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之道决定兴亡之道

来源 :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hg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大结局是“三国归晋”,征战半个多世纪的魏、蜀、吴相继告亡。表面上看三国似乎悉数谢幕,但实际上却是迥然不同的下场,这迥然不同的下场给出的是历史的不同答案,其中包括着咎由自取的真亡与假亡。
  抛开个性不突出的吴国不表,且把三国中两股敌对势力魏蜀两国的灭亡方式做出比较。
  蜀汉与曹魏,一个是真亡,一个是假亡。三国归晋,蜀汉在邓艾、钟会的夹击下,不堪一击,弱智皇帝刘禅举国投降,是真的死掉了。
  而魏国虽说不久也“亡”,但却是篡位而“亡”,说白了就是换了姓氏不同的新主子,魏的主体并没有亡,且一直很强大,只不过改名叫“晋”,不再是曹家天下。
  两股敌对势力为何下场如此迥异?这与两国“大当家的”一脉相传的用人之道有着前因后果的联系。
  两位“大当家”刘备与曹操,一个缔造了蜀汉,一个创建了曹魏。依照《三国演义》“煮酒论英雄”一段的曹操说法,天下英雄唯此二人。如果英雄要分类,刘备乃枭雄,曹操乃奸雄。
  按罗贯中的本意,枭雄刘备代表向善的力量,奸雄曹操代表恶,因为拥刘就是拥善,抑曹就是抑恶,所以《三国演义》“拥刘抑曹”。
  这里,且不论“拥刘抑曹”有没有错,单就刘备与曹操的道行而分,刘备作的是君子状,而曹操是个无遮拦的真小人。不同的道行有不同的用人之道,不同的用人之道预示着两国的不同命运。
  “君子”刘备爱才重德。纵观蜀汉阵营,至少表面上,多是“有德之士”,从诸葛亮到“五虎将”,个个忠义:关羽关云长,忠心赤胆,乃义的化身;诸葛孔明,鞠躬尽瘁,代表不二的智慧;赵云赵子龙,品德几近“完人”。
  蜀汉阵营吸纳降将也大都以德为先。那黄忠原为长沙太守韩玄部将,兵败长沙故主身亡,城陷,他一不投降二不杀身成仁,只是在刘备面前哭号旧主,便博得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好感委以重任。而起义献城、功劳和智谋远在黄忠之上的魏延,却因为“反骨”行为,始终得不到他们的信任。
  不妨想一想,个性突出、智勇双全的魏延,他反的主子,从蔡瑁到韩玄,哪个不是“顽恶”之辈?就因为这样的“反抗”精神,这样的大才终生在蜀汉难有大作为。
  好德胜于好才,必有虚伪之徒表演的舞台。关羽、诸葛亮禀承刘备用人方式,有过之而无不及,苦果尝尽。
  那关羽镇守荆州时信任的大将潘睿糜芳,刘备的螟蛉子、见死不救的刘封等人,均为虚伪无能之辈,一触即溃,大难临头各自飞,他们貌似忠厚实则见利忘义,断其后路、送君子关羽下地狱的,其实正是前后方的他们。
  诸葛亮的“用人之道”尚不及刘备宽容,甚至达到“重德轻才”的地步,他对人才求全责备,不容人才个性,蜀汉的“人才市场”严重衰败。他治理蜀汉后期,由于“水至清则无鱼”,蜀中已无大将,人才枯竭断档严重。平庸廖化作了先锋,费祎蒋琬有德无才,大都将就材料,最后文武百官悉数听命于弱智的皇帝,纵然诸葛亮鞠躬尽瘁,但庸才辈出、只有虚伪道德家表演的蜀汉亦焉有不亡之理?!
  蜀汉的灭亡是必然的“衰亡”,而随后蜀汉的死对头——强盛的曹魏也“亡”了,是何道理?
  这要从曹魏的创始人曹操“用人之道”找源头。
  比起“君子”刘备,魏国“老大”曹操的确令人耳目一新, 曹操无疑有曹操的长处,他是个不折不扣的真小人,他是奸诈的、又是率真的。当他率真到不以宣扬“内心世界”为耻时,比起刘备这样的“君子”来,似乎就真实许多。
  “真小人”曹操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不计前嫌,故招来人才如云。这是曹操“真”的价值,也是魏国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三国归晋,晋的老底是魏,邓艾、钟会这样的奇才均出自魏国,“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功在千秋。
  从徐庶到许攸,由杨修至司马懿,只要是人才,都会得到曹操不遗余力的重用,他们人尽其材,曹营人才辈出,魏国实力雄居三国之首。
  当然,这些人才的命运也随着“真小人”曹公的需要而跌宕起伏,甚至稀里糊涂地付出生命。救命恩人吕伯奢,无罪被斩的押粮官,用完就杀的许攸,“死在梦中”的侍者,恃才放旷的杨修,他们死不瞑目,纷纷成为“真小人”曹操践行“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无理牺牲品。
  “真小人”曹操行事没有道德的底线,把同类仅仅视为一种道具,虽然人才云集,但难以达到互相信赖的地步。
  曹公可投不可靠——大概是那些人才们的心语。
  终究,“真小人”曹操为重才轻德的用人之道付出了惨重代价。曹操的孙子曹奂领教了什么叫做“超级真小人”,爷爷信赖的幕僚司马懿恩将仇报,其孙司马炎用逼他下跪禅位的方式来“报恩”,曹爷爷的“真小人”行径被司马子孙生生又演绎了一番!虎狼一般的人才,虎狼一般的血淋淋!
