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什么没关系,最好能有个信仰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同于泉州千年来搭上对外贸易之便而形成的信仰大融汇,鼓浪屿外来信仰的广泛传播更多的是与战争相关,包括明末郑成功占据厦门,允许天主教在厦传播。鸦片战争后,厦门被列为通商口岸,鼓浪屿成了基督传教士的大本营,它甚至成为跳板,基督教从此辐射到厦门本岛,又沿着九龙江,由同安、安海向泉州、漳州等地发展。传教士在这里创办识字班,办医疗诊所。救世医院、护士学校、毓德女学、英华学院,这些鼓浪屿人信手拈来的过往,即便早已物是人非,仍是今日鼓浪屿人为之感念与骄傲的烫金名片。
  西方宗教在现代医疗和教育之外,也在小岛上渗透着饮食、西洋音乐、足球等西方生活情趣,还有延续至今的信仰生活。鼓浪屿上曾有近十座教堂,三一堂、复兴堂、天主教堂至今仍在使用中,人们在这里礼拜、聚会、唱诗,老人在相聚中安宁心境,孩子在闽南圣诗中窥视琴岛过往。基督教信仰早已扎根这闽南一隅,内化、演进 ,乃至成为理所应当日常存在。
  即便一提鼓浪屿就联想到西方文化、西方宗教,但不可忽视的是,鼓浪屿身处有着浓郁本土信仰的闽南,佛教、道教在这小岛上同样兴盛。保生大帝坐镇种德宫、兴贤宫,人们乞龟求平安,抬着神明绕境请香,甚至连家里添了个小娃也要煮油饭告知神明与邻里;日光岩寺香烟不绝,观音众神千百年来一直庇护着这小岛之民,弘一法师甚至还于此设道修行。供奉妈祖的三和宫仅留下了摩崖石刻,了闲别墅里也不再举办诵课经书、请神扶乩,但那山间小路上的小庙宇,环岛路上的小神龛,还是在出其不意地提醒着人们,关乎这小岛的佛道之盛。
  鼓浪屿上,佛教、道教、新教、天主教等各居其所,人们各信其神,毫不冲突。兴贤宫对面即是复兴堂,敬奉观音的人参与保生大帝的绕境,乞龟请愿的人聆听圣诗的吟唱,小岛包容了差异,供养着多元,他们说“信什么没关系,最好能有个信仰。”

“上帝在我们身边呢”


  周天早上九点的协和礼拜堂,略显清幽。这个线条简洁明朗、古意犹存的建筑还未被婚纱摄影的新人们占据,倒让人不大习惯。堂内礼拜人数寥寥,不算太大的教堂显得空旷。一位小朋友坐在我的前头,低头翻阅经书,跟着台上的传道士朗读经书。“平时在家也会跟着妈妈读经书、祷告”,这位还在上小学的小姑娘理所当然地说。“考试的时候我也会祷告一下,愿主能保佑我考好,考试时我也更有自信”,一脸的认真,彷若时刻得到她的神的加持。“你一个人来么?”“妈妈去三一堂那边了。”


  岛上礼拜活动确实主要落在了三一堂、复兴堂,修复好的礼拜堂更多的是作为鼓浪屿历史风貌建筑的展示场所,或者为私人举办宗教婚礼提供服务。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协和礼拜堂,总是落入游客的镜头中,成为一对对新人的婚纱摄影背景。当人们醉心于它的华丽与异域风情时,并不知道,这是鼓浪屿上的第一座教堂,被称为“番仔礼拜堂”,最早专供外国人使用,中国人不被轻易允许进入。这种建筑功能被多元化,或者说是被异化的情况,不止发生在礼拜堂上,如讲道堂现在成了民宿,而安献堂成了度假养生会所。但即便岛上的教堂减少了,信仰却未中断,“上帝在我们身边呢”,小姑娘仰起头认真地说。
  我们到访的时候,三一堂正在维修中,于是周日的礼拜活动落在了鼓浪屿音乐厅,诺大的音乐厅里坐满了人。在音乐厅举办宗教活动,除了场地大小合适外,似乎也是种历史的回溯。尤其在圣诗唱响之时,这种想法愈加强烈。鼓浪屿人引以为豪的西洋音乐,最早是以宗教音乐为启蒙的,今日依旧延续。钢琴伴奏下,信徒在传道士和唱诗班的领唱下徐徐唱和,歌声肃穆,通过音乐厅专业设计的建筑空间传入耳中时,闽南语演唱的圣诗甚至让人敬畏。听觉冲击有力、直接,柔化着宗教的神秘与神圣。昔日在闽南布道的传教士也是费尽心思学习闽南话,创作押韵的闽南圣诗以求宗教的有效传播。
  来自安徽、龙海等地的新岛民,也参与了岛上丰富的基督信仰生活,他们甚至有专门的团契,组成了唱詩班,信教的安徽孩童用闽南话熟练地唱着诗歌。在鼓浪屿人逐步搬离、信徒新老不继的情况下,新岛民确实逐渐成为鼓浪屿基督信仰的后继主力。
  “唱得好才能进我们歌颂团”,张若慈是三一堂唱诗班的成员,提及歌颂团,她一脸自豪 ,热心地为我们放起了去年圣诞节联合赞美会的录像,“进唱诗班,要经过一定的音乐测试,五线谱看不懂没关系,进来后有人教,你也要自己跟上。”三一堂本身就以注重圣乐事奉著称,有五个团契、歌颂团和青年诗班等。进入唱诗班,尤其进入“高水平”的歌颂团,对于信徒而言是种荣耀。哪位成员擅长哪个乐器,哪位成员唱得好,张若慈了如指掌,“许斐平、殷承宗这些音乐大师就是从鼓浪屿的教会中走出去的”。近百年来,音乐成了这座小岛的一个重要元素,有条件的鼓浪屿家庭的孩子总会“玩”上几种乐器,张若慈闲暇时也会上拉拉小提琴。
  张若慈掏出手机,熟练地点开唱诗班的微信群,上面贴满各种活动通知。参与唱诗班的活动,成了享受老年生活的一大乐趣。

