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适应”原指“修正系统的特性以适应动态环境”,广泛来说,是一种自我评估、检测、调整、成长的能力。
这个名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对咱来说,是一剂良药,也是一剂补药,能够从内而外地修复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事。哪怕是“经久不治的职场问题、捉襟见肘的经济危机、缺乏弹性的思维固化、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都有药可医、不在话下。
第一部分:调查——难适应什么?
大力:这个时代,今天这个朋友开店了、明天那个亲戚上市了……感觉自己最难适应的是焦虑。
笑笑:从深圳回到三线,啥都不适应,后悔。
风来风去:公司又走了一批40岁的员工,“能力没有与年龄俱增”是很难适应的……
朵拉:孩子去北京工作后,一会儿说要出国,一会儿说同学家长给买房了,对我们三线小市民来说情何以堪、如何适应?
第二部分:个案——自适应的生活
做“自适应妈妈”
(孙启红 37岁 公务员)
我读高中时才接触网吧。然而,我儿子从小就知道使用百度的问吧,付费咨询在线答疑。上高中后的暑假要做社会调查,汇总PPT,还要双语报告。当我以为他会一字一句地校对英语演讲稿时,他竟使用“Turnitin”软件进行核对,准确率比我预期高多了!
学校常有师范大学的教授来进行教学实验。这两年,从他嘴里冒出“STEM、AR、VR、AI+”等新名词让我云里雾里、倍感挫败。
儿子常说我:“‘互联网+’的家长已经out了,现在我需要‘自适应+’的妈妈。”
年初,儿子要彻底淘汰巩固遗漏知识点的“错题本”。他打开平板电脑点击在线辅导平台:“输入错题时,系统会自动分析遗漏点、没掌握的知识点,然后不断生成新的题目来训练,直到完全掌握。”
果真,在输入自己所学习的年级和进度之后,这个平台给儿子提供练习题,随着答题过程不断进行变化。
儿子说:“账号是我同学的,你也给我充值买一个吧?”
我看了一下价格,并不便宜。我悄悄跟借账号给儿子的同学家长沟通,他坦诚地說:“软件有带虚拟激励性的闯关游戏,孩子乐此不疲,错误也得到纠正。但是,若有一天不买了,我不知道孩子还会不会自己来总结和归纳……”
我家去超市会路过一个“VR体验”的店铺,带上高科技眼镜后可以体验10分钟的游戏。
我体验后跟他交流说:“你能不能想象,将来课堂的老师全部换成机器人呢?你们考试的时候,机器人就伸手在空气里一滑,每个人面前就出现一张透明的试卷,你们不需要笔,随便点就可以考完了……AR的技术就是任性啊,哪里不会点哪里……”
儿子被逗得大笑。我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许多事实,而是训练头脑去思考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儿子问:“什么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呢?”
我说:“比如老师跟你们之间充满爱的互动、同学之间关系如何相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学习……”
他提到购买软件的事情时,我说:“你幸运地生活在大城市,进入很好的学校。中国有多少孩子根本接触不到电脑,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比你弱。我觉得你这个阶段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儿子有点不开心。姥姥凑过来说:“哪个电脑能教做人?做人一定要人来教!”看到儿子闷闷不乐,她请教:“啥是自适应时代啊?”
儿子讲一大通专业名词,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我们提供‘自我学习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老师说,我们这代孩子的学习不再是静态的规则与事实,而是一个个性化的定制系统。”
姥姥听不懂,经过我解释后,她幽默地说:“你妈小时候,我在小县城夜市里摆了一个包子摊。我每天都在收摊后记账。菜包卖了几个、肉包卖了几个、粉丝包卖了几个……我第二天就会根据前一天的收入来调整包子的花样。每个季节,买包子的人口味和需求都不一样,因为我一直在总结和调整,所以我的包子卖的最好!你说,我的方法是不是‘自适应’呢?”
小学都没毕业的姥姥把问题讲得这么透彻,儿子大吃一惊!
姥姥说:“你妈读书那会儿,我们没钱请家教,就把错题攒起来狠劲儿练习,在搞懂之后把错题一道道删除。你妈还给自己做老师,变着花样出题目,这不就是分析和处理数据吗?你们老师教你们的那些名词,说白了,不就是新闻联播里天天讲的内容吗?咱要‘总结创新’,啥事儿都能搞得好!”
