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探悉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c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已然发生嬗变,表现形式不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必须多层次、多纬度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并探求和创新切实可行的实现路径,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任务。
  [关键词]立德树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5-0207-04
  所谓新媒体时代,主要指的是以新技术为基础支撑的一个媒体形态或者通常表现为数字化、复合互动化特征的媒体时代。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人,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人,同比增长235%[1]。以网络、电视、微博、手机等生活工作新方式的迅猛发展,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作为受新媒体时代影响最为广泛和彻底的当代大学生群体,既享受着新媒体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又受到新媒体文化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如何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和使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如何解决立德树人这个课题必须要破解的难题。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产生及其表现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原因
  新媒体时代在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形式上与传统媒体时代大相径庭,具有鲜明的新特征,主要表现在传播方式的信息化、传播内容的多而杂以及传播形式的虚拟化,这直接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
  1传播方式改变的影响。
  新媒体在表现形式上可以体现为“多”与“全”,“多媒体”主要体现在对文字、视频、声音以及图像等的集成,“全媒体”主要表现为对广播、电视以及报纸等的融合,从而充分表现出多元性、大众性、互动性、快捷性等四个特征。受新媒体传播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接触外界信息更快更庞杂,使大学生价值观被误导甚至嬗变增加了可能性。
  2传播内容改变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呈现光速,让世界成为“地球村”,所具有的开放与共享特征突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信息比较封闭且容易接受国家监管的限制,世界范围内的各种价值观和意识形态都可以在多媒体的平台下传播至世界的各个角落,不可排除的可能就是某些国家为了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政治行径,经常利用所具备的先进设备与传播技巧影响、诱导我国大学生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嬗变[2]。
  3传播形式改变的影响。
  李普曼(Lippmann)指出,人们有限的活动范围导致所接触的外部信息很少来自于亲身体验,因此,人们心里存在的客观现实并非真实,而仅仅是一种基于传播媒体而形成的“拟态环境”[3]。新传媒时代以“拟态环境”为代表的显著形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与现实社会之间的交流,也很难构建一个积极、健康的价值体系。大学生极有可能在查阅资料、娱乐游戏、虚拟交流的过程中,选择对现实世界的逃避,形成消沉的情绪与孤僻的性格[4]。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表现
  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形式上的改变,让多数大学生无所适从,引导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嬗变,主要表现是:
  1价值核心正在转变。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核心逐渐发生着由社会向个体本位的转变。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加强和充分发挥,在追求独立人格的同时,强调实现自我价值,大学生的个体意识与自我中心倾向明显膨胀,个人主义、利己观念比较严重。
  2价值取向发生变迁。
  浮躁而又虚拟的新媒体背景下,新旧观念冲突较为突出,大学生随时可以接触到的各种价值理念、思潮、意识以及生活方式,这都将对大学生的价值标准造成强大冲击。当前,由于过分追求物质利益、享受等,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功利主义、金钱主义以及享乐主义,羡慕和追捧“官二代”、“富二代”,并把个人主义当作处世准则,较少考虑社会价值与理想,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较严重,社会责任感逐步在淡化。
  3价值目标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价值目标发生了变化,正由理想化逐步转变为功利化[5]。新媒体所体现出的一系列优势直接助长了浮躁心理的出现,青年大学生极易急功近利,甚至是对人生目标产生一种不切实际的盲目追求,削弱了大学生本该具有的理想主义价值观。
  二、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以及对高校树德立人的启示
  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内容以及形式上改变诱导大学生的价值核心、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出现嬗变,并且这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客观现实。在以变化为主题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不再闭门造车,而是紧扣时代特点,站在时代最前沿,从全局、整体以及长期发展角度来考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必须要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作用、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介素养、选择网络博客等新方式,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正面引导大学生的各种思想、意识与行为,重构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一)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
