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一流”建设的浅析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l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务院印发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指导下,各个大学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分析“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之间的内在机制,进而针对“一流”的标准应该是什么进行了讨论,此外分析了建设“双一流”的原因与意义,最后分析了加快实现“双一流”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双一流”;评价标准;路径选择
  2015年11月5日,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此《方案》中提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应坚持的基本原则以及发展目标,提出“到 2020 年,我国若干所大学和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到2030 年,更多的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所大学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一批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高等教育整体实力显著提升;到 世纪中叶,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数量和实力进入世界前列,基本建成高等教育强国。[1]”该《方案》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高等教育改革的延续与发展,将成为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依据。
  一、“双一流”的内在机制
  “ 双一流”的内涵是在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在此方案中,“双一流”提出的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建立的前提和基础。大量的数据表明,学科水平与大学水平呈正相关关系,一流大学往往拥有良好的声誉,而良好的声誉最终取决于该学校的学科水平。杨振宁先生认为:“一个大学的某个系能够在全世界各个学校的同一个系里排名进入前20名,那么我们就把这个系定位世界一流的系。如果一个学校能有5至10个系进入世界一流行列中,它的其他系也不会太差,就可以被称为世界一流学校。”[2]放眼观察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一般都是由若干个一流学科组成,如耶鲁大学因为其优秀的人文社会学科而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斯坦福大学的电子工程学科因为成就了世界闻名的“硅谷”而名声远扬,建校不到100年就成为世界前十强的大学。因此,想要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建设拥有一流的学科。
  一流学科是一流大学的持久推动力。一所好的专业享有美好声誉,最重要的是聚集了大量的高质量人才。一流学科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平台往往会吸引高质量的学生报考该专业,同时也会吸引该专业的学者进行讨论并希望进入该校发挥自己的能力。因此一流学科的建立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学者,有利于学科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使学科研究动力源源不断,培养高度浓厚的学术氛围,最终增強一流大学的持久性。可以说“双一流”建设的核心是学科,最终的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
  二、“双一流”的评价标准
  “双一流”方案指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但是对于“一流”并没有确切的定义,使学术界对“一流”存在着争议,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建设世界一流学校和一流学科就必须以国际性的眼光和全球视野来确定“一流”的标准,国际上对于一流学校的认可主要是通过具有影响力的大学排名。其中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泰晤士报大学排名和国际教育研究机构发布的大学排名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它们在对大学进行排名时所参考的指标不尽相同,其中“上海交通大学在对大学进行排名时所参考的指标包括教育质量、教师质量、科研成果、师均表现等四个一级指标;泰晤士报大学排名的指标包括产业收入、教育、学习环境、文献引用、国际影响力等五个一级指标;国际教育研究机构的指标主要包括学术同行评价、全球顾主评价、教师人均论文引用次数、师生比例、国际学生比例、国际教师比例等六个指标。”[3]此外一些学者也存在着各自的理解,哈佛大学荣誉校长陆登庭教授认为,一流大学除了要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术队伍、一流的科研教学成果、一流的生源和一流的基础设施,更要有一流的管理。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莱温教授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最好的学生和最有影响力的教员,从这些指标以及学者的理解中可以看出,对于世界一流大学排名主要侧重于教师质量、科研水平以及培养的学生质量。
  针对这次《方案》所提出的“双一流”建设,一些学者认为“一流”的标准应该立足于中国的战略需求与发展。重庆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牟延林教授对此发表过自己的见解,认为满足“一流”的条件是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要,对国际社会做出贡献并承担起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双一流”建设是在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背景下提出,“一流”的大学应该切实联系国家所提出的“两个一百年”、“一带一路”、中西部崛起等战略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中国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否达到了世界一流要由中国自己来评价,中国的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是建立一流世界大学,要具有中国特色,满足于中国社会的需要,避免随波逐流。
  对于“一流”标准的制定,我们既不能关起大门自己评价,也不能仅仅遵从国际的标准,盲目模仿。“一流”标准是在国际知名学校的对比中产生的,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广纳百川的态度并放眼国际,采纳世界一流大学的国际化的标准,借鉴位于大学排名前列的一些知名学校的优点。一流的大学应设立一个开放自由的学术环境,培养和引进学术领头人,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科研能力,敏锐的抓住专业动态并取得卓越的科研成果,努力提高学术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要立足于中国实际,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的,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因此,大学的建设必须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立足于传承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精神。总之,中国一流大学的标注是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大量的科研成果、高质量的培养人才并能够满足社会需要。
