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

来源 :知与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文化普遍交往使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促使我们无法不去思考民族文化如何生存和发展这一问题。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与异族文化碰撞中,因其封闭的地理环境、久远的宗教传统、多元的社会结构、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使印度文化打上了极为独特的烙印。印度文化包容性、宗教性、连续性的特征,使印度文化在与全球化互动中,畅通了从古至今的文化生命,激活了其内在勃勃生机,印度文化出现了宗教性与世俗化并进、软实力与硬实力协同、传统性与现代化交织的现代样貌。印度文化的嬗变让我们看到,把民族文化置身于世界文化格局之中来,积极融入世界文化潮流,不断超越和创新,民族文化就能够不断走向世界。
  [关键词]全球化;印度;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5)05-0126-04
  当今世界的全球化趋势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全球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生活,文化上出现了全球趋同现象就是其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文化普遍交往使民族文化受到严峻挑战,也迫使民族文化去寻求创新发展的条件和进路。印度是一个拥有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文明古国,在与异族文化碰撞、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文化,其特有的价值观念、思想体系和生活方式,让印度文化备受世界各国关注。虽然凭借经济实力西方文化成为强势文化,但印度文化不仅没有弱化,反而嬗变出一种富有勃勃生机的文化,对其他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一、印度传统文化遗产
  “文化”虽然至今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定义,但在“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与自然存在物不同”这一点上,人们存有共识。“人类学之父”泰勒认为文化是人类征服自然活动的所有成果,胡适定义文化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人类学家克拉克洪指出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方式系统”,梁漱溟界定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样法”。不难看出,对于人的生活世界而言,文化是人的活动及其文明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地积淀的结果,它内在于经济、政治领域和活动之中,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
  (一)传统文化风貌
  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形态、民族历史,总是记载在文化的形貌中,文化总是民族的文化。世界上的任何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它是当下民族精神、价值取向的结晶,也是既往民族感情、民族意识的积淀,其反映着该民族成员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等“深层结构”的东西。印度文化就是印度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征服自然活动的所有成果”和“独特的生活方式”。印度是一个古老的国度,5000多年前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城市的高度文明程度是“古代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印度是一个宗教的国度,既有推崇“吠陀天启”的婆罗门教、宣传“众生平等”的佛教、力倡“极端苦行”耆那教,也有“蓄长发、佩短剑”的锡克教,还有亲证“梵我同一”的印度教、虔信“安拉”的伊斯兰教。印度社会结构复杂,它有尼格利陀人、原始澳大利亚人等多样人种,有印度斯坦族、孟加拉族等众多民族,有印欧语系、达罗毗荼语系等繁杂语言。印度还是一个别样的国度,既非西方式的,也与中国文化迥异,在印度社会现代与传统交织、文明与落后并存、原始与发达混杂、巨富与赤贫同在。
  (二)传统文化的特征
  地理环境封闭、宗教传统久远、社会结构多元、种姓制度等级森严,使印度文化被打上了极为独特的烙印,有着与其他文化迥然不同的特征。其一,包容性。我们所说的包容性,实际上就是文化主体对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文化形态的包容态度。印度文化是“以印度教文化为主体、以多种宗教思想和哲学思想交织为内容、以多种道德伦理和社会生活方式为体现的,吸收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等教义和民间信仰演化而成的混合体”[1] 。从印度文化对雅利安文明、伊斯兰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吸收融合、兼收并蓄,从婆罗门教、佛教、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在印度共存,从人种、民族、语言在印度社会多元呈现,我们就会深切地体会到印度文化包容和宽容的特性。在《包容的文化》一书中作者就指出,包容是文明的印记,它代表自由主义、真实的感情、开放的思想、原谅的意愿和团结的意向,这种包容的文化不用外在的强制,而是靠内在的文化心理维系着印度社会,在其他民族看来有那么多矛盾并对立地存在,印度文化“像海洋一样有无限吸收能力”就是印度文化无限的包容力。其二,宗教性。印度是“宗教展示台”,印度宗教与文化密不可分,“人以宗教划群,物以宗教定性”,印度人觉得有宗教信仰是天经地义的,没有宗教信仰却是不可思议的。