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多元文化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

来源 :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4月13日至16日,第五届半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来自30多个国家的100多部作品参选,其中包括11部中国纪录片。最终中国纪录片《俄亚纳西人》和《敬老院》分别获得中片金奖和长片家庭儿童类特别奖。电影节选片会期间,本刊特约记者、中广协¬会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冷凇采访了半岛国际电影节创始人和主席、半岛电视台制作部总监阿巴斯・阿诺特(AbbasArnaout)。
  
  冷凇:很高兴能与阿巴斯先生相识。2007年我曾经¬采访了半岛电视台驻京分社社长伊扎特先生,两年过去了,很多读者都想继续了解“半岛”这个独特的“声音”以及新崛起的半岛电影节现状。
  阿巴斯:半岛电视台的历史非常短,1996年成立至今只有13年。可是成立不久,便以24小时滚动播出新闻的全天候新闻频道覆盖全球,为世界所瞩目。当世界多数国家都被美国的CNN、FOX、英国的BBC等传统强势媒体的新闻所笼罩时,半岛电视台却以不偏不倚、客观平衡、及时准确的新闻报道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声誉大增。现在半岛电视台已在全世界设立了近40个国外采访和办事机构,收视观众6500余万人。
  
  冷凇:半岛电视台成立之前,阿拉¬伯人要依靠CNN、BBC等西方媒体的新闻»¬面了解世界,中东世界似乎一直难以建立自己的媒介话语权。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和文明、意识的冲突,中东人民也已经¬厌倦了西方传媒以所谓“普世价值”为内核的歪曲报道,而半岛电视台的成立恰好为中东社会提供了“不同的声音”。
  阿巴斯:这就是我们的目标。 其实新闻传媒和对外宣传的投入在任何国家都仅占国民经¬济支出中微乎其微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运作得当,会给国家影响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带来不可估量的效果。要解决国际传播领域的不公正、不平衡状况,必须依靠发展中国家自己的努力,不可能指望西方发达国家会主动放弃话语霸权。我们展现的是“意见与异见”,半岛的责任就是让观众看和听。所有立场、看法、意见,都会平衡地得以表达。我们不是法庭,不会裁决事实,但我们的责任是把事实端出来,让观众自己去看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判断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还有一个直播频道,这个频道的定位是巧妙地将纪实元素和新闻元素加以融合。对于直播的素材,我们几乎不作任何编辑¬和处理,完整地展现在屏幕上。而就是这种看似粗糙的节目定位,却以真实的力量换来了阵阵好评。
  
  冷凇:正如您所介绍的,如果对直播内容几乎不做任何编辑¬和处理,“直播频道”还可以拥有另外一个名字——“素材频道”。这真是个很好的创意和先例,独特的“现在进行时定位”会使观众同时感受到“新闻”和“纪录片”两种形态融合的魅力。请您再谈谈半岛电影节的情况吧。
  阿巴斯:5年前,半岛电影节还少有人知晓,而今天已经¬迅速成长为世界纪实影视作品的集散地。除了第三世界国家以外,欧洲、北美的一些电视人都极其支持我们。比如这次半岛电影节,有世界各地50多个传媒机构和制作、发行单位在这里设立了展台,参展各类纪录片600多部。半岛电影节的特色是“自由”,不论什么制作成本、什么档次、何种创作方式、带有何种意识倾向,我们都敞开胸膛欢迎¬。我个人并不反感政治立场鲜明的纪录片,因为我生活的中东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政治工厂”。纪录片没有对错,只是立场不同而已。
  半岛电影节的最大成功,便是与半岛“纪录片频道”的战略捆绑。“半岛纪录片频道”每日新节目播出量为8小时,仅仅依靠自制节目不足以支撑起播出平台。除了国际市场的购片之外,举办半岛电影节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片源,这就是举办纪录片电影节的资源优势——不仅仅提高本台的名气,更使所有的编导大开眼界,提升自身制作能力,同时还签下大量优质成品纪录片的播映权,一举三得。
  
