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该倡导怎样的读者意识?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3月23日—25日,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举办的浙江省“小、初、高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比较研究活动”在杭州江南实验学校举行。三个学段的几位执教教师分年段相继呈现了《纽约客》《背影》及想象作文训练专题课,力图用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呈现相同课型在不同阶段的认知梯度、知识梯度、教学梯度。在评课环节中,讨论的焦点是相同的课型如何善待读者意识、文本意识、作者意识。下面笔者以《背影》为例,探讨不同阶段的学生到底应确立怎样的读者意识这个问题。
  一、倡导读者意识,应植根于课程标准
  
  读者意识,即读者对作品的客观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这里的客观世界主要指读者直接面对的文本。换言之,读者意识就是读者直接面对文本而产生的客观反映。不同的文本应该用不同的思维来读。根据课程标准,不同阶段对同一种文本的要求是不同的。这也是这次“语文同课异构教学比较研究活动”的主旨所在。
  朱自清的《背影》被收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单元是以“爱”为主题的散文单元,因此读者必须用散文的思维来阅读《背影》。小学、初中、高中的课程标准对散文教学的要求是不同的,这直接关系到教师对《背影》内容的取舍。我们不妨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散文阅读的要求,来判断三位老师在不同年段对《背影》所定的教学目标,从而判断他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尊重了读者,是否凸显了散文这种文体的阅读特点。
  
  1、小学课程标准(重视积累、感受):
  第三学段(5—6年段):阅读叙事类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与感受。
  小学教学目标(执教:宁波市北仑区淮河小学石如军):
  (1)会写本课8个生字,理解“差使交卸、变卖典质、大去之期”等词语的意思,能在情境中积累和运用词语。
  (2)能读通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六节,通过重点词语的品味,体会父亲的艰难以及孩子对父爱的理解。
  (3)学习根据事情的顺序,将具体过程分解成几个场景,能抓住关键词语提炼小标题,并利用小标题进行简要复述。
  
  2、初中课程标准(重在体验、理解):
  第四阶段(7—9年段):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与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初中教学目标(执教:宁波市象山县滨海学校耿锋贤):
  (1)读通课文,体会作者对父爱由拒绝到理解的过程。
  (2)通过刘语言文字的品析,体会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的深情。
  (3)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品读父亲,理解父亲。
  
  3、高中课程标准(重在阐发、评价和质疑):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
  高中教学目标(执教:浙江省长兴中学梁磊):
  (1)知识目标
  ①掌握文中细节描写的具体作用。
  ②掌握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
  (2)能力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
  (3)情感目标
  ①感受父子情深,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感悟人生的成长历程。
  来自小学、初中、高中的三位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基本都遵循着不同阶段课程标准的要求,能把握不同阶段的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二、倡导读者意识,不应忽视文本意识
  
  文本意识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阅读时要注意文本的特点,即要根据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作品各自的特点确定阅读重点;二是要立足文本回答问题,即要尽量使用文本中的语句回答问题;三是要注意试题与文本主旨的关联性,即要在准确把握文本主旨的基础上回答问题。
  三位执教老师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且心中存有文本意识,能立足《背影》的特点来确定阅读重点,凸显散文教学中“我”的形象。在教学中能基于文本设置问题,揭示文本的主旨。
  石老师在解读第七节的时候,落点在老父亲的“大去之期不远矣”,引导学生用轻而缓的声调读出伤感和思念。而将“差使交卸、满院狼藉、祸不单行”等词语落实在开头几段的具体朗读的语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积累词语。
  耿老师立足文本引导学生阅读,重在体验、理解,分层设置问题,步步深入。如问题一:“快速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父亲先后为‘我’做了哪些事、‘我’分别是怎样回应的。”以此揭示父子矛盾的表象及内在的原因是情感错位。问题二:“父亲为‘我’买橘子,‘我’为什么感动得流泪了呢?”让学生在感动中品读父亲。问题三:“父亲这样对‘我’,为什么‘我’却认为是自己‘不好’呢?”在反省沟通中理解父爱。
  梁老师则在质疑中引领学生理解父爱。如:“1、有哪些细节令我们感动?在文中标画;2、背影是作者最难以忘记的,为什么?3、父亲一直在默默爱我,不是仅在月台才表现出来的,为什么作者却直到此刻才领悟?4、那么我以前是否理解父亲呢?怎么判定的呢?”引领学生体味作者在成长历程中对父爱的深入体会和感悟。
  阅读教学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但立足文本却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该有文本意识,组织教学活动应一切从文本出发,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师生的一切感悟都应当从文本阅读开始。文本不只是表层话语,还有体现在话语中的深层含义,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去认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积淀不同,对文本理解的深度自然也不同,但是无论怎样的理解,都不能偏离文本固有的轨道,在倡导多元的读者意识的同时,应谨防在具体实践中对文本出现“过度阐释”现象,如理解成“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文本解读务必抛弃一元化已成为共识,但在倡导多元化的同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
  