  价值观,是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看法和评价,在不断地实践后,形成相对稳定的价值衡量和判断标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决定性的指引作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不断受到网络信息多元化和虚拟化发展带来的冲击。因此,要多层次、多维度重构大学生的价值观。
  1重构大学生的正确的发展观。
  针对当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功利主义”和“自我主义”比较严重,非常有必要引导大学生摆正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大学生的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同其对社会的贡献挂钩。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单位,个人的思想行为与社会道德行为相互影响,作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未来栋梁,新一代大学生要积极传播正能量,以正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大学生爱国、爱民族,并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伟大理想。   2重构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经历了长时间考验,并层层沉淀和形成的。文化,就是我们独特的标签,需要年轻一代去学习和传承,以增加民族归属感和自豪感。网络时代的到来,西方国家各种民族文化思潮、民主政治、思维意识蜂拥而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大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2000年以后,我国优秀大学生,尤其是清华、北大等国内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出国热持续升温,很多优秀人才就直接留在国外工作生活。这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我国高校培养人才机制缺乏对自己民族认同的教育,使很多大学生出国留学后,容易被西方国家的思想意识影响。因此,要加强大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系统地了解和学习,诸如《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四书五经,以及《三略》《道德经》《孙子兵法》《六韬》等,增加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塑造民族精神,防止被西化。
  3重构大学生的做人观。
  结合当前新媒体时代时代的特点,目前,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建立完善的内容体系。德,乃立人之本。教育,必须从如何做人开始。因此,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古代圣贤的育人观,如道、德、仁、义、礼、智、信,以及志、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在经历几千年社会变迁之后,依然显示着超强的生命力。引导大学生学习古代圣贤留下来的“道、德、仁、义、礼、智、信、志、乐”,重构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准则。引导大学生正确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理顺父子关系、兄弟关系、夫妻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师生、上下级关系,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把握平等、友善、诚信的人际交往原则,学会自尊和尊重他人。
  4重构大学生的物质观和权力观。
  古人云:不要为物所役,而是要善假与物也。在金钱等物质面前,要引导大学生做金钱的主人,而不是被金钱所驱使成为金钱的奴隶。同样,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不是为己谋私的道具。认真学习党的“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和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有效途径
  1要提升大学生的新媒体素养。通过开设有关新媒体素养提升的课程、创办社团、组织参加网络知识以及各式的创意设计大赛等,多途径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让大学生亲身参与到媒介实践活动中来并逐渐成为主体,积极倡导“健康上网”的理念,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媒体评判能力。
  2要针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特征,选择手机、网络和博客等新的教育方式,以大学生乐于接受和喜爱为目标导向,建立主流教育网站,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利用BBS、MSN、QQ等新媒体工具拓展价值观教育空间,增进师生以及大学生间的平等互动,实施潜移默化的教育。
  3打造过硬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就是要把握好高等教育规律、新媒体时代特征以及大学生的思维特点,建立善于利用新媒体时代的优势资源为解决现实困难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6]。
  (三) 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与高校立德树人
  1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与高校立德树人的关系。
  大学生的价值观的重构内容和途径,对高校立德树人具有导向作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和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是高校立德树人的核心内容。高校立德树人机制,就是重构大学生价值观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两者缺一不可。
  2大学生价值观的重构对高校立德树人的启示。
