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26年,于敏出生于天津宁河。他在天津耀华中学念高中时,就以门门功课第一的成绩闻名全校。
1944年,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因为热爱理论研究,他转到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毕业后,他被安排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2015年1月10日,一位89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领取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此之前,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因为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和身份都是国家机密……
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希望他“转行”参与氢弹研究。这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的兴趣和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于敏答应了。
在研制核武器的专家中,于敏是唯一没留过学的人。1957年,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率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称于敏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5年,于敏率领氢弹研制团队潜心钻研。经过“百日会战”,他们完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一系列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之后,于敏和其他院士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核试验提出了重要建议,推动中国核武器等相关研究步入新阶段。
在1966年的氢弹理论实验中,有一处计算结果不合理,但又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大家都很犯难。于敏安慰大家,一定能找出问题所在。他带领大家在机房分析浩如烟海的数据和堆积如山的打印纸带。
随着数据的变化,于敏一眼就发现从某个点开始,纸带上的数据出了问题,原来是加法计算原件坏了!大家都很佩服于敏,因为这需要很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才能做到。
为了保密,于敏和同事们经常使用只有内部人才懂的隐语。他自己还发明了一些有趣的暗号,比如发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问题时,他就用隐语给邓稼先打电话求援。
虽然自己是权威,但于敏从不拿身份压人。他经常鼓励年轻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平等地和大家交流。许多工作,他开了最难的头,给出了理论框架和路径,再引导年轻人去完成。
每当后辈们遇到疑难请教他时,他总是深思后再为大家指点迷津。有一次,杜祥琬在研究X射线激光时遇到了障碍,于敏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才把当时国际上最好的论文介绍给他学习。
虽然自己没有出国学习的经历,但是于敏深知外出考察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把外出的机会让给年轻人。
工作之外,于敏喜欢看京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剧很火,经常买不到票,于是他便和邓稼先、何祚庥从郊区赶到人民剧场等人家的退票。
于敏还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古文造诣极深。有一次,彭桓武正在欣赏宾馆墙上的一幅书画,于敏便从头背起,还对题诗分析得头头是道。
于敏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家庭事务都交给夫人打理。后来,夫人因病先他而去,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他时常对着亡妻的照片吟诵古诗,表达思念之情。
在诸多历史人物中,于敏最喜欢诸葛亮。他毕生信奉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让他不计名利为国奉献,“宁静”使他在事业上不断突破。
氢弹技术取得突破后,很多专家相继离开工作组。于敏也想过离开,但第一代热核武器的性能还需提高。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的故事,他决定留下。
1984年冬天,于敏在西北高原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讨论会上,他和陈能宽不由得朗诵起《后出师表》。最后,只剩下于敏一个人的声音。
1944年,于敏考进北京大学工学院机电系,因为热爱理论研究,他转到物理系,并将自己的专业方向定为理论物理。毕业后,他被安排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工作。
2015年1月10日,一位89岁的老人坐在轮椅上领取了习近平主席颁发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他就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在此之前,他的名字并不广为人知,因为在近3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和身份都是国家机密……
1961年,钱三强找他谈话,希望他“转行”参与氢弹研究。这意味着他要放弃自己的兴趣和光明的学术前途,隐姓埋名,常年奔波,但于敏答应了。
在研制核武器的专家中,于敏是唯一没留过学的人。1957年,朝永振一郎(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曾率团来华访问,于敏的才华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称于敏为“国产土专家一号”。
1965年,于敏率领氢弹研制团队潜心钻研。经过“百日会战”,他们完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一系列完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创造了研制氢弹的世界纪录。
之后,于敏和其他院士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针对核试验提出了重要建议,推动中国核武器等相关研究步入新阶段。
在1966年的氢弹理论实验中,有一处计算结果不合理,但又不知道毛病出在哪里,大家都很犯难。于敏安慰大家,一定能找出问题所在。他带领大家在机房分析浩如烟海的数据和堆积如山的打印纸带。
随着数据的变化,于敏一眼就发现从某个点开始,纸带上的数据出了问题,原来是加法计算原件坏了!大家都很佩服于敏,因为这需要很扎实的物理理论基础才能做到。
为了保密,于敏和同事们经常使用只有内部人才懂的隐语。他自己还发明了一些有趣的暗号,比如发现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问题时,他就用隐语给邓稼先打电话求援。
虽然自己是权威,但于敏从不拿身份压人。他经常鼓励年轻人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平等地和大家交流。许多工作,他开了最难的头,给出了理论框架和路径,再引导年轻人去完成。
每当后辈们遇到疑难请教他时,他总是深思后再为大家指点迷津。有一次,杜祥琬在研究X射线激光时遇到了障碍,于敏进行了深入分析后,才把当时国际上最好的论文介绍给他学习。
虽然自己没有出国学习的经历,但是于敏深知外出考察交流的重要性。所以,他总是把外出的机会让给年轻人。
工作之外,于敏喜欢看京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京剧很火,经常买不到票,于是他便和邓稼先、何祚庥从郊区赶到人民剧场等人家的退票。
于敏还喜欢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历史,古文造诣极深。有一次,彭桓武正在欣赏宾馆墙上的一幅书画,于敏便从头背起,还对题诗分析得头头是道。
于敏全身心投入中国的核武器研究,家庭事务都交给夫人打理。后来,夫人因病先他而去,这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他时常对着亡妻的照片吟诵古诗,表达思念之情。
在诸多历史人物中,于敏最喜欢诸葛亮。他毕生信奉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淡泊”让他不计名利为国奉献,“宁静”使他在事业上不断突破。
氢弹技术取得突破后,很多专家相继离开工作组。于敏也想过离开,但第一代热核武器的性能还需提高。想起诸葛亮矢志不渝、六出祁山的故事,他决定留下。
1984年冬天,于敏在西北高原试验场进行核武器试验。讨论会上,他和陈能宽不由得朗诵起《后出师表》。最后,只剩下于敏一个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