  三、倡导读者意识应该尊重作者意识
  
  倡导学生的读者意识,也应尊重作者意识。所谓作者意识,即作者在写作时想达到的目的,在建立可信的命题联系时也在表示个人的立场态度,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意图。
  寻找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契合点,是阅读教学的难点,也是文本得以引起共鸣的关键所在。最好的方法是还原语境,走进文本与作者深度对话。
  耿老师在教学第二个环节“分析‘我’的感动——品读父亲”时,问:“朱自清用心感受父亲,所以很感动,猜测这次送别后,他们的关系会越来越好么?请从文中找答案。”学生朗读相关文段后,他出示补充资料,印证当时朱自清父子间的关系:
  1921年暑假,朱自清任扬州八中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让校长将儿子每月的薪水直接送到家里,朱自清本人不得支取。不久,朱自清因多方面原因辞职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1922年暑假,为缓和父子 矛盾,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其父先是不准其进门,后则不予理睬。1923年4月28日,朱自清以前妻武仲谦为原型写了《笑的历史》,发表后,其父大为不满。父子间的冲突更加尖锐。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了一次,但父子关系仍没好转。
  在执教第三个环节“分析‘我’对父亲的理解——反省沟通”时,耿老师提问:“朱自清在自我反省,八年后对父亲的态度有否变化?”一生回答:“触目伤怀,说明已经理解了父亲。”耿老师又问:“为什么一下子理解了父亲?”学生答:“已经过了八年,是四个孩子的父亲了。”教师再次出示了相关背景资料: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朱自清《关于现代散文写作——答编者问八题》,《文艺知识》第一集之三
  教师趁热打铁:“多反省多沟通,就能架起心灵的桥梁,父亲看到《背影》后,情感如何?”再次出示相关背景资料:
  父亲在看到《背影》以后的几年后,便去世了,他是带着满足的微笑去世的。——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教师正是借助背景还原语境,引领学生品读文章,感受作者对父亲的情感变化,从而理解自己的父亲,这是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是文本的主旨所在。正是借助背景品读文本,试着与作者深度对话,最后又出示几组画面,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引发强烈的共鸣,最后将情感推到了高潮。
  梁老师在执教的时候,似乎忘了语境的还原,自始至终在文本中回旋,追求“于细微处见真情,于平凡处悟真味”。这凸显了文本意识,但是读者意识有些肤浅,作者意识则更是淡薄。这也是这堂课对高中生而言缺乏深度的原因之一。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读者意识倡导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但是读者必须立足文本,还要尊重作者。所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根本在于尊重文本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还有作者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朱自清《诗言志辩·比兴》,见《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孟子》注释第17条,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3]王逢振等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版。
  [4]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新蕾出版社1983年版。
  [5]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其他文献
小说创作长与短的选择,本质上是处理思维和情感的疏与密。因而短篇小说的建构,可谓“一字之微,征及一卷”(刘文典)。也因之,短篇小说的教学,要从这里打开。但是,我们不能将此归结为单纯的小说技法,作为转译的文字,外国短篇小说在字斟句酌之间,便有了更多的思量;这思量,本质上就是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拿捏。因而,一字之微,就有了格局与深度。也因之,在进入教学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关注的问题是,外国小说的格局与深度
2014年高考作文题,一律“供料”作文题型,基本特点是以材料“命意”。其“命意”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二元对立与非二元对立。二元对立题本已式微,而今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在全国18道作文题中,二元对立题有9道,占了半壁江山,可视为主力题型。非二元对立题,包括一元、二元、多元题,二元以上居多。以下对这两大类题的特点与应对策略做一探讨,敬请命题者与师生指教。  一、二元对立题:从选择、分析矛盾入手  二元对
