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对峙的草原酋长

来源 :青海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aoguo_san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千年之初,网络文学比较火,作为诗歌的忠实拥趸,我也常流连于各大诗歌论坛。有次在网络“冲浪”,看到一则新闻——嘎代才让获得“全国十大少数民族诗人”称号,他的组诗《有关瞬间的一些长短句》在某诗歌大赛中获一等奖,新闻照片上的他一头长发,头戴棒球帽站在赭红色的鞭麻墙下。于是我在网络搜索他的诗歌,正如我所期待的,他的诗歌是我喜欢的风格和写作方式。当时他还创办了诗歌论坛——“草原部落”,入驻诗人多是当时耳熟能详的大咖,在圈里也比较有名气。“黑人”——作为他的网名,应该也是从那时开始沿用至今的吧。那一年,我记得是2004年。
   嘎代才让的诗歌创作起步较早,在世纪之初,已年少成名。与他相见前的某一年,我们就已经在网络上聊得异常火热。我欣赏他诗歌的叙述口吻,那来自母语特有的思维方式的遣词造句,以及他独有的心灵愁绪和个人气质。反观当下充斥于网络和纸媒的散文化式的堆砌和复制,可以读出这个时代的浮躁气息。他的诗歌起点也比较高,换句话说,作为网络诗人,他置身并面对了当下先锋诗歌的第一现场,因着对诗歌的痴迷和持续深入地写作,嘎代才让从最初的才情式绽放逐渐进入谨慎、简约的寓言式“洞见”。而诗人恒久的原始激情,已从高处落下,沉浮于词语间碰撞的汪洋之中。如今,以诗角力似乎不再显得沉重无比,有时他也会躬身拾取一片发黄的生命之叶,这时候,他或许是在体味生命意蕴的深远。
   2006年,我们一同建立了“藏地诗歌”——这个在藏地文学青年中响亮的诗歌群落,他多次策划过藏族汉语诗歌在各大文学期刊和报纸的集中展示,通过纸媒和网络推介藏地诗歌。随着文学阅历的积淀,他也在从事歌词和剧本写作,不论母语还是汉语,皆卓有成效。近些年来,他习惯了在不同的文体(文本)之间穿梭。
   嘎代才让喜欢抒情和深沉的乐曲,譬如:器乐、蒙古音乐。这也和他的性格有关,他沉静、内敛,朋友们在一起时也不爱说话,只是默默地做一名听众。但他内心深刻、才思敏捷,有时朋友们聚会后的第二天,他会把前夜杯酒畅聊的场景用鲜活的诗歌话语表现出来,读来忍俊不禁。记得在一首诗歌中他谈及了很多友人的名字,而其间点缀的文字,一经串联,散发出莫名的伤怀。
   他在青海时,我们每年都会聚一次,讨论诗歌、朗诵诗歌,讲述诗歌的创作和经历。虽然有的朋友在离开,但也有新的不断加入。记忆最深的莫过于2016年燃灯日,一众诗友齐聚在一起,或大声、或低沉地诵读神圣的诗章——愉悦诸神,又渴望能够得到神灵的加持。
   几年前,嘎代才让经常往返于青海、甘南和北京之间。一次我去北京出差,闲暇时间,他邀我到藏餐馆一起享用家乡的美食,一同又冒着严寒去簋街观看地下摇滚。有个趣事不得不提一下,因为工作原因,我经常会路过贵南过马营,那是离他出生地很近的一座幽静的牧区小镇,我有时会拍一张牧草或路牌发给他:“黑人,到你家了!”很显然,个中趣味也是友人心灵深处的伤怀。如今,他确也结束了往返颠簸的状态,窠臼于城市中央的最高处,像一羽鸽子,孵化梦想。往事历历在目,而他不善表达,在诗歌之外。
   有一段时间,我的诗歌创作遭遇迷茫,一筹莫展之时,他建议我尝试某种样式的短制。经此鼓励,茅塞顿开,在我从南方出差归来的火车上,更是一发而不可收。去夏今秋,我和他相约以“对峙”之名,为期一年每周完成三首作品,持续地写作让我们感觉到与自己的对决——或与时间虚耗、向积习发难。
   近些年,嘎代才让创制了大量的巨制组诗,在藏地乃至国内外诗歌界颇有影响,其中《无题》《西藏集》《喜马拉雅诗章》《轮回域》《在西藏》《西藏诗抄》《虚浮》和《獻给岗拉玉珍的108首诗》等系列深受业内和诗歌爱好者的认同。
   有一天我问嘎代,“对峙”之后,你在干吗呢?
