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随之建筑特征也将各具特色.要想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建筑环境,就需要了解当地气候,最大限度的利用当地的资源,设计一个具有可持续发展性质的安全、舒适、节能的建筑体.因此,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气候条件影响因素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D727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48―01
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也愈来愈高.尽管我们身边充斥着人工的环境,比如采暖、制冷、除湿或者加湿、采光以及通风等通过人工技术手段改造的居住环境,然而这样的人造环境并谈不上真正的舒服,当然也不能满足人们的舒适度要求.因此,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该地区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与建筑有关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其影响
1.1 日照的适宜度
日照是考虑住居气候条件的首要因素.太阳辐射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热条件的保障和自然采光的前提.因而适宜的日照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条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分为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在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高,阳光通过的大气层厚度较薄,太阳直射辐射照度大.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低,阳光通过的大气层厚度较厚,太阳直射辐射照度小.然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对建筑物的温度有着重大影响,也能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同时,它又决定了建筑群的密度、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开口的朝向以及建筑的荫蔽和遮阳处理措施等等.
1.2 气温
气温有年变化和日变化.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离海越远,年较差也越大.陆地和水面的气温差异较大.同一纬度下,陆地表面与海面相比,夏季热些,冬季较冷,陆地上的平均气温夏季时比海面上的高,冬季则较低.由于地层的蓄热作用,温度波在向地层传播时,会有温度波的衰减,因而可以利用这一特征找到恒温层,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减少其他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1.3 湿度
一天之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的变化.相对湿度主要有气温的日变化引起的,主要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音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陆低于海面、夏季高于冬季、晴天低于阴天.我国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相对湿度一年之中以夏季为最大,秋季最小.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性能要求.
1.4 通风
风分可分为大气环流和地方风两大类.我国夏季多为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和东北风.风能够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在山区和海滨地区,房屋多面向海风和山谷风.城市街道走向则为避免风口的形成,最好与当地盛行风向之间有个夹角.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因此,现代住宅建筑多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通过城市开敞空间的形态设计以及组合体系设计,形成不同的开敞梯度,产生相应的温度差异,形成局部微风来改善通风环境[1].
2、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
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势的高低、离海的远近、地势形式的不同,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根据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成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进行气候区划,把不同尺度的气候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次级气候区.而建筑气候区划反映的是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各个气象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建筑的直接作用[2].
3、我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3].也即是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地域性特征来进行建筑设计.以下是一些地域建筑特征的概况.
3.1 北方地区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建筑多为厚墙,平顶,窗户小而厚,可以抵御冬季寒风;在屋顶积存降雪保持屋内温暖.农村地区室内多设有炕,不仅为寒冷的冬天增加了许多温暖,而且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来自其他取暖设备的能源消耗.
3.2 南方地区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西南地区有众多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丘陵湖泊等等,几乎包揽了我国自然地理的大多典型特征.尤其是云南,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寒、温、热三带并存,建筑的差异便尤为显著.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从民居建筑来看,高山民族多居平顶土墙房,窗小,四处不透风,建筑为竹楼.这是由于高原气候严寒干燥,雨水少所致,建筑需防寒.而热带雨林中的民族,则多以竹篾编墙,使之四面透风以消酷热,并且房顶多为锐角,以适应雨季的倾盆大雨.
4、小结
“一切建筑都是地区的建筑”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主从与所属关系,为区域性建筑(所有建筑的场所)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与基础[4].可见,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联系,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也是建筑师们所考虑因素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的有利優势,合理选材、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宜人活动和生活的舒适、安全、节能的环境,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董禹.基于被动设计理念的城市微气候设计策略[C]//董禹.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哈尔滨:2012:1-4
[2] 付祥钊,张慧玲,黄光德.关于中国建筑节能气候分区的探讨[J].暖通空调,2008,38(2):44-47.
[3] 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246.
[4] 刘谞,杨钊.变异的地域建筑[J].建筑学报,2004,1:64-65.
作者简介
[1]刘晓娟(1991.12-),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2]刘凯(1993.4-),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关键词]气候条件影响因素建筑特征
中图分类号:TD727 文献标识码:TD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8―0448―01
随着当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其居住环境的舒适性要求也愈来愈高.尽管我们身边充斥着人工的环境,比如采暖、制冷、除湿或者加湿、采光以及通风等通过人工技术手段改造的居住环境,然而这样的人造环境并谈不上真正的舒服,当然也不能满足人们的舒适度要求.因此,了解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该地区资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1、与建筑有关的主要气候条件及其影响
1.1 日照的适宜度
日照是考虑住居气候条件的首要因素.太阳辐射是自然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也是建筑外部热条件的保障和自然采光的前提.因而适宜的日照是生产和生活的必需条件.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分为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在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高,阳光通过的大气层厚度较薄,太阳直射辐射照度大.在高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低,阳光通过的大气层厚度较厚,太阳直射辐射照度小.然而太阳辐射的强弱对建筑物的温度有着重大影响,也能改善居室微小气候.同时,它又决定了建筑群的密度、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开口的朝向以及建筑的荫蔽和遮阳处理措施等等.
