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自行车交通由个体交通向准公共交通转化,是城市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政策与举措之一。同时公共自行车作为环保的交通工具,在建设低碳城市、创建资源友好型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通过对芜湖市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为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提供建议。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对策研究;发展现状
近些年,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共自行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已成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良好补充。
当前中国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方兴未艾,以杭州、武汉为代表的一些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公共自行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安徽省,合肥、池州、芜湖等城市已建有或正在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但诸多问题仍未解决。因此,现针对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进行对策研究。
一、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现状
2012年9月22日,“世界无车日”那天,芜湖市迎来了首批870辆公共自行车。自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运行以来,芜湖市公交集团等单位经过多次尝试性的调整,针对系统租赁点的建设进行不断完善,站点覆盖了城市各功能地区,初步形成了服务点网络,有效改善了芜湖市主城区的公交系统运营现状,为市民提供提节能、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现在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方式是,芜湖市住房与建筑委员会负责前期建设,由天轴自行车租赁管理有限公司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运行并由公交集团负责对该公司进行监督考核。市政府相关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在做好前期宣传工作的同时进行站点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准备,同时注重租赁点与周围建筑及人口密度的协调。截至2015年2月15日,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已有553个租赁点,15544个停车柱,投放12000辆公共自行车;每个租赁点均设有监控探头,能将信息直接反馈给相关人员从而进行检测、调度、维修、养护以及保洁,使各租赁点的公共自行车保持在存量总额的20-80%,避免“停车难”问题。2013年11月,租赁系统验收工作结束的同时,开始执行收费标准(不足1小时免费,超过1小时不足2小时1元,依次累加)。还设置了公共自行车客服热线,为居民解决相关问题。
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现状来看,4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70%。同时使用者的职业分布广泛,但半数以上使用者为企事业职员、学生、工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所占比例达70%,说明使用者多为中低收入人群。同时购物出行使用比率偏高,这与出行时间紧迫有关。价格方面,虽然公共自行车面向市民收费,但多数市民使用时间在一小时以内,因此市民更多使用的是免费的自行车。有22%的人群对租赁系统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人占51%。由此可见,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逐渐被市民接受。
二、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芜湖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站点设置不尽合理
芜湖市各城区、街道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人口密度不同。但目前芜湖市尚未能根据不同站点周围的人口密度等因素划定不同规模站点,导致有些地方车不够用,有些地方车没人用的情况,未很好地发挥公共自行车的效果。
(二)管理系统不健全
据市民反映,在借还自行车时,时常出现借出的自行车无法使用,而还车时又有坏的自行车停留在站点导致无法正常停还自行车。如此问题,却未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服务热线和网站这个沟通环节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据统计,芜湖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公共自行车的信息仅有9条,主要集中于2012年,以后的实况基本上没有及时跟进,这无疑给市民了解公共自行车最新信息造成了阻碍。
(三)使用潮汐现象普遍
上下班高峰期,借还车不方便,是社会调研过程中普遍反映的问题。这种现象集中于高密度的商务办公区和城市生活区。同时由于还车难而导致的租车时间长,租赁费用的增加,这是广大市民无法接受的,也违背了政府“便民、利民”的初衷。因此,怎样应对潮汐现象,实现高效率的调度,最大程度贴近使用者的需求,是交通运营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运行环境不畅通
芜湖市作为一个沿江码头城市,虽然水上航运发达,但陆上交通近年来却受交通拥挤的困扰。随着城市的发展,芜湖市的公交车和私家车数量剧增,交通拥挤现象严重。目前芜湖市无公共自行车的专用车道,且非机动车道过窄,多数车道出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争抢路面。
(五)使用群体爱惜意识不足
据调查,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自推行以来,可谓“伤痕累累”。据鸠兹网记者报道,7月份维护的公共自行车共1053辆,其中更换内胎369个,每日平均接到40个客服电话求助二次开锁问题,每日需修理的故障车辆近80辆。在租赁系统试运行期间,有些市民甚至将公共自行车带回家,不能很好地遵循借车还车的相关规定,粗暴使用,没有自觉爱护的意识。
