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学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日趋成熟的今天,艺术这个比美学还要古老的名词也光明正大地走上舞台,渐渐地进入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最具有价值内涵的当属其批判精神。因此,我们在认识评价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时,应当遵从这一原则。批判并不等同于胡乱指责,而是针对相应的历史变迁或人物成长环境等做出的宏观概括,深入剖析、实事求是地表达出作品真正的内涵。针对艺术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值得探讨。但最主要的几种学说包含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及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等。其中,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方式一直被大众所推崇,它在西方影响最为深远,统治西方艺术理论界和实践界近2000千年,模仿说以为艺术就是人类对于现实的模仿。由此,我不禁要问“艺术模仿说还适用于现代的艺术吗?”、 “模仿说与创新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如果继续遵从模仿说,那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会不会只停留在记录历史的阶段呢”?。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由情感因素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物”,不仅包括实践,还有心灵、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具价值的是历史分析法,即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或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远古时期,类人猿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相应的气候与丛林变化中逐步化成直立人,通过不断模仿创造了文字,形成人类,这符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在相应历史环境中,模仿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是艺术起源道路中的导航仪。历史决定人类的精神意志,否则在包豪斯——迈耶时期,困难重重下,也不会有“贫民住宅”的诞生。中国的司母戊鼎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当时,乃至当今最大的青铜器。但是,当今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较高层次被人们追捧。那么,一切都已更改的今天,仅靠模仿还适用吗?如果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不可避免的陷入教条主义错误的泥坑,反之,则会认为是摆脱了唯物主义的唯心论。
但是,我认为,过分强调“模仿”,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是弊大于利。
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艺术创作中都非常保守,靠的是师傅方式,言传手教,同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而西方艺术家完全不同意这一观点。英国文豪奥斯卡·王尔德指出:艺术始于模仿终止之时。因此,在当今社会,艺术要被时尚大众所接受,就必须不断创新。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上流社会的女性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其风格完全延续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同时受到中国清代设计风格的严重浸染,由于其过度模仿和修饰,使其设计风格一直重复历史的旧调,逐步沦为虚拟主义。追溯历史,为什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类人猿却进化不成人类呢?原因就是历史环境不同了,即使提供给他们那样的条件,他们也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最终被淘汰,这跟艺术的模仿大同小异。历史就是历史,除却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精神享受,要是人人每天必言历史,那社会还有什么进步,什么追求可言。如果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在《美学》中,黑格尔睿智地指出,按照模仿说的观点,艺术只是纯形式地按照自然的中国文论话语方式的危机和变革本来面貌来复制一通,这纯属多余,因为自然原已存在着。如果依靠单纯的模仿,艺术将无法与自然竞争,这犹如小虫爬着去追大象。艺术不光是复杂线条的复制或重合,是有情感的再现,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体系和当时历史中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公元前6世纪初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艺术之所以美就在于合适的比例与准确的对称。威伦道夫的原始维纳斯,忽略细节,过分强调女性的胸、腹、臀部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与生殖崇拜。不言而喻,此维纳斯的造型设计与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毕达哥拉斯过分强调完美,束缚了艺术的创作,试想如果按正常人的面孔和比例来塑造维纳斯,还能会被后世一直崇拜吗?当人们还沉浸在平面创作带来的享受时,齐兴华,中国3D地画第一人,2009年凭借《古龙今韵》,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标志着街头地画正式被艺术所接纳。可见,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仅靠生活中的模仿在当今社会是无立足之地的。
前两天看过一个帖子,山水画家薛亮因自我超级模仿而被吐槽,起初的创作确实被大众认可,但此后数次的重复再重复,而不去创新,最终令人看了生厌,落到下三滥水准的地步。中国画坛一直被冠以“伪创新”的称号,但是中国画家从未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弊端。