……
看到我们的态度,儿子只能继续用“错题本”等笨方法复习。事实证明使用“土方法”的孩子成绩不比收费软件的孩子差。
这件事情促使我思考——给“00后”的一代做家长,孩子借助网络与科技,在技能见识方面很容易“秒杀家长”,哪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赖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呢?
我觉得是咱要不断自我提高,向孩子展示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其实,很多名词听起来玄乎,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咱与时俱进,就能做所谓的“自适应妈妈”。
点评:人工智能不能改变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能越俎代庖地取代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任何高科技的学习软件都是“一对翅膀”,是如虎添翼还是如苍蝇乱飞,关键还在于孩子能否在刻苦努力中慢慢萌生向善求真的德行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适应他人光芒万丈,自己才能柳暗花明
(刘薇 40岁 文化馆员工)
老王是我面对面的同事,有才华,写得一手好字。可惜,满脸麻子形象差,个头只有一米五,后大龄嫁给一个工人。厂子不景气,老王一怀孕就遭遇老公下岗。
老王想找点私活贴补家用,无奈容貌不过关,“婚礼主持、吹拉弹唱”等机会都轮不到她。她只能熬夜爬格子赚点稿费,春节卖对联,双休日去培训机构教书法。 老王坐月子时,我们几个女同事相约探望。看到局促狭窄的房子和长吁短叹的婆婆,我们感叹说:“好端端的才女,怎么活得如此辛苦?”
打那后,老王的形象成为我们心中的“Loser”。
休产假时,老王做起微商,我们都照顾她生意,把她拉入各种微信亲友群。她腼腆又清高,拉不下面议价和跟进。看到同行晒收入,她愤愤不平地说:“商品好,就不用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喋喋不休。”听到这类酸腐的蠢话,我们也懒得理她。在我们的小县城,“孔乙己”般酸腐的文人随处可见。见别人成功,就守着一肚子酸水百爪挠心、讥讽嘲弄。
老王的改变是从收听网上的付费理财课开始。我们嘲笑她网上有免费的课程、买本书更便宜,何苦“乱花钱”?
老王说:“就当买双鞋子吧!总要适应这个时代‘打赏知识’的潮流。”
随着付费学习,我们发现她变了:她过去爱讥诮别人,现在却变得圆润,发自内心欣赏人家的过人之处;她过去对经商的文人摆出一副清高冷傲的架势,现在却能正视他人的光芒,甚至谦虚求教;她过去跟婆婆疙疙瘩瘩、对丈夫一肚子怨气,现在却没空计较、专心奔着目标努力……眼界思路都变了,整个人自信起来,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雀斑消褪不少,面孔像打玻尿酸弹性十足。
从前年起,老王开一个公众号,发表她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还将自己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心得体会发出来。公众号受到本县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家长的追捧,每篇文章都有几十条的回复。公众号逐渐发展为“微店”,卖起文房四宝。他老公学会装裱手艺,开一个实体店,生意源源不断。
今年暑假,我跟同事们被邀请到老王新买的大房子时,感慨说:“过去咱还以为命运对你不好,现在看来,你才是赢家啊!”
老王说:“过去我嫉贤妒能、愤世嫉俗,都是因为眼光太拙、圈子太窄。现在我逐渐适应时代的节奏——成功的秘诀是不断试错,扬长避短,规避弊端!”
我们听得一愣一愣,感觉比领导讲话还符合“主旋律”。短短几年功夫,老王就活成一名成功的“自适应的励志姐”,她的经历多少改变着我们周围的氛围。
过去我们文化单位里文人相轻、彼此暗地说风凉话,其实都没啥大出息。如今,大家更多时间去网上的同行圈里折腾去,就发现海阔天空高人甚多。过去,大家动不动都抱怨命运将我们围困在连个肯德基都没有的小县城。现在,网络让我们不再是一亩三分地,而是让思想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想活成谁就能活成谁!
唯有正视并欣赏彼此的光芒与天赋,发自内心地点赞捧场,才能风生水起,各个都成为行业翘楚。
点评: 哈佛教授穆来纳森说:“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心态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无视管外的大千世界。”也就是说,要逃出井底之蛙窝里斗的局限,必须通过谦卑学习、分享共赢、欣赏他人等方式!
