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种大家不知道是怎样的、而又无法形容的建筑物,就像月宫里的一座建筑物……”自从1860年“两个强盗”烧毁了这座“万园之园”之后,连法国大文豪雨果也只能如此苍
白地描绘心中的圆明园。
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圆明园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单就艺术而言,它汇聚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建筑和部分西洋建筑的精华,是当之无愧的“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为废墟之日起,是否重修圆明园的争论一直没停过。除了该不该重建,重建能否达到当时的工艺水平也是争论的一大焦点。
建圆明新园技术上存在四个难点:第一,大部分景点都只剩废墟,许多设计图和宝贵资料或在大火中丧失,或因年代久远散佚,怎样靠断垣残壁去推想并复原一个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第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受到巨大冲击,圆明园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建筑、装饰的制作工艺也一样,一些已经失传,一些濒临失传,例如朱漆中的某种成分已经失传。第三,和一些手工艺失传紧密相联的,是一些原材料的缺失,例如圆明园使用了大量贵重木材楠木、紫檀木、优质汉白玉等,有的已经绝迹,有的非常稀有。第四,圆明园从1707年开始,举全国之力,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皇帝的建设与经营,在浙江东阳横店的荒地上,靠什么在短短5年内建起一座数代匠人一个多世纪才完成的宫殿?
徐文荣自然明白其中的艰难。但如果现在不做,越往后拖丢失的东西会越多。对于许多已经失传的工艺,徐文荣无可奈何。但对更多尚未消失的工艺,他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正如一直在跟自己的年龄赛跑一样,“要趁一些老人还在,一些工艺还未失传,一些原材料还能找到,通过建设圆明新园这个大工程的实践,造就和培养一批古建筑人才,恢复和抢救一些传统技艺。”
因此,他才不厌其烦地会见有名没名的手艺人,希望从中发掘值得流传下去的绝技。
徐文荣凭什么
圆明园代表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最高水平,徐文荣凭什么 “再现1860年前的辉煌”?
面对记者,徐文荣胸有成竹:“我们有个‘三不建’原则,第一就是技术不成熟不建。”(另两个“不建”是:资金筹措不到位不建;土地不批准不建。)他的办公室里,一排靠墙的文件架上,全是搜集到的资料。“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在别的地方。”这些资料显然给了他“技术已成熟”的底气。
2006年底,徐文荣第四次拜访一位著名的圆学专家。这位圆学专家在圆明园内装饰方面有独到而权威的研究,徐文荣辗转打听到他的住所前去拜访。然而这位专家是坚定的圆明园复建反对者,每次都拒不相见。这些年因为有一点线索就专程飞往北京收集圆明园的资料,不知道已经跑了多少趟,吃过多少闭门羹。一位全国有名的大企业家,却遭受这样的冷遇,陪同的下属都觉得不忍。这一次,徐文荣几乎不抱希望了,黯然对陪同人员说:“看来我们在内饰方面会留很大的缺憾了。”
出乎意料的是,专家开门迎客了。他对徐文荣说:“我还是反对复建圆明园。不过,你是异地复建,那不是真的圆明园。而且你建圆明新园,相当于你出资帮助我们搞研究,搞总结,搞实践,从这点上,我帮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涉足影视城开始,圆明园就成为徐文荣的一个梦,多年来一直没停止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就像在商场上拿下一个个定单一样,他执著地拜访相关部门和专家,先后从国家档案局、故宫、国内民间私人以及国外,搜集到大量图纸和文字资料。
徐文荣告诉记者,圆明园126个景观如今已完成图纸设计57个,今年还将完成33个,其余36景将在2009年6月完成。
对于外界质疑的,圆明新园是否真的使用与当年一样的“真材实料”,徐文荣表示已基本准备好。能够采购到的原材料尽量使用圆明园相同的原材料;一些贵重稀有材料,有的需要进口;有的已经绝迹或出于资源保护不再使用,则会使用代用材。徐文荣认为这无损于圆明新园的“原汁原味”,更是一种进步。同样,对于工艺技术也是如此。“未必全部使用传统工艺。以前打梁要用人扛上去,现在可以用吊机,那就没必要再附会传统了。”这个横店人称“老爷子”的老人打趣说:“比如乾隆那时,如果有更经济实用的材料,有省力省时效率高的机械,他会不用吗?”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清王朝断断续续150年完成的工程,完全可能5年之内完成。
这样建成的圆明新园,凭什么说就是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徐文荣认为,圆明园只有一个,不可克隆,圆明新园说到底不是修复,能够做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希望的那样,“再现圆明园的气魄与美丽,做到形似,并神魂勾连”,它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的心愿也完成了。”
技艺盛会
李文昌一直惴惴不安。他大着胆子去问徐文荣招标结果,老爷子总是笑而不答。他知道自己实力太弱了,参与竞标的单位,要么是有实力的企业,要么是有名气的大师,像他这样,企业小、没名气的,很难说有几分胜算。
