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养教育时代,幼儿美术素养的养成应成为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任务。如何理解幼儿美术素养养成?如何更好地设计指向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活动?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教师加深对这一议题的思考,更好地设计并开展相关教育实践。
一、当前我国美术素养界定的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以艺术素养内涵解读为基础、以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界定美术素养。相关学者认为,作为国民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表现为人们在艺术认知、欣赏与表现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这条线索下艺术素养是超越艺术技能的概念,它更突出一个人由于追求艺术怡情养性、表达交流等内在价值而表现出的对艺术的持久热爱和参与。基于此,幼儿美术素养不仅包含了美术领域涉及的知识能力,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时的审美心理活动及体验,还包含幼儿在美术的兴趣与态度、感知与欣赏、创作与表现、评价与应用等方面的素质与修养[1]。
第二条线索以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为背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建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对当下我国“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做出的回答和解决。在严格遵循“学科素养在人不在物”“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学科或者与学科密切相关”“学科核心素养不等于学科知识,但与学科知识相关”[2]三项原则的前提下,相关专家团队共同建构出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内的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不仅关注美术学科要求,也强调学生能够将之运用于解决美术和跨学科等现实生活问题,进一步将其沉淀为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应并贡献于人的核心素养养成。
二、幼儿美术素养养成强调提升美术兴趣、丰富审美经验、形成并拓展美术能力
对我国美术素养界定的两条线索进行梳理可发现,由于两条线索下学习者的年龄段不同,第一条线索关注幼儿亲身体验或参与活动的过程和状态,第二条线索关注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一定发展的高中生,所以美术素养的界定更凸显学科逻辑。两条线索也有相同之處,如:二者都以幼儿或者学生发展为美术素养界定的出发点,都在努力使概念摆脱以往美术教育实践片面强调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的弊端,强调素养的养成,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成为能够应对新时代情境的公民。通过对两条线索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内涵。
第一,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意味着幼儿能够跟随兴趣主动参与各类美术活动,进而产生对美的事物的喜爱。第二,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意味着幼儿有多层次、丰富的审美经验。幼儿的审美经验主要体现在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时,能够按照个体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经历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一系列多样、完整的审美心理要素。四种要素互相渗透、融合,感知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或扩大了范围)[3]。幼儿阶段的审美心理要素可能是初级的、直觉的存在,在美术活动中,多层次的、丰富的心理要素按一定比例结合,不断向自由协调状态迈进,进而实现幼儿美术素养的养成。第三,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意味着幼儿能够将美术能力向一般能力扩展。主要表现为幼儿愿意并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初步的感知、评价和表达,将美术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意识、思维和方法初步运用于生活中对物品和环境的装饰与美化,能够接触、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对象并达成初步理解,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中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成果。
三、指向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活动设计原则
(一)以尊重幼儿身心特点、美术能力发展水平及差异性为基点
首先,依照幼儿身心特点及美术能力发展水平设计活动。学龄前儿童的精细操作能力有限,需要以直观形象来支撑思维过程。此外,其绘画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和作品欣赏能力正在从无意识创作欣赏向有意识地审美感知与创作阶段过渡,审美图式符号、样式化表现和主观的审美感知已初步呈现,但能力水平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些发展特点要求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设计幼儿方便认知、可操作、乐于接受的活动,选择儿童可接触、可理解的事物,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其次,设计活动时应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尊重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尽管幼儿美术能力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但依然需要注意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甚至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可能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巨大的能力差异[4]。第二,尊重幼儿美术表达风格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及早年经历的影响,美术活动均会带有个人风格特点[5]。因此,在相关活动设计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个人能力水平及风格特点,为幼儿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风格完成作品、解读作品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以丰富幼儿美术经验为核心