  三、“双一流”建设的原因   “双一流”的建设为国家战略发展提供人才的需要。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大学是我国新时期提升教育水平、增强国家软实力的要求,是实现我国“两个一百年”和实现中国梦强有力的支撑。中科院院士徐宗本教授认为:“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软实力的竞争,是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的竞争,而大学的责任,就是为国家富强和经济发展,为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培养出符合需要的创新者、劳动者和推动者”[4]。我国要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发展高等教育,纵观世界强国不难发现,该国家一定具有世界领先的教育。此外我国现在进入了改革攻坚期,从连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低端向中高端不断优化升级,高等教育被视为国家经济建设的加油站。“双一流”方案的提出,国家将进一步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致力于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方面高质量人才、创新人才,并提供智力支持。
  “985和211工程”高校身份固化,缺乏竞争力,不利于国家高等教育实力整体增强。自90年代以来,国家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一般都是通过对一些大学进行指定式或者选择式发展,即“重点选择若干所大学进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或从大学中选择若干重点学科进行一流学科建设,被选择的大学或者学科可以获得政府专项资金资助”。[5]“985工程”和“211工程”就是如此,被当选的学校相比较一般院校能够获得固定的国家专项补助,而且地方财政在教育政策补贴方面也有所倾斜,此外该学校也会因此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资助,这就使“985工程”和“211工程”成为高等院校的“金字招牌”。被当选为“985和211”高校的学校在评选时并只是按照学术标准进行评选,也考虑到各省市之间的利益平衡,决定了“985工程”和“211工程”起点的非公平性,并在之后缺乏绩效考核和后续的评选,缺少内部流动性与退出机制,使“985工程”和“211工程”身份固化,导致高校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缺乏动力。虽然“985工程”和“211工程”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相比较世界一流大學,其弊端阻碍着高校进一步的发展,缩小世界一流大学之间的差距。
  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政府政策的工具,各国政府试图通过高等教育抢占全球教育的“制高点”。由于人才的培养决定一个国家在世界中的竞争力以及国家的未来,因此发展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任务。同时在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可以看出,中国高校在世界大学中排名的成绩并不令人满意,例如,在QS发布的世界排名榜中,中国仅仅有6所高校进入世界百强,而在排名的前十所高校中,美国占5所,英国占据4所,凸显出我国高等教育水平与发达国家水平的差距,这就要求以政府的力量为支撑深化教育改革。此外,我国的留学潮使得在国外的高等教育服务消费已经达到政府对高等教育财政支付的总额,为了转变这种教育服务支出的逆差,迫切要求国家提升高等教育水平。
  四、建设“双一流”的路径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人才培养和国家的未来,建设“双一流”并不只是政府与学校的责任,而是需要社会多方参与,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努力,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
  以需求为导向,着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双一流”是基于国家现代化的需要提出,因此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学术的发展,也应注重研究的实践性发展,这一方面也是高等教育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高等教育要以社会经济需求为导向,深入与企业、科研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整合并有效的利用各种资源,开拓研究视野,提高研究成果转化能力,主动服务于社会需要与经济的发展。通过社会也应积极主动的寻求高等教育的帮助与支持,构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
  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树立鲜明的理念,发展具有鲜明特色的一流大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座谈会上所说的,办好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上不可能出现第二个牛津、哈佛,但是可以出现第一个清华、北大。因此,各个大学在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过程中,应明确学校定位与特色,首先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将优势学科挤入国内甚至国际前列,在此过程中应协调好优势学科与普通学科之间的平衡关系以及各种资源的分配问题,避免学科发展出现失衡问题。以中央民族大学为例,其主要的特色是一所民族学校,优势学科也是关于民族问题的学科,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应致力于解决民族之间的问题与矛盾,促进民族团结。
  重视培养杰出人才,建设雄厚的师资力量。正如清华前校长梅贻琦所说的“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雄厚的师资队伍是学校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的持久竞争力。因此发展世界一流大学,必须具有享誉世界、德高望重的教授,大师是在世界一流学校竞争中获胜的重要源泉,一流的学科队伍是一流学科建设的基础性资源,唯有大师,才能前瞻性的规划学科发展蓝图,奠定学科基础,同时能够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捕捉学科热点,带领团队占据学科制高点,在学科发展过程中抢占先机,发展学科力量。此外,培育优秀的学科人才,为一流大学的建设奠定基础。因此,学校应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活跃在世界前沿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与创新人才。
  完善学校管理机制,充分调动学校活力。在“双一流”方案的引领下,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机制的指导下,使学校管理过程中具有充分的自主权。建立充分自由的学术环境,理顺党委领导、校长治校、教授治学的关系,明确决策流程,坚持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管理过程中要明确分工,各司其职,完善学科和教师等各方面的评估激励机制,在评估过程中坚持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原则,使激励机制确实发挥其作用。此外在办学过程中应坚持遵守办学规律,避免仅仅在乎规模而导致盲目扩张迷失办学宗旨。
  参考文献
  [1]《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