印度的古老经典、生活习俗、哲学艺术、雕刻建筑等无不与宗教有关,印度文化的核心精神——追求“梵我同一”、逃避“现世生活”、践行“达摩秩序”、崇尚“精神解脱”,使印度文化表现出强烈的注重精神解脱的内省性和追求彼岸世界的宗教性。印度人认为宗教是心灵的体验,是一种力量、一种生活的信念。其三,连续性。对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印度研究专家金克木曾说:“我讲印度的古代,心目中并没有忘记印度的现代,甚至我是为现代而追寻古代的。印度有‘古之古’和‘今之古’;可以由今溯古,也可以由古识今;古今之间有异中之同,又有同中之异”[2] 。从至今仍然无法识读的“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印章起,印度就进入了世界文化的版图,印度文化既古老又连续。印度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看到今天的印度还能想象到遥远的过去,还能理解过去的文化,今天还闪烁着它的光芒。德国思想家卡尔·亚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指出:公元前800—200年发生的精神过程标志人类历史正处在一个轴心时期,在中国诞生了孙子、老子、庄子、墨子等各派思想家,在印度出现了佛陀,所有的哲学派别都得到了发展。这个“轴心时期”大致相当于印度的列国时代,这是古印度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代“百家争鸣”所取得思想文化成就,尤其是佛教思想成为印度和世界永恒的精神财富。现代历史学家潘尼迦说:“2500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所目睹的生活在这个大陆上继续下去,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人们仍然辩论着‘业’和‘幻’的问题,信仰着同样的教义,过着同样的生活……印度生活的这一连续性,是喜马拉雅山的最大恩赐。”[3]印度历史学家高善必也强调,印度文化具有的连续性是它最重要的特征。   二、印度现代文化发展
  全球化和民族文化互动,构成了这个时代的文化动脉。从印度河流域文明至今天的经济改革,从吠陀本集至当代文献,印度文明史不但展示了全球化与印度民族文化的冲突、融合的客观现实,也证明了印度文化至今仍蕴含着鲜活的内在生命力,畅通了印度从古至今的文化生命。在全球化时代,印度文化不是过时的文化,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文化。
  (一)宗教性与世俗化之并进
  在世界各大文明传统中,印度文化的宗教性最强。维韦卡南达发现宗教是印度民族生活整个乐章的主基调。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锡克教等活跃在印度社会,这种具有强烈宗教性的印度文化内化于人的一切活动之中,成为影响人、制约人、左右人行为的内在运行机制,所以, 宗教成为印度的民族和文化认同标准 ,人们不太关注国家政治相反更关注宗教,宗教给印度社会打下了鲜明的底色。一直以来,这种宗教文化使印度人更多地关注精神解脱、关注来世生活,更多关注“神”而非“人”。
  但全球化把各民族文明都卷入到了大融合浪潮之中。从近代的英国殖民开始,随着西方文明与印度本土文化的碰撞,西方理性主义精神开始冲击印度传统农业文明模式,一种由以神圣价值、“来世”生活和等级秩序为取向的传统封建或神权社会,向近现代以人本价值、现实生活、平等原则和科学理想为取向的市民化、民主化、世俗化社会的转变。在印度现代社会,传统宗教的经典教义和价值观念,传统宗教习惯的社会组织及其社会功能,宗教法典所规定的个人行为规范,或已消失或已面临极大的挑战。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追求现实物质生活,市场意识逐渐加强;工业文明打破了日常交往范围,改变了生活方式,人的主体精神和自由精神开始出现;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印度的现代教育体制为印度理性精神的生成创造了充分的条件。印度著名社会学家M·N·斯力尼瓦斯认为,综合印度社会特色来研究印度独立以来社会变迁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宗教社会向世俗社会的变迁”,近代以来印度社会不仅存在着世俗化进程,这个进程在独立以后得到进一步加强。由于印度文化的极强宗教特色,使印度社会出现了宗教性和世俗化并进,既有彼岸追求又有现世情怀的多元化文化样貌。
  (二)软实力与硬实力之协同
  文化发展包括物化形态和价值形态,即“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属于文化发展的手段,它必须以提升文化“软实力”为根本目的。印度文化几千年的发展,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它令人吃惊的稳定性,而且还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连续性。印度文化中形成的关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体现的和谐精神,对不同文化或不同生活方式、信仰和观念的吸收融合、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追求梵我同一、注重精神解脱的深刻内省精神,在印度文化现代化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强化,成了印度文化的核心精神和印度“文化软实力”,这种“文化软实力”不仅带来了印度的文化自觉,而且强化了印度中心意识,增强了其文化自信,给印度人民带来了文化自豪情结,这种意识越来越根深蒂固、越来越强烈。印度总理尼赫鲁在《印度的发现》中就曾说过:“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4]
