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油风土记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le8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以来,台湾笼罩在一股“香猪油” 的馊油风暴里,从应景的绿豆饼、肉饼、酥饼等糕饼开始,炒米粉、碗粿、肉圆、米糕等各种的台式小吃也纷纷染了馊油,无法幸免的还有泡面以及快餐食品的酱料包,从油葱,到咖哩酱,甚至充满西式风格的牛肉汉堡淋酱,最后连西红柿浓汤都逃不过此劫。
  在谴责诅咒黑心商人的不是之时,一张由猪油支撑的无国界美食地图却也随之不知不觉地浮现。在我从小的认知里,猪油是本土味的象征,没想到它可以如此的跨界。
  小时候家里的猪油都是自榨的,即使到今天亦然,取自腹部的猪板油切小块放入锅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油脂慢慢融出来,最后留下一块一块的渣,猪油渣,即所谓的油粕仔。每次母亲榨猪油时,童年的我,总喜欢守在一旁,等着吃油粕仔,满满的一盘油粕仔,一小块偷拿来,热热的入口,油脂从酥皮中喷出还挺吓人,虽然我挑啊挑的,希望挑到点猪肉摊老板不小心切到的瘦肉,但往往就如不了愿。不过,尽管如此,母亲一转身,那一大盘的油粕仔还是消减了大半,甚至没了踪影,让原本想用它来炒豆豉或卤白菜等为餐桌再添一道菜的妈妈也莫可奈何。
  油粕仔于台湾,于许许多多像我这般1960年代或前后出生的人的记忆里,就是一种难得的零嘴,曾经也有人拿它来拌糖成了特别可口的点心。而穿透油粕仔的零嘴记忆,在我的心中还有一碗猪油拌饭,热腾腾的白饭上,一颗浓郁的蛋黄,以及香稠的酱油膏,虽然常抢去了它的大半光彩,但细细地咀嚼,一股甜甜的滋味流淌着,啊!那是无可取代的猪油香。
  回想我的成长过程,我确实是让这种带着甜味的猪油气息给喂养长大的。小时候家里的餐桌虽不时也会飘出花生油的味道,但那又大又便宜的肥猪肉榨出来的猪油香才是主流。虽然后来随着美国大豆(黄豆)大量进入台湾,以其制成的大豆色拉油以健康的理由,抢进了台湾的餐桌,取代了花生油,更让猪油在台湾找不到立足之地,几乎一度绝迹于我家的餐桌,不过,那种猪油的气味对妈妈这代老一辈的家庭主妇来说总是放不下,于是经过猪肉摊时,有时不免会被那一大块肥猪肉给拉住,最后只好将它拎了回家。餐桌上的炒青菜,不知不觉中就又泛起猪油的光泽,一种泛着甜味的光芒。
  翻开七十年前,甚至百年前,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相关文化学者对台湾社会生活的记录。“台湾人似乎比较喜欢猪油” ,“不管如何贫穷,厨房的碗柜都会摆上一小罐的食用油,或至少半碗的猪油”,“对农民来说,油是最重要的料理品,如果去掉了油,农民的饮食生活将不能成立”,而“最主要的食用油为猪油,接下来才是花生油” 。猪油一度主宰台湾餐桌,自有其历史渊源。
  根据1944年的一份调查报告,一头猪在台湾依部位的差异,有六种不同的油脂可供利用。1.板蚋油(板油):腹部的油,凝固就像蚋仔(即蚬仔,台语发音la’a)一样纯白,天热也不容易溶化,是猪油中最佳者。2.网西油:同样位腹部如网状,常用于鸡卷或虾卷的制作。3.鸡冠油:包围肺脏的油脂,状似鸡冠,据说和麦芽糖或冰糖一起蒸煮,可用于治咳嗽。4.后座油:腿部的油,富弹性,是办桌菜金钱虾饼少不了的材料。5.腻樃油:皮和红肉中间白肉的油,虾料理也常用之。6.杂油和总油:较不易凝固,茶褐色略带臭味,价格最廉。
  就像平常家庭主妇抱持着不浪费的心情,将猪肉的肥肉部分取下,细切后榨油,供炒菜用,或者肥肉榨油后剩下的油粕仔再进一步变化出各种料理,这套依部位不同而有不一样用途的油脂使用法,也是一种台湾社会长久以来传承的节约简朴精神的体现,不过从中也显露了台湾人对猪油气味的掌握自有其独到的一面,那是一种深入滋味精髓的掌握,随着舌尖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不知不觉汇入人们的血脉中,一种难于割舍的依赖也滋生,让猪油几乎成了台湾餐桌的灵魂。