他制作的,是一尊小小的喷泉模型,摁动按钮,会真的喷出水来。他的公司,是个小小的园林工程公司,专门为企业或家庭制作重型园林景观。尽管自认为技术不错,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连一分把握都没有。在东阳,这样的公司太多了。东阳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有众多手艺精湛的石雕、木雕匠人,历史上就有众多东阳工匠参加北京紫禁城的建设。这几年故宫、颐和园等古建园林的大修也请了很多东阳的能工巧匠。就是横店,也在10多年修建影视拍摄基地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设计、修建仿古建筑的实战团队,包括原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景观设计师张先春等40余位专业的古建筑设计师或者美术师,以及一批木雕、园林、古建筑等方面的国内顶尖工匠。
更何况,横店并不限于使用东阳工匠。横店对建设工程涉及到的每一项工艺都制定了严格的招标方案,徐文荣在全国范围内广撒英雄帖,请了国内一些工艺大师和知名厂商参与模型制作。圆明园100多个景点都有独立的模型,每个景点请数家单位制作模型。例如西洋楼,就有多家企业按照1:50各自制作出模型,横店从中选择实力最强的承建施工。这些参加竞标的单位,为了能够中标,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
李文昌的小公司最终落选。得知消息那天,他反而舒了一口气。虽然有点遗憾,但他心服口服。实际上,在竞争中,他向同行学到了不少东西。
商业经济无疑是各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中最活跃、最直接、最强大的一种,经商赚钱与文化保护可以并行不悖。或许恰恰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给没落的传统工艺注入了活力。圆明新园这样一个200亿投资支撑的庞大工程,是很多古建专家、大师、匠人一辈子也难得遇到的机会,一些本身不乏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不乏生存下去的市场空间,但却缺少资金支持和市场运作能力的技艺,可以因此焕发新生;一些生存空间狭窄的传统技艺,则可以因此得到保护延续。就好像那位姓张的木匠师傅一样,这样难得的机会,无疑能让他对自己的手艺进行一次总结和提高,并借机传承下去。
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式园林和中式建筑生存发展的很多问题会在建设圆明新园这个中国古建天字号工程中找到答案。而对其他面临衰亡的传统工艺,圆明新园工程无疑也是一个样本。当然,前提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怀着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去做,尤其是总指挥徐文荣。也因此,徐文荣建设圆明新园的举动,能否重现当年的艺术辉煌,过程的意义远甚于结果。
徐文荣年表:
1975年,以2000元起步,创办缫丝厂。
1984年,成立横店工业公司,在横店率先实现政企分开,一度引发很大争议。
1987年,横店工业公司在浙中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规模上亿元。
1990年组建集团公司,1993年改组为横店集团。
1996年,建成“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城,先后投入30多亿元兴建了14个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国内拍片最多的影视基地,以及游客超过500万人次的旅游景区。
1999年成立“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并对“横店集团公司”以及下发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迄今为止,横店集团已是横跨电子电器、医药化工、影视娱乐六大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185.59亿元。
2001年9月,组建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徐文荣脱离日常经营管理。
2006年,成立浙江横店中国圆明新园有限公司,浙江华夏文化基金会。
2007年,成立“四共”工作委员会,徐文荣任主席。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移交给横店集团。徐文荣担任建设圆明新园总指挥部总指挥。横店“四共”委与横店集团无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无投资关系。浙江文荣慈善基金会、横店“三农”促进会、横店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先后成立,在“四共”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白地描绘心中的圆明园。
作为一个历史符号,圆明园承载了太多的东西。单就艺术而言,它汇聚了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园林景观、建筑和部分西洋建筑的精华,是当之无愧的“万园之园”和“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从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为废墟之日起,是否重修圆明园的争论一直没停过。除了该不该重建,重建能否达到当时的工艺水平也是争论的一大焦点。
建圆明新园技术上存在四个难点:第一,大部分景点都只剩废墟,许多设计图和宝贵资料或在大火中丧失,或因年代久远散佚,怎样靠断垣残壁去推想并复原一个美轮美奂的皇家园林?第二,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受到巨大冲击,圆明园建设中涉及的各种建筑、装饰的制作工艺也一样,一些已经失传,一些濒临失传,例如朱漆中的某种成分已经失传。第三,和一些手工艺失传紧密相联的,是一些原材料的缺失,例如圆明园使用了大量贵重木材楠木、紫檀木、优质汉白玉等,有的已经绝迹,有的非常稀有。第四,圆明园从1707年开始,举全国之力,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六朝皇帝的建设与经营,在浙江东阳横店的荒地上,靠什么在短短5年内建起一座数代匠人一个多世纪才完成的宫殿?