三、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的优化建议
针对调研征集到的市民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运营公司的负责人对公共自行车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解决系统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服务点布局
芜湖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以其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主要分为六类:一是换乘点类,位于公交车站、火车站等地,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二是社区类,主要位于各大居民小区出口附近,方便市民出行;三是公共建筑类,主要位于人流密集、交通便利,但是较为拥堵的公共建设点附近,方便市民转换交通工具;四是旅游景点类,位于风景区内,为“走路累,开车堵”的游客提供便利出行;五是大专院校类,位于各类大学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便利;六是工厂附近,方便工人上下班使用。 芜湖市公共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人数也在扩大,其站点布局就更需科学地分析。各服务网点分布可以以主要的大型服务点作为系统的框架,再以小型服务网点为主体,并结合重要交通枢纽等设施布设基本服务网点;在人流集中区域布设大型服务点;大专院校类、工厂类、景区类等相对独立,可单独布点,纳入周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在不与上述服务点冲突的条件下,安插各类小型服务点,分散设置在各居住小区附近。建议大型服务点间距以1000-1500米为宜,小型服务点间距建议为500-600米,构建密集便利的服务网络。另外,综合考虑服务站点周边的人流特点,建议将服务点的规模等级化,不同地段的服务点修建不同数量的锁车柱,配备不同的车辆数。大型服务点的交通位置和功能重要,用户多,周转率高,配车规模建议在50~80辆,如上文提及的换乘点类、公共建设点类附近宜建大型服务点;小型服务点按需设置,因地制宜,配车规模以10~30辆为宜,规模较小或比较偏远的小区、景点周边可以考虑修建小型服务点。
(二)拓宽非机动车道
相关部门要在“少占或不占非机动车道”上下功夫;此外,要保留或拓宽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并且在特殊地段开辟单独的自行车专用通道,以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优先。据《交通工程手册》规定,最小的非机动车道应不小于2.5m,而在交通量较大的市级主干道上非机动车道因尽可能大于6m。如武汉市在2010年就将改善非机动车道、绿色自行车道深入城区实行到位,一方面是新建道路在规划方案中设计,随道路同步建设;而对于已建成道路,在两侧增加自行车道,或压缩机动车道、取消现有路边停车位,真正实现了“绿色交通”体系。
(三)改善服务系统
随着公共自行车投放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人群的扩大,自行车遭到破坏的现象也愈加严重了。在现阶段增加维修工作人员便十分重要。据了解,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公司维护人员达400多人,即便如此,有时候也显紧张。而国内城市因为车多维修人员更少,导致供需矛盾更突出。在调研中,有很多受访者建议每个网点都应配备维修与服务人员以及简单的维护工具;或至少在早晚租还车高峰时,每个租车点有管理人员值班。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共自行车的资源流转率,也会大大提高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能力。这方面,芜湖市可以借鉴杭州市的先进做法。据了解,为了第一时间发现故障车辆,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特别研发了一套“疑似故障车辆判别系统”。如果被租借车辆,在2分钟内就被还回原锁止器墩位,那么系统就会判定这辆车是“疑似故障车”,管理人员会第一时间进行维修处理。
据维修人员表示,公共自行车的损坏主要是人为原因。所以,作为公共交通的共同参与者,在享受便利时也应尽到自觉维护公共自行车的义务。如果发现自行车存在问题,尽快归还或者联系工作人员。另外,政府要加强对公共自行车这样绿色出行方式的宣传力度,加大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认同感,践行环保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运营后,上万辆“小绿”们穿梭在芜湖的大街小巷,已成为了芜湖城市流动的绿色风景线,让市民享受着便捷、低碳的短途出行。自行车交通作为“低碳出行”的载体,在居民的短途出行中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同时,自行车也解决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便利了市民的生活。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刚刚起步,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誉,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现状,并结合了国内外一些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针对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为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广阔的发展前景做贡献,为安徽省早日实现16市公共自行车全面覆盖的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凯峰.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2013,(02):154-157.
[2]钱俭,邓志锋,冯雨峰.杭州公共自行车设施现状调查与思考[J].规划广角,2010,(01):71-76.
[3]黄小宝,吴世军.武汉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业经济,2010,(24):58-59.
[4]樊家龙.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芜湖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06):505-508.
[5]耿雪,田凯,张宇,黎晴.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划设计[J].城市交通,2009,(04):21.