幼儿美术经验包含了幼儿已有的美术活动参与、美术能力积累经历和与其相关的审美心理要素。首先,活动设计要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关经历及审美心理体验的机会,考虑让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并从中获得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其次,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幼儿美术经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经验就是生活;经验就是生命活动;经验是内在地联系着的;经验是指向未来的,它蕴含着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力量[6]。其重点论述的审美经验实质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中用所获得的清晰而强烈的完满经验,强调由人的需要所发动的人与环境间做与受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7]。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美术情境下幼儿与活动相关的素材、情境甚至与其他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充满认知张力与冲突的情境下,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通过感知、体验和调控把握经验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实现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当然,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了解幼儿已有相关经验,又要考虑幼儿通过活动能达到的经验水平。 (三)以高质量的美术元素和美术材料的组合呈现与运用为重心
指向幼儿美术素养的活动设计,离不开高质量的美术元素和美术材料及二者组合呈现和运用。美术操作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安排幼儿接触、理解、运用包括点、线、面、色、空间、明暗、肌理在内的基本美术语言元素,初步了解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等美术形式原理。同时,多种美术材料媒介的探索与运用也是美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除了比较常见的油画棒、水彩笔、丙烯颜料、纸条等绘画及手工材料以外,还可以关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的美术媒介化,考虑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综合材料作为美术活动的素材。
美术欣赏活动主要包括对经典艺术作品、人文艺术景观、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批评等一系列活动,对于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经典作品欣赏,不仅有利于幼儿接触国内外著名藝术作品,了解经典美术符号和表现手法,也让他们获得愉悦的视觉体验和高质量的审美享受。同时,美术欣赏活动也可以基于作品赏析,完成作品创作。幼儿像艺术家一样完成作品,体验其表现手法和创作方式,是非常重要、高质量的美术经验,有助于幼儿美术素养的养成。
四、指向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活动设计思路
(一)结合活动指向的美术素养维度确定活动目标
从参与活动的状态来看,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应从有兴趣参与开始,逐渐形成对美的事物、美术活动的持续喜爱。从审美经验积累来看,美术活动的目标应重点关照幼儿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幼儿阶段更应强调审美感受的获得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美术经验的丰富、深入和扩展。从美术能力发展来看,活动目标应聚焦于形成适宜幼儿年龄段的具体美术操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且能逐步迁移至生活等其他场景下,形成积极的心态和美化生活环境等良好习惯。比如,小班拼贴画活动“暖暖的落日”,活动目标可表述为:能够感知红色、橙色等色彩传达的暖意;乐于欣赏夕阳的美丽;对拼贴画感兴趣并愿意进行简单创作。大班美术欣赏和创意活动“蒙德里安的格子”,活动目标可表述为:通过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感受其独特色彩、形状搭配产生的艺术效果;愿意尝试使用蒙德里安绘画符号进行作品创作或装饰;表现出对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画派的喜爱或兴趣,逐步养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习惯。
(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美术学科结构逻辑的活动内容
指向美术学科结构逻辑的活动可以有两类内容预设。一类是强调幼儿参与体验的结构性较低的活动内容,给幼儿较自由的体验、表达和创作空间,此类活动往往安排在主题活动刚刚开展或接近尾声的时候。比如,“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的最后一次美术活动,安排幼儿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知和理解,创作“我眼中的秋天”。另一类是指向幼儿对某一美术元素的认知体验或某一美术能力提升的、结构性相对较高的活动内容,如认识并利用多种线条组合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欣赏米罗作品并运用米罗经典美术符号完成装饰活动。
(三)设计符合幼儿审美经验积累过程的活动流程
美术操作活动流程应强调幼儿以一定的审美感知为基础,经过对美术媒介的探索与应用,基于自身审美想象和理解,完成作品创作,实现自我表现与表达。美术欣赏活动流程应包括幼儿自由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美术要素识别和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作品并深入讨论个人感受和情感,根据作品欣赏体验进行构思、创作。
当然,以上活动环节只是比较典型、常见的美术教育活动组织流程,具体活动设计还需教师根据教育情境,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与组织实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2):44-46.
[2]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4-7.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9.
[4]IRT, RSC.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with young children [M]. Clifton Park, New York:Thomson/Delmar Learning,2003.
[5]Pufall Peter B. Stability and Variation in Children’s Personal Drawing Styles, 2009. [EB/OL].http://www.smith.edu/events/docs/collaborations/2009/presentations/PSY-40.pdf. 2020-01-05.
[6]蒋雅俊.论杜威的经验哲学与经验课程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8-96.
[7]易晓明.杜威美学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45-50.