  新媒体给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工作带来巨大影响的趋势不可逆转,同时也正改变着当代大学生的思维、行为方式以及价值观。高校作为重构价值观的主阵地,在重构价值观的过程同时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理念实践的过程,立德树人是以了解和掌握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客观事实为基本前提的,而同时价值观的重构过程也为高校立德树人带来若干启示。
  (1)教育方法创新的角度。高校立德树人必须要做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上的创新,结合新媒体时代背景,不断拓展新途径,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效率性,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联的教育,为大学生的发展与成长提供动力与空间。
  (2)校园文化培育的角度。高校要实现立德树人,就必须要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较好环境氛围;同时,先进的校园文化同时也是高校教育的有效载体,可以对大学生价值取向、思想认识以及行为方式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立德树人功能。
  (3)立德树人服务机制的角度。高校必须要健全立德树人的服务机制,从根本上做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服务,为党的“立德树人”任务服务。在实现“立德树人”的过程中应该解决好思想与实际的关系问题,将对大学生的引导与服务结合起来,强化“以人为本”理念。
  三、高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主要是考虑采用社会主义科学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革命历史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推动高校立德树人工作。
  1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来强化教育,特别是要在大学生中成立研究会等学习组织,同时充分发挥出新媒体时代网络传播的先进性,打造“红色”网站,传播马克思主义最新研究成果。
  2要加强爱国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采取情景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亲身感受,在特定的情境中体会艰苦奋斗历程以及国情、省(市)情等,促进思想认识的升华,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3要打破泛泛而谈、虚无缥缈的道德说教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大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组织大学生积极参与向弱势群体送爱心等公益活动。
  4要深入开展革命历史教育,让大学生掌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以及中国人民的奋斗历史,从中感悟出作为民族精神传承者的责任感,推动青年大学生对革命历史的理解实现由感性向理性的升华。   (二)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
  对于高校立德树人而言,培育一个比较先进、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个“软件”基础,可以为高校立德树人提供土壤以及源源不断的动力。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1要优化高校校园的文化环境,创造适宜的立德树人氛围,可以在校园路牌以及楼舍的命名、教学楼以及宿舍楼的文化展品、校歌校训等方面突出一些特殊的文化气质,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努力营造出和谐、高雅、健康的文化环境。
  2重塑大学精神文化,充分发挥教师在良好校风传承中的主体地位,营造优良学风校风,从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不断完善,形成高校独特的长期稳定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行为准则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
  3要强化高校制度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各种评优评先活动,在宣传和表彰先进事迹的同时,做到对优良学风校风的营造,还要针对一些自我控制力和意志力相对较弱的大学生实施硬性的管理和约束。
  4要将立德树人工作寓于文化教育活动之中,通过不断开展较高质量的学术活动,开阔知识视野、活跃思维、激发学术兴趣,通过不断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愉悦身心、陶冶精神、全面发展。
  5要在充分发挥出新媒体背景下其他传统传播手段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还要通过引导、监督等方式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安全。
  (三)健全立德树人的服务机制
  高校立德树人理想的实现,必然离不开一个健全的服务机制,通过一个完备机制的构建,为高校和大学生个人都提供有利平台。
  1要向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与科技创新平台,加强对课外学术活动的指导,开展创业大赛等活动,组织参与“挑战杯”等国家科技比赛,组织大学生开展实习等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赢得激烈的市场竞争。
  2要提供职业规划平台,结合学校大学生能力和发展的实际,通过开展相关课程建设、建立科学的就业信息渠道、强化就业创业培训等方式,从心理、知识、实践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为提升职业素养、增强就业能力服务。
  3搭建心理咨询平台,为青年大学生建立关于精神健康的防御体系,通过多形式心理健康咨询、教育活动的开展,预防和控制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4要构筑大学生自强自立的辅助平台,进一步健全大学生救助保障机制,切实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树立大学生自强自立的先进典型。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出显著的嬗变性,对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非常大的考验,十分不利于广大大学生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伟大历程,不利于其理想信念的坚定、品德意志的锤炼以及知识本领的增长,不利于当代大学生聪明才智以及人生价值的充分发挥和展现。高等学校要善于在关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嬗变与重构的同时,要从大学生的理想、民族精神、做人做事等方面,重构大学生的发展观、做人观、民族精神、物质和权力观;并要结合网络时代的特点,从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培育先进校园文化、健全立德树人的机制等方面,不断探求和创新高校立德树人的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3-01-15