[6]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
关键词:公共自行车;对策研究;发展现状
近些年,生态文明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公共自行车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其作为一种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已成为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缓解道路交通压力的良好补充。
当前中国的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方兴未艾,以杭州、武汉为代表的一些公共自行车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的公共自行车建设提供了借鉴。在安徽省,合肥、池州、芜湖等城市已建有或正在建设公共自行车系统,但诸多问题仍未解决。因此,现针对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进行实地调研,对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进行对策研究。
一、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现状
2012年9月22日,“世界无车日”那天,芜湖市迎来了首批870辆公共自行车。自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运行以来,芜湖市公交集团等单位经过多次尝试性的调整,针对系统租赁点的建设进行不断完善,站点覆盖了城市各功能地区,初步形成了服务点网络,有效改善了芜湖市主城区的公交系统运营现状,为市民提供提节能、环保、健康的出行方式。
现在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的运营方式是,芜湖市住房与建筑委员会负责前期建设,由天轴自行车租赁管理有限公司对整个系统进行管理运行并由公交集团负责对该公司进行监督考核。市政府相关单位坚持“以人为本”,在做好前期宣传工作的同时进行站点规划、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准备,同时注重租赁点与周围建筑及人口密度的协调。截至2015年2月15日,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已有553个租赁点,15544个停车柱,投放12000辆公共自行车;每个租赁点均设有监控探头,能将信息直接反馈给相关人员从而进行检测、调度、维修、养护以及保洁,使各租赁点的公共自行车保持在存量总额的20-80%,避免“停车难”问题。2013年11月,租赁系统验收工作结束的同时,开始执行收费标准(不足1小时免费,超过1小时不足2小时1元,依次累加)。还设置了公共自行车客服热线,为居民解决相关问题。
另一方面,从使用者现状来看,45岁以下的占总人数的70%。同时使用者的职业分布广泛,但半数以上使用者为企事业职员、学生、工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人群所占比例达70%,说明使用者多为中低收入人群。同时购物出行使用比率偏高,这与出行时间紧迫有关。价格方面,虽然公共自行车面向市民收费,但多数市民使用时间在一小时以内,因此市民更多使用的是免费的自行车。有22%的人群对租赁系统非常满意,比较满意的人占51%。由此可见,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逐渐被市民接受。
二、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目前芜湖市公共自行车项目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站点设置不尽合理
芜湖市各城区、街道之间的发展水平不一,人口密度不同。但目前芜湖市尚未能根据不同站点周围的人口密度等因素划定不同规模站点,导致有些地方车不够用,有些地方车没人用的情况,未很好地发挥公共自行车的效果。
(二)管理系统不健全
据市民反映,在借还自行车时,时常出现借出的自行车无法使用,而还车时又有坏的自行车停留在站点导致无法正常停还自行车。如此问题,却未得到有效、及时的解决。服务热线和网站这个沟通环节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据统计,芜湖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公共自行车的信息仅有9条,主要集中于2012年,以后的实况基本上没有及时跟进,这无疑给市民了解公共自行车最新信息造成了阻碍。
(三)使用潮汐现象普遍
上下班高峰期,借还车不方便,是社会调研过程中普遍反映的问题。这种现象集中于高密度的商务办公区和城市生活区。同时由于还车难而导致的租车时间长,租赁费用的增加,这是广大市民无法接受的,也违背了政府“便民、利民”的初衷。因此,怎样应对潮汐现象,实现高效率的调度,最大程度贴近使用者的需求,是交通运营公司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运行环境不畅通
芜湖市作为一个沿江码头城市,虽然水上航运发达,但陆上交通近年来却受交通拥挤的困扰。随着城市的发展,芜湖市的公交车和私家车数量剧增,交通拥挤现象严重。目前芜湖市无公共自行车的专用车道,且非机动车道过窄,多数车道出现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争抢路面。
(五)使用群体爱惜意识不足
据调查,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自推行以来,可谓“伤痕累累”。据鸠兹网记者报道,7月份维护的公共自行车共1053辆,其中更换内胎369个,每日平均接到40个客服电话求助二次开锁问题,每日需修理的故障车辆近80辆。在租赁系统试运行期间,有些市民甚至将公共自行车带回家,不能很好地遵循借车还车的相关规定,粗暴使用,没有自觉爱护的意识。
三、芜湖市公共自行车运行的优化建议
