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hai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壁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绘画方式,在我们国家有着古老的传统。除敦煌唐代壁画外,从陕西唐代陵墓发现了大量珍贵壁画,壁画是人类劳动之余的精神生活的记录和情感的抒发,世界最早的壁画可以追溯到万年以前,秦汉的考古也有发现,以唐墓室壁画发现最多而且极精美。在唐墓室壁画中仕女形象的描绘占据重要的地位。从唐墓室壁画中仕女的形象,可以看出唐代女子当时的服饰特点和服饰文化特征。尤其是半臂服饰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具有独特的特点和审美价值。
  【关键词】墓室壁画;半臂;半袖;唐代服饰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51-03
  【本文著录格式】王譞楠.从唐墓室壁画看唐代女性服饰半臂形制的源流与特点[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07):151-153.
  一、半臂的形制与源流
  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从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长袖齐轴,身长及腰。①《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三曰:“梁元帝诗桂,斜月辉半袖,亦谓之半臂,释名曰:半袖,其袂半襦而施袖也”②。《实录》云:“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初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一名褙子,俗名搭护”③。中可以看出,隋代宫中已经开始穿着半臂服饰,到唐高宗时,将袖子减短称之为半臂。半臂又名“半袖”,一般是指短袖或者无袖的一种短外衣,这种半袖的服饰在我国的服饰发展中多次出现,不同时期的半臂有不同的叫法。每个时期的半臂服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但是具体出现的时间至今仍未有定论。但是这种形制的半臂服饰对现代的服饰也有着重要的影响。现在半臂服饰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的人最常见的穿着服饰。但是唯有不同的是,在古代的半臂服饰中,半臂一般是罩在襦袄或衫群中的外衣,以腰间有一条系带固定半臂为主要形式。从唐代发现的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窥其时代的半臂服饰的形制与特点。
  半臂服饰最初的形制应是在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实例编号N-14对龙凤纹大串花秀娟锦衣,这类长衣的特点皆是短袖宽口,肩部线条平直,其长袖袖口也是宽口,但在袖口处有条纹装饰,衣长在臀部以下膝盖以上。在石泰山出土的铜骑在马背上的骑士头戴高帽身着半臂,半臂内着窄口细袖。其所穿半臂服饰形式与唐代半臂服饰形式较为接近。半臂服饰面料多用锦,在唐代已经有专门生产半臂面料的地方。唐代的半臂锦在当时非常流行。并且作为上级对下级的一种赏赐物,从中可以看出半臂已经在上层阶级中使用并且流行。
  半臂为当时的新式衣着,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有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的衣领较为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妇女穿用半臂时,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半臂在唐代较为普及,为男女通服,并且进入宫廷常服系列。但从目前见到的图像看,除了敦煌壁画中唐代船夫(身着缺胯四?衫,头戴斗笠、小袖短衣、半臂、束腰带、长裤、草或麻鞋)穿半臂外,其他的男子穿半臂服饰比较少见。唐代女子穿半臂服饰较多,尤其在已发掘的唐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仕女的形象以及不同种类形式的唐代半臂服饰。
  二、唐墓室壁画中的半臂类型与特点
  (三)交领小袖半臂
  李爽墓室北壁吹横笛的乐女图梳双环髻(图6),内穿白色圆领小袖衫,外穿红色半臂服,绿金围腰,下穿红白条纹裙,姿态优美,似乎可以听到优美的笛声。吹横笛仕女的半臂服饰颇具特色,与李爽墓室中其他的仕女服饰有很大区别,首先在半臂的领型上,这种交领与后来的右衽交领不相同,此交领虽也是偏右侧但与右衽交领不同的是,此交领不是在胳膊右侧腋下缝合而是在胸前位置之间缝合,且衣领较为宽大,可以隱约露出女性优美肩部线条,与现在服饰中一字领有些相似。如果仔细观察,白色小袖的袖口为螺纹袖口,颜色为红色与其穿的红色半臂服饰的颜色一致,从乐女图仕女的服饰看,当时的空廷乐女的穿衣非常讲究且观赏性也比较高。
  (四)圆领小袖半臂
