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之本,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关乎学生今后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本文从加强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对大学生在心理和思想上进行引导,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来论述如何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以适应自身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马新灵(1977-),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余热利用;孟祥睿(1974-),男,河南巩义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值模拟、余热利用。(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高校扩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由于培养与管理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逃课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有的学生甚至连考试都不参加。相当部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出现这些情况,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中心,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
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很多综合性的知名大学都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扩建了规模较大的新校区。但由于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绝大多数教工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会坐班车来新校区,下课之后又急匆匆赶班车离去。所以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无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通和解决。
在国内高校,履行对学生直接管理和交流职责的是辅导员。而辅导员一般都是刚刚毕业留校的学生,他们的经历和想法不比学生多多少;事实上他们更像学长,由于自身经历有限,对学术、专业发展等问题的看法也不够成熟和深刻,所以传输给学生的东西大多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困惑和不信任。对学生的管理与培养更多的是靠自觉和以往风气的影响,这样对学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2.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名师出高徒”,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知识渊博、思路清晰、善于表达的老师能吸引学生积极听讲;而对所讲知识自己都一知半解、思路混乱的老师,讲课时自然没有人愿意听。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当前能进高校做老师的至少都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材生,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只是从一个校门迈入另一个校门,实践经验比较欠缺。特别是工科的教师,与工程实践接触较少,就算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领会得滚瓜烂熟,对于工厂、企业的设备、流程自己仍然弄不清楚,上课只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学生感觉学的东西与实际脱节,学习兴趣会大幅度降低,这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弊大于利的。
3.大四学生的教学计划安排与学生的就业存在冲突
笔者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老师,承担了大二的“工程热力学”和大四的“热力发电厂”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参加了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的切身体会是,大二学生对待学习较认真,缺课现象属个别现象,考试成绩也较好;而大四学生相对散漫,每次上课的人数不到一半,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而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究其原因,大四学生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就业的压力,所以,尽管大四的课程较少,可很多学生仍不来听讲;来上课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是为了凑数,在下面干别的事情,并没有听进去。还有些单位,为了让新人尽早上手,要求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就进单位培训学习,这样学生就无法正常地在学校做毕业设计了。
二、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共同探讨和参考。
1.加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加强学风建设
近几年学生给教师的印象多是散漫、缺课,责任心不强,一届不如一届。虽然大学教育相对较宽松,不像小学、中学管理得那么严格,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大学里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做人。
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细化、强硬的管理措施,比如:缺课到一定程度,不具备考试资格;不参加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不允许毕业等。同时要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老生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带好头,做好榜样。
2.增加大学生和本行业大师级人物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本专业、本行业大师级的人物,无论在思想、经历和学术水平上,都有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他们对做人、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肯定能让学生受益。让这些大师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对学生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命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可定期邀请这些行业大师来学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及时解除学生的困惑,为学生指明方向。
3.健全体制,激励新进教师到企业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给一线教师尤其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机会,鼓励他们多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游刃有余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比如对于热能工程专业的老师,应多去电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现场学习,特别是在电厂大修、设备拆开的时候,通过参与检修,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真切地了解汽轮机的组成、喷嘴和动叶的具体结构,锅炉内部炉膛、再热器、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回热加热器以及各种管道的形式、结构等。这样,教师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在课堂上才能有理有据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4.用心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招生的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预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是10年前的6倍之多,越来越多高层次的劳动者将源源不断地涌向劳动和人才市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一不留神就会与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了考研之路,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占毕业生的一半以上。
为此,学校可以从制定教学计划入手,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考研、找工作都不耽误。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将学生的大多数课程尽量安排在大四之前,一些选修课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可在大四进行;将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结束之后的暑假进行;需要到单位培训、实习的学生和单位协商好,由单位指派指导老师,结合工作内容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在不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考研、工作都不受影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教育、科技活动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可组织演讲、唱歌、运动会等各种文体活动,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才干、锻炼他们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拓宽学生的活动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也可根据实际,举办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及发明、创作活动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术方面,可以举办学术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大学生讲授学科的新课题、新技术和发展方向;让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和技术鉴定会,积极安排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以及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使学生对科技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判断力。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
笔者所在的化工与能源学院一直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在2009年举办的全国“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我院的“智多星”团队荣获大赛二等奖。2010年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我院还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如蔡睿贤院士、陈俊武院士等)就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给学生作报告和讲座。
6.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创新能力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并形成社会价值或物质产品的能力,也指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是激励、引导、网络、责任、空闲、能力、宽容、保障、开明、天真。为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学校应从多方面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CAI 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
同时,学校还应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为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应在免试研究生指标与条件等方面向创新人才倾斜。对在创新大赛或参加全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国外的实践证明,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大学应该把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本科生科研津贴等措施,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性活动,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
我院为激励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成立了“新元素创新社团”,吸引优秀的大三、大四学生加入该社团,积极参与各学术团队的科研工作,表现突出者可优先保送本团队的硕士研究生。该创新社团已成立两年,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三、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是高校最核心的工作和任务。大学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重视学业,提高教师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報,2009,30(2):175-176.