徐文荣自然明白其中的艰难。但如果现在不做,越往后拖丢失的东西会越多。对于许多已经失传的工艺,徐文荣无可奈何。但对更多尚未消失的工艺,他一直在跟时间赛跑,正如一直在跟自己的年龄赛跑一样,“要趁一些老人还在,一些工艺还未失传,一些原材料还能找到,通过建设圆明新园这个大工程的实践,造就和培养一批古建筑人才,恢复和抢救一些传统技艺。”
因此,他才不厌其烦地会见有名没名的手艺人,希望从中发掘值得流传下去的绝技。
徐文荣凭什么
圆明园代表着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最高水平,徐文荣凭什么 “再现1860年前的辉煌”?
面对记者,徐文荣胸有成竹:“我们有个‘三不建’原则,第一就是技术不成熟不建。”(另两个“不建”是:资金筹措不到位不建;土地不批准不建。)他的办公室里,一排靠墙的文件架上,全是搜集到的资料。“这只是一部分,还有一大部分在别的地方。”这些资料显然给了他“技术已成熟”的底气。
2006年底,徐文荣第四次拜访一位著名的圆学专家。这位圆学专家在圆明园内装饰方面有独到而权威的研究,徐文荣辗转打听到他的住所前去拜访。然而这位专家是坚定的圆明园复建反对者,每次都拒不相见。这些年因为有一点线索就专程飞往北京收集圆明园的资料,不知道已经跑了多少趟,吃过多少闭门羹。一位全国有名的大企业家,却遭受这样的冷遇,陪同的下属都觉得不忍。这一次,徐文荣几乎不抱希望了,黯然对陪同人员说:“看来我们在内饰方面会留很大的缺憾了。”
出乎意料的是,专家开门迎客了。他对徐文荣说:“我还是反对复建圆明园。不过,你是异地复建,那不是真的圆明园。而且你建圆明新园,相当于你出资帮助我们搞研究,搞总结,搞实践,从这点上,我帮你。”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涉足影视城开始,圆明园就成为徐文荣的一个梦,多年来一直没停止过收集相关的资料。就像在商场上拿下一个个定单一样,他执著地拜访相关部门和专家,先后从国家档案局、故宫、国内民间私人以及国外,搜集到大量图纸和文字资料。
徐文荣告诉记者,圆明园126个景观如今已完成图纸设计57个,今年还将完成33个,其余36景将在2009年6月完成。
对于外界质疑的,圆明新园是否真的使用与当年一样的“真材实料”,徐文荣表示已基本准备好。能够采购到的原材料尽量使用圆明园相同的原材料;一些贵重稀有材料,有的需要进口;有的已经绝迹或出于资源保护不再使用,则会使用代用材。徐文荣认为这无损于圆明新园的“原汁原味”,更是一种进步。同样,对于工艺技术也是如此。“未必全部使用传统工艺。以前打梁要用人扛上去,现在可以用吊机,那就没必要再附会传统了。”这个横店人称“老爷子”的老人打趣说:“比如乾隆那时,如果有更经济实用的材料,有省力省时效率高的机械,他会不用吗?”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清王朝断断续续150年完成的工程,完全可能5年之内完成。
这样建成的圆明新园,凭什么说就是圆明园当年的样子?徐文荣认为,圆明园只有一个,不可克隆,圆明新园说到底不是修复,能够做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希望的那样,“再现圆明园的气魄与美丽,做到形似,并神魂勾连”,它的任务就完成了。“我的心愿也完成了。”
技艺盛会
李文昌一直惴惴不安。他大着胆子去问徐文荣招标结果,老爷子总是笑而不答。他知道自己实力太弱了,参与竞标的单位,要么是有实力的企业,要么是有名气的大师,像他这样,企业小、没名气的,很难说有几分胜算。
他制作的,是一尊小小的喷泉模型,摁动按钮,会真的喷出水来。他的公司,是个小小的园林工程公司,专门为企业或家庭制作重型园林景观。尽管自认为技术不错,但在激烈的竞争中,他连一分把握都没有。在东阳,这样的公司太多了。东阳素有“百工之乡”的美誉,有众多手艺精湛的石雕、木雕匠人,历史上就有众多东阳工匠参加北京紫禁城的建设。这几年故宫、颐和园等古建园林的大修也请了很多东阳的能工巧匠。就是横店,也在10多年修建影视拍摄基地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设计、修建仿古建筑的实战团队,包括原北京电影制片厂著名景观设计师张先春等40余位专业的古建筑设计师或者美术师,以及一批木雕、园林、古建筑等方面的国内顶尖工匠。
