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人生总有一段路要自己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yuspecialsh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北宋词人贺铸为亡妻赵氏作的悼亡词《半死桐》,读来让人心有戚戚。
  贺铸是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他生活的时代历经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和宋钦宗,他们全部是赵光义的直系后代,和宋太祖、贺皇后没有半毛钱关系。所以,贺铸虽是皇族,却一生都在低头保命,日子过得落魄不堪,唯一庆幸的是,他有一个相爱的妻子赵氏。
  贺铸官职低微,老是被流放,家属也不便隨行,于是每次分开,妻子都会精心给他缝缝补补,为他准备一年四季的衣服和生活用品。
  在一个一灯如豆的晚上,夫妻两个一边话别,一边准备着第二天要带上路的东西。自从嫁给他,这个女子已经脱下华丽的衣裙,素面朝天,整日操劳着生计和家务。而他能给她的最好回报,就是好好爱她。随后,他上路,她持家,如果人生有梦,那便是得以团圆,穷也好,苦也好,再也不要分开。可惜天不遂人愿,这次贺铸离家不到三年,妻子就染病去世了。
  写《半死桐》这年,贺铸47岁,正在流放路上,他多想回来后找一处安静乡居,建一处小庄园,辟一块小菜地,带着孩子们念书、种菜,屋里有妻子准备的饭菜,一壶小酒半盏茶,多好的日子啊!可惜,她没有成全他,早早去世了。
  贺铸诗中写的“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不是凭空想象。有一年夏天,贺铸闲在家里,喝茶看书,赵氏却拿出贺铸冬天的一件百结裘准备缝补。贺铸见妻子大夏天补皮衣,心里纳闷,问她这么急着补它干什么。妻子回答:你有没有听过一个传说,有个人的女儿脖子上长了个瘤子,都要出嫁了才想起来治,慌乱间没有治好,连婚事都耽误了。难道你想做那个嫁不出去的姑娘啊?
  妻子走后,这些琐碎笃定的场景经常出现在贺铸眼前,却已物是人非。梧桐半死,鸳鸯失伴,找不到爱妻的贺铸,鬓染白霜。
  贺铸第一次给妻子上坟时,郊外的草都枯了,露珠挂在草叶上,在那个湿漉漉的秋天早晨,荒草枯了明年还会再绿,露珠干了明天还会出现,可是他的爱妻呢,一旦躺在这方寸之间,他们就成了天人永诀!可以想象,此后再也没有人给他做饭、补衣服……全词浅显易懂,道出了贺铸日后生活的寂寞和凄凉,犹如梧桐半死,鸳鸯单飞。
  这一次回家,贺铸时而在妻子坟前徘徊、落泪,时而返回旧居,试图寻找一些散落的回忆,累了就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雨打南窗。他已经预感到,晚年的生活都将这样度过,好不悲凉。
  少年夫妻老来伴,老年丧妻自古就是人生极痛。恩爱夫妻相携相伴了一辈子,到这个年纪,早已化成了浓浓的亲情,难以分开。残酷的是,两个人无论多么相爱,总要生离死别一次,尽管顺序不同,哀伤却相同。所以,人一生下来就是孤独的,总有一段路要自己走,这是宿命,就像晚年的贺铸,注定孤苦,心没有依附,情无所寄托。
  编辑/夏涵
其他文献
闻一多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同时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值得一提的是,他还是一个书籍装帧设计高手,其设计风格独树一帜,令人叹为观止。  闻一多的装帧艺术创作发端于他在清华学校学习期间,他经常对身边的好友表示,如果想在这方面做出成绩,就要设计出属于自己风格的作品,而非一味去模仿他人。此外,22岁的他还发表了有关书籍装帧方面的论文——《出版物的封面》,此事在师生间引起不小的轰动。  当时,一家出
林纾是近代翻译界的开山祖师,毕生翻译外国作品两百多部,莎士比亚、狄更斯、雨果等文学大咖的名著都是由他首次译成中文的,鲁迅、郭沫若、钱钟书等时代先锋都是他的忠实迷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翻译大家,居然压根不懂外语,那他又是如何端稳这碗饭的呢?  如果不是父亲经商破产,林纾差点就成富二代了。他的少年时代穷得叮当作响,肚子里塞不了多少粮食,却被诗书填满。他在家里的墙上涂鸦,走的却是惊悚路线——画了一具棺材,
