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PRR13基因对结直肠癌细胞奥沙利铂耐药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hlilani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研究PRR13基因表达量与结直肠癌细胞对于奥沙利铂药物敏感性的影响以及在奥沙利铂药物作用下PRR13基因表达高低对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方法

在美国模式菌种收集中心(ATCC)常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筛选出2株结直肠癌细胞系(SW620,SW480),通过慢病毒载体进行细胞转染构建PRR13沉默结直肠癌细胞模型,采用MTT法进行奥沙利铂药物敏感性实验,本研究将稳定转染包含沉默PRR13基因序列shRNA慢病毒的结直肠细胞模型定义为沉默组,将稳定转染慢病毒空载体的结直肠细胞模型定义为对照组。PRR13基因沉默后,奥沙利铂的半抑制浓度(IC50)变化,然后使用双染法流式细胞仪凋亡实验,比较组间PRR13表达量及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率的关系。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相同细胞模型IC50随时间的增加而显著降低,相同时间点,沉默组IC50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相同浓度作用的同类细胞模型中,沉默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SW620沉默组(22.50%)比SW620对照组(11.35%),SW480沉默组(13.63%)比SW480对照组(4.59%)],沉默组活细胞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模型[SW620沉默组(76.0%)比SW620对照组(87.2%),SW480沉默组(74.5%)比SW480对照组(89.3%)]。

结论

沉默PRR13基因可以降低细胞对于奥沙利铂药物的敏感性,降低奥沙利铂药物耐药性,化学治疗效果更显著。

其他文献
细胞内微RNA(miRNA)参与了癌症的发生、发展,而细胞外miRNA作为生物学标志物的用途近年来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不断有研究证实某些胞外miRNA的水平与患者对化疗药物的反应相关。文章从循环中肿瘤特异的胞外miRNA的产生途径、检测方法、化疗反应预测等方面对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认为体液中miRNA的检测是标志物研究中一个有前景的领域。但是循环miRNA主要来源于血细胞、内皮细胞及其他一些血
目的探讨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放疗前后血浆miRNA-210(miR-210)表达的变化及其体外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12月至2015年3月山东省临沂市人民医院22例初治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食管癌组)根治性放疗前后及15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血液标本。以miRNA-21(miR-21)为阳性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患者放
目的探讨皮肤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例皮肤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79岁男性,因头面部红斑伴肿胀1年,加重1个月就诊。头面部见暗红色斑,局部浸润,部分融合,以右侧头面部为重。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31、CD34阳性,结合临床诊断为皮肤高分化血管肉瘤。结论皮肤血管肉瘤临床较为罕见,需要通
目的探讨盐酸安罗替尼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山西白求恩医院收治的65例经二线治疗失败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非小细胞肺癌32例,小细胞肺癌12例,卵巢癌15例,腹膜癌6例,分析其客观总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无进展生存(PFS)时间及相关不良反应。结果非小细胞肺癌ORR为43.7%(14/32),DCR为68.8%(22
目的探讨依据肿瘤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风险的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行PICC置管肿瘤患者1 032例,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血栓发生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Bootstrap法进行内部检验,采
目的探讨体质量指数、血脂、血清瘦素及脂联素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4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40例(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及同期体检无甲状腺疾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者40例(对照组),计算所有受试者体质量指数并检测血脂、瘦素和脂联素水平。结果结节性甲状腺肿组和甲状腺乳头状癌组女性多于男性,三组间性别分布差异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复发难治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指型(PTCL-NO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例复发难治PTCL-NOS患者给予PD-1抑制剂治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曾出现疾病进展,后继续治疗,在24周靶病灶最大垂直径乘积(SPD)缩小49%,评估疾病稳定,48周SPD缩小67.8%,达部分缓解,不良反
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制片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尿路上皮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解放军第八一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12月就诊的42例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鲜晨尿。应用荧光标记的第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p16位点探针,用液基薄层细胞制片及传统离心滴片两种预处理方式对尿液进行富集。比较两种处理方式的FISH结果。结果液基薄层细胞富集方法收集细胞数多于传统离心滴片方法,差异有统计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抗原2(BST2)基因在胶质母细胞瘤(GBM)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DNA甲基化水平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共纳入3组GBM样本[美国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35例)、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GSE22891队列(50例)、中国脑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105例)]及非肿瘤对照脑组织(NTB)(TCGA数据库10例、GSE22891队列6例、CGGA数据库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是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因其异常分泌释放的儿茶酚胺,疾病风险较高,目前对于该疾病的药物治疗选择尚存在争议。研究的不断深入表明其不同的分子亚型具有不同的致癌机制和治疗反应,并且已有多种相对应的靶向药物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展现出了一定的治疗潜力。文章就嗜铬细胞瘤及副神经节瘤的治疗现状、靶向药物新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