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当前,老师们普遍反映教材内容多、信息量大、课时紧张,高考方案出台后,许多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采取“求稳”的对策,对知识进行扩充加深,导致教学容量与课时的矛盾进一步突出。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稳步推进新课程必须着眼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从教学内部看,要缓解上述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以下围绕两个方面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一、重视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课程的稳定推进要求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某一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把握整体模块的内容,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此,笔者有如下主张:
1、重视学习目标设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个落差,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议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学业成绩的评价。如: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在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区别范畴的能力及辩证思维的能力。
2、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重组。选择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必须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按照大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幣的作用;以金钱、纸币帐面结算为例,归纳货币的基本职能,教材线索清晰,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3、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4、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注意将教科书与其它的各种课程资料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和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等。
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寻求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实现形式
从新课程本身以及教师的课程教学实践来看,老师们普遍提出两个困惑:一是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二是在“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下,过多的探究活动是否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两个困惑实质上就是如何在稳步推进新课程中提高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实践中的智慧和创新。
笔者认为,重视双基教学与强调“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一致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主张的三维目标并没有削弱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它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学习活动的本质和宗旨。而要实现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有机、和谐的统一,必须处理好几对矛盾。
⑴教学设计与课堂施教的矛盾。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时,最好对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师生共鸣。
⑵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科有些知识还得靠老师亲自讲,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一些层面知识更适合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去体验和感悟。
⑶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政治课应该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课,老师做适当归纳、总结。活动“走过场”,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是不可取的。
⑷知识的“生成性”和“传授性”矛盾。要重视知识的生成性,突出“过程与方法”。知识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学生在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特别强调“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念,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⑸“价值中立”或“判断中立”与“结论预设”的矛盾。多年来强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重视“知识建构”,更重视“价值引导”。正因为这样,新课标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和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立足于常态教学,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群众路线,就一定能把新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并取得扎实的进展。
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稳步推进新课程必须着眼于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从教学内部看,要缓解上述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改善课堂教学状态,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以下围绕两个方面谈谈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策略和方法的选择:
一、重视教材研究和教学设计,准确把握教材特别是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课程的稳定推进要求重视教学设计,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优秀的教师总是要对内容进行大单元的相对完整的设计,实现内容的纵向贯通和横向联系,新课程的模块内容不是线性的单一线索,而是立体网状的综合体。因此,在某一模块的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必须要把握整体模块的内容,对其进行整体的设计,这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对此,笔者有如下主张:
1、重视学习目标设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存在一个落差,教学设计中要把课程标准、内容目标、提议与建议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课堂教学目标,以此来指导教师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及学业成绩的评价。如:理解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结合实例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理解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等,在一系列的观察、举例、比较和讨论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区别范畴的能力及辩证思维的能力。
2、重视对课本教学内容的重组。选择性是新课程的重要特征,我们认为必须依据新的标准确定教材的重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充分调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按照大单位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如:“神奇的货币”这一课中,课程的内容目标要求是: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基本职能,解释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课标的提示与建议是:对商品交换中没有货币会发生的困难进行分析,说明货幣的作用;以金钱、纸币帐面结算为例,归纳货币的基本职能,教材线索清晰,重点、难点一目了然。
3、重视“以问题为引导、体验为中心”的情境设计。情境设计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社会。
4、重视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注意将教科书与其它的各种课程资料合理整合,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支撑起学生和学习活动,如网络信息、图片、录音、录像等。
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寻求新课程理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的微观实现形式
从新课程本身以及教师的课程教学实践来看,老师们普遍提出两个困惑:一是强调“从生活逻辑到知识逻辑”,“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二是在“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要求下,过多的探究活动是否会影响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两个困惑实质上就是如何在稳步推进新课程中提高的质量和效率的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困惑,需要实践中的智慧和创新。
笔者认为,重视双基教学与强调“互动开放、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质上是一致的。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政治主张的三维目标并没有削弱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它更准确全面地反映学习活动的本质和宗旨。而要实现学习过程中三维目标有机、和谐的统一,必须处理好几对矛盾。
⑴教学设计与课堂施教的矛盾。教学设计只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重要的是分析学生。设计时,最好对一个主题多层次、多角度挖掘其知识性含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能引起师生共鸣。
⑵研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的矛盾,政治学科有些知识还得靠老师亲自讲,关键的深化和点拨、总结还得老师做,一些层面知识更适合学生在自我探究中去体验和感悟。
⑶探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的矛盾,政治课应该是学生“深度参与”的课,老师做适当归纳、总结。活动“走过场”,刻意地、单纯地追求活动的次数和参与的人数,为活动而活动,是不可取的。
⑷知识的“生成性”和“传授性”矛盾。要重视知识的生成性,突出“过程与方法”。知识教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论,而是师生、学生在互动中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新课程特别强调“在范例分析中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识别观念,在比较鉴别中确认观点”。
⑸“价值中立”或“判断中立”与“结论预设”的矛盾。多年来强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仅重视“知识建构”,更重视“价值引导”。正因为这样,新课标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和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表明,只要我们敢于正视问题,立足于常态教学,注重教学反思,坚持实践创新和群众路线,就一定能把新课程的实施推向深入并取得扎实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