  印度的“文化软实力”和印度人的文化自豪情结,在信息化和全球化时代,随着熔铸和蕴含着民族的智慧、品格、历史、灵魂和生命力的文化产品,像音乐、舞蹈、戏剧、绘画、雕塑、电影、电视等,在政府主导和民间组织参与下不断向外传播、推广。印度推广“文化软实力” 的强大支撑就是印度的“文化硬实力”——印度文化产业,印度的信息、电影、图书以及演艺产业等构成了坚实的印度文化产业群,独特的社会结构和高速增长的经济是印度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和繁荣的动因。印度拥有大量出类拔萃的信息产业人才,他们的智慧使印度文化产业市场旺盛不衰。当“硅谷的任何一家新建公司中肯定闻到咖喱的味道时”,印度的思想、观念、宗教、艺术、习俗等就传递到了世界各地,那些先进的方法、技术和理念也流回到了印度。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说“信息技术是印度的明天”,印度总统卡拉姆也确信“5亿多年轻人将转化出一个新印度”。印度宝莱坞闻名世界,平均每年生产电影800多部,年产量排名世界第一,每年吸引十多亿海内外的观众。宝莱坞电影“采用印度音乐为旋律,穿插大量的印度舞蹈和民族风味极浓的插曲……男女或奔跑在森林、海边,或升腾于云雾之中,或在诸神像中穿行……带给人们一种穿越现实世界的享受”[5] ,印度电影不仅改变了印度以往贫穷落后的形象,而且,以一种亲和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印度民族文化生机勃勃的形象,以及追求精神享受的境界。此外,印度的音乐舞蹈、戏剧、瑜伽以及独具特色的民族服饰、食品、工艺品等重要产业,铭刻着印度文化的印记,也在印度文化软实力传播方面扮演着积极的角色。泰戈尔是印度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他曾为亚洲第一次赢得诺贝尔奖,因此印度学者说:“泰戈尔之于孟加拉人的意义,好比普希金之于俄罗斯人,也好比歌德之于说德语的人”[6] ,借助于泰戈尔在文学艺术方面的影响力,印度成为世界上十大出版国之一,世界上第三大英语出版国,在世界书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出版业也成为印度文化的又一“硬实力”。印度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同发展,使印度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印度民族的凝聚力也不断增强。
  (三)传统性与现代化交织
  历史上的印度给世界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例如,古老丰厚的文学艺术、努力解脱的宗教哲学、印度教徒无法僭越的种姓制度、恢宏壮观的穆斯林建筑、令人惊异陶醉的音乐舞蹈……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让我们看到了现在印度与古代印度的一脉相承。虽然全球化高歌猛进,但印度文化传统印记仍清晰可见。《梨俱吠陀》依然是印度人至高无上的经典,印度教徒仍践行着“梵行期、家居期、林栖期和遁世期”达摩,泰姬陵、红堡等穆斯林建筑一直在诉说着莫卧尔王朝宏大叙事……古老的印度文化也在发生着转变,印度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生成出了一种与传统农业社会的经验本性和自然本性相对理性化的社会运行机制和文化精神,冲击着印度传统的日常生活结构,鼓动着千百万普通印度人萌发了走出日常生活世界的冲动,产生了由自然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向现代理性主义转变的行动。印度出现了这样独特的面貌,“印度生活在多层面中,不同世纪并存在我们的土地上,印度有些地区和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有些地方还固守着传统”[7] ,印度社会民主制度与宗教传统、寺庙圣所与科学基地、理性与迷茫、传统性和现代性,都是那么对立地、难以理解地交织在一起,这是印度文化奇异的景观和独特的发展路径。   三、印度文化发展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启示
  全球化进程不仅仅是世界走向一体化的过程,更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过程。民族文化如何在全球化的大潮面前立足,面对全球化民族文化应如何发展,从对印度文化的发生、发展以及现代嬗变的研究,我们看到了民族文化现代发展的样貌和进路。全球化的未来不是一元化,而应该是多元并存、多种模式共生的局面,没有多样性就没有全球化。印度文化的嬗变对全球化进程中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1.全球化提供了文化平台,让各种文化真正地凸显其独特性,使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宽容。民族文化要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学习、汲取西方的和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避免因理论准备不足、文化创新能力不强等因素产生对民族文化发展不良影响,对民族文化要推陈出新,赋予它以新的时代精神。
  2.印度文化的包容性依赖于其包容精神,历史上它适应、化解了不少文化的冲击,吸收融合了其合理因素,展示出印度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旺盛生命力。没有创造性转化,传统就是传统,永远不会变成现实;没有创新性发展,历史就是历史,永远不会走向未来。今天印度社会的文化、价值、道德已经在“印度化”的过程中,从“印度传统文化”走向“印度现代文化”,这种民族文化在不断走向世界。
  3.要坚持文化的民族主体性,必须把民族文化发展置于世界文化格局之中来考量,民族文化只有在全球化进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文化成果,取长补短,才能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得以发展、强大。民族文化也只有在积极参与世界文明的建设中,才能更加充分展现其自身独特价值,发挥其不可替代作用,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从而在世界范围内得以传承。
  [参 考 文 献]
  [1] 姜玉洪.印度文化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118.
  [2] 金克木.印度文化论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2.
  [3] [印]潘尼迦.印度简史[M]. 吴之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57:6.
  [4] [印]Jawaharal Nehru.The Discovery of India[M].New Delhi:Penguin Books India,2004:48.
  [5] 马加力,尚会鹏.一应俱全印度人[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8:218.