  于是尽管大豆色拉油从台湾餐桌崛起,而后台湾油品也来到一个百花争鸣的时代,猪油的滋味仍在台湾餐桌的角落伺机渗透着,一块标榜出自传统糕饼业者之手的糕饼得由它支撑味道,而它与油葱酥结合更是无往不利的打进各种台式料理的王国,那是一种无法抵挡的香甜力道。只是没有想到,最后连汉堡酱汁与西红柿浓汤等西式的料理都得派它上场。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不足为怪,英国饮食作家伊莉萨白·戴维(Elizabeth David)半世纪前写下的食谱不也常常飘着猪油的香气。在她的笔下,橄榄油、九层塔、茄子和大蒜构成的地中海风味,以及普罗旺斯一派欧洲田园想象里,猪油的光芒总藏不住。
  一道用肉类(牛、猪或兔不拘)以及大量红萝卜共熬,于法国乡间被称为“梅铎红酒酱(sauce au vin du medoc)”的炖菜,伊莉萨白·戴维说:在有锅盖的厚重炖锅中热油,若用烤箱肉滴出来的猪油更好。提到意大利菜佛罗伦萨的烤肉时,她也一再强调,最后肉烤好了,肉汁千万别倒掉,因为冷却以后它的“上面有相当好的猪油” !
  介绍法国西南部一道以镶黑松露而闻名的猪肉料理“佩里戈尔式猪腰肉(Enchaud de Porc a la Perigourdine)”时,伊莉萨白·戴维同样不惜笔墨写着烹调过程中流出来的猪油。“倒出来充满香味的油脂可以涂在烤过的法国面包切片上,在休息时间给小朋友吃,就像我们用吐司沾牛肉汁吃一样。”而即使在葡萄盛产期没有松露,当地人还是会做没有松露的佩里戈尔式猪腰肉,然后将滴下来的油脂涂在面包上,加上一片冷猪肉与腌黄瓜,做为采收葡萄时休息的点心。
  透过伊莉萨白·戴维这一笔又一笔的猪油风土记,在某个时空的交会里,不管是欧洲葡萄园里的农民,还是嬉戏中的欧洲儿童,他们口中散发出猪油香气的面包,似乎与我童年里的那一碗猪油拌饭或油粕仔点心交迭在一起。
  这一回台湾馊油风暴中,固然有令人可憎可恨之处,但藉此我却看到了这张跨界而坚不可摧的猪油美食地图,而从中浮出的是更多为了维持猪油质量与风味而自榨猪油的商家。谢谢那些尊重猪油食品而坚持自榨的商家。当然也谢谢长年来自榨猪油的妈妈,从她的手中,我也学会了榨猪油。待会儿,我就先来回味猪油拌饭。至于油粕仔,也少不了趁热越酥,来几块,解一下嘴馋,再来就是煮成我最爱的油粕仔白菜卤。
  下次有机会,我应该再跟妈妈学一手猪油炸油葱酥,那是我家煮汤面、肉豉仔的味道支柱,更是端午节绑肉粽炒馅料时无法缺少的一味。
  陈淑华,台湾彰化出生。曾供职台湾的《经典杂志》与《大地地理杂志》,近年喜欢透过一些日常被忽略的事物,特别是食物,重新发现生活的可能性。著有《掌中天地宽》、《台湾原住民知识库》、《岛屿的餐桌—36种台湾滋味的追寻》、《彰化小食记》。
其他文献
曾经看过一本书,叫《豆豆豆:38种豆子的美味关系》。作者是美国人,可能因为拉美移民的关系(特别是巴西),她对豆子的深情厚谊真是让人看了满嘴豆香,有意思的是,娜斯小姐的BLOG叫“食万粒豆”,果然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就请她做了“豆豆豆”的序(当然这因果也可能是颠倒的)。想来伊人也是窈窕翩翩的,对得起这青脆利落。  这套书市面上看到了5本,分别是“豆”、“番茄”、“马铃薯”、“大蒜”、“辣椒”,除了辣椒没
期刊
施小音  原名施昱倩,90后双子座。  《海峡旅游》美编,嗜睡,喜发呆,肉类偏执狂,以吃为人生的一大目标,没有第二大目标。
期刊
鬼叔中:独立纪录片导演。创作纪录片《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罗盘经》,关注乡村中的传统与人情。  故乡:福建三明市宁化县  宁化人鬼叔中从2008年开始,搜寻拍摄客家民俗农事和传统工艺,先后完成的《玉扣纸》、《老族谱》、《砻谷纪》等三部纪录片,分别记录了手工造纸、雕版木活字手工制谱和钉土砻这三项濒临失传的老手艺,也诠释着他对于乡村的解读与记忆。2009年,《玉扣纸》入圍第6届中国独立影
