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洛克哲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ggertretfdhgh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丹尼尔·笛福在59岁所著的第一部小说则是《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第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描述了鲁滨逊的漂流经验包括对人生的体验和冒险的经历。小说叙事的两条主线构成是鲁滨逊的外部经验和内在反省。在洛克哲学思想中这两点也是关键因素,鲁滨逊的离家出走和外部感受以及内部反省和洛克哲学一样都是在构建自我精神,摆脱权威的选择。本文主要分析了《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洛克哲学。
  关键词:洛克哲学 经验主义 《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作者丹尼尔·笛福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创作而成,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方式贯穿全文,阅读起来如身临其境。文中主人公以离家出走为起点,从在岛上生存的过程获得经验和体会,这也符合洛克的哲学思想,都是通过一种构建自我、摆脱权威的体现。所以说,洛克的哲学思想和作者的创作思想一致,主要分析如下。
  一 洛克哲学与《鲁滨逊漂流记》
  约翰·洛克是英国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他也通过自身的知识和实践开创了经验主义,在当时英国乃至全世界都起着巨大的影响,英国民众也将其放置于一个较高的地位。对于洛克来说,思想和观念形成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相信人类从出生就带有天赋,如果说心灵如白纸一样纯洁无暇的话,若填上五彩缤纷的颜色便能充实整个心灵,使其变得更有灵性和生动。洛克所信奉的观念可以分为反省和感觉两种,但二者都指精神观念,反省是观察对心灵进行观察,而感觉则是接收外部所传来的直接感受,没有明确的概念区分反省和感觉两种观念之间的关系,简单的说只有两种复杂和简单,较复杂观念的形成都是由许多简单的观念拼接而成的。
  洛克相信物质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关键因素,认为物质的性质包括很多模式,如运动或静止;物体具有主性质,我们感受它带给我们的感官模式,直觉则是第二性质,是一种看不到是充满想象力的。有人批判洛克的哲学思想没有一贯性,认为他的哲学是随意而来的,想到什么就是什么,没有固定的哲学模式。洛克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引导作用,也正是因为这种哲学思想的兴起,人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模式相对于以往都有了改变,这和洛克所倡导的“第一物质”和“第二物质”有关,二者之间的高度结合直接影响了人类的思维。
  《鲁滨逊漂流记》的作品结构主要分为离家出走后的三次远航、第四次出海、流落荒岛的生活经历以及回到英国后的各种遭遇四大部分组成。此作品作者丹尼尔·笛福是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和英国荒岛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整个作品所采用的自述方式增强了可读性,作品中曲折的情节和人物内心变化引导着当时英国年轻人的勇于奋斗,积极为自身拼搏。小说中,鲁滨逊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善于自我反省和总结经验,这种思维正好与洛克哲学大径相同,都是以自我来统治着整个世界。我们行动的开端目的源自生活各个方面的基础,不管在任何时候,假如自我的行动没有实现那个目的,便是不可理喻的存在。《鲁滨逊漂流记》也讲述了主人公通过对自我的构建,告别封建传统和权威的过程,也是洛克哲学精神的体现。
  二 最初的起点:鲁滨逊的离家出走
  鲁滨逊之所以外出漂流是因为父亲的保家守土观念而选择外出。鲁滨逊认为家里面束缚了他太多,封闭了他的思想,虽然是一个自我生存的空间,他想要的思想状态和生活并不是如此。在鲁滨逊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中的父亲是他遇到最早的权威形式,要想确定自我的追求,必须要摆脱与家庭一体化的父权形式。构建自我的模式也是18世纪小说中很多主人公离家或被迫失家命运的开端。鲁滨逊的家庭资本殷实,父亲想要他做一个循规蹈矩的人继承父业,保家守土,不必远离家乡都能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中产阶级所享受到的生活自己也能享受。不管是小说中的鲁滨逊,还是和他相同年龄的年轻人,在面对人生之路分叉口时都会有所犹豫,离家漂泊可能会为衣食而担忧,风餐露宿,甚至有时会出现食不果腹的现象。若老守田园,虽然一生安乐无忧,那终究碌碌无为过完一生,人生没有任何闪光点和意义。刚成年的鲁滨逊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离家漂泊,他向往外面的大千世界,希望为自己而拼搏,以至于以后再也没有返回家中。