更何况,横店并不限于使用东阳工匠。横店对建设工程涉及到的每一项工艺都制定了严格的招标方案,徐文荣在全国范围内广撒英雄帖,请了国内一些工艺大师和知名厂商参与模型制作。圆明园100多个景点都有独立的模型,每个景点请数家单位制作模型。例如西洋楼,就有多家企业按照1:50各自制作出模型,横店从中选择实力最强的承建施工。这些参加竞标的单位,为了能够中标,使出浑身解数展示自己的最高水平。
李文昌的小公司最终落选。得知消息那天,他反而舒了一口气。虽然有点遗憾,但他心服口服。实际上,在竞争中,他向同行学到了不少东西。
商业经济无疑是各种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中最活跃、最直接、最强大的一种,经商赚钱与文化保护可以并行不悖。或许恰恰是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给没落的传统工艺注入了活力。圆明新园这样一个200亿投资支撑的庞大工程,是很多古建专家、大师、匠人一辈子也难得遇到的机会,一些本身不乏高度的艺术价值,也不乏生存下去的市场空间,但却缺少资金支持和市场运作能力的技艺,可以因此焕发新生;一些生存空间狭窄的传统技艺,则可以因此得到保护延续。就好像那位姓张的木匠师傅一样,这样难得的机会,无疑能让他对自己的手艺进行一次总结和提高,并借机传承下去。
因此有专家认为,中式园林和中式建筑生存发展的很多问题会在建设圆明新园这个中国古建天字号工程中找到答案。而对其他面临衰亡的传统工艺,圆明新园工程无疑也是一个样本。当然,前提是所有参与的人都怀着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去做,尤其是总指挥徐文荣。也因此,徐文荣建设圆明新园的举动,能否重现当年的艺术辉煌,过程的意义远甚于结果。
徐文荣年表:
1975年,以2000元起步,创办缫丝厂。
1984年,成立横店工业公司,在横店率先实现政企分开,一度引发很大争议。
1987年,横店工业公司在浙中地区率先实现了经济规模上亿元。
1990年组建集团公司,1993年改组为横店集团。
1996年,建成“中国好莱坞”横店影视城,先后投入30多亿元兴建了14个影视拍摄基地,成为国内拍片最多的影视基地,以及游客超过500万人次的旅游景区。
1999年成立“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并对“横店集团公司”以及下发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造。迄今为止,横店集团已是横跨电子电器、医药化工、影视娱乐六大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总资产185.59亿元。
2001年9月,组建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徐文荣脱离日常经营管理。
2006年,成立浙江横店中国圆明新园有限公司,浙江华夏文化基金会。
2007年,成立“四共”工作委员会,徐文荣任主席。横店社团经济企业联合会移交给横店集团。徐文荣担任建设圆明新园总指挥部总指挥。横店“四共”委与横店集团无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也无投资关系。浙江文荣慈善基金会、横店“三农”促进会、横店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也先后成立,在“四共”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