思维来沟通,书写退化成生活附属乃至消失,“提笔忘字”又有什么值得惊诧和难过的?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爱调研旗下问卷网发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8%的受访者坦言自己曾遇到过提笔忘字的情况。对此有专家建议,即便在电脑时代,我们也有必要提起笔来写写字,因为汉字是传统文化的精髓,不能让我们文化的根基塌了。  98.8%的受
期刊
骤雨打新荷  元好问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骤雨过,琼珠乱糁,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元曲与先秦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一样,是中华文学中最具时代特色的文化瑰宝。中华民族由秦朝而进入大一统,思想上一直沿袭由春秋而来的儒、
期刊
马上是上午的第四节课,我的肚子有点饿了,可一想到这节是数学课,我的劲头十足.开始上课了,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  如图1所示,∠A=50°,∠B=40°,∠C=30°,则∠BDC=_____.  分析:初看此题,最先想到的是连接BC,用整体思想来证.  解:连接BC ,如图2.  ∵∠A+∠ABC+∠ACB=180°,且∠A=50°,  ∴∠ABC+∠ACB=180°-∠A =180°-50°=1
期刊
Once upon a time, the Frogs decided to ask Jupiter, the king of the gods, for a King of their own. Jupiter was amused.  “Here you are,” he said, throwing a log of wood with a splash into the lake wher
期刊
【作者介绍】  高尔基(1868年—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原名阿列克赛·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父亲是木匠。高尔基早年丧父,只得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自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将自己早年不平凡的经历在著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
期刊
【导引语】  美国著名评论家罗特·奥弗法斯特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微型小说必须高度“浓缩”,富有戏剧性,在一千五百字左右的篇幅中,完整地包含一篇普通短篇小说应有的情节。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小小说作者所发现、所思索、所表现的只能是生活的一个小小情节片段,这个情节片断是别人没有表现过、没有思索过、没有发现过的。”  接下来,请同学们先欣赏荣获三千美元奖金的微型小说《三封电报》的跌宕情节:  伊莉薇
期刊
【名著导引】  在《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所展现的那个神奇的世界里,小主人公带领我们经历了一个个奇幻的境界,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神奇的探索之旅。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还可以让我们认识社会和人生,了解宇宙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作者简介】  米切尔·恩德,1929年出生于德国巴伐利亚一个风景如画的小镇,其父埃德加·恩德是德国著名的超现实主义画家。米切尔·恩德在充满文化气息的家庭中长大,从小聪颖
期刊
The King received news one day that a group outlaws were committing outrages on a distant border of the kingdom.  The news angered of the King. He quickly gathered his army and started off for the dis
期刊
国内高校首个纳米艺术展在复旦大学光华楼向公众开放。来自复旦大学、东华大学、加州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师与学生参与其中,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医学、材料科学等各个学科,共展出了40多幅作品。  乍一看,这些悬挂在墙上的照片色彩斑斓,有的如桥,有的如花环,有的如陨石,每件作品散发出神秘的气息,殊不知,它们原本都是用肉眼看不到的,均置身于纳米世界。创作者使用了特殊的工具,在显微镜下“精雕细琢”,制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