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成像(18F-FDG PE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诊断为NB的患儿,59例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胸骨及髂骨骨穿、髂骨活检、全身骨扫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局部CT及B超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
【机 构】
:
100045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儿科学国家重点学科,儿科重大疾病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100045 儿童血液病与肿瘤分子分型北京市重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氟-18-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CT成像(18F-FDG PET/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B)临床分期中的意义。
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经组织病理学和临床特征诊断为NB的患儿,59例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胸骨及髂骨骨穿、髂骨活检、全身骨扫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局部CT及B超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分析18F-FDG PET/CT与其他检查结果在原发瘤灶和转移瘤灶方面的异同。
结果1.一般特征:59例患儿中男31例,女28例;原发瘤灶位于腹膜后44例(腹膜后+后纵隔1例),后纵隔14例,左颈部1例;国际神经母细胞瘤分期系统(INSS)-Ⅰ~Ⅳ分别为0、1、9和49例。2.18F-FDG PET/CT检查结果: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最大值:治疗前组(2.34±1.06)大于手术切除后组(1.08±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699,P=0.000);骨髓转移1.5~2.9,局部淋巴结转移1.0~2.1。3.18F-FDG PET/CT与其他检查结果对比:骨转移中,有3例骨扫描未见异常,而PET/CT示多发骨骼骨髓弥散受累,2例骨扫描示骨转移,18F-FDG PET/CT示术后炎性反应及残留肿瘤组织侵犯临近椎间孔。18F-FDG PET/CT示34例骨髓转移,1例不除外骨髓转移,骨骼细胞学阳性30例。中枢转移方面:18F-FDG PET/CT示1例硬膜外转移,而头颅MRI示阴性;头颅MRI示9例颅骨转移,1例眼眶转移,1例脑膜转移,而18F-FDG PET/CT颅内未见异常。所有患儿均未见脑实质转移。同期LDH与原发瘤灶SUVmax最大值相关(rs=0.581,P<0.01)。
结论18F-FDG-PET/CT能较全面地显示NB患儿原发灶及转移灶的分布情况,对于NB患儿临床分期有重要作用,但在颅骨转移及中枢转移方面假阴性率高,需结合头颅MRI等检查提高检出率。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神经语言程序(NLP)对精神科护士心理健康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北京某二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在职护士84名,进行为期3个月的NLP培训,培训前后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比较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84名护士SCL-90总均分从106.54分下降至62.4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872,P<0.01)。应对方式各因子得分干预后均有提高。
目的探讨不同腹腔冲洗方式对胃癌根治术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9月泰州市人民医院行胃癌标准D2根治术的1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照简单随机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试验组患者术中采用头低足高位,将1 000 ml 37 ℃0.9%氯化钠溶液分4次冲洗横结肠上区的手术创面;再将体位调整为头高足低位,将2 000 ml 37 ℃0.9%氯化钠溶液分2次全腹大量
儿童恶性实体肿瘤在起病初所表现出来的模糊症状各不相同,且不特异,早期诊断较为困难。儿童恶性肿瘤已逐渐成为第2大儿童死亡原因,这与诊断的延误导致肿瘤患儿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治疗有很大关系。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高度提示肿瘤风险的症状,通过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评估儿童患有某种恶性肿瘤的可能性,及时转诊高度怀疑患恶性肿瘤风险的患儿,并在转诊前给予必要的初始治疗,为肿瘤患儿提供及时得到合适治疗的机会和被治愈的可能
目的了解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负性情绪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1—1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抽取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肝病科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251例,运用SDS、SAS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251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抑郁、焦虑得分分别为(57.34±12.44)、(52.48±8.98)分,发生率为66.53%、56.27%。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正相关(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免疫异常是其最主要的发病原因。体液免疫异常是ITP的最主要原因,涉及血小板、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相关抗体的增加,调节性B淋巴细胞受损和血小板Toll样受体的上调。细胞免疫异常包括Th1/Th2细胞的失衡导致抑制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α、肿瘤坏死因子-β]增加,慢性ITP患者IL-17及Th17细胞均较对照组升高,调节性T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bone marrow mononuclear cell,BMMNC)自噬标志物微管相关轻链蛋白3(LC3)-Ⅱ及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Bcl-2的表达,探讨自噬与儿童ALL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内科病区确诊但未经治疗的ALL患儿骨髓标本33例,男18例,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血小板抗体和抗自身T淋巴细胞对血小板的破坏及对巨核细胞功能的影响导致的血小板减少。靶向治疗ITP免疫异常的新药主要有以下4类:1.CD40-CD154通路阻滞剂,如人源化CD154单抗Toralizumab,修饰Fc段的人源化抗CD154单抗有望应用于ITP的治疗。2.阻断Fc受体与血小板抗体Fc段结合的单抗,如Rozrolimupab,其是基因重组的25种
目的分析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病例资料,探讨其疗效,分析复发相关因素。方法45例LCH患儿按上海市儿童医院-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2007方案(SCH-LCH-2007方案)(即改良版DAL-HX 83/90方案)分为3组:A组(仅有骨骼病变)18例;B组(任何软组织受累,有或无骨损害) 6例;C组(出现脏器受累)21例。分组治疗并阶段性评估。(1)初始方案:A组[醋酸泼尼松(Pr
目的探讨肝母细胞瘤(HB)发生中枢神经系统(CNS)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12例HB发生CNS转移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HB发生CNS转移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1.临床特点:12例患儿依据术后儿童肿瘤协助组(COG)分期均为Ⅳ期病例,初次就诊时的肝外转移病灶为肺转移12例、骨转移3例、肾上腺转移2例、右心房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