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学校国际化方略

来源 :世界教育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2457138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志泽,男,1957年生,北京人,EMBA硕士。现任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汇佳教育机构总裁、董事长。
  王志泽出生于教育世家,带着对生动活泼的本色教育的憧憬,他立志献身教育事业。“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快乐地成长,全面发展自己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保持本色的创造力。”“学校应该是开放的,是舞台,让人的潜质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学校不应该是竞技场!”
  1993年,国家颁布政策允许私人开办中小学。王志泽随即汇集自己所有的资源建立了北京市私立汇佳学校。汇佳教育机构基于国际文凭组织(IBO)的标准,立足于“新型、高品位、国际化”的精英教育,坚持“双语”和“双文化”的办学方向,将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现代化的教育方法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迈出了探索中国民办教育国际化的坚实步伐。
  在王志泽的领导下,汇佳教育机构经过近20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涵盖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职教育到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等各类教育、科研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集团。目前,在汇佳(IB)幼儿园、北京市私立汇佳(IB)学校、北京汇佳职业学院、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北京澳华学校(中澳合资)、北京汇佳教育科学研究院等机构中有来自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在校生万余人,中外籍教职员工1800余人。经历了起步、拓展、成熟、深化4个阶段,汇佳教育已形成了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基于IB的双语双文化特色的国际教育体系和完全市场化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毕业生遍布全球。
  一、实践全人教育是汇佳的终极目标
  《世界教育信息》:汇佳在教育国际化领域进行了近20年的探索实践,与国内中小学陆续开设的国际班、国际部以及其他国际学校相比,汇佳的特别之处何在?
  王志泽:北京私立汇佳学校是汇佳教育的核心,汇佳与其他学校的国际部不一样。汇佳学校的办学目的绝不是办一家留学辅导学校,这就是最大的不同!汇佳是按照国际标准,遵照教育规律,为学生提供一种全人教育环境。我认为,民办学校的使命就是利用灵活的机制办好选择性的学校,办出特色、提供优质服务。汇佳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办学的。汇佳想办成一所真正的学校,完整意义上的学校,具有国际标准的学校。这就是汇佳办学的终极目标。
  当然,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具备很多条件。首先是政策条件。目前政府已经有了这种意识,也提供了可能性。国家出台的《中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法律政策上规定了允许民间办教育,而且还提出大力促进民间办教育。我觉得允许民间办教育是政策上的进步,实际上带来了一种教育变革,或者说是实践全人教育的可能性。政策体制的放开和突破,使全人教育有了可能性,使建立一种大家都认可的国际教育标准有了可能性。
  要实践全人教育,经济条件也很重要。教育要想发展,没有资金的投入是不可能实现的,吃不饱,穿不暖,教育怎么能做得更好?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钱袋越来越鼓,有意愿也有经济实力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所以,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有了,实践完全教育的可能性就增强了。
  要实践全人教育,还要有战略眼光和意识。人们对于教育要有更多、更理性、更全面的思考,而不是一知半解或人云亦云。现在人们可选择的受教育方式有很多,可以选择周末上学;下班后进修;可以到国外留学,国外留学又可以选择去欧洲、北美的发达国家求学,也可以选择到亚洲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求学。国家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首次在国家政策层面提出,要“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我觉得这是个很好的提法,但是我对教育国际化的理解和现在很多学校的看法可能有所不同。
  二、教育国际化需要按照全球的规则办教育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您是如何理解教育国际化的?