中国电影业对于模仿也比比皆是,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指出,中国编剧太爱模仿和抄袭别人的成功案例,是造成中国电影难以走向国际的根本原因。中国电影要成功,关键是不要模仿,不要跟风,中国导演认为模仿别人已經操作成功的案例,可以减少失败的风险,这个看法是大错特错,当你开始模仿别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失败了。我们众所周知的电视剧:于正的《宫锁心玉》和李国立的《步步惊心》,两部电视剧的剧情大同小异。《宫》的热播让大众痴迷追捧,但随后推出的《步步惊心》无疑是前者的翻版,只是在较量演员的实力罢了,我们看到了开始就知道了结局,因为编剧把大众都当成了傻子。曾经有人指出电影《杀生》、《匹夫》追逐大片,缺乏思考,模仿修饰。应该知道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出路不是票房,不是大片化,不是好莱坞化,而是满足观众心理和感官享受,更主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当大家已经认准一部作品时,如果我们只懂得紧跟其后,那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无论是电影,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应努力挖掘潜在内涵,真正打造中国化,这将会是一场巨大的革命,否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永远没有竞争权和话语权。
诚然,艺术在潜移默化地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感悟的纯粹,不是任何推理能推出来的。艺术形态走向完备的多元结构的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追求必定不能松懈,否则它便可能背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随波逐流,乃至听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泛滥。我们由柏拉图的理式说得到,艺术是“对的模仿”,所以艺术不是完全复制而是“反模仿”,创新必定是未来所遵从的定律,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希望多一点创新,少一点模仿,这样的设计才能称得上艺术,也必将是搏人眼球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 陈众议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艺术概论》 黄柏青 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3]《艺术的起源》 朱狄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 张炯 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历史哲学》 黑格尔 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
[6]《美学》 黑格尔 著,朱光潜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版
[7]《艺术概论》 王玉苓 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谢赫 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9]《理想国》 柏拉图 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版
[10] G·W·F Hegel , Aesthetics : Lectures on Fine Art , trans·by T·M·Knox .Vol . 1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年版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最具有价值内涵的当属其批判精神。因此,我们在认识评价文学作品或艺术创作时,应当遵从这一原则。批判并不等同于胡乱指责,而是针对相应的历史变迁或人物成长环境等做出的宏观概括,深入剖析、实事求是地表达出作品真正的内涵。针对艺术的起源问题可谓众说纷纭,值得探讨。但最主要的几种学说包含模仿说、游戏说、巫术说及情感和思想交流的需要等。其中,模仿说作为艺术起源中最古老的方式一直被大众所推崇,它在西方影响最为深远,统治西方艺术理论界和实践界近2000千年,模仿说以为艺术就是人类对于现实的模仿。由此,我不禁要问“艺术模仿说还适用于现代的艺术吗?”、 “模仿说与创新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如果继续遵从模仿说,那我们现在的艺术创作会不会只停留在记录历史的阶段呢”?。
艺术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由情感因素决定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要求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谓“物”,不仅包括实践,还有心灵、精神。历史唯物主义中最具价值的是历史分析法,即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或具体事物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远古时期,类人猿适应时代的需要,在相应的气候与丛林变化中逐步化成直立人,通过不断模仿创造了文字,形成人类,这符合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在相应历史环境中,模仿确实发挥了重大作用,是艺术起源道路中的导航仪。历史决定人类的精神意志,否则在包豪斯——迈耶时期,困难重重下,也不会有“贫民住宅”的诞生。中国的司母戊鼎也是适应时代的要求成为当时,乃至当今最大的青铜器。但是,当今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社会,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决定什么样的上层建筑。随着人类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艺术作为上层建筑的较高层次被人们追捧。那么,一切都已更改的今天,仅靠模仿还适用吗?如果说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我们不可避免的陷入教条主义错误的泥坑,反之,则会认为是摆脱了唯物主义的唯心论。
但是,我认为,过分强调“模仿”,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是弊大于利。