  [2]周玉清,黄欢,付鸿飞:以“双一流”建设引领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双一流”建设高端论坛综述,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6(3)
  [3]赵纪宁:浅谈对“双一流”建设的认识,聚焦北京教育,2017
  [4]马廷奇:双一流建设与大学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9)
  [5]张端鸿:“双一流”:新时期我国院校重点建设政策的延续与调适,教育发展研究,2016
  [6]周光礼:世界一流学科的中国标准是什么,光明日报,2016
  [7]潘 静:“双一流”建设的内涵与行动框架,江苏高教,2016(05)
  [8]吴合文:“双一流”建设的系统审思与推进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7(01)
  [9]张小锋,李欢欢:“双一流”建设促中国高教体制变革,中国经济报告,2017(11)
  [10]刘欢:“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办学特色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于南宁市档案局为例从档案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的现状出发,分析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并就其未来发展趋势做出了一定的探讨,以期为档案信息化管理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档案;信息化;管理  198 年底,全国已有20多个档案馆成功运行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进入20世纪后,我国在全球档案信息化建设浪潮的冲击下也开始并加大了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新时期,我国档
期刊
摘 要: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是我们当前首要政治任务。要加强对把握党的十九大主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背景、核心要义、丰富内涵、理论特色、历史贡献等全面的理解,要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政治意义、历史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围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这个方面,就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结合本职工作,谈谈对十九大精神的认识体会。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经济发展更注重质量和结构,其外在表现于产业结构升级。本文首先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与江苏省产业结构的描述性数据对比分析,发现(1)山东省产业结构中第一、二产业比重较大,第三产业比重较小。(2)山东省产业结构较不合理、产业高级化水平更低。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升级;山东省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是生产要素结构调整和升级,更加依靠资本、技术
期刊
张玮,北京贝林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兼设计总监,高级室内建筑师,美国建筑画协会会员,被誉为中国建筑装饰设计领域最杰出的行业专家之一。20多年来,张玮把她的青春年华全部奉献给了室内装饰设计和建筑物外观效果图设计表现工作,她所完成的室内装修项目作品七十多个,原创的电脑建筑画作品已超过数百张,代表了当代中国建筑装饰设计和电脑建筑绘画的较高技艺水平。  2017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弘扬严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重要性就不必多讲。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指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不管是文化建设,还是经济发展等各方面
期刊
摘 要: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翻译的准确性对企业外宣翻译的影响尤为重要。外宣翻译不仅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重要影响,还承担着国际交流中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企业外宣翻译需要译者在翻译时有灵活的技巧以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主要研究企业外宣翻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策略,提高外宣翻译的水平。  关键词:翻译;准确性  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同时也让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为中国对
期刊
摘 要:作为重庆人的作家莫怀戚,在他的小说中,把重庆描写成了一个神奇的地方,在这个神奇的地方,他把重庆特有的地域文化描绘地淋漓尽致,重庆就是莫怀戚小说中的原乡,就如同湘西之于沈从文、商州之于贾平凹、山东高密之于莫言了。本文将从莫怀戚先生的作品《重庆性格之白沙码头》、《经典关系》中节选一些片段,具体分析其中的重庆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莫怀戚;重庆;地域文化特色  莫怀戚先生生性洒脱,举止豪放,擅
期刊
摘 要:樱花是凝聚人心,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好花卉之一,而中國樱花文化节,更是对旅游市场的创新与补充。与地方民俗文化,景区特色相结合的中国樱花文化节,以其独特的文化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旅游文化活动品牌。玉渊潭公园以樱花取胜,以文化节兴园,走出了一条以樱花为特色的文化建园之路。本文选取北京玉渊潭公园为调研地,通过对第二十九届樱花文化节的现场调查,处理数据分析了目前公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
期刊
摘 要:新公共服务理论是在对新公共管理的理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理论,它是对民主、公平、正义等传统公共管理价值的重申。本文试图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性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源起中,分析探讨新公共服务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其价值。研究发现,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对公民权力的尊重,重视思考的战略性以及行动的民主性,对人本身的强调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中不片面强调行政效率,而是“以人为本
期刊
摘 要:建筑企业面对日益缩小的利润空间和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必须做好市场开发和经营工作。文章依次从总体策略、基础工作、投标策略、市场开发、区域经营管理和应对风险六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做好市场开发和经营工作的分析与讲解。希望有助于读者对相关内容的认识与了解。  关键词:建筑企业;市场开发;经营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建筑用房的逐渐饱和,建筑市场的利润空间日益缩小,市场竞争越发激烈。面对这种情况,建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