  王志泽:我觉得中国教育国际化首先是意识的国际化,然后是制度的国际化。国际化不只是为学生开设国际课程、开设英语课程,或者帮助他们出国留学,而是要实现教育制度设计的国际化。目前的教育制度设计是否适合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否适合科技的发展,是否适合创新性人才的培养,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其中,高考制度变革是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教育部门近来正在对现代学校治理结构征求意见,探索改革的办法。我认为要把学校办成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的学校,就必须按照现代教育规律来治理学校。学校办学应有其自主权(招生决策权、课程设置权等)和独到之处。正像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的“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所以说,中国教育国际化关键是要实现教育政策、治理结构的国际化。
  此外,评价标准也要国际化。当前世界各国公认的一些国际考试标准在中国却行不通,这可能就是教育国际化中的障碍之一。评价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而不应该只有高考一个标准。评价学生时必须要遵循教育规律,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差异性原则。人是有差异的,而考试却是单一标准,适应这种考试方法的人就有出路,不适应这种考试方法的人就会被淘汰,这本身就违背教育差异性的原则。老祖宗还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我们只有一种评价方法?这一点一定要变革。
  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合格的教师。现在无论是从幼儿园、小学,还是到高中、高校,我国在师资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都不小,尤其是幼儿园和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水平队伍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挺大。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是教育最有效的阶段,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的很多习惯实际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养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就是习惯养成的阶段,这个时期对学生的教育看似简单,其实非常重要。中国教育国际化,教师必须国际化,教师的意识、眼界、习惯、心态、研究能力和地位等都必须提高。总之,我认为中国教育国际化很重要,也会很艰难。这不是一个简单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千万不能等闲视之,不能简单地引进几门课程或几所名牌学校,而应该进行战略规划,培养出一批世界级的中国名校。   三、教育国际化不仅仅是引进国际课程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前面提到,一所学校的国际化不应该只看教授哪些国际课程,也应该体现在制度设计、评价标准等方面。请您谈谈汇佳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
  王志泽:汇佳自创立时起便一直在教育国际化之路上进行探索。学校秉承国际教育的理念,采用国际教育的管理与教学方法以及国际教育的评估方式,这是办国际学校的基本标准。但其中更为重要的是如何把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融入其中,其实这才是最关键的,也是教育国际化中最难做到的一点。
  汇佳现在用的仍是我国的教育大纲、课程标准、教材,但教学方法和评估标准却是国际通用的。实际上,用哪国的教育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并没有多大的差别,美国的教学大纲和中国的教学大纲并无太大的区别。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授的方式。不管是用国外的教材还是中国的教材,关键是要用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方法开展教育和评估。当下的高考体制决定了目前学校采取的教学管理方法,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评估的作用。
  在教学方式方面,首先教师要作好准备。汇佳人是一群有梦想的人,对汇佳的教学方式都非常感兴趣,他们觉得这是种挑战,并乐于接受挑战。每一个主题教育活动对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挑战,要学习很多新的内容。如果说一个教案能教10年,我觉得那就不是教师了,而是教书匠。汇佳的教学方式是每个月选择一个与时事相关的主题,比如“欧债危机”“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均衡问题”等。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跨学科和探究式的主题活动或研究。经过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的研究,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份研究报告,完成这个主题。一个主题结束后,再继续展开新的主题教学,一年大概能聚集8个主题,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会得到很大提高。
  比如,汇佳开展的“科学集市”就是一种打通不同学科界限的探究性学习形式。学生学完知识再选择一些主题进行探究活动,通过让学生不断重复这个过程,帮助学生学会探究和学习的方法。汇佳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探究的过程。通过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批判性思维等习惯,逐渐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批判思维能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一次、两次、多次的训练,一年10次训练,12年下来就是120次训练,学生就能建立起一整套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创新性思维的习惯、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发散性思维的习惯等。
  在评价方面,研究报告是对学生进行评估的一个最主要的部分。针对学科知识点,我们也有一些训练的题目,这些成绩都会被记录,学生的学习成绩包括平时的作业、实验、学科活动等,最后评估完给出总分,汇佳所做的是一种对过程的评价。
  四、推进教育国际化战略,
  最终将实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围绕着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实施,汇佳采取了哪些相应举措以推进教育国际化发展?在全国大力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汇佳是否感受到了挑战?
  王志泽:目前,国家从政策层面加强了对教育国际化的支持,国际化的政策环境更好了,促使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始开设国际课程和国际班。对汇佳来说,这是总结、提高教育国际化办学水平的契机。汇佳从1993年开始开办国际学校,当时没有人提教育国际化的问题,而汇佳从一开始办学就坚持运用国际标准——IB标准办学。直到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后,很多学校才开始开设国际课程,有的也开设IB课程,有人称之为“新教育”。我认为国际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国外课程的引进,也不要故弄玄虚地起一些新名称,教育没有新与旧之分,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简单地理解,其实就是学习、融合、遵循规律。汇佳多年的国际化教育实践,不只是学习借鉴是国际上的好经验、好做法,更重要的是在中国的优秀教育传统中汲取营养,融会贯通,学贯中西。我国这样的文明古国,古圣先贤们总结出了很多很好的教育思想,比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至今还是我们教育改革所追求的理想。
  现在,各所学校都在谈国际化,很多公立学校也在推进教育国际化。但有的学校对国际化的理解和反应可能还过于肤浅,认为实际上就是办个出国班,既解决了需求又增加了收入。我认为这不应该是公立学校开展国际化教学的目的。公立学校的国际化目标应该是在体制、意识、制度、目标、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上实现国际化,真正地让公立学校和国际同步。而民办学校也应该深入研究教育国际化。换句话说,就是按照国际公认的教育标准和价值办学。现在一些民办学校的国际帽子挺大,需求解决得不错,但是办学目标违背了教育规律,培养了学生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的习惯。
  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定位都要真实、正确,办真正的国际学校。事实上,公立学校办国际班对汇佳不会造成太大的挑战,毕竟现在消费者的意识、眼界和理念都在进步,人们有了辨别和选择的意识和能力。所以说国际化是大势所趋,哪所学校办得好,人们就选择哪所。教育国际化必将带来中国教育的开放和变革。
  五、在海外办学不仅要按教育规律办事,
  还要按市场规律办事
  《世界教育信息》:教育国际化水平主要体现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的程度。2006年,汇佳已经从“引进来”发展到了“走出去”,请您谈谈汇佳海外办学的经验,期间遇到了哪些困难?您对在国外办学有何体会?