  [6] [英]Buddhadeva Bose. Tagore:Portrait of a poet[M].Bombay:University of Bombay,1962:33.
  [7] [印]Bhawani Singh.Recent Trends in Indian Government and Politics(Vol.Ⅱ)[M].Jaipur:Printwell Publishers,1990:9.
  〔责任编辑:崔家善〕
其他文献
[摘要]大兴安岭林区地处我国最北部的边陲,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国有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0.87%,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地位极其重要。近年来,随着林区森林生态环境的恶化和林区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创新林区生态工程,发展森林生态替代产业,保护林区天然生态森林,实现林区生态森林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已迫在眉睫。林区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
期刊
[摘要]在抗日战争中,我党秉持民族大义,结合根据地实际和抗日战争进程,在政治上注重与国民政府的友好合作,在军事上重视与国民党军队的密切配合,在精神上重视与国民党共同塑造民族丰碑,形成了民族统一战线;以多种形式突出抓好学生、民众和干部为主体的国防教育,不断激发广大军民的爱国情感;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情况下,与西方阵营达成必要的谅解和妥协,与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国家订立战略同盟及军事互助协定,通过有效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在各地的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此外,目前学界对环评信息公开的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较少,仅有的少数研究基本都是在探讨环评信息公开制度本身和解读相关规定文本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思路和原则性的对策。因此,采用实证方法对环评信息公开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以国内外相
期刊
[摘要]上帝观念不仅在宗教领域,而且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如何理解上帝观念决定了某一特定时期哲学思考的基本特点及其基本致思理路。从古希腊哲学到近代哲学无不显示出西方哲学中的上帝观念在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中是不断发展转化的,它所反映出的是上帝观念的不断理性化进程。就总体而言,上帝观念在西方哲学中经历了从最初自身内涵的哲学化,到中世纪哲学中上帝观念的信仰化再到
期刊
[摘要]红楼梦中,“平儿”这个人物形象具有相当大的人格魅力与文化内涵,她是儒家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其言行符合儒家礼教规范,安分守礼。“安分守礼”除了指上下、尊卑、长幼有序的外在制度,还具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即安弱守雌、乐天知命,但平儿的安分守礼在谦恭柔顺中不失积极进取的个性。平儿守礼,并没有胶柱鼓瑟,而是对“礼”进行了诸多调整,有逾分违礼的一面。平儿的逾分违礼有新的人文精神的萌芽,但这种调整基
期刊
[摘要]农地“三权分置”是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在实践中,黑龙江省已经形成克山县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兰西县土地信托模式、五常市富胜村城乡一体化模式等“三权分置”实现模式。但是农地“三权分置”还面临着产权模糊、权利分割理论依据不充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困境,存在着农民土地权利流失、农地非农化失控、农民内部阶层分化加剧、土地流转过程中对相关组织和行为监管不到位等风险。
期刊
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的电视新闻改革,使得人本主义精神和电视媒介传播逐渐融合,电视新闻报道的选题角度和表达方式也开始有了变化,民生新闻的随即出现并得到迅猛发展。民生新闻如今已经成为中国老百姓必不可少的日常生活元素,但是国内学术界对于民生新闻的研究尚属刚刚起步,缺乏深层次的、内质性的探讨,也鲜有学术著作对民生新闻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联进行深入挖掘。刘萍教授所著《日常生活批判与民生新闻表达》一书从文化哲
期刊
[摘要]学界对刑法保护机能的概念尽管在表述上不尽一致,但实质上应该是指刑法保护社会秩序的机能。《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使刑法所调整与保护的社会关系在深度与广度上均有一定的拓展,因此,这些修改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刑法保护机能扩张的发展趋势。刑法保护机能扩张的立法范式,主要包括共犯中的组织行为、帮助行为等共犯行为单独设罪,预备行为单独设罪,增加持有型犯罪,危害行为的扩张,作为义务来
期刊
[摘要]在涉农职务犯罪中对于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罪应如何定性,无论是司法实践抑或刑法理论都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观点。身份犯决定说及主犯决定论等学说存在着诸多缺陷,而其理论根基犯罪共同说亦有不妥之处。行为共同说主张共同犯罪乃行为之共同反应了共同犯罪的本质,对于有身份者与无身份者共同犯罪之定性,应以行为共同说为出发,以正犯的行为为核心,接而通过与正犯的法益侵害行为是否具有因果关系来确定共犯。正犯的实行
期刊
[摘 要] 在文化哲学视域下,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形成的把握需要通过两条路径进行研究:一是从客观成因对“信仰危机”的形成进行把握,在这一范畴内可以将成因划分为经济发展的物化泛化,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以及政治环境变革进而产生的信仰动摇;二是从主体成因对“信仰危机”进行分析,需要从社会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本真内涵的严重误读和误解,进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排斥心理这两方面为切入点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