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指标还是重内涵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208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转变重指标轻内涵的国际化发展方式,以海归师资队伍为抓手,充分发挥他们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的比较优势,提高办学质量,提升竞争力。
  [关    键   词]  高等教育国际化;海归教师;应用型本科高校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5-0028-02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重指标,轻内涵”现象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大学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的核心策略,通过国际化提升教学质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展开了多角度的研究,实证数据主要来自“985”“211”工程院校和中央部属本科院校。在我国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逐渐成为我国高校管理者和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以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据为例,从2011年起,学者在我国普通地方高校国际化研究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问题。2015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政策层面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并明确了“国际化”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性。在指导意见发布之后,有关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国际化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升温。
   然而,由于受到全球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市场化以及国内高校行政化管理的多重影响,一些应用型大学的国际化考核主要围绕指标展开,如外国留学生百分比、外派交换生数、交流生百分比、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国际学术会议数等。“重指标,轻内涵”的国际化考核往往导致高校的国际化实践更偏向于浅层国际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停留在“你来我往”的浅表层次。招收、扩大外国学生及工作人员只是表明一所大学具有明确的国际化特征,是应用型大学国际化建设的起点,提高教育质量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归宿。真正国际化的高校应当将国际元素纳入制度惯例、行政管理、学术工作等大学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强调国际化内涵和办学取向,倾向于打造具有国际意识的学术社区,学术流动表现出显著的跨文化性。
   习近平总书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给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启示是“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一个负责任的大学应该像一个国际主义者一样,承认当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多样性,在教育实践中促进文化间的融合,负责任的国际化应该是一个培养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的过程,在接受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开展高等教育活动。深层次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支柱。
   二、从指标导向到内涵提升:海归教师的国际化价值
   目前理论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背景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研究多聚焦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和国际化课程(体系)建设,从教师队伍视角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的研究较少。目前,国外学者对学术海归的研究多见于学术流动的文献,在“人才流失”“人才流入”“人才环流”的理论框架中关注人力资本与东道国(或母国)经济增长、竞争力提升的关系,忽视了学术流动的社会性和文化性,鲜有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角度深入探讨海归教师的价值。虽然,国内的不少专家学者针对海归教师回国动机、回国后的生存状况及其在国内科研、创新方面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定量或定性的评估,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本体论(学术流动对个体学者的影响)和伦理(学术流动政策的基本假设)两大方面,少有文献从认识论层面,深入探讨海归教师与母国高校国际化之间的关系。
   毋庸置疑,不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还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国际化育人模式都离不开国际化的教师队伍。“校以才治,业以才兴。”海归教师可以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本土国际化的重要力量。招募具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学者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是中国建立世界级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战略。海归学者能在缩小本土高校机构和国际学术界的差距方面发挥潜在的中介作用,他们可以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的助推者,是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潜在力量。一些实证结果表明,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使海归学者具备一定的跨文化能力和国际交流合作渠道,他们的教学理念和学术价值取向受到了多元文化的熏陶,双重文化或多重文化的教育背景为他们促进母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那么,海归教师能否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余荔的实证研究表明:海归教师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该研究基于“2014中国大学教师调查”数据,发现了海归教师在科研产出、教学内容与方式、国际交流三方面的国际化表现。较之本土教师,他们的科研产出具备更高的国际化水平,课程更注重国际化视角和教学内容,出国研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次数更多。可见,海归教师在促进高等教育国际化方面具备明显的职业优势。
   三、海归师资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国际化
   然而受“重指标,轻内涵”的国际化取向影响,海归教师的价值往往被固化在师资国际化的指标上。虽然国家政策和国内高校机构对海归人才的关注,已从“引进来”升级到“留得住”“发挥作用”。但是现实中,海归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价值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术流动并不是线性的、可预测的运动,而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要让具有国际知识和經验的教师推动教学、科研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如何“用才”是关键。引进海外留学教师并不等同于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大多数中国学生选择赴西方英语国家求学,他们在海外所形成的学术态度、价值取向和教学理念与中国高等教育实践存在显著的中西方差异,而这些差异会对海归重返中国高校的经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现有研究发现,中国海归学者在回国后的再适应经历中会面临困难和挑战(如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等级观念、官僚主义、论资排辈以及复杂的中国式“关系”),这些都可能会对他们的学术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两种差距极大的文化在中国高等教育领域是接纳还是冲突,是忍受还是包容,是边缘化还是协同发展?海归福利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高校机构吸收新事物的能力。“用才”可以是归国教师利用自身优势,通过与当地学生、工作人员和行政技术人员,甚至是当地学术圈的互动或合作,促进母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也可以是母国高校主动吸收海归带回的学科知识、技能或是理念的过程,更可以是双方协同发展的过程。高校的“结构”是行动者“能动”的结果,而不是“既定的”、静态的“力量”或“约束”。海归教师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内涵建设中可以“发现”和“遇到”这些结构,但这些结构并不只是简单的“出现”,而是高等教育机构内的行动者共同建构的。要发挥海归教师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中的价值,应用型高校应当从国际化指标导向的“引才”推进到国际化内涵建设的“用才”,完善引才育才留才制度设计、组织支撑和政策保障。
   四、结语
   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将国际化作为办学的核心战略,以国际化办学促进办学质量,提升国际竞争力。在我国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和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新阶段,转变“重指标,轻内涵”的国际化发展方式,从指标导向国际化向内涵导向国际化转变,以海归教师为抓手,充分调动他们的跨国学术资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国际化的作用。
   参考文献:
   [1]KNIGHT J.Internationalization remodeled:Definit-ion,approaches,and rationales[J].Journal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2004,8(1):5-31.