  王志泽:汇佳走出国门办学,创办海外国际学校,主要是想验证我们这十几年的国际化实践,验证我们从事“双语、双文化”教育、利用国际标准在海外创办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际学校的可行性。我们把汇佳教育的经验拿到国外去,在一个完全市场化、国际化的环境下办学。实践证明,我们中国的学校完全有能力在海外办学、办好学。
  关于办学经验,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走出去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要。比如成语,4个字能讲一个道理,能讲一个故事,但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把这些文化当作宝贝。实际上,国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包容性非常强,像美国这种移民国家的教育,就具有多元文化融合与渗透的特征。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不同种族共处的环境中,长大后就能包容不同的文化,对异域文化能够本能地接受并理解。多维的视角、多元的理解、批判性的思维会使人的思想非常开放。   现在中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全球资本都在涌向中国,外国人需要了解中国,这也是教育走出去的很好机遇。我们在新加坡创办的幼儿园与小学中,75%的学生都是洋娃娃,学生很愿意接受中国的文化教育。这对我们中国的办学者来说应该是一种积极的推动因素。
  说到办学困难,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多族裔的适应。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的师生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加上新加坡本地也有华裔、印度裔、马来裔等不同的族裔,族裔间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异和不同习惯。而在多族裔环境下办学,尤其是在海外的环境下办学,做事方法、思考问题的出发点与在国内都要有所区别。汇佳在新加坡的办学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与文化有关的问题。我们开始起的校名叫汉合国际学校(Chinese United),校名中有“联合”的意思,用中文传递的信息就是向别人学习、合作;但这名字打出去第二天,有的族裔就抗议了,说起这名字不好,你们中国人想联合起来干什么?这就非常敏感了,所以我们后来就把校名改为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CNIS)。
  关于办学体会,我认为归根到底还是要按教育规律办事。到国外去,就得实实在在地按规矩办学,诚实地面对海外的消费者,来不得半点儿虚假,既不能依靠忽悠和市场炒作,也不能依赖政府行为支持。海外特别是西方的消费者和中国的消费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很理性,相比而言,我国家长在市场经济氛围下有时候还是比较感性。
  新加坡的学校管理制度很健全。比如学校收费的相关问题,如果是私立学校,政府对于收费退费的问题只有制定制度的责任,收费标准完全由学校(指私校)制定,也就是完全由市场决定。同时,学校必须买一份保险,当学生出现意外的时候,由保险公司向家长提供相应赔偿。对消费者而言,花钱是有保障的;对学校而言,此举至关重要,学校的发展得到了保障。但是国内对学校的一些管理则违背了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难免会出很多问题。抓住规律,去除人为化,很多问题实际上不难解决。
  六、办好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
  做中国海外办学的先行者和试验田
  《世界教育信息》:汇佳可以说是中国教育“走出去”的先行者,新加坡中国国际学校是中国基础教育海外办学的第一块试验田。那么,您对学校进一步“走出去”乃至中国民办教育“走出去”有什么愿景和展望?
