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的大屠杀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ing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20日,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接待南京市代表团时,竟称“南京大屠杀是不存在的”,他说其父曾作为一名日本兵驻扎南京8年,“深受南京人民尊敬”,倘真有南京大屠杀,“南京人不会对日本军人这么亲善”。21日,针对河村关于“不存在南京大屠杀”的言论,南京市政府官方微博三次表态,驳斥河村隆之的言论,指责日本媒体炒作,并宣布暂停与名古屋市政府的官方交往。22日,河村隆之召开记者会,再次宣称“所谓的大屠杀是不存在的。我不会收回我的言论”。
   南京大屠杀,是七十五年前的事。1937年12月10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开始了三个月的血腥大屠杀,超过30万中国人成为冤魂,南京沦为了一座孤城,一个人间地狱。这是一段历史,是一个民族惨烈的伤痛,也是另一个国家血淋淋的罪行,在当代中国人的记忆里,没有什么比它更沉重。七十五年后,当个人的记忆已经成为历史,当一个群体还在努力掩饰事实,世人开始为那些远去的灵魂流泪……历史可以宽恕,但不能遗忘。“不报复”正体现了中国人的善良和仁厚,这是日本人最值得庆幸和感念的地方,河村之辈竟将“不报复”视为“没作恶”的证据,岂不荒唐可笑?
  无论六朝、七朝还是十朝古都,南京的历史随着改朝换代往往都免不了一场屠城。经历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这些有据可考的政权,最早的南京城早被埋在层层尸骨下。“如果我不曾得知南京暴行,面对这样一个拥挤而繁荣的城市,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所发生过的一切。”十七年前,当张纯如在《南京浩劫》中写下这句话时,南京还不是此刻的南京。整个炎热的夏天,经过对九名幸存者的走访,张纯如发现了埋藏在这座城市地下的另一段历史。有人说,正是因此,她陷入了伤感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用自杀了结。
  日本社会主流对南京大屠杀,是在期望最大限度的回避和遗忘。甚至有的日本人认为中国人也应该忘掉这段历史。可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恐怕是永远无法接受这种想法的。正如一位朋友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后,写道:“我终于来了,并且明白了一件事:人是有根的。而我的根的一部分已经留在那里,留在南京大屠杀,留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只要再听到这两个词汇就永远不会忘,我是谁,我背负着什么。什么是自己必须扛起的责任。我来了,我明白了,我是那些死难者的同胞啊!”
其他文献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关系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再一次强调了反腐倡廉的重要性,同时鲜明地提出了“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三个目标。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实际上对应着廉政文化建设中个人、国家、社会三个维度。在这三个维度的具体实践中,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许多优秀资源,值得我们借鉴与总结。  “修身”:廉政文化建设的个体维度  在中国古代,“廉”是指人对待财利
期刊
有位86岁高龄的教授级老药师在电视台讲人参,十分肯定地说:野山参在今天已经绝迹!——这让我明白,眼下药店玻璃橱中被灿烂灯光照耀着的“野山参”,无一是真货!  如今见到的白白胖胖、小萝卜似的“人参”,全是人工培植的。而装在豪华锦盒中、腰肢夭矫、带着几分野气的所谓“山参”,则大半是“林下参”:即在野生环境中人工播种、自行生长的人参,却也有着二三十年的参龄。——看看标签,不禁舌挢难下:论克售卖、价逾黄金
期刊
在东莞南社古村落,游人多半时间是看大小祠堂。这些祠堂的脊檩正中,搭着红帐子,垂至半空。红布两侧,各有红绳拴橘子,悬挂于朱红色的脊檩。  桔,如今水果摊上很少有写“橘”的。词典上说,“橘”俗作“桔”。“桔”能够在日常应用中胜出,靠笔画少,易写;也得益于字形有个“吉”,受看且好记。祠堂多有讲究,那讲究,传承的即是文化。桔子也多得民俗的赋予。金桔兆发财,四季桔祝平安,朱砂桔象征吉星高照。此外,桔异名“木
期刊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在谈到小说艺术时,是这样讲的:“故事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讲述’出来,应该通过人物及其行为在有意义的场景中的发展而‘显示’出来。”按照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说法,因为“精神事物的幻象,常常是从具体事物的幻象出发的”,即作家的艺术想象是以他的艺术表现为基础的。  小说是人类认识自我和发现世界的独特方式,是关于存在的一种诗意思考。  在这一点上,艺术家是相通的。我们举中国经典名著《红楼
期刊
一“德”。  明代养生家吕坤说:“仁可长寿,德可延年,养德尤养生之第一要也。”  二“安”。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认为,养生在于“安”“和”二字。“安”即静心,“和”即顺心,“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  三“戒”。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四“法”。  明代医学家万密斋指出:“养生之法有四:一
期刊
史孝章贤子劝愚父  中唐时期,建康军人史宪诚发动哗变,迫使朝廷封其为魏博节度使(辖今日河北南部,山东北部一带),一时飞扬跋扈,屡屡违抗朝廷的旨意。其子史孝章含泪劝谏:“大河之北号富强,然而挺乱取地,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今大人身封侯,家富不赀,非痛洗溉,竭节事上,恐吾踵不旋祸且至。”后史宪诚果为士卒所杀,而史孝章以恭谨勤肃为朝廷重用,得以善终。  吴伟业感慨于文字狱  清顺治年间,举人吴兆骞被丁酉科
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染指”词条载:“春秋时,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指向盛甲鱼的鼎里蘸上点汤,尝尝滋味走了(见于《左传·宣公四年》)。”词典引用的文献有失准确。《左传》染指者为“公子宋”,《现代汉语词典》说的“子公”,出自《史记·郑世家》,《史记》和《左传》的人名不同。  接下来说《左传》的“染指”故事。楚国人献给郑灵公一只大甲鱼,公
期刊
何香凝以诗激蒋介石抗日  1935年,廖仲恺的夫人何香凝见蒋介石还没有抗日的迹象,又气又急,给蒋介石寄去了自己的一条裙子,一同寄出的还有一首题为《为中日战争赠蒋介石及中国军人的女服有感而咏》的诗:“枉自称男儿,甘受敌人气。不战送山河,万世同羞耻。吾侪妇女们,愿往沙场死。将我巾帼装,换你征衣去。”  辜鸿铭谈记忆秘诀  辜鸿铭年过花甲之时仍能将弥尔顿6100多行的《失乐园》一字不差背下。有外国人向其
期刊
2011年12月11日,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京举行首映礼。从《南京!南京!》到《拉贝日记》再到《金陵十三钗》,南京大屠杀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抹不去的伤痛!今天我们讲述的,是南京的恩人——约翰·拉贝的故事。   日本人有枪,而我只有纳粹党标志和袖章   德国商人约翰·拉贝,对南京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他是一名英雄,“南京的活菩萨”。但是对日本人而言,拉贝是一个奇怪的和讨厌的拯救者。
期刊
左宗棠从政以来有个“怪脾气”,即从来不写推荐信。他曾经说:“如果是人才,我自然能用他,如果不是人才,推荐给别人就是给其带来祸害,我不做这样的事情。”老朋友都知道他这个脾气,也不敢求他写推荐信。  1881年,左宗棠从陕甘总督任上调回北京,当上了军机大臣权势显赫。  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好几年了,但因为没有过硬的靠山,闽浙总督何璋一直没有给他安排实缺。他认为自己父亲和左宗棠是老朋友,左宗棠也许会念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