固化是弱者的借口,适应是强者的出路
(孙志摩 35岁 海淘店店主)
2006年,我揣着父母变卖老家房产的钱到加拿大读研。父母做小生意,勤勉一辈子,觉得独生女儿读些洋书准没错。送我走时,他们满脸骄傲,街坊邻里以我为榜样给小朋友们励志。
加拿大读书的日子很辛苦,我一下课就奔餐厅打工,因肤色还受歧视。我毕业后在加拿大找工作困难,回国成为“上漂”却屡屡碰壁。一次,部门经理拿着我的设计图对全部门的人说:“这就是留学海外的水平?看来,某某大学信价比不高嘛!”我外表淡漠地继续改图、交图、打样,内心在舔着伤口——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阶级天花板”、“外地人的宿命”?
2016年初,我决定回到男友身边谈婚论嫁。他是我高中同学,“北漂”几年后选择回老家发展,我们在同学会上恢复联系。
“三十多岁的年龄未嫁、留学海外却灰溜溜回乡、打拼上海却没有买房”,我的这些指标在小地方的人看来简直是一个笑话。更要命的是,家乡被国家划分为重点扶持的新开发区。土著的居民们倍感光荣,把北上广和纽约伦敦都不放在眼里。
昔日的街坊邻里看到我父母,不断唏嘘说:“卖掉那两套房子,太可惜了!要是放到现在,不得了……”
一夕之间,男友父母对我的态度转变。他们曾稀罕我是个留过洋的知识女性,如今却认为他家有三套大房子、我家只有一套,有点“门不当户不对”。好事的亲戚还搬出“阶级固化” 理论给男友洗脑,说什么从底层逆袭到中产、从中产逆袭到上层的路径被房价搞得越来越窄……
这段时间,我又自我质疑——怀揣梦想走到世界的尽头又如何?还不是被生活打回原形,重新要踏上嫁人生娃、面对未来公婆的傲慢?
好在,我的男友是个实干派,他认为“固化是弱者的借口,适应才是强者的出路”。他支持我在县城最热闹的路段开了一家海淘店,售卖加拿大的各种商品。城里涌来许多外来移民和外国人,把我店铺的生意带火。
当我做出业绩的时候,包括我未来公婆在内的“吃瓜群众们”又异口同声地说:“留过洋就是不一样啊,人家能跟老外做生意呢!”
年轻时,我特别瞧不起小地方人的“势利与善变”,痛恨他们墙头草一样的没有定见。但是,漂泊的十年重塑了我的骨血,扩充了我的心态——我发现人生,选择大城市或者回到老家、创业或不创业、安稳和不安稳,都会有所遗憾有所获得。家乡人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换一个角度,用善意去接纳、用智慧去过滤,还是能过好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度蜜月的时候,昔日的同学好几个在闹离婚,她们羡慕地说:“在二十四五歲时,被世俗赶进一段不知所措的婚姻里去,到头来还是羡慕别人……”
我感悟到那些年的漂泊与失败,貌似花冤枉的钱和时间,却让我能充满自信、力量、妥帖地经营自己的婚姻,为每一个决定买单!当女同学哀叹 “岁月将女人的资本固化并且不断带向贬值”时,我却说:“什么命运模子、阶级固化、女人的价值会随时光贬值,这都是谎言;适者生存、不断进步的女人,才能笑到最后!”
点评:“阶级固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怀揣能力的人从来不囿于出身与阶层。她们不追过去、不畏将来,善于自我调适、拥有正向的世界观,充满蓄势的弹性与力量。
第三部分 鸡汤——自适应箴言
别让时代不同,成为你失败的借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你跟头等舱的距离,不是钱,是阅读、眼界与自适应能力。
生活是用一种疲惫代替另一种的过程,适应则是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3F自适应——Focus(目标明确)\Feedback(及时反馈)\fix(不断修正)
第四部分 结语——自适应,不焦虑
生活在当今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万物都在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姐妹们感到学习能力退化、拥有资源贬值、亲密关系褪色、亲子沟通艰难。我们内心生出“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哀,焦虑感如影相随。
心理学家认为 “有目标地去适应、有系统地去思考、有深入地去学习、有激情地去革新”才是对抗焦虑与沮丧的良药。在这过程中,你可以学到强者身上的格局、谋略、智慧与勤奋,不知不觉中驱逐掉弱者般的疲惫与无聊。当你可以“以自变应万变”的时候,就会进入柳暗花明、海阔天空的境界,享受那种“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事半功倍。
这个名词“飞入寻常百姓家”。对咱来说,是一剂良药,也是一剂补药,能够从内而外地修复人生的各种不如意事。哪怕是“经久不治的职场问题、捉襟见肘的经济危机、缺乏弹性的思维固化、剑拔弩张的亲子关系”,都有药可医、不在话下。
第一部分:调查——难适应什么?