“佛祖教人好,教人有修养”


  踏上日光岩寺,刚好赶上了五六年举办一次的万佛法会。厦门各大寺庙请来的师傅在大雄殿里诵课万佛法号,殿外一层层围着当地信徒。银发老人不少,一跪一起,毫不含糊。寻常一年内日光岩寺总会举办几次千佛法会,而这万佛的降临毕竟难得,人们总愿意以最简单最直接的诵经方式,表示欣喜与祈愿。法会从腊月初一开始,持续十天,为了筹备这个法事,日光岩寺里聚集不少本地义工。人们提前了半个月布置寺庙,摆放盆栽、干货,糖果粘成塔状祭品,天天现煮、现换供桌上的十二碗贡斋,忙碌地不愿闲扯一句话。
  日光岩寺是鼓浪屿的第一座佛寺,占据了小岛的制高点日光岩,既作为胜景落入文人墨客的诗句中,也曾吸引了如弘一法师、圆瑛、太虚等近代佛教大师亲临。寺里不时举办像万佛法会这样的重大法事。


  “这是观音,这是弥勒,蜡烛这边点,香插在这儿……”叶大姐在布置会场的时候,不忘回头对着手足无措的游客说道。“与人和善总是好的,”她说,“佛祖教人好,教人有修养,有个信仰是相当好的。” 随着日光岩成为旅游攻略中必不可少的一景,日光岩寺也迎来了更多的外地信徒。悠扬的诵经声与利落的木鱼声引得过往的游客驻足观望,常有游客随喜持香敬拜。旅途中偶遇当地信俗生活,总是多了味惊喜与深切。

“保生大帝是抽烟的”