  关于鲁滨逊外出漂泊的原因,国内外许多人学者都有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因为个人主义摆脱了家庭的限制,由于父亲掌故家中的经济,鲁滨逊想要改善个人经济选择了外出;第二,鲁滨逊背叛了他父亲的意愿而离家,这是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的;第三,认为鲁滨逊具有冒险性和奇怪的想法,这些想法里面不包含认识欲望,只是单纯的想外出开阔自己的视野和丰富自己的经验,而他的一生就是在传统理性(继承父业和报家守土)和浪迹天涯之间的思想中来回不停的摇摆;第四,鲁滨孙的出海行为是一种浪漫的欲望行为,但小说中很少对景物和行动浪漫化的描述,大多都是关于实用劳作和思虑的细节。如果把鲁滨逊的外出漂流归结到传统的利益上是不合理的,如果他真是单纯的追逐利益,为什么他在巴西经营植物园收入丰厚,经济目标也已经达到,他也完全没有必要冒险去几内亚去贩运黑奴,他也知道这些做法可能是使他失去财富的冒险。鲁滨逊出海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改善经济条件,因为敛财上应有的谨慎和理性是一个经济人应该具备的。《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的出海飘荡叙事模式体现了人类犯罪、受罚、忏悔、得救的方式,小说还有一种重要的纬度是世俗经验的纬度,宗教叙事只是这部小说的其中一个纬度,世俗和宗教两种叙事纬度相互交替,不可分割。
  “伦理选择”来是鲁滨逊获取理性的方式,他的违抗父命离家出海也是在这种方式下形成的。在这一点上,洛克的思想也是如此,都是经过对封建传统反对下获得的独立精神,里面包含了一定的主体性。洛克在他的《政府论》中说到过:“不受制任何人的意志和权威。”创建了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政治体质,认为人生自由且平等,通过此政治体质相对于传统的家庭、教会的体质。洛克反对家长制,他认为儿女在成年后有离开家庭和独立自主的要求,为了使个人制更加明显重要,竭力把个人从家庭中剥离出来,并且还指出父权只是一种临时性的权威性质,儿女成年时,父亲无权掌握儿女的个人财产,行动也不能干涉,不管什么事情都要遵循儿女自主的意志,父亲不能加以剥夺。小说中计算下从鲁滨逊的出生时间到第一次出海的时间便可得知鲁滨逊已经具备了成人的能力,他的父亲不应对他的行为有所干涉,他也有权利自由选择条件和摆脱父权。鲁滨逊的离家出海是自我的建构和个人意志的实现,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摆脱父权和传统的束缚,这也和洛克的思想大径相同。   三 鲁滨逊的外部感知
  心灵主体在建构自我的过程中往往会充分地投入到感官经验之中,后又在外部经验的基础上抽身反省,加工和审视自己的经验并将意义赋予自己的经验。自我的外部感知在《鲁滨逊漂流记》中得到了孜孜不倦和细致入微的描述,主人公在获得关于外物及其规律的知识后尽可能在自然事物上打上自己自由意志的印记,确保自身生存与安全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外部世界。洛克在他的《人类理解论》中提到过,人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具有双重经验分别来自内部和外部。心灵被动地接受外物的刺激而产生的观念是外部经验,也指感官感觉,是一种具有抽象具体的体验表达;通过心灵的感念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则是内部经验。所以,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中,感官往往会接受到来自心灵主体的经验,从自己的经验中获得体会建立属于自己的体验,这都是建立在对外界经验的反省上,小说中,鲁滨逊获得外物及规律的认识都来源于外物直接或者混乱的感知开始。鲁滨逊在构建属于他的外部世界的时候,不仅确保了自身的生存和安全,还在更多的自然事物上建立属于他自己的标志。
  鲁滨逊对外界事物都感兴趣,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自然和发现其中的规律,同时他也不断的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反省,包括对违背父亲的意愿和自己的行动以及人生的意义。不断在实践中获得感知,为自己行动提供标准和意义的同时,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是他所反省思考的。鲁滨逊外部感知的对象主要来自自然界,前提是他流落到了与世隔绝的荒岛上。小说有很大一部分都在讲述鲁滨逊对外物的感知,如何利用技艺和工具征服自然。观察和经验是鲁滨逊此时的主要感知方式,通过这个感知方式让他掌握了岛上天气的变化以及对旱季和雨季的了解,他还不断的在岛上实验,成功制作了自然界所不存在的事物,例如:面包、蜡烛、船只等。南太平洋上的绝望之岛也被鲁滨逊用实验的方法,建立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世外桃源。所以,鲁滨逊在构建自我的世界中不断的感知,他所创造出的对象世界也是因为他的实际行动。
  四 鲁滨逊的内部自我反省