从仅三天可见到多长时间可见,再到对部分人屏蔽朋友圈,这是一道围墙。我们在围墙里辛辛苦苦地种植自留地,养花養羊,大水漫灌,奇崛胜景侘寂飘落,快乐满分,悲伤满分。我们会编一些给“某些人”看的内容,企图让他们心领神会;我们会改来改去,成功的时钟在某个错别字处戛然而止。这些都是自我经营,类似网络妆容。没有说不好的意思,但我想逼自己不再关心别人,不再关心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因为我明明有一万种渠道可以了解—
我是沙僧,成名是因为参与西天取经。不过,有人说我是最没存在感的取经人,甚至总结我只有三句台词:“大师兄,师父被妖怪抓走了!”“大师兄,二师兄和师父都被妖怪抓走了!”“师父,大师兄会来救我们的!”  这三句的确是我的口头禅,但其实我的本领一点都不差,可我在西行路上从不出位、抢镜,能吵吵就不动手,能当啦啦队就不打冲锋。  即便最后修成正果,也不过得了个“金身罗汉”的封号。二师兄对“净坛使者”的封号不满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清军铁骑包围锦州,关乎明朝国运的宁锦大战一触即发。紧急时刻,崇祯忙召集群臣商讨对策。本来会议是探讨如何增兵添饷的,谁知礼部右侍郎蒋德璟却一番话雷倒全场,“难道二三百年来并无一兵,到皇上这时才要设兵;本无一饷,到皇上这时才要加饷?”  在蒋德璟看来,只要崇祯能恢复朱元璋时期的卫所制度,明朝的军事实力转眼就能大涨。且不论这个观点放在明末根本不现实,就是放在辽东大战火烧眉毛
公元220年的春天,曹操终于要挂了。准治丧委员会的人围着曹老板,心情激动:曹总英雄一世,临走之前,肯定有什么一句顶一万句的英明指示,不是指示我们要砍死躲在四川盆地的大耳朵刘备,就是指示我们去消灭南方的小白脸孙权。  谁知,曹总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的那些小老婆们这辈子辛苦了,以后让她们住到铜雀台去,没事组织她们跳一下广场舞(辄向帐中作伎乐),乐和乐和。”  曹总,您在逗我们吗?这都到什么时候了,还
19世纪时,管道系统发生了创新性变革,城市里第一次出现了现代意义上的下水道,住宅内有了带陶瓷马桶、浴缸和洗面池的浴室。这一时期,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精神病院也不甘落后,发展出了水疗法—用水流来治疗精神病。  这种不寻常的想法并非横空出世。早在17世纪,一位弗兰德地区的医生—范·海尔蒙特就曾将病人推入池塘或海中,他的灵感源自他听过的一个逃走的“疯子”跳进湖里的故事。“疯子”差点溺亡,但当他清醒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为混入美军内部搜集军情,不惜投入大量财力和精力,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情报人员。为了让每位情报人员都能天衣无缝地进行情报搜集活动,德国军事情报局特意聘请了研究过美国国情的专业人士对情报员进行特训,特训内容小到美国的方言特色,大到美国的地理版图。但也正是这种近乎完美的知识训练,出卖了这些经过特训的德国间谍。  起初,德国情报员的谨慎与“全美化”训练一度助他们顺利混进美军内部,即便美
林语堂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怎样做个好丈夫?就是在太太喜欢的时候,你跟着她喜欢;可太太生气的时候,你不要跟她生气。他一辈子也是这么做的。  林语堂性情憨直,有文学大师特有的温和、随性,而他的太太廖翠凤平实精明,又喜欢热闹。两个完全不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摩擦。  一次,廖翠凤在厨房做饭,林语堂心血来潮跑进去看,并纸上谈兵地指指点点,“风啊!一定要左手拿铲子,做出来的饭菜才香呢!”廖翠凤当时正和
一家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大盒子”里,是怎样一种景象?没有客厅、卧室、厨房等功能分区,所有的活动都在同一个空间进行。在房子的一个角落搭起炉子做饭,油烟还未散去,就在另一个角落给孩子洗澡,毫无卫生可言,当然也没有隐私。  这是20世纪20年代德国很多家庭的真实生活场景。原来一向精致体面的德国人,也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结这种局面的是奥地利建筑师玛格丽特。  1897年,玛格丽特出生于维也纳一个中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