   他说:“最近在完成一部剧本,之后的重点会向母语诗歌靠拢。”
   ——想想他在繁华市区的孤岛之上有时候哄哄女儿,写写诗词,享受天伦,这也是我所期盼的,毕竟诗歌需要和生活做调和。
   作者简介:德乾恒美,男,70后藏族诗人。作品见于《十月》《诗建设》《先锋诗》《诗刊》《诗选刊》《民族文学》《青海湖》及《读诗》《葵》等刊物。诗作入选《2008-2009中国诗歌双年巡礼》《新世纪诗典》《中国诗歌年选》《青海当代诗歌36家》等多个诗歌选本。有作品被译成英、德、韩等文字,著有个人诗集《吐伯特群岛》和《身体的宫殿》。
其他文献
高原  从海洋中走出的蓝  被长久地,搁置在陆地顶端  平静,辽阔,风寒  时光很慢,你还不来  雪花已变作雨,汇成世间所有的  河流,又凝滯为疑惑的冰面  在不断倾斜的生命里,它小心翼翼地  呜咽,借一群野驴咆哮  却不忍耗尽,奔向你的势能  所有的词语已回到石头,成为真言  现在,高原只剩下诵经的幡  和一大片无人照看的蔚蓝  寻找放生羊  你得辨认,在密集的云朵里  会有一只羊,跟自己有关 
期刊
在整个藏区,一个女人若坚持做《格萨尔》艺人,几乎是一件常人难以想象的事情。   尤其在牧区。繁重的家务,足以使她们放弃自己,放弃一切爱好和志趣,毫无怨言地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佛教教义中的利他思想和自足意识,会使她们随遇而安,轻易放下自己曾经抱有的奢求与期望。但是在有着这样一个普遍意识的藏区里,出生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的德尔萨昂毛,出于对《格萨尔》说唱艺术执着的热爱,始终没有选择放弃。凭借着自己的
期刊
诗的青海,酒的高原。2016年11月6日,首届昌耀诗歌奖颁奖典礼在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威远镇的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诗人、评论家相聚在土乡酒城,开启一场诗歌盛典。青海省作协名誉主席、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藏族诗人格桑多杰,青海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申红兴,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郭守明,青海互助青稞酒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兆三出席颁奖典礼,来自全国各省
期刊
雪域家園
期刊
1979年,头戴荆冠的诗人昌耀经历了21年的流放生涯重新回到了古都青唐。停滞了20年的诗歌写作也如初融的冰河渐次叮冬作响。以《大山的囚徒》为序笔,次年《慈航》《山旅》接踵脱稿,它们与1982年写就的《雪。土伯特女人和她的男人及三个孩子之歌》被评论家称为“流放四部曲”。自此一个用生命描摹青藏高原形体和经脉的诗人在中国诗坛上逐渐显现。然而几乎就在《慈航》《山旅》写作的同时,一首《南曲》也在轻唱低吟: 
期刊
霞之戀
期刊
一  青藏高原,这个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有着约270万平方公里(包括帕米尔高原),与南极、北极一样被称为地球第三极的广阔的原野,不仅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更是我国和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功能和淡水的供给地,千百年来,在这片土地生活着众多民族的人们,这里,也是高原动植物多样性的宝库。  《第三极的馈赠——一位博物家的荒野手记》是乔治·夏勒博士的一本重要著作。本书以追寻青藏高原藏羚羊
期刊
时至今日,写诗已近二十年。   过去的西藏诗歌高度抒情性、音乐性很强,适合朗诵。今天,那样的写作方式不足以完整地表達个人情绪。   直到2007年我完成《无题》系列之前,还有一个问题有形无形地困扰着我:是做一个空洞乏味的主观抒情诗人,还是注重事实感受的智性写作取向的先锋诗人?   更多前世往生的愿力,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作为一个诗人要看得见万物,听得见万物,而且跟现代的言说方式相接。由此,若对未来西
期刊
它的来龙,它的去脉   都裸露伤口,命运曾把刀斧的力量带给森林   在那不可放弃的顶端  ——题 记   这两年嘎代才让的诗歌再次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表面上看来,青年时候的尖锐、抵抗和敢于发声开始转变为柔和、冷静和默默呈现,但这种表征并不准确,锐气和先锋姿态并未完全褪去,他依然在眷恋祖地感叹那些疼痛的消逝,在《轮回域》《及物》这些大体量的诗作中,他的疼痛从一种深情的诉说转变为一种隐身的深刻。于是,我
期刊
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繁衍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影响人类品格及文化形成的因素之一。《管子·水地篇》云:“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也,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中国古人的言论实质上强调自然地理环境所产生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作用。其影响程度,列宁认为:“地理环境的特性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决定着经济关系的以及随在经济关系后面的所有其他社会关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