  鲁滨逊通过对外部感知的不同,也在不断进行自我反省。鲁滨逊不仅思考外界事物,更多的是某些形而上的哲学问题,如何用实际行动去解决现实的问题还有他的人生命运。所谓的“神圣旨意”就是鲁滨逊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得到的理解。洛克在《人类理解论》中提到过:“人类应获得自我、外物、上帝的知识三大类知识,除了完成自我构建后,还要通过外部感知不断提升对外物的知识和认识。因而,在《鲁滨逊漂流》中主人公在思考外界事物的同时还在思考解决现实问题时该采取何种行动。鲁滨逊在解决自然界的现象时,其选择不是与自然相对立的神迹论,而是自然因果论,所以当他看到住所周围长出茎叶并抽穗时的第一反应是上帝制造的这一切。然而,对这一解释他很快就推翻了,用自然因果规律看待这一离奇但实则正常的现象。再如,鲁滨逊对关于沙滩上脚印的理解,他原本理解为是有鬼怪作祟,再经过推理和思索后认为鬼怪没有必要吓唬他,后来得知是大陆野人留下的印记,这都是他收集了证据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的结论。但鲁滨逊对命运以及人生的思考缺乏了稳定性却有着多重性。后来鲁滨逊开始思考了“我是谁”这个人生命题,因为他的岛上患病时精神和肉体都得到了极大的折磨,后来鲁滨逊在翻阅《圣经》的时候,看到了“我必拯救你”的这句经文,他顿时豁然开朗,他感觉时时刻刻都有一种力量在创造着他,不仅创造了他的思想, 还创造了天空陆地和天空,后来得知这种力量就是上帝,上帝是他的拯救者。所以,鲁滨逊在脱离孤岛的时候还有一部分是宗教精神的原因,通过自我反思,发现了自然宗教,完成了对上帝的皈依。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鲁滨逊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和圆满,找到了他的人生意义。
  五 结语
  因此,从洛克的哲学角度来看《鲁滨逊漂流记》中可以发现,主人公从最初的离家起点是对初期一个自我的构建,后来在漂流过程中自己的经验和成长奋斗历程成为外部感知,从经验中得到启示和自我反省是内部感知,双重感知形成了一种精神的升华,是我们对这部经典世界著作的一种重新认识。
  参考文献:
  [1] 靳松:《认识何以形成——洛克哲学思想的认识论基础》,《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2] 戚本杰:《洛克哲学的积极因素与意义——对〈人类理解论〉的思考分析》,《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3] 余迎胜:《原型与形象:〈鲁滨逊漂流记〉的文化分析》,《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
  [4] 杜曼·叶尔江:《论〈鲁滨逊漂流记〉中表现的笛福宗教观》,《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6期。
  (张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前几天整理照片时,翻出了一张拍摄于1967年我第一次参观大寨和陈永贵的集体合影照片,只见照片中大寨窑洞前,革命标语随处可见,大红的旗帜迎风飘扬,头带白毛巾的陈永贵被簇拥
矿渣作为混合材加入水泥熟料共同粉磨成矿渣水泥、是节能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主要应用微热量导热量热计测定矿渣水泥的早期水化热,以及用宾洲大学材料研究实验室自制的化学
霍桑是美国19世纪著名作家,他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层出不穷的哲学观点。随着政治经济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科技的关注程度远远高于对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
背景材料北京时间2006年10月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2006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罗杰·科恩伯格,以表彰他在“真核转录的分子基础”研究领域作出的贡
躺牌(宁波方言,“放高利贷”之意——编者)前辈老先生阿大的本领,在江北岸算一等的。她鉴于一般躺先生的不事生产,向人借债,投机放印子钱。比如向她借洋十元,她就给你一扣小
朗读,是语文课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的重要渠道。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的重要性。这里所提到的朗读是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叶圣陶先生
题目拟定,自感干涩,鹿乃大千灵物,何以购称?又怎会得到什么启示?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位及相国,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辅佐齐桓公灭诸侯平天下,称雄一时,称霸一方。唯楚国蔑
请看这篇学生习作——状元凉粉城东石板桥下有一家凉粉店:状元凉粉店。听说,店主的儿子五年前成了本城的高考状元,状元凉粉就此得名。城里人都想讨个好彩头,听说,那儿的生意
晚清名士王闿运(1833-1916,晚清经学家、文学家,湖南湘潭人)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史书中说他性高旷,不事营利。实则不然。王闿运虽然终其一生连个进士都未考中,但这并不妨碍他一心想做“帝王师”。  1914年,年近80岁的王闿运应袁世凯之邀,出任国史馆馆长兼参议院参政。王闿运进京赴职途经武汉时,段祺瑞特意专程来访,请求指点迷津。王闿运说:“世上最容易的事就是做官,一个人若是连官都做不好,那
(第 1 号)2017年11月3~5日中国天津第一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会议本着“软土工程的理论创新与工程实践”的主题,于2013年11月在上海同济大学顺利召开。第二届全国软土工程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