  王志泽:汇佳是中国第一家在境外办基础教育的教育机构。中国作为一个有几千年文明历史的泱泱大国,不能总是一个廉价商品的出口国,也应该是文化的输出大国,同时也要更多地融入全球文化,按全球共同认可的国际标准和价值观去办教育。
  说实话,在海外办学比在中国办学难多了。难在意识、实力、文化、品牌、专业等方面。但是现在中国经济的腾飞对于我们“走出去”是一个极好的机遇,这应该成为中国教育国际化、对外开放战略布局中的一部分。换个角度讲,在一个纯粹的市场环境中锻炼需要专业化的校长和专业化的教师,对于办学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以,汇佳希望开辟这样的一个试验田,对中国教育国际化作系统的研究和实践,让汇佳的教育真正适应市场,提升汇佳的教育实力。
  我认为,走出去办学不是中国学校追求的方向,中国的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去了解国际教育,了解人家的历史,进而去改进我们当下的教育制度,这可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中国教育国际化应更多学习西方的一些成熟且优秀的做法,按国际的标准、国际的价值观和国际的制度办事。我们可以汲取别国的成功经验,就像中国汽车产业一样,首先引进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然后消化吸收,最后形成自己的汽车产业。中国的教育也应该先从学习国外的课程和体制开始,花一些功夫去研究他国的经验,明确我们用何种方法去办学。从更深的层次来讲,教育自身的改革更为重要。我们走出去、引进来,实际上应该更多地学习,而不是为了让更多的中国学生到海外去留学,我觉得那不应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七、汇佳教科院坚持开放式办院,
  以应用型研究为主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年初,汇佳教育机构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请您介绍一下这所民间科研机构的成立背景和发展目标,其主要关注的领域有哪些?
  王志泽:汇佳在国际教育方面有近20年的实践经验,但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细致的总结,很多细节都需要研究,也值得研究。此时就需要有一个研究机构,围绕国际教育问题,结合双语双文化教育实践进行研究。比如,研究国际教育的制度建设,这对我们的办学实践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毕竟,教育国际化不是简单的复制、拷贝,而是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就产生了研究的需要。
  汇佳教科院采取开放的研究模式,建立工作室进行研究。开放性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和特点。研究人员不一定是我们汇佳内部的人员,我们有些项目对全国招标,甚至是对全世界招标,任何有兴趣的人都可以投标作研究。我们为研究者提供平台、经费和各方面的支持,研究成果则属于汇佳教科院。
  汇佳教科院的研究主要是应用型研究。因为汇佳现在涉及的很多内容都是全新的,我们必须保证项目在实际应用中的准确性、有效性、可靠性和科学性。最近汇佳教科院正在筹建一个应用性很强的“小雨语言艺术教育工作室”。大家知道,小雨是北京广播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一直在青少年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影响很大,这个工作室将通过培训、研究和实践活动指导等方式,开展富有特色的应用型研究。
  汇佳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师资队伍的建设。我们的教师是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这个传统教育体系培养出来的,因此难以满足探究性学习的教学需要。汇佳现在主要的精力就放在研究如何改变教师的授课方法上,以及研究如何引导探究性学习,如何组织主题教学活动等。过去的教师有教材、教辅、练习册、答案,只需要看学生练习题做得对不对,和标准答案是否一致。但现在不一样了,每一个主题对教师来说都是从零开始,教师和学生都是同步学习,教师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在角色方面,教师主要是一个主题活动的组织者,不是讲授者,教师需要协助学生进行主题研究。这些对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挑战。   八、学校是一个舞台,而不是竞技场
  《世界教育信息》:明年就是汇佳教育机构成立20周年,学校提出了校庆口号——“学贯中西,行者无疆”,表达了汇佳对学生的期许,同时也是一种要求。您对“国际化人才”有何理解?汇佳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
  王志泽:我们已经进入全球一体化的“地球村”时代。学校未来培养的绝不只是中国本土人才,更要培养具备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的人才。未来的人才评价必定是国际性的。国际人才要尊重多元文化的融合,懂得欣赏,懂得分享。
  我认为,培养国际化人才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创造符合国际标准的全人教育环境,从双语入手,因为多语言能力非常重要,这是未来公民的基本能力。此外还要强调双文化的学习过程,锻炼学生包容和理解世界的能力;二是突破传统学校的概念,最大限度地实现国际化、信息化、专业化和多元化。现行教育缺少的可能恰恰就是这些,十几年的教育,除了考试能力的提高外,孩子们错失了许多东西。