  [2]魏爱棠,郭锦星“网络社会”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理论与改革,2000(3)
  [3]Walter Lippmann公众舆论[M]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求是,2012(22)
  [5]黄岩,陈伟宏新媒体: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机与挑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6)
  [6]刘巧凤媒体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嬗变的影响[J]教育学术月刊,2011(3)
其他文献
[摘要]“认识论断裂”是阿尔都塞早期学说中一个重要的主题,也是我们把握阿尔都塞哲学思想的关键。本文试从“认识论断裂”入手,并说明阿尔都塞“认识论断裂”、“总问题”与“意识形态批判”等三个主题思想之间的联系,即“认识论断裂”实际上是“总问题”的转变,转变前是“意识形态”阶段,转变后是“科学”阶段,整个过程是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从内容到思维方式的整体的、彻底的批判。阿尔都塞的观点有积极的意义,但也
期刊
[摘要]《洛阳伽蓝记》描绘了北魏时期京师寺院的历史面貌,提供了丰富的佛教寺院史料。洛阳寺院数量多,分布范围广且密度大,其发展也不再仅仅局限于寺庙本身的空间,而是与当时社会生活有着频繁交往。洛阳寺院空间范围的不断扩大,表现出社会公共性的特点,并对佛教的传播有着重要影响,从中可见佛教寺院势力发展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关键词]北魏洛阳;佛教寺院;公共空间  [中图分类号]k23921[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张翎是一位在国外生活并长期坚持用中文写作的海外作家。她的长篇小说《金山》书写了一段不被忘却的无声历史,在重现那段血泪史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张翎在历史与想象相结合方面的高超能力,彰显了张翎的内心温情。以《金山》文本为中心,从三个方面出发,阐释故事中主要人物的内心变化以及深度意义等。在日益浮夸躁动的当下,《金山》以它几近“笨拙”的严谨扎实,以它扎实饱满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让我们眼前一
期刊
[摘要]关于上古汉语中有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一问题,语法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上古汉语有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没有真正的第三人称代词;上古汉语中有第三人称的用法,但是没有现在意义上的第三人称代词。郭锡良、吕叔湘等学者认为“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一方面不很完备,一方面又不很纯净”。在《庄子》中,“其”可以作为主谓短语、小句的主语,可以看作用法“完备”;《庄子》中的“其”既可指称人,又可指称物,符合第
期刊
[摘要]苏珊·桑塔格在《疾病的隐喻》中通过揭示疾病(包括结核病、癌症和艾滋病等)在社会中被逐渐隐喻化的过程,指出现代文明社会文化的痼疾,是针对泛滥成灾的疾病隐喻进行祛魅的奠基之作。本文在几个方面发展了疾病隐喻的学说,不但立足当下中国社会文化现状,对一些疾病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隐喻做一番有力的考察和分析,还指出中国大陆与台湾新兴的医疗文学对这一祛魅行动的典范意义。  [关键词]《疾病的隐喻》;苏珊·桑
期刊
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视角袁野  [摘要]梳理了张君劢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并以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为研究重点,分析他在宪法制定过程中的努力及其宪政思想在宪法条文中的体现,来回顾张君劢的宪政主张与实践。  [关键词]张君劢;五五宪草;四六宪法;宪政;修正式内阁制  [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020-
期刊
[摘要]交错混杂的移民体验和因此产生的混杂性文化身份使鲁西迪这位移民作家永远徘徊在东方与西方的边陲上,成为不被任何一方完全接受的“他者”。而这位站在东西方边陲上的“他者”却一反移民作家普遍因无根而产生的焦虑与彷徨,用小说展开对家园的“边界写作”。  [关键词]边界写作;他者;鲁西迪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4-0125-03  [收稿日
期刊
[摘要]电视剧《历史的天空》剧中描绘了近代革命史中一群光彩耀人的热血男儿与巾帼英雄,用非英雄化人物的浑噩人生、卑微欲望等后现代手法颠覆史诗的英雄神话,消除了史诗的庄重风格,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表现了很大的张力,如巧用脸谱化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惟妙惟肖的荧屏人物,像知人善任的杨庭辉、战地黄花东方文英、马列主义原则不离口的张普景、忍辱负重的陈默涵、阴险狡诈的高汉英等等。从众多人物的塑造中展现了真正的英雄,
期刊
[摘要]从理论上讲,信贷周期与资产价格存在相互作用的机制。文章以商业地产为研究对象,分析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首先,介绍一个简单的包含商业地产价格与银行信贷的一般均衡模型,并就两者长期和短期关系提出两个假说;然后,运用中国35个城市面板数据和系统动态面板模型对银行信贷和房价两者动态关系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短期内,银行信贷与商业地产价格正相关;在长期内,银行信贷与商业地产价格负相关。  [关键词]银
期刊
[摘要]女性和爱情是美国女作家薇拉·凯瑟中短篇小说的两大主题。其中,拓荒女性及其爱情历程向来是评论家们热议的主题。但是,在诸多以女性为主题的作品中,也不乏作者对另类女性的同情。她们用各自不同的方式实践着自己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却命运各异。选取作家的两部作品《阿佛罗狄忒来啦!》和《我的死对头》,运用叙事学理论,特别是聚焦模式理论,结合文本分析,挖掘作品中爱情主题嬗变的深层原因,进而揭示作者的创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