针对调研征集到的市民意见和建议,以及相关政府部门和运营公司的负责人对公共自行车未来发展前景的预期,解决系统运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优化服务点布局
芜湖市公共自行车服务点以其在城市中所处的位置不同,主要分为六类:一是换乘点类,位于公交车站、火车站等地,实现不同交通方式的无缝衔接;二是社区类,主要位于各大居民小区出口附近,方便市民出行;三是公共建筑类,主要位于人流密集、交通便利,但是较为拥堵的公共建设点附近,方便市民转换交通工具;四是旅游景点类,位于风景区内,为“走路累,开车堵”的游客提供便利出行;五是大专院校类,位于各类大学校园内,为学生提供便利;六是工厂附近,方便工人上下班使用。 芜湖市公共自行车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人数也在扩大,其站点布局就更需科学地分析。各服务网点分布可以以主要的大型服务点作为系统的框架,再以小型服务网点为主体,并结合重要交通枢纽等设施布设基本服务网点;在人流集中区域布设大型服务点;大专院校类、工厂类、景区类等相对独立,可单独布点,纳入周边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在不与上述服务点冲突的条件下,安插各类小型服务点,分散设置在各居住小区附近。建议大型服务点间距以1000-1500米为宜,小型服务点间距建议为500-600米,构建密集便利的服务网络。另外,综合考虑服务站点周边的人流特点,建议将服务点的规模等级化,不同地段的服务点修建不同数量的锁车柱,配备不同的车辆数。大型服务点的交通位置和功能重要,用户多,周转率高,配车规模建议在50~80辆,如上文提及的换乘点类、公共建设点类附近宜建大型服务点;小型服务点按需设置,因地制宜,配车规模以10~30辆为宜,规模较小或比较偏远的小区、景点周边可以考虑修建小型服务点。
(二)拓宽非机动车道
相关部门要在“少占或不占非机动车道”上下功夫;此外,要保留或拓宽非机动车道的宽度,并且在特殊地段开辟单独的自行车专用通道,以保障行人和自行车的优先。据《交通工程手册》规定,最小的非机动车道应不小于2.5m,而在交通量较大的市级主干道上非机动车道因尽可能大于6m。如武汉市在2010年就将改善非机动车道、绿色自行车道深入城区实行到位,一方面是新建道路在规划方案中设计,随道路同步建设;而对于已建成道路,在两侧增加自行车道,或压缩机动车道、取消现有路边停车位,真正实现了“绿色交通”体系。
(三)改善服务系统
随着公共自行车投放量的不断增加和使用人群的扩大,自行车遭到破坏的现象也愈加严重了。在现阶段增加维修工作人员便十分重要。据了解,伦敦公共自行车系统公司维护人员达400多人,即便如此,有时候也显紧张。而国内城市因为车多维修人员更少,导致供需矛盾更突出。在调研中,有很多受访者建议每个网点都应配备维修与服务人员以及简单的维护工具;或至少在早晚租还车高峰时,每个租车点有管理人员值班。这将有助于提高公共自行车的资源流转率,也会大大提高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服务能力。这方面,芜湖市可以借鉴杭州市的先进做法。据了解,为了第一时间发现故障车辆,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特别研发了一套“疑似故障车辆判别系统”。如果被租借车辆,在2分钟内就被还回原锁止器墩位,那么系统就会判定这辆车是“疑似故障车”,管理人员会第一时间进行维修处理。
据维修人员表示,公共自行车的损坏主要是人为原因。所以,作为公共交通的共同参与者,在享受便利时也应尽到自觉维护公共自行车的义务。如果发现自行车存在问题,尽快归还或者联系工作人员。另外,政府要加强对公共自行车这样绿色出行方式的宣传力度,加大市民对公共自行车的认同感,践行环保理念,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投入运营后,上万辆“小绿”们穿梭在芜湖的大街小巷,已成为了芜湖城市流动的绿色风景线,让市民享受着便捷、低碳的短途出行。自行车交通作为“低碳出行”的载体,在居民的短途出行中扮演者不可忽视的角色;同时,自行车也解决了居民出行的“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便利了市民的生活。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刚刚起步,一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誉,但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很多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阐述了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发展的现状,并结合了国内外一些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较为成熟的城市,针对芜湖市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可行性建议,为芜湖市公共自行车广阔的发展前景做贡献,为安徽省早日实现16市公共自行车全面覆盖的目标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吴凯峰.杭州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交通科技,2013,(02):154-157.
[2]钱俭,邓志锋,冯雨峰.杭州公共自行车设施现状调查与思考[J].规划广角,2010,(01):71-76.
[3]黄小宝,吴世军.武汉公共自行车发展现状和对策[J].商业经济,2010,(24):58-59.
[4]樊家龙.交通方式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以芜湖市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06):505-508.
[5]耿雪,田凯,张宇,黎晴.巴黎公共自行车租赁点规划设计[J].城市交通,2009,(04):21.
[6]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历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