  卫湜《礼记集说》卷一百四十五云:“前领则非证也,古初制衣惟取阙中之方,以安项尔,简尝为方领深衣,久则前坠,近于今之圆领,则后市变而为圆领”从中可以看出,圆领由方领演变而来。圆领在唐代成为主要的领型。房龄公主墓持佛麈仕女、阿史那忠墓端盆仕女(图7)和持柳仕女以及李凤墓甬道西壁的持如意仕女图中(图8),她们内穿白色小袖衫,外着圆领半臂,其中李凤穆甬道西壁持如意仕女图的半臂,从图像上看应该是连体半臂,长度到膝盖下部位置。因为从唐墓室壁画中的半臂仕女衣着来看在胸部以下位置都有裙带把上衣衫和下裙连接起来。但是,仕女胸部位置无裙带。这只是单纯从图像上看,还需要史料证明,在唐代已经有连体的半臂。   (五)小交领宽袖半臂
  韦室墓道东壁有两位仕女梳抛家髻,穿小交领宽袖半臂衫(图9、图10),下裙将半臂衫束在里面,但是下裙的位置由之前的胸部下面提高到胸部上面,且高度基本与内衫领口平齐,裙带的位置由前面移至身体两侧。半臂袖口比之前的半臂袖口也宽出许多,包括半臂里面的内衫的袖口也由之前的窄袖变为宽袖。
  从唐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的半臂服饰一般是与裙相搭配,除李崇润墓室壁画中的仕女半臂服饰是采用上衣下裙的形式,其他的仕女一般是在胸部位置束带将上衫和下裙连接起来,但是根据不同时期以及但事实社会审美观的变化,束带位置有会所变化。从唐墓室壁画中的仕女服饰可以看出,当时的服饰颜色一般为红、绿、白、蓝等四种颜色为主要。在半臂外有的时候还配有披帛作为装饰。
  三、唐半臂流行发展的原因
  从简单的唐墓室壁画中的半臂仕女的形象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唐朝的多元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简单的半臂服饰在同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特点,也表现出唐代妇女对服饰审美的要求。半臂作为当时的一个服饰流行的款式,是一种由普通贫民的服饰传播到官僚宫廷上层阶级,进而又因为上层阶级中的广泛流行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广泛穿着的服饰。这其中,第一,是受到胡服的影响。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赵武灵王好胡服,相承至今,乃为朝服也”④马总《意林》卷四曰:“京师有胡服、胡帐、胡林、胡莹篌、胡笛、胡舞。按董卓时胡兵填塞是也”⑤在这些史料中我们可以看出,胡服对当时唐代服饰的影响。尤其是胡服的小袖对唐服的影响。当时唐朝处于经济发展的繁荣时期,对外经济政治贸易都较为频繁。对外的交流融合程度较高。那么在服饰上也是兼收并蓄,吸收了胡服款式的影响。第二,是上层阶级审美趣味对下层人士的影响。本来半臂服饰是下层平民的服饰,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指出,唐代的船夫身穿小袖短衣、半臂、束腰带、长裤、草或麻鞋中可以看出,底层民众自身受法律的限制,只能穿半臂衫子和两旁开叉较高的“缺胯四?衫”从这种小袖半臂的形制特点来看,比较适合当时生产者的生产劳作。这种半臂服饰从什么时候进入上层阶级成为一种风尚还不得知,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上层阶级对这种半臂服饰的偏爱,影响了其他阶级的审美趣味。并且这种半臂服饰也成为一种名利的象征。例如:马缟《中华古今注》云:“尚书右仆射马周上疏云,士庶服章有所未通者,臣请中单上加半臂,以为得礼,其武官等诸服长衫,亦请之判余以别文武。诏从之。”⑥这些都说明,半臂在唐代不仅是宫中仕女的日常穿着服饰,并且在当时具有着一定的地位。在唐六典中有女则半袖襦的记载也可以看出半臂在当时是一种比较流行的日常服饰。这其中与上层人士的推崇和喜爱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第三,实用与审美的结合。宋代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中有记载:“脱半臂易”。这指出了半臂的实用性质,具有穿着方便的实用性。半臂受到胡服的影响,就是因为,胡人善游牧,衣着必须便于行动,唐代的半臂服饰除了能够减轻胳膊等活动的负担,便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审美性质。半臂不仅如果说半臂在达官贵族上层阶级中流行是一种追逐风尚和迎合当时的审美需要,那么,半臂在唐以后继续延续,除了优于传统的宽口服饰便于穿着之外,还能够彰显女性的美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半臂服饰能够在唐代的贵族中流行开来,是基于半臂的性质改革,符合审美趣味,但是半臂作为一种形制继续延续下去,根本上说还是具有一定的实用性质。这是由于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结合,才使半臂有了继续的发展。半臂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自上而下成为这个时代流行的风尚。体现出唐朝服飾的崭新面貌。这同时也体现出唐代对外服饰文化兼收并取、择其精华而取用的态度。
  注释:
  ①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364.
  ②[唐]李贺.李长吉歌诗彚集·卷三.清乾隆宝笏楼刻本.
  ③[宋]高乘.事物纪原·卷六.明正统九年序刊本.
