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Duales System"人才培养模式是德国经典教育模式,也是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世界各国的教育家们都在研究、探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将其引入,并寻找出适合各国家、地区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那么如何将这种模式引入中国,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切实提高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的职业水平,提高职业竞争力,也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探索更适合专业发展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Duales System;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Duales System"模式理论
"Duales System"即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是指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种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那它是否适用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呢?答案是肯定的。"Duales System"不仅在德国第二层次教育(即职业教育领域)被广泛采用,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等)也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很多大学生的欢迎。
二、"Duales System"模式运行过程
德国学生在基础教育完成后,有的学生进入大学,有的学生开始职业教育。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是由三个基本成份组成的:个人、国家和经济界。个人即学生,国家即职业学校,经济界即培训企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有1/3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2/3的时间在培训企业进行培训。时间分配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按培训的过程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上课,3-4天在企业岗位受培训。这种方式看似有点乱,但对于知识的消化,技能的提高再适合不过,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马上投入企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承担的角色也是时常在转换,在学校是学生,到企业受训就是学徒。最后的考核方式由培训企业和工商行会联合进行。培训企业主要考核技能,工商行会提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三、根据国情引入"Duales System"模式
因"Duales System"是德国经典职业教育模式。德国与中国国情不同,组织机构不同,行业工作流程不同,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修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特别是在该模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行业商会,而在中国尚没有具有相似功能的机构。所以在引入过程中需要按照中国国情,采用具有中国国情的"Duales System"模式。那么如何在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Duales System"模式,从而培养出更适合职业需求,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呢?从根本上来说"Duales System"模式也就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用人单位普遍有这样一种感受,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是具备了很高的素养,但是毕业生还不能直接投入工作,因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基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很差,不能胜任职场工作,还不如职业学校的学生。那么怎样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职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以我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探讨在校期间进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1、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中国与德国国情不同,"Duales System"在德国实施时是每周都在学校与企业间轮流授课和培训。而现在要在中国进行这种模式,目前条件还不具备。所以采取的改革方式,是将学生的大学生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校学习,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企业实习。这两个部分不交叉,而是相连接,先进行第一阶段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同时依托实习实训基地与研究所为背景,适当选择实际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得到真实项目的锻炼。
2、引入校企合作的时机
对学生采用"N+1"培养模式。即专科学生采用2+1培养模式,本科学生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专科学生在三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前两年时间在学校完成教学,最后一年时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本科学生是大学的最初三年在学校完成教学,最后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3、考核方式
学校与企业联合考核。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课程由学校进行考核,企业实习期间采用课程置换方式进行考核。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有所转变,由以往的"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式,改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也就是说在课程考核时不是只凭借期末卷子的分数决定成绩,而是更注重平时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设计、操作、编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由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工作是需要长时间规划设计才能完成的,比如:软件开发、局域网设计配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而不是简单的两个小时考试就能检验出学生水平的。采用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考核成绩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4、对教师的要求
虽然增加了校企合作环节,但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适当的改革,以更适应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那就是告别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借鉴"Duales System"模式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在具体实施时采用将学生分组,按岗位分工进行情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积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和教师角色也有所转变,学生由"倾听者"变为"实施者",教师由"主讲者"变为"辅助者"。
同时,该模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看似教师要做的工作减少了,其实是增加了。因为教师必须要对所教授课程的体系结构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同时要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技能、高超的课程设计能力。需要进行课程的重新规划,选择合适的项目,确定人员角色,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与指导。同时为了考核需要,还要观察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况,以便给出最客观的评价。项目结束后,还要总结存在的问题,学生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并从中找出下一步要提高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项目的选择,可以充分利用研究所、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与研究所现有研究方向相结合,给出更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当然实习实训基地适合的项目也可以适当参与。
5、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更强调的是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往往比较弱。社交能力主要体现在与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为领导分忧的承担意识上。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社交能力往往更为重要。这些能力也决定着学生以后能否更好的适应职场,这些也是现在企业非常看重的方面。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时时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有纵观大局的胸怀。要具备把自己融入职场的能力,不要总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增强主人翁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在职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四、总结
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本质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又与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长远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关于这个课题我们将一直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0-85.
[2] 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86-88.
[3] 牛小铁,朱姗姗.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6-58.