大力:这个时代,今天这个朋友开店了、明天那个亲戚上市了……感觉自己最难适应的是焦虑。
笑笑:从深圳回到三线,啥都不适应,后悔。
风来风去:公司又走了一批40岁的员工,“能力没有与年龄俱增”是很难适应的……
朵拉:孩子去北京工作后,一会儿说要出国,一会儿说同学家长给买房了,对我们三线小市民来说情何以堪、如何适应?
第二部分:个案——自适应的生活
做“自适应妈妈”
(孙启红 37岁 公务员)
我读高中时才接触网吧。然而,我儿子从小就知道使用百度的问吧,付费咨询在线答疑。上高中后的暑假要做社会调查,汇总PPT,还要双语报告。当我以为他会一字一句地校对英语演讲稿时,他竟使用“Turnitin”软件进行核对,准确率比我预期高多了!
学校常有师范大学的教授来进行教学实验。这两年,从他嘴里冒出“STEM、AR、VR、AI+”等新名词让我云里雾里、倍感挫败。
儿子常说我:“‘互联网+’的家长已经out了,现在我需要‘自适应+’的妈妈。”
年初,儿子要彻底淘汰巩固遗漏知识点的“错题本”。他打开平板电脑点击在线辅导平台:“输入错题时,系统会自动分析遗漏点、没掌握的知识点,然后不断生成新的题目来训练,直到完全掌握。”
果真,在输入自己所学习的年级和进度之后,这个平台给儿子提供练习题,随着答题过程不断进行变化。
儿子说:“账号是我同学的,你也给我充值买一个吧?”
我看了一下价格,并不便宜。我悄悄跟借账号给儿子的同学家长沟通,他坦诚地說:“软件有带虚拟激励性的闯关游戏,孩子乐此不疲,错误也得到纠正。但是,若有一天不买了,我不知道孩子还会不会自己来总结和归纳……”
我家去超市会路过一个“VR体验”的店铺,带上高科技眼镜后可以体验10分钟的游戏。
我体验后跟他交流说:“你能不能想象,将来课堂的老师全部换成机器人呢?你们考试的时候,机器人就伸手在空气里一滑,每个人面前就出现一张透明的试卷,你们不需要笔,随便点就可以考完了……AR的技术就是任性啊,哪里不会点哪里……”
儿子被逗得大笑。我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认为:‘教育的价值不是学习许多事实,而是训练头脑去思考一些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儿子问:“什么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呢?”
我说:“比如老师跟你们之间充满爱的互动、同学之间关系如何相处、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来学习……”
他提到购买软件的事情时,我说:“你幸运地生活在大城市,进入很好的学校。中国有多少孩子根本接触不到电脑,但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不比你弱。我觉得你这个阶段还是老老实实地做好基本功。”
儿子有点不开心。姥姥凑过来说:“哪个电脑能教做人?做人一定要人来教!”看到儿子闷闷不乐,她请教:“啥是自适应时代啊?”
儿子讲一大通专业名词,说:“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为我们提供‘自我学习和综合分析的能力’。老师说,我们这代孩子的学习不再是静态的规则与事实,而是一个个性化的定制系统。”
姥姥听不懂,经过我解释后,她幽默地说:“你妈小时候,我在小县城夜市里摆了一个包子摊。我每天都在收摊后记账。菜包卖了几个、肉包卖了几个、粉丝包卖了几个……我第二天就会根据前一天的收入来调整包子的花样。每个季节,买包子的人口味和需求都不一样,因为我一直在总结和调整,所以我的包子卖的最好!你说,我的方法是不是‘自适应’呢?”
小学都没毕业的姥姥把问题讲得这么透彻,儿子大吃一惊!
姥姥说:“你妈读书那会儿,我们没钱请家教,就把错题攒起来狠劲儿练习,在搞懂之后把错题一道道删除。你妈还给自己做老师,变着花样出题目,这不就是分析和处理数据吗?你们老师教你们的那些名词,说白了,不就是新闻联播里天天讲的内容吗?咱要‘总结创新’,啥事儿都能搞得好!”
……
看到我们的态度,儿子只能继续用“错题本”等笨方法复习。事实证明使用“土方法”的孩子成绩不比收费软件的孩子差。
这件事情促使我思考——给“00后”的一代做家长,孩子借助网络与科技,在技能见识方面很容易“秒杀家长”,哪有什么东西是我们赖以“以不变应万变”的呢?