  前段时间,网上有消息说,一个女孩穿了一身汉服去餐馆吃饭,餐馆里有几个愤青,说女孩穿的是和服,要求她把衣服脱了,然后当众将衣服给烧了。此举的旗号是“爱国”。但这是爱国吗?即便女孩穿的真是和服,这也不是爱国,它体现了文化的肤浅。教育首先就是要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完整的人的标准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样的。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我们现在很欠缺,也没教给孩子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品质,孩子在整个基础教育阶段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些最基本的品质事实上也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品质。我们不要空谈当什么科学家,如果连最基本的做人的品质都不具备,有什么资格谈当科学家呢?前面我已经说过,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习惯养成,基础教育的过程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可是,我们事实上也没有办法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反而把整个基础教育的过程应试化了。改变这个现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国际化。
  学校应该教会学生关注社会。前几天几个美国中学生访问汇佳,对我进行采访,了解中国的民办教育。在访谈过程中我发现,他们所想、所做、所问,和中国学生所想、所做、所问,完全不一样。我对此感触特别深。他们关注责任、领导力,他们对社会的理解非常实际,他们的思维很严谨、很科学、很平和,脚踏实地。相比之下,很多中国的孩子有时候只会说空话,一说起创新就漫无边际,想出很多“歪招邪招”,这不叫创新,只是耍小聪明,是急功近利。
  学校还应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我曾经参观过一所美国高中,当时有一个班的学生正在用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造一架轻型飞机。有的学生负责融资,有的负责宣传,有的负责设计,有的负责制造,学生的能力就在这种环境中逐步培养出来了。美国学校重视这种探究式学习,重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我们中国学校的差距可能就在这里。所以,汇佳一直在强调“回归本真”,还特意提出一个口号——“成长可以更精彩”,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为孩子提供一个精彩成长的环境。我认为这才是学校的责任,千万不能把学校办成竞技场,让学生在其中你死我活地厮杀,一个一个地被淘汰,最后胜出者只是少数。这种学习的竞争压力违背了人的成长规律。汇佳在办学时,并没有那么多豪言壮语,我们一直在强调幼儿园、小学应该给孩子的成长提供一个非常本真的教育环境,然后在这个环境里接受应有的教育。学校应该是一个舞台,而不是竞技场。作为舞台,汇佳的作用是让各种不同特点的学生在这里都能成才,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收获。学校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汇佳是这样一所学校。这就是汇佳在培养国际化人才方面的宗旨与目标。
  九、民办学校不仅要按教育规律办学,
  而且要按市场规律办学
  《世界教育信息》:您反复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办学,还强调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要相结合。请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是否有矛盾的时候?
  王志泽:我认为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不仅不矛盾,反而是完全统一的。民办学校要接受市场、消费者的检验。学生愿意在好学校上学,差的学校就会被市场淘汰。因此民办教育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学校首先要有好的产品。对服务质量、产品质量的判断,都应该遵循规律。民办学校要在成本上控制好,要在定价上控制好,要在人力资源上有清晰的判断,很多东西都很实际。民办学校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消费者本身就是市场化的,孩子在学校受益了,成长得很愉快,家长就选择这所学校。学校办不好,学生就都离开。现在老百姓对当下教育有不少意见,很多有条件的家庭把孩子送到国外上学,而且留学生年龄越来越小,为什么?很简单,消费者不满意,当下教育办得不好,不能满足需要。另一方面政府也很辛苦,变换各种方式想满足国民的需要,但为什么意见越来越多呢?正是因为忽略了市场规律和教育规律!这是中国教育要思考的!
  有很多人认为,教育不是产业,不能按市场规律办。我不同意这种观点。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两者并不矛盾。过去有些人认为,遵循市场规律就是挣钱,教育按经济发展规律办就把教育商业化了,这种看法太片面了。与享有财政拨款的公立学校不同,民办学校每年必须要有盈余,否则学校就没法扩大规模,就没法发展。市场规律是办好民办学校所必须遵循的。
  十、汇佳教育的成功在于满足国民的选择性需求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目前中国民办教育的生存力和竞争力如何?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中国的民办教育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您对中国民办教育发展前景有何看法?