一、当前我国美术素养界定的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以艺术素养内涵解读为基础、以学习者身心发展特点和美术能力发展规律为出发点,界定美术素养。相关学者认为,作为国民人文素养和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素养表现为人们在艺术认知、欣赏与表现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这条线索下艺术素养是超越艺术技能的概念,它更突出一个人由于追求艺术怡情养性、表达交流等内在价值而表现出的对艺术的持久热爱和参与。基于此,幼儿美术素养不仅包含了美术领域涉及的知识能力,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时的审美心理活动及体验,还包含幼儿在美术的兴趣与态度、感知与欣赏、创作与表现、评价与应用等方面的素质与修养[1]。
第二条线索以当前核心素养教育改革为背景、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建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对当下我国“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最根本问题做出的回答和解决。在严格遵循“学科素养在人不在物”“学科核心素养立足学科或者与学科密切相关”“学科核心素养不等于学科知识,但与学科知识相关”[2]三项原则的前提下,相关专家团队共同建构出包含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在内的五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的界定,不仅关注美术学科要求,也强调学生能够将之运用于解决美术和跨学科等现实生活问题,进一步将其沉淀为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对应并贡献于人的核心素养养成。
二、幼儿美术素养养成强调提升美术兴趣、丰富审美经验、形成并拓展美术能力
对我国美术素养界定的两条线索进行梳理可发现,由于两条线索下学习者的年龄段不同,第一条线索关注幼儿亲身体验或参与活动的过程和状态,第二条线索关注逻辑思维能力已获得一定发展的高中生,所以美术素养的界定更凸显学科逻辑。两条线索也有相同之處,如:二者都以幼儿或者学生发展为美术素养界定的出发点,都在努力使概念摆脱以往美术教育实践片面强调美术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训练的弊端,强调素养的养成,最终目的都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成为能够应对新时代情境的公民。通过对两条线索的梳理和分析,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和理解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内涵。
第一,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意味着幼儿能够跟随兴趣主动参与各类美术活动,进而产生对美的事物的喜爱。第二,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意味着幼儿有多层次、丰富的审美经验。幼儿的审美经验主要体现在幼儿参与美术活动时,能够按照个体兴趣和身心发展特点经历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等一系列多样、完整的审美心理要素。四种要素互相渗透、融合,感知是导向审美经验的出发点,理解为它指明了方向,情感是它的动力,想象为它添加了翅膀(或扩大了范围)[3]。幼儿阶段的审美心理要素可能是初级的、直觉的存在,在美术活动中,多层次的、丰富的心理要素按一定比例结合,不断向自由协调状态迈进,进而实现幼儿美术素养的养成。第三,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意味着幼儿能够将美术能力向一般能力扩展。主要表现为幼儿愿意并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生活中的审美对象进行初步的感知、评价和表达,将美术活动中形成的创新意识、思维和方法初步运用于生活中对物品和环境的装饰与美化,能够接触、了解不同文化中的审美对象并达成初步理解,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化中艺术工作者的创造成果。
三、指向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活动设计原则
(一)以尊重幼儿身心特点、美术能力发展水平及差异性为基点
首先,依照幼儿身心特点及美术能力发展水平设计活动。学龄前儿童的精细操作能力有限,需要以直观形象来支撑思维过程。此外,其绘画能力、手工操作能力和作品欣赏能力正在从无意识创作欣赏向有意识地审美感知与创作阶段过渡,审美图式符号、样式化表现和主观的审美感知已初步呈现,但能力水平还处于萌芽阶段。这些发展特点要求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要设计幼儿方便认知、可操作、乐于接受的活动,选择儿童可接触、可理解的事物,丰富幼儿的审美经验,提升幼儿的美术素养。
其次,设计活动时应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这种尊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尊重幼儿美术能力发展的差异性。尽管幼儿美术能力发展阶段具有一定的共性特点,但依然需要注意幼儿发展的差异性。处于同一发展阶段甚至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可能在美术活动中表现出巨大的能力差异[4]。第二,尊重幼儿美术表达风格的差异性。相关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及早年经历的影响,美术活动均会带有个人风格特点[5]。因此,在相关活动设计中,教师应重视幼儿个人能力水平及风格特点,为幼儿能够根据自身能力和风格完成作品、解读作品提供一定的自由空间。
(二)以丰富幼儿美术经验为核心
幼儿美术经验包含了幼儿已有的美术活动参与、美术能力积累经历和与其相关的审美心理要素。首先,活动设计要为幼儿提供获得相关经历及审美心理体验的机会,考虑让幼儿参与美术活动,并从中获得感知、想象、理解和情感体验与表达的机会。