历来各种教材和写作教学序列大都把“观察、认识、思考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第一篇章,这是基于“生活即写作源头”的认识,然而这一个众人认可的“作文教学第一课”很少在实际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实践。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你的生活很重要”是必修一写作专题一的内容设置,据笔者观察多所学校十多位教师的高一作文起始教学,真正设计教学并花心思教好这“作文教学第一课”的极少。原因有这样两点:一是以考代教现象很严重,高
毫无疑问,“修辞”应该是语文教学的一项核心课程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占据重要位置。事实上,在人称“少慢差费”的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的问题更多,成为人们批判的重中之重。究其原因,修辞教学的课程内容存在严重问题,修辞教学方式方法简单、机械,加之受到“淡化知识”大潮的强烈冲击,弱化和虚化就成了修辞教学无奈的现状。  修辞教学课程内容的主要问题是脱离学生认识的实际需要,缺乏有用性。以比喻为例,顾德希先生早
《论语》以词约义丰著称。语文出版社《〈论语〉选读》共十五课,每课选入若干章,配有注释和详细的译文。学生通过阅读原文和译文基本上能够读出《论语》的字面意思。孔子生活及《论语》生成的时代,春秋诗性文化风韵犹存,加之孔子及孔门弟子良好的“诗学”修养,又善于采用适当的方式方法把丰富的思想内容锤炼在简短的语句当中,“文简”而“意长”,“质朴”而“含蓄”,造成了浓郁的“诗味”。因此,孔子和弟子一番对话的用意是
编者按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肩负着教书育人的时代重任。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的规划之年,我们要力图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发展。近年来,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教师队伍规模素质持续提升、教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教师管理改革深入推进、教师地位待遇稳步提升。同时,教师队伍建设在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推进改革。2
【教学创意】  《汉家寨》是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第一单元的略读课文,单元目标是“深化对文学作品和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提高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鉴于文本意蕴与单元目标,结合学生情况,将教学目标放在文化视野中进行确定:1.理解“汉家寨”独特的环境,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把握作者的情思,探究“汉家寨”的意蕴。2.感悟“坚守”的精神美及其现实意义,提升文化素养。  【教学策略
本来想模仿哈姆雷特的句式,说“这是一个问题”。后来一想,状元们已经“用脚投票”,作出了明确选择,所以加一个问号。  我对高考“状元”的品质一直是有质疑的,但必须承认,这次他们的选择是明智的。  这里,北大、港大只是一个代称,泛指内地的“名牌大学”和香港地区的大学。早在几年前家长向我咨询时,我就毫不含糊,认为在香港上任何一所大学,都比内地的名校更值。因为,这不是两所学校的竞争,而是两种教育体制、教育
琦君《髻》一文堪称经典,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都有很高的评价。一般论述集中在髻的象征性,即作者母亲和姨娘的发型蕴含着心结的对立。母亲坚持自己的古板发髻,在委屈中坚守传统妇德,又不失自尊。姨娘的发髻,则显示出炫耀,甚至示威。父亲去世之后,经历了人世沧桑,母亲和“我”都改变了,对姨娘变得理解、同情而且“相依为命”。作者感悟了人生爱恨情仇的虚幻,获得了精神的解脱。  这样的理解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但是,仅
《悼念一棵枫树》是牛汉的代表作。当年甫一发表,立即赢得了好评。  这首诗写于一个特殊的年代。那时,诗人牛汉作为“牛鬼蛇神”,被发配到湖北咸宁向阳湖“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已经四个年头。绝大部分干校“学员”已奉命返回北京,只有他和少数有“问题”的人,仍被留了下来。管制放松了,活儿也不那么累了,没什么事的时候,除了读当初下干校时带来的《洛尔迦诗抄》、李贺的《歌诗集》和《全唐诗》,就是在干校的荒山野地里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