期刊
最近台北故宫再度脑洞大开,开发了坠马髻颈枕,据信可以让人一秒变唐朝仕女,与“朕知道了”胶纸一样被抢购一空。但我看使用说明一般的配图,只觉得,要想COS个尽兴,首先你得拥有一个光头——不过,不能跟这种神创意较真啦。在台湾,这种天然的、人工的看起来具有“神创意”的事物、食物、景物很多,让我一一道来。  最近这国大闸蟹作乱,那国小龙虾造反,这国牛蛙闹出位,那国鲤鱼跃龙门,实在让全世界闹心,我中华礼仪之邦
期刊
连城的桥  蓝翼在去年策划了一次廊桥之旅,从浙江走到闽西。  根据历史记载,从唐代至清朝中期,福建省建有2694座古桥,尽管目前尚存不多,但福建古桥的技术精湛、构造独特、规模宏大以及雕刻细腻,还是赢得很多赞赏,古桥上的桥头石碑、护栏装饰、楹联绘画等,亦是研究当地历史文化的渠道。  广东人蓝翼,成长过程中完全没有廊桥的踪影,他对廊桥的第一印象来自于三联“乡土中国”系列的《泰顺》,李玉祥拍的那些与山水
期刊
山重村隶属于漳州市长泰县,从地理位置上来说,这里大致位于厦漳泉闽南三角的中心点。薛姓和林姓是村子里的大姓,相传薛姓先人薛武惠随“开漳圣王”陈元光南下入闽迁居于此,从此子孙世代在此生活。虽然离厦门只有短短一个小时的车程,但是这个人口只有四千多人的村落依然坚守着自己独有的气质,重山和流水把都市的喧嚣隔绝在山外,村民的生活在山水和田埂间流转,仿佛与人世的烦扰没有半点关系。  作为曾经的文艺青年,戈子和太
期刊
汤志涛:摄影师,19岁开始外出工作,去年回到乡村开工作室。  故乡:福建周宁  从城市里回到乡村的年轻人,不知道他们关心的是什么?  19岁就出门到无锡工作的摄影师汤志涛,去年10月决定返乡回到周宁,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通过影像记录周宁。他说,在外的5年时间,一直都想回来,“我喜爱我的故乡。”  汤志涛的状态,是一种很年轻的返乡状态,带点时尚感和理想,他并没有回归到“农田”,不做农事,却關心乡村种
期刊
位于福建连城县的客家古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十大最美的村镇”之一,客家大宅和耕读文化,在这座古村中仍有迹可循。客家社区大学、春耕节、海峡乡村文明发展论坛……“先行者”们年复一年来到这里,搞研究,做乡村建设试点。迄今,关于培田的出版物已经有十余种,对它的研究,涉及民俗、宗教、建筑规划、教育、客家宗族制度等等。  2010年,培田客家社区大学成立。社区大学是“爱故乡计划”在福建的试验点之一
期刊
普罗旺斯有举世闻名的薰衣草,慵懒的蝉鸣,湛蓝的天空,美得像童话的小镇;有令巴黎人疯狂羡慕的,被南法灼热的阳光晒出古铜肤色的俊美青年。不过,这些远不如普罗旺斯美食能够更加感性地诠释普罗旺斯人和他们的生活。  普罗旺斯的美食究竟都有什么?是那些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里刚烤出来的羊角面包?还是路口报亭贩卖的外酥里软,外热内凉的帕尼尼?亦或是那些米其林星级餐厅中名厨烹制的飘散海洋气息的马赛鱼汤?还是承载着阳光味
期刊
好环境餐厅优选:  厦门威斯汀酒店私人宴会厅  一个好的酒店环境,大概每个人心里都有不同的要求和描画。或浪漫为宜,或古典为上,能满足客人不同选择的酒店餐厅才能拿到服务水准之上的准入牌。厦门威斯汀酒店,以不同高度,不同风格的餐厅,在满足味蕾之余,也满足客人各种关乎于美感的期待。  到位于威斯汀酒店41楼的行政酒廊、全城最高的私人宴会厅用餐,大概是众多酒店中最富浪漫趣味的选择。在此可俯瞰全厦门夜景,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