  冷凇:纪录片是国家文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对此我们都有共识。您已经¬参加了两届中国国际纪录片选片会,请问您对2008~2009年的中国纪录片整体态势有何见解?
  阿巴斯:我喜欢中国的儒家思想,很敬重孔子。我发现5000年后中国人创作的纪录片中,依然可以随时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很羡慕中国的纪录片创作者,因为中国纪录片的创作题材是如此之丰富,足不离国就可以受用一生了。半岛电视台和半岛电影节的总部设在卡塔尔,其面积只有1万多平方公里、人口仅为62万,是名副其实的“弹丸小国”。这样的环境要做一个“媒体强人”实属不易, 因此我们必须要离开自己的国家才能有所收获。总体上看,中国纪录片的质量比2007年有明显的飞跃,感觉很多纪录片在内涵¬上更有人文主义气息,创作手段上更有戏剧化表现力度了。我很喜欢你的作品《油菜花开》,它作为去年我们半岛节的开幕影片,广受好评,其成功的内因就是戏剧性的人物设置和结构张力。
  我是电视剧导演出身,因此非常重视题材、剧本、结构三大元素。纪录片的国际化创作,题材选取为重中之重。我个人倾向于那些对文化事件进行质疑并进行当代读解的纪录片。比如今年的《俑》这部纪录片,虽然拍摄手法和制作水平较为一般,其选题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卫兵这一说法似乎已成事实,没有人去质疑,但是就有学者提出反对意见。电视纪录片人应该投入精力去挖掘历史事实的真相。这位导演采访了若干学者,并分析了秦代战车轨道的大小、士兵衣服和神态,包括秦俑1号坑与2号坑的朝向,最后对学术权威提出了强有力的质疑,发人深思。还有《果戈里》这部纪录片,对古代中国马帮强盗进行了调查,这都是今天大家既感兴趣又颇具学术价值的题材。尽管这两部纪录片在摄制技术上存在不少缺陷和遗憾,但题材是一流的、国际化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俄亚纳西人》。这是一部最具独立思考意义的人类学纪录片,很难想象在当代科技如此发达的世界里,四川还有依靠刀耕火种、原¬始习俗生活的大部落。人们尽管生活困苦,但是村落里却洋溢着幸福的气氛,这对当代唯利是图、技术至上的价值观是一次颠覆和讽刺。
  
  冷凇: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纪录片人应抱着积极的态度去探索历史、探索身边的一切,用质疑的精神去探索文化的奥秘。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许多历史内容都得到了全新的品读。纪录片的一大社会功效就是敢于触碰问题,不论这问题是历史的、当代的、未来将会面对的,还是隐含在社会深处的问题。
  至于创作技术,似乎美国的“探索发现”、“国家地理”等机构的一些外宣性、知识性的纪录片做得很出色,而且精品的批量产出能够“可持续发展”,并非昙花一现。正如您所说,他们往往是把握了一流题材、拥有一流的剧本和一流的结构,特别是善于运用多元叙事手段和非线性结构。
  阿巴斯:的确,电视媒体有自身的语法规则,优秀的电视人必然是最能驾轻就熟掌握这种语法的人。中国纪录片的弱点是采访过多和故事性稀缺,不能把电视艺术与“照片的编辑¬艺术”等同。新闻对结局的处理简单明了,电视剧的结局往往是结果明确、出人意料,而纪录片的结局处理却可以区别于两者,通过悬念等艺术可以将结局复杂化,甚至留有开放性的结局。
  
  冷凇:2000年以后,其他类节目对纪录片创作手段的借鉴日渐成风。从民生新闻、直播新闻,到海选真人秀、大型选秀。新闻、电视剧、娱乐节目等原¬本与纪实主义不相关的领域都大兴纪实元素。而除了中央电视台的几部大片之外,中国纪录片领域对其他类节目的逆向借鉴却明显不足。
  阿巴斯:我完全赞同,纪录片的创造应该广泛借鉴电视剧的一些“语法”。尽管电视剧中的故事是虚构的,纪录片中的故事是真实的,但当纪录片中的“故事素材”被完整记录下来后,完全可以大胆运用戏剧的结构、悬念的叙事去创意性编剪。纪录片需要汲取电视剧和戏剧中的特色和张力。优秀的纪录片导演理应是能够驾驭戏剧化叙事的。
  