  ④[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卷第十五·日本元文三年至延亨三年狮谷莲社刻本.
  ⑤[唐]马总.意林.卷四·清武英殿聚珍版从书本.
  ⑥[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宋百川学海本.
  参考文献:
  [1]张洪.修中国唐墓室壁画集[M].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1995.
  [2]胡同庆,王义芝.盛女敦煌[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4.
  [3]李星明.唐代墓室壁画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5]刘阳.唐代女性服饰中的半臂[J].美术观察,2010(4).
  [6]徐颂列.唐代的襦、半臂与裆考[J]. 浙江学刊,2005(1).
  [7]胡越.元代襦群半臂形制特点及来源考证[J]. 文史探源,2015(6).
  [8]孙机.唐代妇女的服装与化妆[J].文物,1984(4).
  作者简介:王譞楠(1997-),女,汉族,山西原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学科历史。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1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入院率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24例(2017年10月~2019年10月)作为研究对象
【摘要】旦角形象是河南戏曲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河南戏曲电影的故事情节与艺术特色,推动着河南戏曲电影走向繁荣。本文以河南戏曲电影旦角形象的艺术特征为切入点,分析其旦角形象在河南戏曲电影中所体现出的类型特征、性格特征、表演特征。  【关键词】河南戏曲电影;旦角形象;形象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33-03  【本文著录
目的 探讨脑血流监测对缺血性脑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预后的临床研究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3月-2021年1月来我院诊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0例,按随机平均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治疗方式为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内支架植入、机械取栓、动脉溶栓、球囊成形等.观察组在血管内治疗基础上采用经颅多普勒(TCD)超声动态监测.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24小时、72小时、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对比血管内治疗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手
【摘要】潮州琴派是中国九大琴派之一。其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具有潮州筝派音乐的细腻、柔软、动感。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分析潮州古琴的起源,潮州古琴音乐风格的教育及民间潮政活动所营造的良好的文化景观,探讨潮州古琴产生、发展的原因,以及古琴音乐风格的形成。  【关键词】潮州筝派;音乐;风格;特点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07-136-0
目的 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本研究所选择的研究对象是2019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40名牙齿畸形患者,将患者分成情况接近的A、B两组,前者在治疗的过程中选择使用固定矫正技术,而后者在治疗中则选取无托槽隐形矫正技术,最后则对两组治疗所使用的时间方面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两种治疗方法 在患者治疗中的效果.结果 从倾斜牙齿矫正时间角度上来说,A组患者倾斜牙齿矫正时间、转位牙齿矫正时间、治疗完成需要总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31.8周、29.2周、70.5周.而B组患者三者所需要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6.1周、
目的 分析T4K矫治器对替牙早期儿童安氏Ⅱ类错合畸形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替牙早期安氏II类错合畸形患儿共68例为研究对象,均通过佩戴T4K矫治器开展早期矫治,比较矫治前和矫治6个月后的X线头影测量有关参数情况.结果 矫治6个月后,患儿SNA角、ANB角、U1-NA角、L1-NB角、U1-SN角比矫治前有明显降低,前牙覆盖、前牙覆合、上下牙弓拥挤度比矫治前有明显缩短,同时SNB角、U1-L1角及上下牙弓宽度比矫治前有明显增大(P<0.05).结论 T4K矫治器
民间传统舞蹈套路的传承记录需要对动作进行命名,通过对当地湖南瑶族地区进行采风调查分析研究后,面对当地传承人总体趋于老龄化的现状,对于民间舞蹈动作的命名亟待引起文艺
目的 分析传统角形瓣与龈沟内切口袋形瓣在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拔除中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6例下颌中低位阻生智齿患者的临床资料,就诊时间
目的 分析乌司他丁结合氢化可的松治疗重症脓毒血症休克的疗效及对PCT、IL-6、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8年8月-2020年7月,进行重症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探究,样本源自本院接收的此疾病患者,随机选取并编号,1-62,抽签平分两组,设定:对照组、试验组,分别给予氢化可的松治疗和乌司他丁联合氢化可的松治疗,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PCT、IL-6、IL-10水平.结果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PCT、IL-6、IL-10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目的 探讨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rhPro-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效果.方法 选取92例我院AMI患者,其中46例以尿激酶(UK)溶栓治疗(UK组),46例以rhPro-uk溶栓治疗(rhPro-uk组).比较两组冠脉再通率、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溶栓后90min血流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rhPro-uk组冠脉再通率78.26%、ST段完全回落率58.70%及回落≥50%率80.43%均高于UK组的56.52%、34.78%、60.87%,不良反应发生率8.70%低于UK组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