我觉得是咱要不断自我提高,向孩子展示俯瞰问题的全景视角,将碎片化的知识整合起来。其实,很多名词听起来玄乎,万变不离其宗!只要咱与时俱进,就能做所谓的“自适应妈妈”。
点评:人工智能不能改变父母在子女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也不能越俎代庖地取代基本功的训练。我们要让孩子们懂得,任何高科技的学习软件都是“一对翅膀”,是如虎添翼还是如苍蝇乱飞,关键还在于孩子能否在刻苦努力中慢慢萌生向善求真的德行与独立思考的能力。
适应他人光芒万丈,自己才能柳暗花明
(刘薇 40岁 文化馆员工)
老王是我面对面的同事,有才华,写得一手好字。可惜,满脸麻子形象差,个头只有一米五,后大龄嫁给一个工人。厂子不景气,老王一怀孕就遭遇老公下岗。
老王想找点私活贴补家用,无奈容貌不过关,“婚礼主持、吹拉弹唱”等机会都轮不到她。她只能熬夜爬格子赚点稿费,春节卖对联,双休日去培训机构教书法。 老王坐月子时,我们几个女同事相约探望。看到局促狭窄的房子和长吁短叹的婆婆,我们感叹说:“好端端的才女,怎么活得如此辛苦?”
打那后,老王的形象成为我们心中的“Loser”。
休产假时,老王做起微商,我们都照顾她生意,把她拉入各种微信亲友群。她腼腆又清高,拉不下面议价和跟进。看到同行晒收入,她愤愤不平地说:“商品好,就不用跟在人家屁股后面喋喋不休。”听到这类酸腐的蠢话,我们也懒得理她。在我们的小县城,“孔乙己”般酸腐的文人随处可见。见别人成功,就守着一肚子酸水百爪挠心、讥讽嘲弄。
老王的改变是从收听网上的付费理财课开始。我们嘲笑她网上有免费的课程、买本书更便宜,何苦“乱花钱”?
老王说:“就当买双鞋子吧!总要适应这个时代‘打赏知识’的潮流。”
随着付费学习,我们发现她变了:她过去爱讥诮别人,现在却变得圆润,发自内心欣赏人家的过人之处;她过去对经商的文人摆出一副清高冷傲的架势,现在却能正视他人的光芒,甚至谦虚求教;她过去跟婆婆疙疙瘩瘩、对丈夫一肚子怨气,现在却没空计较、专心奔着目标努力……眼界思路都变了,整个人自信起来,我甚至觉得她脸上的雀斑消褪不少,面孔像打玻尿酸弹性十足。
从前年起,老王开一个公众号,发表她龙飞凤舞的书法作品,还将自己在培训机构上课的心得体会发出来。公众号受到本县许多书法爱好者和家长的追捧,每篇文章都有几十条的回复。公众号逐渐发展为“微店”,卖起文房四宝。他老公学会装裱手艺,开一个实体店,生意源源不断。
今年暑假,我跟同事们被邀请到老王新买的大房子时,感慨说:“过去咱还以为命运对你不好,现在看来,你才是赢家啊!”
老王说:“过去我嫉贤妒能、愤世嫉俗,都是因为眼光太拙、圈子太窄。现在我逐渐适应时代的节奏——成功的秘诀是不断试错,扬长避短,规避弊端!”
我们听得一愣一愣,感觉比领导讲话还符合“主旋律”。短短几年功夫,老王就活成一名成功的“自适应的励志姐”,她的经历多少改变着我们周围的氛围。
过去我们文化单位里文人相轻、彼此暗地说风凉话,其实都没啥大出息。如今,大家更多时间去网上的同行圈里折腾去,就发现海阔天空高人甚多。过去,大家动不动都抱怨命运将我们围困在连个肯德基都没有的小县城。现在,网络让我们不再是一亩三分地,而是让思想想走多远就能走多远,想活成谁就能活成谁!
唯有正视并欣赏彼此的光芒与天赋,发自内心地点赞捧场,才能风生水起,各个都成为行业翘楚。
点评: 哈佛教授穆来纳森说:“人们的视野会因稀缺心态变得狭窄,形成管窥之见,无视管外的大千世界。”也就是说,要逃出井底之蛙窝里斗的局限,必须通过谦卑学习、分享共赢、欣赏他人等方式!