关键词:Duales System;人才培养;校企合作
一、"Duales System"模式理论
"Duales System"即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就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所谓双元,是指参加职业培训的人员必须经过两个场所的培训,一元是职业学校,其主要职能是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或公共事业单位等校外实训场所,其主要职能是让学生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这种教育模式在职业教育中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绩,那它是否适用于应用型高等院校呢?答案是肯定的。"Duales System"不仅在德国第二层次教育(即职业教育领域)被广泛采用,在德国高等教育领域(应用科技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等)也显现出重要的作用,并且受到很多大学生的欢迎。
二、"Duales System"模式运行过程
德国学生在基础教育完成后,有的学生进入大学,有的学生开始职业教育。双元制是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它是由三个基本成份组成的:个人、国家和经济界。个人即学生,国家即职业学校,经济界即培训企业。学生从入学开始有1/3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2/3的时间在培训企业进行培训。时间分配并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按培训的过程进行分配,一般情况下,每周1-2天在职业学校上课,3-4天在企业岗位受培训。这种方式看似有点乱,但对于知识的消化,技能的提高再适合不过,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马上投入企业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承担的角色也是时常在转换,在学校是学生,到企业受训就是学徒。最后的考核方式由培训企业和工商行会联合进行。培训企业主要考核技能,工商行会提供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三、根据国情引入"Duales System"模式
因"Duales System"是德国经典职业教育模式。德国与中国国情不同,组织机构不同,行业工作流程不同,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进行修改,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特别是在该模式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行业商会,而在中国尚没有具有相似功能的机构。所以在引入过程中需要按照中国国情,采用具有中国国情的"Duales System"模式。那么如何在我国高等院校,主要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引入"Duales System"模式,从而培养出更适合职业需求,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人才呢?从根本上来说"Duales System"模式也就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用人单位普遍有这样一种感受,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是具备了很高的素养,但是毕业生还不能直接投入工作,因为虽然他们有一定的基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很差,不能胜任职场工作,还不如职业学校的学生。那么怎样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够尽快适应职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以我院计算机专业为例,探讨在校期间进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切实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
1、基本思路和方法
因中国与德国国情不同,"Duales System"在德国实施时是每周都在学校与企业间轮流授课和培训。而现在要在中国进行这种模式,目前条件还不具备。所以采取的改革方式,是将学生的大学生涯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学校学习,第二个阶段是进入企业实习。这两个部分不交叉,而是相连接,先进行第一阶段然后进入第二阶段。同时依托实习实训基地与研究所为背景,适当选择实际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得到真实项目的锻炼。
2、引入校企合作的时机
对学生采用"N+1"培养模式。即专科学生采用2+1培养模式,本科学生采用3+1培养模式。即专科学生在三年的大学学习期间,前两年时间在学校完成教学,最后一年时间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本科学生是大学的最初三年在学校完成教学,最后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
3、考核方式
学校与企业联合考核。在学校学习期间的课程由学校进行考核,企业实习期间采用课程置换方式进行考核。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有所转变,由以往的"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式,改为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以过程考核为主。也就是说在课程考核时不是只凭借期末卷子的分数决定成绩,而是更注重平时练习过程中,学生的分析、设计、操作、编码、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由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工作是需要长时间规划设计才能完成的,比如:软件开发、局域网设计配置、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等。而不是简单的两个小时考试就能检验出学生水平的。采用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考核成绩也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4、对教师的要求
虽然增加了校企合作环节,但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适当的改革,以更适应最后一年的企业实习。那就是告别以往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借鉴"Duales System"模式中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情境模拟教学法等。在具体实施时采用将学生分组,按岗位分工进行情境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只有真正参与进来,才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激积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学生和教师角色也有所转变,学生由"倾听者"变为"实施者",教师由"主讲者"变为"辅助者"。
同时,该模式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看似教师要做的工作减少了,其实是增加了。因为教师必须要对所教授课程的体系结构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同时要具有非常高的专业技能、高超的课程设计能力。需要进行课程的重新规划,选择合适的项目,确定人员角色,在实施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解决随时出现的各种问题,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调整与指导。同时为了考核需要,还要观察每个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情况,以便给出最客观的评价。项目结束后,还要总结存在的问题,学生实施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并从中找出下一步要提高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关于项目的选择,可以充分利用研究所、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与研究所现有研究方向相结合,给出更有实际意义的项目让学生参与,当然实习实训基地适合的项目也可以适当参与。
5、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中往往更强调的是专业能力、个人能力,对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往往比较弱。社交能力主要体现在与人打交道的沟通能力、工作态度、为领导分忧的承担意识上。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社交能力往往更为重要。这些能力也决定着学生以后能否更好的适应职场,这些也是现在企业非常看重的方面。所以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时时注重学生这方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有纵观大局的胸怀。要具备把自己融入职场的能力,不要总把它当成谋生的手段,增强主人翁意识,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在职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四、总结
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本质就是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的提高又与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个长远过程,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关于这个课题我们将一直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1] 蔡跃.德国综合性大学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10(7):80-85.
[2] 高松.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3(1):86-88.
[3] 牛小铁,朱姗姗.双元制教育模式在中国的可行性分析[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