   [2]MOK K H,HAN X. From brain drain to brain b-ridging':trans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graduate employment in China[J].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nd Management,2016,38(3):369-389.
   [3]WELCH A,HAO J.Returnees and Diaspora as S-ource of Innovation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J].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2013,8(2):214-238.
   [4]陈昌贵,高兰英,楼晓玲.为什么回国与回国后怎么样:对471位回国人员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00(Z1):46-49.
   [5]陈晶瑛,单明.广东高校留学归国人员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91-93.
   [6]洪秋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10):93-95.
   [7]赖铮.对中国高校国际化部分指标要素的再认识[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3(1):99-102.
   [8]伍宸,宋永华.高等教育国际化内涵式发展的依据、维度及实现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8(8):17-22.
   [9]余荔.海歸教师是否促进了高等教育国际化[J]. 高等教育研究,2018(3):66-76.
   [10]张熙悦.协同创新视角下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时代金融,2019(8):248-250.
  编辑 陈鲜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针对中职西藏班学生汉语口语交际能力差的情况,有效地提出提高中职西藏班汉语口语交际能力的方法。  [关 键 词] 中职西藏班;汉语口语交际能力;提高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47-0032-02   汉语是我国各民族的通用语言。相较于藏语,汉语是西藏地区学生的第二种语言。汉语无论在字母
期刊
[摘 要] “智能制造”开启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重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规格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匹配教育和企业产业等多方面的资源,形成多元主体协作的生态圈。以校企共建专业学院为例,阐述了校企深化合作、融合贯通、协同育人的举措和思路,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一定借鉴。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圈  [中图分类号] G717
期刊
[摘 要] 以《中等職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为基准,通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结合上一学年教学反思与广东省民政职业技术学校《2019级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多媒介手段创新教学设计,遵循“模块与专题”课程研发路径,以“品中外名篇,立民族脊梁”为专题核心任务,打造“创设合适情景、开启任务驱动、发现探究问题、扎实言语活动、展开多元评价”的
期刊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以中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为例,分析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为适应新时代教育的新发展,研究“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的改革路径,改革中要突出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也要求教师及时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学校要加强软硬件的设施建设,通过学校、老师和学生三方面的配合,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模式在数控技术应用
期刊
[摘 要] 基于崗课融合的中职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以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以岗位的实际工作流程及情境来设计课程教学。以商品拍摄与图片处理课程中的“透光体商品拍摄”单元教学内容为例,以企业工作岗位任务为依托,设计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关 键 词] 岗课融合;中职教学改革;商品拍摄与图片处理课程  [中图分类号] G712 [
期刊
[摘 要]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由政府、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被公认为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以江苏省太仓中等专业学校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为例,就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探析,主要从系统设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学徒制培养机制、统筹规划学徒实习管理、产教融合赋能学徒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 键 词] 中
期刊
[摘 要] 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分析和研究了目前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以金课标准为导向的、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方向。以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为例,论述了三方面的改革措施,即制订支撑毕业要求的课程目标;以PBL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设计;注重过程考核的考核改革。以目前在该门课程上已经进行的研究和探索经验为建设一流课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键 词]
期刊
[摘 要] 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逐步推广普及,受到越来越多高校的重视。在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创新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全新的要点。从学生成长发展的角度来讲,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这可以为学生将来踏足社会就业或创业铺垫基础。对现代陶艺专业而言,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进来,而且应该是全过程融入,实现专业教育的全过程覆盖。对此,首先
期刊
[摘 要] 广西地处祖国南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聚集地,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创立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画课程的教学品牌,形成一定的教学优势,使地方本科院校中国画课程更具有特色,是地域文化传承与高校创新的双赢之路。旨在通过对广西科技师范学院美术学专业中国画课程教学现状与实际問题进行分析,提出改革的相关措施,同时,就如何将广西地域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中国画课程教学体系,做进一
期刊
[摘 要] 南京林业大学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国家“双万计划”国家级专业,是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林业工程的主要支撑专业之一, “人造板工艺学”是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推进“课程思政”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一步。这既是我国木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教育的现实需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研究课程思政化教学模式创新构建和实施路径,分析林业工程专业课课程思政的要点,以期为工科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