中国人长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无论在造型设计还是艺术创作中都非常保守,靠的是师傅方式,言传手教,同时显示了中华民族的性格特点,而西方艺术家完全不同意这一观点。英国文豪奥斯卡·王尔德指出:艺术始于模仿终止之时。因此,在当今社会,艺术要被时尚大众所接受,就必须不断创新。艺术并非模仿生活,而是生活在模仿艺术。18世纪的洛可可时期,上流社会的女性被称为“行走的花园”,其风格完全延续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同时受到中国清代设计风格的严重浸染,由于其过度模仿和修饰,使其设计风格一直重复历史的旧调,逐步沦为虚拟主义。追溯历史,为什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类人猿却进化不成人类呢?原因就是历史环境不同了,即使提供给他们那样的条件,他们也不能再适应当今社会,最终被淘汰,这跟艺术的模仿大同小异。历史就是历史,除却历史,我们需要的是精神享受,要是人人每天必言历史,那社会还有什么进步,什么追求可言。如果把世界看作是永恒不变的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这是形而上学的思想特征。
在《美学》中,黑格尔睿智地指出,按照模仿说的观点,艺术只是纯形式地按照自然的中国文论话语方式的危机和变革本来面貌来复制一通,这纯属多余,因为自然原已存在着。如果依靠单纯的模仿,艺术将无法与自然竞争,这犹如小虫爬着去追大象。艺术不光是复杂线条的复制或重合,是有情感的再现,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要将其放到整个社会体系和当时历史中评价才是最真实的。公元前6世纪初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艺术的本质就是数的和谐,艺术之所以美就在于合适的比例与准确的对称。威伦道夫的原始维纳斯,忽略细节,过分强调女性的胸、腹、臀部特征,是符合原始人的理想追求与生殖崇拜。不言而喻,此维纳斯的造型设计与毕达哥拉斯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毕达哥拉斯过分强调完美,束缚了艺术的创作,试想如果按正常人的面孔和比例来塑造维纳斯,还能会被后世一直崇拜吗?当人们还沉浸在平面创作带来的享受时,齐兴华,中国3D地画第一人,2009年凭借《古龙今韵》,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术展览,标志着街头地画正式被艺术所接纳。可见,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强大动力,仅靠生活中的模仿在当今社会是无立足之地的。
前两天看过一个帖子,山水画家薛亮因自我超级模仿而被吐槽,起初的创作确实被大众认可,但此后数次的重复再重复,而不去创新,最终令人看了生厌,落到下三滥水准的地步。中国画坛一直被冠以“伪创新”的称号,但是中国画家从未认识到这些现象的弊端。
中国电影业对于模仿也比比皆是,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指出,中国编剧太爱模仿和抄袭别人的成功案例,是造成中国电影难以走向国际的根本原因。中国电影要成功,关键是不要模仿,不要跟风,中国导演认为模仿别人已經操作成功的案例,可以减少失败的风险,这个看法是大错特错,当你开始模仿别人的时候就已经注定失败了。我们众所周知的电视剧:于正的《宫锁心玉》和李国立的《步步惊心》,两部电视剧的剧情大同小异。《宫》的热播让大众痴迷追捧,但随后推出的《步步惊心》无疑是前者的翻版,只是在较量演员的实力罢了,我们看到了开始就知道了结局,因为编剧把大众都当成了傻子。曾经有人指出电影《杀生》、《匹夫》追逐大片,缺乏思考,模仿修饰。应该知道中国电影业发展的出路不是票房,不是大片化,不是好莱坞化,而是满足观众心理和感官享受,更主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艺术。当大家已经认准一部作品时,如果我们只懂得紧跟其后,那将会成为中国发展的一大障碍。无论是电影,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应努力挖掘潜在内涵,真正打造中国化,这将会是一场巨大的革命,否则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永远没有竞争权和话语权。
诚然,艺术在潜移默化地弘扬真善美,批判假丑恶。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感悟的纯粹,不是任何推理能推出来的。艺术形态走向完备的多元结构的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追求必定不能松懈,否则它便可能背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目标,随波逐流,乃至听任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侵蚀和泛滥。我们由柏拉图的理式说得到,艺术是“对的模仿”,所以艺术不是完全复制而是“反模仿”,创新必定是未来所遵从的定律,真正实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希望多一点创新,少一点模仿,这样的设计才能称得上艺术,也必将是搏人眼球的饕餮盛宴。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文艺理论研究》 陈众议 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2]《艺术概论》 黄柏青 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版
[3]《艺术的起源》 朱狄 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社会主义文学艺术论》 张炯 主编,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5]《历史哲学》 黑格尔 著,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56年版
[6]《美学》 黑格尔 著,朱光潜 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年版
[7]《艺术概论》 王玉苓 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年版
[8]《中国古代画论类编》 谢赫 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年版
[9]《理想国》 柏拉图 著,郭斌和、张竹明译,商务印书馆出版,1986年版
[10] G·W·F Hegel , Aesthetics : Lectures on Fine Art , trans·by T·M·Knox .Vol . 1 , 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