  冷凇:优秀纪录片中有一些共性,比如故事化矛盾冲突、多条线结构、悬念性叙事、开放性结局等。本来很简单、明确的人物关系,通过插叙、倒叙、延后等手段处理后,就变得生动、扣人心弦。西方电视界习惯于使用这些戏剧中的技巧来博得高收视率。
  阿巴斯:西方传媒率先掌握了先进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文化霸权”就在所难免了。这是我们中东世界国家和中国等亚洲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冷凇:我们不得不承认,文化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美国化”。即便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传媒依然表现出强大的文化霸权欲望。
  阿巴斯:对于“美国化”,我们要区别对待。在电视创作技术的借鉴和学习上,我并不反对以美国人的“标准”为对象,因为确实好莱坞的标准和模式是一种最经¬济、最有效率的创作规制,这是在多年的影视工业化生产中探索出来的。比如“探索发现”和“国家地理频道”等机构都依靠“规制管理”制作了大量性价比很高的纪录片,这点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他们培训出的导演会像“工业化生产线”一样去模式化地制造纪录片,而且产品的规格很高。但是向美国媒体学习纪录片制作的技艺千万不能被其文化产品中的所谓“普世价值”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等意识形态所侵染,两者一定不能混同,要加以区隔。
  
  冷凇:其实学习谁¬的技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技术服务于谁¬。中国有句话叫“师夷长技以制夷”。电视前期和后期制作中有许多模式和规律,可以巧妙地增加收视、提升情绪、制造影响,但对于电视业一线人员摸索出的感悟和经¬验,必须通过科学理性的方式将其系统性地归纳概括,并通过与观众市场的磨合检验方能形成规制体系。历经¬多年的探索与纠偏,西方电视对节目生产与传播的规制化管理已然形成一种习惯,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电视市场和众口难调的大众审美文化,西方电视总能利用这些“模式与套路”披荆斩棘、游刃有余,确实值得借鉴。
  阿巴斯:近几年,由于受市场利益的驱动,除美国之外的纪录片市场都遭遇了困境。因为难以拉¬到广告,纪录片越来越受到轻视,许多电视台都把纪录片的播出窗口和创作机构裁撤掉了,一些社会上的制作公司也因为纪录片卖不出好价钱而纷纷转向。这说明我们因为过多的追求艺术感觉而放弃了对生产领域规制、标准的研究。在这一点上,美国做得比我们好。
  
  冷凇:的确,“探索发现”和“国家地理频道”均不会去追求所谓纯粹的、令人难以理解的所谓“艺术纪录片”,相反,力图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一种独特而又容易在平民大众中产生理性共鸣的商业纪录片创作规制。这种规制不但不会影响两大机构的作品立意,相反会使其更易于把握神秘、崇高的伟大题材,传播命运感、使命感、历史感、人生境界感等。比如,天体、灾难、自然、社会、物种、人类、工程等都是其擅长的理性主题,这些主题的纪录片在中国各级电视台播映广受好评,这种成功似乎是“理性”使然。
  阿巴斯:你说的中西方纪录片“感性”和“理性”的区别一针见血。中国纪录片在选题上过分强调人情与人性,却忽视了纪录片最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理性分析能力。正如中国纪录片工作委员会副会长冷冶夫先生所言,“民族的未必是世界的”,强制性、矫情地描述本土文化,会给对方带来逆反心理。文化的差异从各个层面都在影响纪录片的交流。我举一个很小的例子,我在多哈去一家中餐馆就餐,发现仅是中国“酒文化”的介绍就占据了整整1页,餐厅的经¬理试图将每一种酒的特色、原¬料、优劣,所代表的“感情”都详尽地描述出来,结果却让所有的客人无从下手、无从选择。
  