固化是弱者的借口,适应是强者的出路
(孙志摩 35岁 海淘店店主)
2006年,我揣着父母变卖老家房产的钱到加拿大读研。父母做小生意,勤勉一辈子,觉得独生女儿读些洋书准没错。送我走时,他们满脸骄傲,街坊邻里以我为榜样给小朋友们励志。
加拿大读书的日子很辛苦,我一下课就奔餐厅打工,因肤色还受歧视。我毕业后在加拿大找工作困难,回国成为“上漂”却屡屡碰壁。一次,部门经理拿着我的设计图对全部门的人说:“这就是留学海外的水平?看来,某某大学信价比不高嘛!”我外表淡漠地继续改图、交图、打样,内心在舔着伤口——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阶级天花板”、“外地人的宿命”?
2016年初,我决定回到男友身边谈婚论嫁。他是我高中同学,“北漂”几年后选择回老家发展,我们在同学会上恢复联系。
“三十多岁的年龄未嫁、留学海外却灰溜溜回乡、打拼上海却没有买房”,我的这些指标在小地方的人看来简直是一个笑话。更要命的是,家乡被国家划分为重点扶持的新开发区。土著的居民们倍感光荣,把北上广和纽约伦敦都不放在眼里。
昔日的街坊邻里看到我父母,不断唏嘘说:“卖掉那两套房子,太可惜了!要是放到现在,不得了……”
一夕之间,男友父母对我的态度转变。他们曾稀罕我是个留过洋的知识女性,如今却认为他家有三套大房子、我家只有一套,有点“门不当户不对”。好事的亲戚还搬出“阶级固化” 理论给男友洗脑,说什么从底层逆袭到中产、从中产逆袭到上层的路径被房价搞得越来越窄……
这段时间,我又自我质疑——怀揣梦想走到世界的尽头又如何?还不是被生活打回原形,重新要踏上嫁人生娃、面对未来公婆的傲慢?
好在,我的男友是个实干派,他认为“固化是弱者的借口,适应才是强者的出路”。他支持我在县城最热闹的路段开了一家海淘店,售卖加拿大的各种商品。城里涌来许多外来移民和外国人,把我店铺的生意带火。
当我做出业绩的时候,包括我未来公婆在内的“吃瓜群众们”又异口同声地说:“留过洋就是不一样啊,人家能跟老外做生意呢!”
年轻时,我特别瞧不起小地方人的“势利与善变”,痛恨他们墙头草一样的没有定见。但是,漂泊的十年重塑了我的骨血,扩充了我的心态——我发现人生,选择大城市或者回到老家、创业或不创业、安稳和不安稳,都会有所遗憾有所获得。家乡人并不是那么面目可憎,换一个角度,用善意去接纳、用智慧去过滤,还是能过好自己的一方天地。
我度蜜月的时候,昔日的同学好几个在闹离婚,她们羡慕地说:“在二十四五歲时,被世俗赶进一段不知所措的婚姻里去,到头来还是羡慕别人……”
我感悟到那些年的漂泊与失败,貌似花冤枉的钱和时间,却让我能充满自信、力量、妥帖地经营自己的婚姻,为每一个决定买单!当女同学哀叹 “岁月将女人的资本固化并且不断带向贬值”时,我却说:“什么命运模子、阶级固化、女人的价值会随时光贬值,这都是谎言;适者生存、不断进步的女人,才能笑到最后!”
点评:“阶级固化”是一个伪命题。真正怀揣能力的人从来不囿于出身与阶层。她们不追过去、不畏将来,善于自我调适、拥有正向的世界观,充满蓄势的弹性与力量。
第三部分 鸡汤——自适应箴言
别让时代不同,成为你失败的借口!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让深刻的人更深刻,让浅薄的人更浅薄。
你跟头等舱的距离,不是钱,是阅读、眼界与自适应能力。
生活是用一种疲惫代替另一种的过程,适应则是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
3F自适应——Focus(目标明确)\Feedback(及时反馈)\fix(不断修正)
第四部分 结语——自适应,不焦虑
生活在当今时代,唯一不变的就是“万物都在变”。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少姐妹们感到学习能力退化、拥有资源贬值、亲密关系褪色、亲子沟通艰难。我们内心生出“载不动、许多愁”的悲哀,焦虑感如影相随。
心理学家认为 “有目标地去适应、有系统地去思考、有深入地去学习、有激情地去革新”才是对抗焦虑与沮丧的良药。在这过程中,你可以学到强者身上的格局、谋略、智慧与勤奋,不知不觉中驱逐掉弱者般的疲惫与无聊。当你可以“以自变应万变”的时候,就会进入柳暗花明、海阔天空的境界,享受那种“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的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