1.2 气温
气温有年变化和日变化.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沿海比内陆日较差小;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大尺度的高原山地地区,则海拔越高,日较差越大.纬度越高,年较差越大;离海越远,年较差也越大.陆地和水面的气温差异较大.同一纬度下,陆地表面与海面相比,夏季热些,冬季较冷,陆地上的平均气温夏季时比海面上的高,冬季则较低.由于地层的蓄热作用,温度波在向地层传播时,会有温度波的衰减,因而可以利用这一特征找到恒温层,充分利用地热资源,减少其他能源的消耗,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1.3 湿度
一天之中绝对湿度比较稳定,相对湿度有较大的变化.相对湿度主要有气温的日变化引起的,主要受地面性质、水陆分布、季节寒暑、天气阴晴等音速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大陆低于海面、夏季高于冬季、晴天低于阴天.我国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大部分地区的相对湿度一年之中以夏季为最大,秋季最小.相对湿度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有着不同性能要求.
1.4 通风
风分可分为大气环流和地方风两大类.我国夏季多为南风和东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和东北风.风能够影响房屋朝向和街道走向.在山区和海滨地区,房屋多面向海风和山谷风.城市街道走向则为避免风口的形成,最好与当地盛行风向之间有个夹角.在一些炎热潮湿的地方,通风降温成为房屋居住的主要问题.因此,现代住宅建筑多讲究营造”穿堂风”,用来通风避暑.通过城市开敞空间的形态设计以及组合体系设计,形成不同的开敞梯度,产生相应的温度差异,形成局部微风来改善通风环境[1].
2、不同地域的气候条件
一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由于地势的高低、离海的远近、地势形式的不同,造成了错综复杂的地理环境.根据区域内气候特征和成因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按照一定的区划等级系统进行气候区划,把不同尺度的气候区进一步划分为若干次级气候区.而建筑气候区划反映的是建筑与气候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各个气象基本要素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对建筑的直接作用[2].
3、我国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
在建筑设计时要充分的考虑”当地环境”和”当地材料”等硬件性物质文化对建设设计的影响与要求[3].也即是充分考虑气候条件和地域性特征来进行建筑设计.以下是一些地域建筑特征的概况.
3.1 北方地区
我国北方地区气候冬季严寒干燥,建筑多为厚墙,平顶,窗户小而厚,可以抵御冬季寒风;在屋顶积存降雪保持屋内温暖.农村地区室内多设有炕,不仅为寒冷的冬天增加了许多温暖,而且也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同时也减少了来自其他取暖设备的能源消耗.
3.2 南方地区
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潮湿炎热,西南地区有众多的高山河流森林草地丘陵湖泊等等,几乎包揽了我国自然地理的大多典型特征.尤其是云南,地貌西北高、东南低,寒、温、热三带并存,建筑的差异便尤为显著.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从民居建筑来看,高山民族多居平顶土墙房,窗小,四处不透风,建筑为竹楼.这是由于高原气候严寒干燥,雨水少所致,建筑需防寒.而热带雨林中的民族,则多以竹篾编墙,使之四面透风以消酷热,并且房顶多为锐角,以适应雨季的倾盆大雨.
4、小结
“一切建筑都是地区的建筑”这句话准确地阐述了建筑与环境、空间、场所之间的主从与所属关系,为区域性建筑(所有建筑的场所)的创作,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与基础[4].可见,不同地域的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联系,不同地域的气候特征也是建筑师们所考虑因素的重中之重.充分利用地理气候的有利優势,合理选材、因地制宜,创造出适宜人活动和生活的舒适、安全、节能的环境,将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董禹.基于被动设计理念的城市微气候设计策略[C]//董禹.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哈尔滨:2012:1-4
[2] 付祥钊,张慧玲,黄光德.关于中国建筑节能气候分区的探讨[J].暖通空调,2008,38(2):44-47.
[3] 方树波.浅议建筑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4:246.
[4] 刘谞,杨钊.变异的地域建筑[J].建筑学报,2004,1:64-65.
作者简介
[1]刘晓娟(1991.12-),女,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1级本科生,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2]刘凯(1993.4-),男,河南周口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2010级本科生,土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土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