  相较于日光岩寺的游客不绝,隐藏在居民区内厝澳中的种德宫,游客罕至,却多了一味市井与人情。
  这种多情,首先是神明。跳脱对保生大帝“乞平安求健康”的刻板印象,“什么都可以拜”,来拜拜的阿姨不停地强调。她持香走动于列坐着的保生大帝、注生娘娘和福德正神前,口中念念有词——“工作顺利,工作顺利”。特别的是,人们会在上香之后,又点上一支烟,立于神像前秉烟祈愿。“保生大帝是抽烟的”,抽烟的保生大帝瞬间亲切了,“仙气”之外,还有一缕“世俗气”。人性化的保生大帝,其实并未影响人们对他的敬重与信赖,熏黑了的屋梁,墙上贴着的密密麻麻的种德宫大小活动安排,佛像前不曾中断的香与烟,是鼓浪屿人与这位“邻里”的亲密见证。
  “过来喝茶”,如果你在种德宫门口多探两眼,总有人热情地招呼道。宫庙里的茶桌、茶水、茶配,乃至成堆的报纸,承载了这样的盛情,闲暇落座的当地人,休息泡茶侃大山,种德宫成为乡里舒适的公共空间,一如闽南的众多庙宇。“道教和佛教的拜法、跪法不同,你应该这样……”午饭时间在种德宫遇上了一位鼓浪屿当地青年,光头、留着一小撮长发,脖子上、手上戴满了佛珠,嘴上念叨着“我要回家煮饭”时,却又立马烧开了热水,讲起了佛道。“说多了你也不理解,重要的是,人要心善”,他说。即便我在闽南生活多年,拜了不少神,关于佛道拜法的差异,持香姿势,跪拜方式,还是比不上他的讲究。这种讲究在当地是常见的,总有人会提醒“神明是不能拍照的”,“左脚跪祖先,右脚跪神明”。人在宫庙空间里,在面临神明一切时,规矩总是严苛了不少,这种“讨好”内化为信徒本身的自律与修养。
其他文献
对钟国强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戴着棒球帽,一身运动装束,总是笑呵呵的乐天派。他喜欢亲近自然,也喜欢到一些民风淳朴的村落溜达,所以村跑让他有机会去到很多漂亮的古村落。为了更接近乡村气息,他和一群好友还在参加尤溪桂峰村跑时选择不住酒店而提前去村里扎营了。钟国强可以称为户外自然生活的发烧友,这和他小时候当过童子军的经历有关。那时的童军训练营,需要自己用竹子绑绳结搭帐篷、建厨房、桌椅,还要学习急救,这让他对自
期刊
明月村距离成都90公里,属于蒲江县甘溪镇,对于“爱玩”的成都人来讲这个距离是适中的,周末“川A大军”驱车出动,可以小住,可以当天来回。明月村确实拥有让人着迷的景致,柏油路干净平坦,两旁竹林掩映,屋舍俨然,院落里常有三五闲散鸡鸭,夜间蛙声一片,清晨鸟鸣清灵,足以满足人们对乡村的浪漫想象。  2014年,这个村子借由一口“活着的邛窑”——明月窑,从这片天府之国里的寻常村落蜕变为“明月国际陶艺村”。明月
期刊
2018 在村卷公社里,享受品質?活
期刊
鼓浪屿现在的品牌和对外的刻板印象实际上也是被商业和产业绑架了,大家来这很多并不是想去看看非遗,看世界级的文化遗产,有但是不多,说明市场有待于教育和培养。目前唱片博物馆作为一个单体项目来讲,吃相不能太难看,我们要提供有品质的东西,保证品质,兼顾对游客的引导,包括对市民岛民。我们在做的公共文化服务,比方我们现在做唱片分享、唱片沙龙,这个是鼓浪屿的社区传统,是五六十年代老鼓浪屿特别有意思的娱乐方式。  
期刊
初识种籽设计,是因为那本《台湾好野菜》。清新的插画和温馨的文笔,描绘了台湾那些在不同节气出现的野菜,并贴心地附上料理手法,让人不免会想:能在不同季节,吃上正当季食物的生活,看起来挺美。作为一个专注节气、时令食材研究与开发的工作室,种籽设计以一种“抒情化、论述化以及风土特产化”的设计风格,将饮食与节气生活有趣地结合,让传统的节气食饮更容易被当代都市人所理解、吸收与认可。用他们自己的理解,就是“用现在
期刊
无论是赵雷的《成都》,还是低苦艾的《兰州兰州》,凭一把吉他轻轻弹奏、哼唱一座城的故事似乎总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民谣总能令人联想起曾经流浪、生活过的他乡与故乡。但也并非所有的城市或地方都契合民谣的这种气质:其白描式的歌词,轻缓的曲调,向听者娓娓道来那些寻常生活中的点滴感动,更适合那些看似平凡如水,实则隽永绵长,有余味的城市或地方。而福建兼具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的清新气质,若以民谣的形式来展现,想来最合
期刊
岛上院落的一角,几栋不高的民房大约住满了人,院子里晾晒满满的衣物,生活庸常,但也生发出枝桠,铁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盆栽,这是日常中的岛屿情调。  傍晚时分,或是清晨,许多岛民都会选择错开游客高峰期,出门散散步,在海边坐一坐发发呆。一海之隔是高楼耸立的厦门。  不知什么時候开始,岛上只要有路的地方,就会出现婚纱摄影团队,年轻的准夫妇们在东情西韵的建筑前留影,他们多数匆匆路过,很少更多停留。  小岛海拔
期刊
走多了乡村、山野,聊惯了乡建、民宿,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前往陌生的地方,探寻并采写一种他乡的生活。但有些时候,我们又不禁扪心自问:身处厦门十余年,《海峡旅游》足够了解闽南吗?如果由我们来做关于闽南的专题,它应该是什么样的?  毫无疑问,杂志团队这些年所积累的采访资源,完全足以从各个角度呈现一个多元的闽南。但与此同时,因为太过熟悉,我们也失去了远观时的游刃有余,一方面担心过于主观,另一方面又担心它流于
期刊
早餐店琳琅满目的菜品当然是最便利的选择,但对于爱吃、爱生活的人来说,即使是只吃几口的早餐,也要用心親手做才行。每天按时早起,心里惦记着自己和家人的口味喜好,用日常的食材变着花样烹饪,那一盘盘简单或精致的早餐里,都是浓浓的真实关照。
期刊
在我外婆的那个年代,他们读的教会学校或女校,音乐本身就是必修课;至于家庭条件好的,几乎人人都会学一样不同的乐器。如今,我身边学音乐的朋友、同学差不多都到海外深造了,鼓浪屿的音乐传统确实出现了断层的情况,要想重新传承它,就必须有人留下来做点什么。  比起八卦楼这栋百年的建筑,风琴博物馆的历史尙属年轻。2004年旅居澳洲的胡友义先生准备在故乡鼓浪屿建一个风琴博物馆。与他之前建立的钢琴博物馆不同的是,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