  王志泽: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不一样,公办学校的办学重点是国民教育,是为国民提供基本教育的一个平台。所以公办学校应该最大限度地提供公平、优质、均衡的基本教育,满足国民的基本教育需求,达到了这一要求便是好的公办教育。而民办教育则应该最大限度地满足国民的选择性教育需求。如果我们国家的整个学校教育体系能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
  好多本来应该发展均衡教育的公立学校,现在变换方法办所谓的国际教育,我认为这不应该是公立学校的发展重点。政府办的学校应先保证所有国民有学可上。现在公办教育内部差距很大,贫困地方连基本的办学条件都没有,而大城市的学校却恨不得用花岗岩、大理石建设。最大限度地让国民教育均衡化,是中国公办教育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而民办教育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按教育规律办好选择性教育,这是民办教育唯一的生存机会,公立学校没有选择性教育,民办教育就要在选择性方面做补充,因为消费者有这种需要。汇佳之所以能走到今天,就是因为始终都在坚持满足社会的这种选择性教育的需求。
  编辑:许方舟
其他文献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这样一篇脍炙人口的传统名篇,古往今来,众多的研究者在艺术特色、写作背景、主旨思想等方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但是对教授本文的教师而言,这篇课文当中却有几处小问题令人费解。这其中,第一段中的六个“华”字的读音就是其中一例。本文就试图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个人对“华”字读音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看看课本中的表述:褒禅山亦谓之华①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
编者按:温州大学是一所地方综合性大学,办学历史可追溯到温州近代著名爱国爱乡人士黄溯初先生1933年创办的温州师范学校,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优良的办学传统。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顶天立地、自主开放、分类分层、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成为省内外有
格是漫画的基本单位,一格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漫画按照格的多少,可以分为单格漫画、两格漫画、四格漫画等。2016年全国I卷作文题使用的材料是两格漫画,此前高考漫画作文题使用的材料多为单格漫画。  对单格漫画作文的审题立意,笔者曾总结出了“四步法”:整体观察,理出构图要素;抓住细节,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联系现实,挖掘画面的寓意;选择角度,确定最佳立意。但是,用这种方法给两格漫画作文审题立意,笔者觉
摘要:比较逻辑这一运用较为普遍的思维表现形式在化学教学设计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实践表明,学生在对氢键的存在、形成、类型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的学习中运用比较逻辑思维进行教学设计,易于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促使知识顺利迁移。  关键词:比较逻辑;氢键;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004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化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比较
知识分子要想真正有裨益于时代,首先就不要过急把太多问题归结为客观条件不具备或权力掣肘,首要的环节在于,如何有灵感地提问,准确捕捉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并得以形成历史现实机制。    想起来自己都惊讶,在2003年发生的事件中,最常在我记忆中浮现的,既不是“非典”,也不是美国对伊拉克的开战,而是学界很多朋友和认识的人对国家权力态度的转变。    2003年。知识分子的态度转变    围绕着2003年许多
摘要:“环境问题与处理”是化学与社会主题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以“社区湿垃圾异味及其危害探究”为选题,围绕“素养为本”的教学理念,通过真实情境的创设,重点关注项目式学习的实践策略,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展核心素养。  关键词:社区湿垃圾;异味成分测定;化学项目式学习;实验探究  文章编号:1005-6629(2020)07-0065-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高中化学学科核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列举了种种悖论引出医改问题的所在:人均医疗费用的百倍增长,却没有引起医院和医生的同步增长;医疗资源处于垄断地位,但名义服务价格却非常低廉;医药市场竞争激烈,药价却不降反升;世界上但凡看病难的大都是因为免费,中国却集看病难与看病贵于一身……随后他强调,对于纷扰复杂的争论以及可能推出的方案,他只关心两点——医疗服务的准入和医药的相对价格。  周指出,1
“一二一”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标,两段,一测”,“一标”即学习目标,“两段”即定向自学和精讲精练,“一测”即当堂检测。这一模式的目的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今,这一教学模式已在我校各年级各科得到广泛应用,它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明显的作用。  结合我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这一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关于“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  这里表述的是“学习目标
学生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进行广泛的阅读。名著阅读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名著阅读应该课程化教学化,要在语文课上安排时间组织学生阅读名著。我们语文课本有些篇目就是从名著中节选出来的,有的节选一篇、有的节选一个章节、有的节选一个片段。如果从课本中节选的一篇内容入手,老师加以科学的指导,授以阅读技巧,进而引导学生阅读一本书的内容,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取得更好的阅读效果。在由《
前不久,又发生了一起有人遭受二次碾压以致身亡的案件,事故地点在河南省驻马店市的一条大马路上。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一位女子在过马路时被车撞倒在地,肇事车辆丝毫未停,逃逸而去;其间有许多过往的行人和车辆,或者视而不见,或者小心绕过,没有一个人或一辆车做出援助之举,直到又一辆汽车从该女子身上驶过。此情此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从头顶凉到脚底:世间还有如此冷漠的人群?  接下来的问题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