  曹魏的天下被他的宠臣司马氏窃取,因为司马家族上上下下更秉承了曹操“真小人”原则——不重信义,只重实力。
  曹魏的末代时光,强盛的魏国演变成为统一的西晋。德才之变,成为蜀汉与曹魏的终结者。
  历史可化镜鉴但一去不再,世间不再有蜀汉,也不再有曹魏,唯有“用人之道”在“兴亡之道”中发挥着永久的效力。
其他文献
2011年2月,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正式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连生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近年学术造假在内地屡禁不止,在“名利双收”的诱惑下,一些学术投机分子千方百计钻空子,骗取国家荣誉和巨额奖金。科技部的这一做法,无疑是给学术造假者们一记重拳。有了这“第一例”,也就开了国家严打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的先河,接下来无论是刘连生、张
期刊
中华民族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农业文明,驯化育成了大量优良的作物品种,对人类文明的进步发挥了卓越的作用。水稻、大豆、粟等中国原产物种,曾经养活我们的祖先,也是中国对全人类的贡献。然而,随着人口繁衍,它们越来越难以养活数量日增的中国人。所幸的是,数千年以来,总是不断有来自异域的种子,被使者、商人、船员甚至入侵者携带着,进入这块土地并生根发芽。尤其是数百年前,地理大发现波及了古老的东亚,至少三十多种作
期刊
读汉字识中国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国”字记录了中国历史的重要讯息:从最初的定居点,到稍后的初级城市,到更加发达
期刊
在中国崇尚权威的文化氛围中,名人名言占的地位是很重的,很多名家说的话,往往被民众当成指导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不二准则。但在这些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名言中,也有一些话被人刻意或无知地曲解,背离了话语者本身的意旨与初衷,以下便是几个流传最广泛的谬误。    1、以德报怨  原句: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   以德报怨,是我们常听到的一句话,人
期刊
苏轼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经典,也是潇洒生命的一个经典,他对生命的科学感悟与圆融阐释,感染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雪泥鸿爪——生命的偶然性    生命,就是一个必然和偶然巧妙组合的魔方。生命的过程是一个必然,但连接这个过程的各个点,却有很大的偶然性。就像人们所比喻的那样:叶子要长在树上,这是一个必然,但要长在哪一棵树的哪一个杈的哪一个枝上,却是一个偶然。苏轼感悟到了这一点,且形象而又灵动地将它
期刊
汉字是表达的工具但又不仅仅是,它还带着与生俱来的历史温度和文化内涵。陈寅恪先生说:“凡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确实,每一个字的诞生,都有诸多构成因素以及变化与演进特点。其中一些汉字甚至记录和承载了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特性、民族的特点、国家的发展,它们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核心,树立了中华文明的旗帜。    有一年,曾经帮助北京语言大学的留学生排演过一出舞蹈,让我至今记忆犹新。舞蹈内容是用五个汉字——
期刊
早在明朝末年(公元1628年),土尔扈特人为了寻找新的生存环境,部族中的大部分人离开新疆塔尔巴哈台故土,越过哈萨克草原,渡过乌拉尔河,来到了当时尚未被沙皇俄国占领的伏尔加河下游、里海之滨。在这片人烟稀少的草原上,他们开拓家园,繁衍生息,建立起游牧民族的封建政权土尔扈特汗国。在以后的100多年里,土尔扈特人始终保持着与清朝政府的关系。  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流域,生活了140多年,到了18世纪60年
期刊
文化南移的表征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从文化地理学的角度翻阅中华民族的历史,距今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黄河下游两岸生活,他们以捕鱼、狩猎、采果为生,经过母系社会,汉族生齿日繁(繁衍)于黄河中游的中原腹地。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或者更早一些时候,先民们就告别了茹毛饮血,赤身裸体的时代。这个时期经历了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五个时期,史称五帝时代。先民们知
期刊
现代书院独立于官方文化教育体制之外,以民间方式表达着对这个世界和文化的关注,具备鲜明的民间色彩,在某种程度上又与传统文化书院一脉相承,是中国文化人一个历史和文化的标识。现代书院的创办,是中国一批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以书院这种形式来实践传统与现代文化的“对接”。书院,就像传统中国留给现代的一个背影,让人们不禁打量起它们的现代命运。    大师匮乏,书院缺失灵魂    南宋乾道三年(1167年),朱熹自
期刊
我知道,现在的鹦鹉洲,早已不是唐诗中的那个鹦鹉洲了。   崔颢看见的那个芳草萋萋的鹦鹉洲,李白看见的那个“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的鹦鹉洲,还有孟浩然“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看江中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已在明朝末年随着一个王朝倾覆而沉没。中国文化中有太多的宿命意识,又总以天人感应的方式显现出来。一个王朝的倾覆和一个江心之洲的沉没其实没有丝毫联系,然而在发生的那一刻,以及往后,却让人倍感奇异,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