  冷凇:最后您想给中国的电视人和纪录片人哪些建议和希望呢?
  阿巴斯:中国一直是中东世界的好朋友。早在2005年,半岛电视台便与中央电视台签订了合作协¬议,具体包括:双方交换新闻内容及»¬面,双方交换非新闻性节目,互相派遣人员进行培训等等。对于半岛电影节,所有事关中国文明、历史、文化、艺术的纪录片都是我们欢迎¬的。我们必须要敢于树立“发出自己声音”的决心。在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腾飞崛起、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不能奢望西方所有的媒体会真正客观、公正地看待我们自身的变化,会主动关心我们的成长。他们很难善意地给予大量空间来报道我们的先进历史和文化,即便有,也常常都是带有挑剔韵味的。纪录片导演必须训练自己在任何地域、任何文明、历史、意识的影响下,依然保持一个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能力。最后我希望中国纪录片导演排除各种束缚,迎¬来一个更加多元的创作天空!
其他文献
研究一个具有87年历史的杂志出版公司的成功经验殊为不易,而研究一个在全世界23个国家和地区出版130种杂志、杂志年发行量总计约3400万册、全球员工超过8100人的杂志出版巨头如何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杂志零售量下降的背景下仍然能够在10年内(1998~2007)凭借平面杂志陆续进入13个新市场、年均创刊8种以上,看起来就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很容易流于管中窥豹或一叶障目。不过,正如一切复杂
期刊
端午节,找了个地方稍事休息,也抱了一大堆文稿、文件需要作业,需要处理。由于《传媒》编辑¬部同志交代,6月1日要付印,我就先审看了《传媒》的大样,本期以传媒业应付金融危机为主题,组织了张苏洲、张秉礼、李建国、徐春莲、闫肖锋、王东、崔保国、周鸿铎等一批业内领军人物或学界权威来撰文献策,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首篇尹明华同志文章中关于要回归报纸本质,回归新闻本质,回归文化方式的观点,拨动了笔者的
期刊
金融海啸引致的全球经济动荡,开始显露出巨大的破坏力。经济大萧条对传媒业影响最大的,在于广告预算的大幅裁减使得传媒广告业蛋糕骤然收缩,报刊能够瓜分到的广告资金回报较前几年经济持续走好时明显减少。由此造成的报刊业整体萎缩正演变成现实图景。  作为报刊产业链中最为基本的第一次销售环节的发行,如何应对时局?作为对广告依赖程度更高的市场化期刊,其发行策略是继续扩张还是适度收缩?报刊发行有没有可能转危为机?结
期刊
在期刊品种日益增多、满足个性化出版及需求潮流的情况下,按需印刷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凭借永不绝版和互联网上永不下架的优势,技术上日臻成熟的按需印刷公司也不断涌现。只要你会制作PDF,现在你就能出版杂志。近期,JPC杂志合伙人Derek Powazek推出了他的最新发明——Magcloud,Powazek和惠普实验室花了一年时间发明的按需印刷技术。  MagCloud 是一个可以发布你自己的电子杂志的
期刊
5月23日,第三届南方传媒高峰论坛暨2009中国主流期刊大会在广州华南理工大学举行。本届大会由华南理工大学主办、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以“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期刊的未来”为主题。与会嘉宾分别就“分众化时代主流期刊的定位”、“期刊与电视、新媒体间的互动”、“主流期刊的品牌建设”、“期刊的经¬营管理之道”、“期刊研究与期刊人才培养”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与交流,对主流期刊的现状与未来发表了不少富有见地和启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受众需求的变化,报纸副刊的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并由形式单一的文艺性副刊朝着文化、教育、医疗、体育、休闲等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此背景下,《温州都市报》周末特刊《第六天》应运而生。  创刊3年来,《第六天》充分发挥报纸的创新思维,强调策划,取得良好的效果。  突出新闻性,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脱颖而出。副刊虽不同于新闻版,但新闻性亦是副刊的灵魂。当重大的新闻事件发生时
期刊
在新兴媒体冲击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媒体融合早已不仅是追赶时髦的流行概念,而是媒体集团当下活色生香的实践。那么,在现有条块分割的体制生态环境下,综合传媒集团内部的不同媒体形态,如何通过有效的协¬同作战,不断提高渠道整合力、增强内容呈现力,从而提高舆论引导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成都传媒集团(以下简称“传媒集团”)于2009年5月全面启动了“媒体结对运行、部分新闻联动”的模式,形成新闻联动
期刊
据国家广电总局日前公布的最新一份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08年中国广电产业发展总体呈现上扬的势头。全国全年广播电影电视总收入(含财政补助收入)为1667.21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20.49%。其中,广播电视产业收入1350.04亿元,比上一年增长了19.54%,增速较前两年有所提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基本保持稳定,收入稳中有升。广播电视产业收入超过50亿元的省(市、区)
期刊
本刊讯 (记者 李晓晔 周志懿) 为认真总结全国报刊退出机制试点经验,全面启动报刊退出机制工作,4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在辽宁沈阳召开全国报刊退出机制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出席会议,并宣读了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的书面讲话。辽宁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江,辽宁省副省长滕卫平出席会议。  会上,辽宁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马述君、河北省新闻出版局局长李晓明分别介绍了辽宁、河北先行开展报刊退
期刊
作为网络民意聚集和表达最主要的途径之一,跟帖无论在业界还是学术界都不及论坛(BBS)的受关注度,而网易2008年的年终策划《无跟帖,不新闻》则将跟帖提到了公众的注意力之下,向受众展示了这一新闻衍生产品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个5分钟的Flash短片中,一向以互动见长的网易将网友作为致敬对象,盛赞跟帖让新闻从“独行的侠歌”变成“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传递”,在“表达愿望”、“戏谑现实”、“表达正义”等方面发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