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来对比阿瑟·韦利与许渊冲古诗翻译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aaa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韦利和许渊冲是两位不同背景不同国家的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大师,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国家流传起到重大作用。本问通过20世纪70年代新兴的翻译目的论就李煜的《望江南》一诗来对比二位大师翻译风格。
  关键词:韦利;许渊冲;目的论;古诗;翻译
  一、翻译目的论
  20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目的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同时也总结出三大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随着三 个原 则的提出,“对等 ”不再是翻译标准。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因而到底是采取何种翻译的方法与策略,都取决于翻译的目的。
  二、译者的特点及其翻译目的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1921年4月生于江西省南昌市。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195年获法国巴黎大学文学研究文凭。先后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学译著50余部,是中国诗词英法韵译的唯一专家。早些年,许渊冲教授就提出“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愈来愈光辉灿烂”。许渊冲教授的诗歌翻译理论可以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来概括。具体来讲,美是指“意美、音美、形美”;“化”即“等化、浅化、深化”;“ 之”是指“知之、好之、乐之”;所谓“似”则是指“形似、意似、神似”。其中“三美”、“三之”是其翻译目的,而“三化”和“三似”是他的翻译策略。
  韦利1889年8月18日出身于英国的Tunbridge Wells。1903年,在英国著名的拉格比学校读书,因古典文学优异而获得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的奖学金。在剑桥学习的3年中,他是著名教授迪肯森(G.L.Dickin)和摩尔(G.E.Moore)的学生。两位学者仰慕东方古代文明的思想熏陶着他,使他产生了致力于东方文化研究的愿望。1913年离开剑桥后申请到大英博物馆东方部工作,在那他触到引起他极大兴趣的中文和日文,这也成为韦利刻苦学习中文和日文的起点。韦利一生翻译了大量中国古诗,采用直译的手法,不押韵,而注重诗歌的韵律和意象。为传达中国诗歌的节奏感,他尝试以英语的重音对应汉语的单字,形成了所谓的“弹性节奏”。他还尽量保留了诗中的意象,使许多新鲜的中国诗歌意象首次进入了西方人的视野。他不但使广大的西方读者认识到中国古典诗歌的成就,而且在翻译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成为后人翻译中国古诗的有益借鉴。
  三、《望江南》译诗的对比
  望江南/李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花月正春风。
  To the Tune:Gazing to the South
  Immeasurable pain! (a)
  My dreaming soul last night was king again.(a)
  As in past days (b)
  I wandered through the Palace of Delight,(c)
  And in my dream (d)
  Down grassy garden-ways (b)
  Glided my chariot,smoother than a summer-stream; (d)
  There was moonlight,(c)
  The trees were blossoming, (e)
  And a faint wind softened the air of night, (c)
  For it was spring. (e)
  —Waly
  How much regret
  In last night’s dream!
  It seemed as if we were in royal garden yet:
  Dragon like steeds and carriages run like flowing stream;
  In vernal wind the moon and flowers beam.
  —Xu Yuanchong
  韦利在翻译该诗时利用韵律(如字母标示)尽管不严谨,但韦利有意安排音韵的复现而造成韵律效果。此外韦利还运用了类似头韵的技巧,如:第六行中的grassy/garden,以及第七行中的smoother/summer stream等,以及在节奏上的配合,如译诗以长短句跟原诗的长短句相呼应,大致还可看出用英语的重读音节来代表汉字的努力。加之在内容上,原诗描写的“上苑”是中国式的繁华热闹,在译诗中被置换成英国式的恬静自然。这样,韦利就把这首译诗放在英语文化的主流诗学体系中,可见韦利在为达到自己的目的而进行了少量的“归化”策略。
  许渊冲注重“音韵美和形式美”,借用了西方古典文学中五行诗ababb 的韵律,翻译过程难度很高。从内容上,许译本的可概括为:昨夜的梦中存有多少遗憾! 好像我们还在皇家花园中:像龙一样的骏马,还有很多马车,皆跑动得像流动的溪水;在和煦的春风中,月光柔和,花儿妩媚。许渊冲的翻译是希望根据自己对于中国古诗的理解,通过直译的方法已达到将中国古诗以及其优美和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西方国家的目的。但笔者认为此时这种直译未必能达到预想的目的。例如诗中“车如流水马如龙”诗人是希望传达一种繁华景象,但许渊冲将“龙”直译出来很难将诗中真正所传达的意境表现出来,因为东西方对于龙的理解意义不一样。
  四、结语
  翻译目的论的出现为翻译策略以及翻译评论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译者可以根据自己目的需要采取各种翻译策略。韦利与许渊冲是中国古诗词翻译大师,根据自己不同的目的他们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他们对中国古典诗歌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Arthur Waley.A Hundred and Seventy Chinese Poem[M].Chapman Billies,Sandwich,MA,1997
  [2]Arthur Waley.Chinese poems[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INC Mineola 2000
  [3]Cliristiane Nord.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eation Press,2001.
  [4]卞建华.传承与超越: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6]许渊冲.汉译英唐诗三百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
  [7]朱徽.中国诗歌在英语世界:英美译家汉诗翻译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站在维吾尔文学的发展历史的角度上来看,不难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那就是诗歌占据着维吾尔文学的主体,仅仅有少量的散文或其它作品.而在汉维翻译的过程当中,尤其是对文学
摘要:生态翻译学理论的三维适应选择论中国翻译实践及研究提供了欣的视角,从三维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分析李白《峨眉山月歌》的英译本,本文将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方面进行多维角度评析《峨眉山月歌》的几个英译本。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三维适应选择;《峨眉山月歌》;翻译  一、关于生态翻译学  生态翻译学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首创,《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出版标志着生态翻译学的正式确立,该理论具体阐述和例证了翻
作为接受美学创始人之一的沃尔夫冈?伊瑟尔最早于60年代在《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明确提出“空白”一词,意味着文本结构中的不确定和隐蔽处.本文根据伊瑟尔的“空白理论”从语
萧平的山水、花卉与人物都各有师承,各成风貌,又渐趋风格统一.他的山水画融合“宋骨”、 “元韵”,又取明末诸家之变,且合王蒙之“苍”与石涛之“润”为一,在一气呵成的笔墨
在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当中,虽然创作的作品数量不多,但是却成为了经典佳作,而《失踪者》是卡夫卡尤为得意的一部作品.在作品当中,作者运用了细致的文笔将一个异乡者、漂泊者表
这种场合久违了.我所经历的最痛快淋漓的一次是几年前一个所谓的“博士”在二教所作的一场报告上.题目是“儒教与伊斯兰教联合就会主宰世界”什么的,开头就讲基督教文明的危
世界经济: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江涌:“世界经济下行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这是IMF新近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的预测.在连续的金融危机冲击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预测原本就
“兴”是中国文学中最富传统意义的批评术语之一,清人东方树也曾说“兴,最诗之要用也”,可见其重要性.本文从“兴”的本意出发,探讨其所具有的“起”与“同”两种含义.并以《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不断发展创新,已深入到了传统金融业的多个领域.金融风险的管理控制在金融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人们对传统金融风险的认识已经相对成熟,然而
2009年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于北京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当代著名人物画家孔维克的3×6米巨制《公车上书》,以勃郁沉雄的氛围、厚重激越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