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作者与编者

来源 :地震学报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wwxxz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来本刊编辑部收到一些读者、作者来信,对我刊进展情况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对我刊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对近期编委会与编辑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此,我们向关心受护本刊的广大读者与作者表示衷心地感谢!为了提高学报的编辑出版质量,搞活学报版面,近年来本刊编辑部主要进行着以下几方面的改进:
其他文献
1988年11月6日,在云南省西南部的澜沧-耿马断裂带上发生了两次大于7级的地震.地震造成的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主要是由于极震区内抗震性能极差的毛石房、砖柱土坯房的大量倒塌所致.澜沧地震的震中基本烈度可达Ⅸ度,耿马地震极震区烈度达Ⅹ度.澜沧地震构造活动的地表证据主要是出现在极震区内的张性地裂缝带和小断层陡坎.地裂缝带和小断坎主要出现在四条相对连续的北北西走向的狭窄地带内,其长度从几百 m 到6km
期刊
在唐山地震区及其外围用数字大地电磁测深仪测量结果表明,在低电阻沉积表层下,地壳分为两层:高电阻的上地壳及低电阻的下地壳.高阻上地壳在地震区呈透镜状,其东、南、西三面为断层所切唐山主震及其绝大多数余震即发生在这高阻上地壳内.而低阻下地壳内余震则甚少,主震位于高阻上地壳底面 C 向下凸出的部位.居里等温面深度变化及余震深度下限的起伏与界面 C 的下凸相吻合.因此,无论从竖向分层还是从横向非均匀性上看,
期刊
本文根据新丰江水库地震的主要成因是水渗透的结果,采用了地震活动的震中分布面积扩散法,利用新丰江水库蓄水以后 M_S≥2.0的地震资料,研究了主震区的水力扩散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新丰江水库地震活动中的前震活动中,原地水力扩散率基本上稳定在6.2m~2/S,而主震发生以后震源区的原地水力扩散率增大约50%,即为9.7m~2/S.在主震发生后的较长时间里.原地水力扩散率出现了明显的各向异性及受水位涨落等
期刊
本文用电生理方法研究了电感受器的自发和诱发活动,结果是:(1)18尾鱼的126个感官的自发发放率自15—85脉冲/秒,众值为50脉冲/秒.(2)分析了正弦电刺激下反应的周期直方图和脉冲间隔直方图,确定了频率特性.频率响应曲线呈带通型,带宽为5—30Hz,最适频率在15Hz 附近.(3)向坛内注入正弦电流测量了47个感官的反应阈值,其中35个感官(占74%)的反应阈值低于0.1nA,9个感官(占19
期刊
在我国,地震烈度预测是合理选择工程场地设防标准的基础.现行地震烈度区划图所提供的基本烈度是指10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发生的最大烈度.从定义本身及编图过程看,在一定程度上考虑了地震发生的随机性,只是提供的基本烈度没有明确的概率标准而已.目前较为流行的地震危险性分析可以给出建立在概率水准上的烈度值.众所周
期刊
古今中外的大量震例资料表明,地震前多种常见鸟类出现习性异常,并以惊飞和惊叫为主.近年来,我国有关的地震部门研制了十多种智能化动物行为活动自记仪,并主要用于连续记录虎皮鹦鹉的叫声频度与地震的关系.但是缺乏鸟声学的基本研究,仅从一般电声技术上考虑.因此急待解决通频带随意性记录所带来的困难,即可能出现的震兆性叫声湮没在数以千计的一般叫声和干扰声中,缺乏观测结果的有效性.
期刊
本文通过地壳应力测量结果和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深部应力状态与断层运动的关系作了讨论:进而应用库仑准则,推导了三维应力作用下完整岩体和已有的任意空间方向断层面的失稳条件及其滑动方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建立描述岩体和已有断层稳定性的两个函数——破裂函数 F_m 和摩擦函数 F_f,给出了应用破裂机制和摩擦滑动机制综合分析地壳稳定性和失稳性态的方法:根据这种分析方法并结合华北平原区的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
期刊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和邻区以及全球的震情,本刊从1989年开始,每期刊登近期3个月的全球M≥6和中国及邻近地区 M≥5的地震目录.本目录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第九研究室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期刊
本文根据新丰江无线遥测台网1983年10月1日—1987年4月30日165次小震中的83次8个子台都记录到的 P 波初动资料,按 P 波初动的异同,划分出37个类型,把相同类型叠加作成震源机制解且归为5个大类.根据5个大类的各应力轴及节面的特征来讨论本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显然,与前人认识是不同的,与笔者1981年提出的结果类似,但更显示了以南北向挤压为特征的构造应力场.
期刊
根据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刘若新研究员、马瑾研究员、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耿乃光副研究员的倡议,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和构造物理专业委员会联合召开了岩石物理性质学术讨论会.会议于1991年6月28日在北京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举行.来自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石油工业部、国防科工委和高等院校等系统的十多个单位,30多位从事岩石物理性质实验研究的科学工作者出席了会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