[2]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
(责任编辑:王祝萍)
关键词:大学生;培养;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马新灵(1977-),女,河南南阳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工业余热利用;孟祥睿(1974-),男,河南巩义人,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讲师,工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数值模拟、余热利用。(河南 郑州 450001)
随着高校扩招,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增加。与此同时,一些大学由于培养与管理跟不上形势的变化,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些心智还不成熟的大学生在学习期间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逃课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有的学生甚至连考试都不参加。相当部分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出现这些情况,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原因;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中心,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培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1.老师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较少
伴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为了学校的长远发展,很多综合性的知名大学都在远离市中心的地方扩建了规模较大的新校区。但由于各项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绝大多数教工只有在上课的时候才会坐班车来新校区,下课之后又急匆匆赶班车离去。所以老师和学生的沟通、交流较少,无法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疏通和解决。
在国内高校,履行对学生直接管理和交流职责的是辅导员。而辅导员一般都是刚刚毕业留校的学生,他们的经历和想法不比学生多多少;事实上他们更像学长,由于自身经历有限,对学术、专业发展等问题的看法也不够成熟和深刻,所以传输给学生的东西大多也是一知半解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从而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困惑和不信任。对学生的管理与培养更多的是靠自觉和以往风气的影响,这样对学生的發展是很不利的。
2.任课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亟待提高
“名师出高徒”,好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知识渊博、思路清晰、善于表达的老师能吸引学生积极听讲;而对所讲知识自己都一知半解、思路混乱的老师,讲课时自然没有人愿意听。因此,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对学生的培养质量有重要意义。
当前能进高校做老师的至少都是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高材生,他们的专业知识相对比较扎实,只是从一个校门迈入另一个校门,实践经验比较欠缺。特别是工科的教师,与工程实践接触较少,就算把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领会得滚瓜烂熟,对于工厂、企业的设备、流程自己仍然弄不清楚,上课只能局限于纸上谈兵,学生感觉学的东西与实际脱节,学习兴趣会大幅度降低,这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弊大于利的。
3.大四学生的教学计划安排与学生的就业存在冲突
笔者作为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的老师,承担了大二的“工程热力学”和大四的“热力发电厂”两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也参加了学生的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笔者的切身体会是,大二学生对待学习较认真,缺课现象属个别现象,考试成绩也较好;而大四学生相对散漫,每次上课的人数不到一半,考试成绩不太理想;而对实习和毕业设计,相当多的学生表现得不够积极主动。究其原因,大四学生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就业的压力,所以,尽管大四的课程较少,可很多学生仍不来听讲;来上课的学生也有相当部分是为了凑数,在下面干别的事情,并没有听进去。还有些单位,为了让新人尽早上手,要求毕业生在大四下学期就进单位培训学习,这样学生就无法正常地在学校做毕业设计了。
二、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总结出几点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共同探讨和参考。
1.加大学生的管理力度,加强学风建设
近几年学生给教师的印象多是散漫、缺课,责任心不强,一届不如一届。虽然大学教育相对较宽松,不像小学、中学管理得那么严格,但也不能放任自流。在大学里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学习专业知识、学习做人。
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学校必须加大管理力度,制定细化、强硬的管理措施,比如:缺课到一定程度,不具备考试资格;不参加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不允许毕业等。同时要加强学风建设,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让老生给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带好头,做好榜样。
2.增加大学生和本行业大师级人物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从心理和思想上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
本专业、本行业大师级的人物,无论在思想、经历和学术水平上,都有高屋建瓴的远见卓识。他们对做人、行业发展、人生规划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肯定能让学生受益。让这些大师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学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发展观,对学生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命运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学校可定期邀请这些行业大师来学校和学生近距离接触,及时解除学生的困惑,为学生指明方向。
3.健全体制,激励新进教师到企业学习,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真正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学校应该给一线教师尤其是刚走出校门的青年教师机会,鼓励他们多到企业实地考察和学习,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游刃有余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比如对于热能工程专业的老师,应多去电厂、锅炉厂、汽轮机厂等现场学习,特别是在电厂大修、设备拆开的时候,通过参与检修,虚心向工人师傅学习,真切地了解汽轮机的组成、喷嘴和动叶的具体结构,锅炉内部炉膛、再热器、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回热加热器以及各种管道的形式、结构等。这样,教师在提升自身能力的同时,在课堂上才能有理有据地向学生讲授相关知识。