其次,活动的设计要关注幼儿美术经验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杜威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与结果;经验就是生活;经验就是生命活动;经验是内在地联系着的;经验是指向未来的,它蕴含着自我生长、自我更新的力量[6]。其重点论述的审美经验实质就是人与环境的交互中用所获得的清晰而强烈的完满经验,强调由人的需要所发动的人与环境间做与受的关系是一个动态过程[7]。因此,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关注美术情境下幼儿与活动相关的素材、情境甚至与其他活动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在充满认知张力与冲突的情境下,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幼儿通过感知、体验和调控把握经验中各要素之间的结构和关系,实现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当然,坚持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在设计活动时既要了解幼儿已有相关经验,又要考虑幼儿通过活动能达到的经验水平。 (三)以高质量的美术元素和美术材料的组合呈现与运用为重心
指向幼儿美术素养的活动设计,离不开高质量的美术元素和美术材料及二者组合呈现和运用。美术操作活动可以根据幼儿的能力发展水平,从简单到复杂,不断安排幼儿接触、理解、运用包括点、线、面、色、空间、明暗、肌理在内的基本美术语言元素,初步了解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和统一等美术形式原理。同时,多种美术材料媒介的探索与运用也是美术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除了比较常见的油画棒、水彩笔、丙烯颜料、纸条等绘画及手工材料以外,还可以关注生活材料、自然材料的美术媒介化,考虑以幼儿生活中常见的综合材料作为美术活动的素材。
美术欣赏活动主要包括对经典艺术作品、人文艺术景观、自然景观的欣赏和批评等一系列活动,对于幼儿美术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经典作品欣赏,不仅有利于幼儿接触国内外著名藝术作品,了解经典美术符号和表现手法,也让他们获得愉悦的视觉体验和高质量的审美享受。同时,美术欣赏活动也可以基于作品赏析,完成作品创作。幼儿像艺术家一样完成作品,体验其表现手法和创作方式,是非常重要、高质量的美术经验,有助于幼儿美术素养的养成。
四、指向幼儿美术素养养成的活动设计思路
(一)结合活动指向的美术素养维度确定活动目标
从参与活动的状态来看,不同年龄段幼儿美术活动的目标应从有兴趣参与开始,逐渐形成对美的事物、美术活动的持续喜爱。从审美经验积累来看,美术活动的目标应重点关照幼儿多维度、多层次的审美心理体验,幼儿阶段更应强调审美感受的获得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关美术经验的丰富、深入和扩展。从美术能力发展来看,活动目标应聚焦于形成适宜幼儿年龄段的具体美术操作能力和欣赏能力,且能逐步迁移至生活等其他场景下,形成积极的心态和美化生活环境等良好习惯。比如,小班拼贴画活动“暖暖的落日”,活动目标可表述为:能够感知红色、橙色等色彩传达的暖意;乐于欣赏夕阳的美丽;对拼贴画感兴趣并愿意进行简单创作。大班美术欣赏和创意活动“蒙德里安的格子”,活动目标可表述为:通过欣赏蒙德里安的作品,感受其独特色彩、形状搭配产生的艺术效果;愿意尝试使用蒙德里安绘画符号进行作品创作或装饰;表现出对以蒙德里安为代表的几何抽象画派的喜爱或兴趣,逐步养成从色彩和形状角度分析美术作品的习惯。
(二)选择符合幼儿认知水平和美术学科结构逻辑的活动内容
指向美术学科结构逻辑的活动可以有两类内容预设。一类是强调幼儿参与体验的结构性较低的活动内容,给幼儿较自由的体验、表达和创作空间,此类活动往往安排在主题活动刚刚开展或接近尾声的时候。比如,“美丽的秋天”主题活动的最后一次美术活动,安排幼儿根据自己对秋天的感知和理解,创作“我眼中的秋天”。另一类是指向幼儿对某一美术元素的认知体验或某一美术能力提升的、结构性相对较高的活动内容,如认识并利用多种线条组合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欣赏米罗作品并运用米罗经典美术符号完成装饰活动。
(三)设计符合幼儿审美经验积累过程的活动流程
美术操作活动流程应强调幼儿以一定的审美感知为基础,经过对美术媒介的探索与应用,基于自身审美想象和理解,完成作品创作,实现自我表现与表达。美术欣赏活动流程应包括幼儿自由谈论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美术要素识别和形式分析,再次整体感受作品并深入讨论个人感受和情感,根据作品欣赏体验进行构思、创作。
当然,以上活动环节只是比较典型、常见的美术教育活动组织流程,具体活动设计还需教师根据教育情境,采用灵活的方式处理。
【参考文献】
[1]边霞.幼儿美术素养养成教育的基本理念与组织实施[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3,(2):44-46.
[2]尹少淳.从核心素养到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国基础教育美术课程的大变轨[J].美术观察,2017,(4):4-7.
[3]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9.
[4]IRT, RSC. Creativity and the arts with young children [M]. Clifton Park, New York:Thomson/Delmar Learning,2003.
[5]Pufall Peter B. Stability and Variation in Children’s Personal Drawing Styles, 2009. [EB/OL].http://www.smith.edu/events/docs/collaborations/2009/presentations/PSY-40.pdf. 2020-01-05.
[6]蒋雅俊.论杜威的经验哲学与经验课程哲学[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88-96.
[7]易晓明.杜威美学思想对当代美育的启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4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