4.用心制定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
近十年来,我国高校招生的总体规模一直在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预计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是10年前的6倍之多,越来越多高层次的劳动者将源源不断地涌向劳动和人才市场。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日趋严重,一不留神就会与好的工作机会失之交臂,面临一毕业就失业的危险。还有相当部分学生,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而选择了考研之路,每年参加研究生考试的学生都占毕业生的一半以上。
为此,学校可以从制定教学计划入手,合理安排学生的课程,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考研、找工作都不耽误。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有:将学生的大多数课程尽量安排在大四之前,一些选修课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可在大四进行;将生产实习安排在大三结束之后的暑假进行;需要到单位培训、实习的学生和单位协商好,由单位指派指导老师,结合工作内容进行毕业设计,从而在不耽误正常学习的情况下,让学生考研、工作都不受影响。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的教育、科技活动
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以及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高校可组织演讲、唱歌、运动会等各种文体活动,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才干、锻炼他们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一方面拓宽学生的活动内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也可根据实际,举办一系列的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及发明、创作活动等,全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为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术方面,可以举办学术讲座,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大学生讲授学科的新课题、新技术和发展方向;让学生参加各种学术报告会和技术鉴定会,积极安排学生参加国家、省、市以及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使学生对科技前沿和重大科技问题有浓厚的兴趣、敏锐的眼光、果断的判断力。学校还要充分利用学科优势,邀请校内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更多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讲座,开阔学生的视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1]
笔者所在的化工与能源学院一直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在2009年举办的全国“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大赛中,我院的“智多星”团队荣获大赛二等奖。2010年的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过程装备实践与创新大赛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我院还定期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如蔡睿贤院士、陈俊武院士等)就学科发展前沿问题给学生作报告和讲座。
6.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的动力。创新能力指人们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创造性思维,创造并形成社会价值或物质产品的能力,也指解放思想,不墨守成规,有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前所未有事物的能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十要素”是激励、引导、网络、责任、空闲、能力、宽容、保障、开明、天真。为激励大学生的创新热情,学校应从多方面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通过创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利用课堂辩论、CAI 授课、学生讲课和专题辩论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想象力;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采取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勇于探索的精神。[2]
同时,学校还应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专项奖学金,奖励在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学生。为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校应在免试研究生指标与条件等方面向创新人才倾斜。对在创新大赛或参加全国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学校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国外的实践证明,参加科研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措施。有条件的大学应该把本科生科研纳入本科生教育计划,通过设立本科生科研学分、本科生科研津贴等措施,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造性活动,鼓励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
我院为激励和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成立了“新元素创新社团”,吸引优秀的大三、大四学生加入该社团,积极参与各学术团队的科研工作,表现突出者可优先保送本团队的硕士研究生。该创新社团已成立两年,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
三、结束语
培养大学生是高校最核心的工作和任务。大学应该加大管理力度,积极主动引导学生重视学业,提高教师水平,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報,2009,30(2):175-176.
[2]史永芳,王海涌.创新型人才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8):217.
(责任编辑: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