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占有或者使用的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按固定资产管理、核算。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对所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要定期清查,做到家底清楚,账账相符,账卡相符、账实相符,防止资产流失”。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条件的日益改善,大量现代办公设备的添置,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日趋增加,但综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工作,存在着诸多不规范、管理薄弱现象,这些情况严重影响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成为国有资产流失的一大隐患。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公用经费及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2、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多样性,除了按年度预算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间缺乏沟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有的购置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完工时仅作支出处理,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有的旧资产已达到报废状态,应进行核销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办理核销手续,造成账面资产大于实际资产,导致固定资产账存实亡,另外,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同时登记总账、明细账或卡片账,导致固定资产不符。对于长期使用后应报废的固定资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能调整账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固定资产更新很快,如电脑、计算机处理系统等。由于固定资产报废超过单位处置规定标准时,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才能处理,而审批程序往往滞后,造成许多固定资产实际上早已淘汰,但仍在账面上反映,虚增了资产的价值。
3.固定资产性质发生变化,收益未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纷纷将沿街房屋(包括其办公楼的一部分),或直接购置的门面房、商品房出租,广开财路收取房租收入弥补开支。房租收入未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4.资产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缺少整合机制,单位之间资产缺乏合理流动和调配,单位之间对资产的占有和利用不均衡,有的僧少粥多,有的僧多粥少,普遍表现为资源的短缺与闲置并存。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财物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都对会计资料负责,实际上谁都不负责的局面。使单位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这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否则,可按《会计法》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会计法》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制约。”就是说,不论单位大小,应当明确分工,设置固定岗位,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都应分离,做到“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只有这样,才能使财物保管人员的责任和记账人员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并形成完整的资产监控体系。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对单位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对,未入账的及时补记入账,已损失报废的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后,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同时,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辅助账(包括固定资产明细账及登记卡),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日常维护,定期进行清点,确保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前管理,就是要把好“预算关” 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按照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在单位需要整批购置设备金额超过5万元以上或单个采购单价超过3万元以上的,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买,防止采购过程过出现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就是: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要在固定资产出库环节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制作标签,认真粘贴,做到賬卡签一对一。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加强事后管理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处置资产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
4.实现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统一使用资产管理软件,数据上传,与财政预决算接轨,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的职能作用。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单位财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2014年, 我县开始在行政事业单位统一实行国有资产管理网上审报系统,该软件根据固定资产不同类别属性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块,各模块既有独立功能又互相联系,设备管理模块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登记设备型号、价值、保管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登记日期等让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动向及使用情况。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报废、处置、调拨、清查都可以通过该软件实现数据连接与上报。同时,单位资产数据必须与决算数据一致,方可审核通过,否则必须写清楚不一致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实现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
一、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固定资产内控制度不健全,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在平时的财务管理中,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只注重公用经费及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管理的制度和规定不健全,只重视购置,不重视日常管理,缺少固定资产实物登记账或台账;资产领用及保管没有记录,手续不完备,缺乏定期的清查盘点,造成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不明确。
2、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来源已具有多样性,除了按年度预算购置外,还有无偿调拨、捐赠等,按规定这些固定资产取得后必须登记入账。但由于许多行政事业单位部门间缺乏沟通,疏于管理,从而导致账外物资的存在。有的购置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完工时仅作支出处理,不同时增加固定资产;有的旧资产已达到报废状态,应进行核销的固定资产未及时办理核销手续,造成账面资产大于实际资产,导致固定资产账存实亡,另外,有的单位固定资产增减变化不同时登记总账、明细账或卡片账,导致固定资产不符。对于长期使用后应报废的固定资产,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规定,行政事业单位应提出书面申请,填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申请表》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后,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方能调整账务。但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固定资产更新很快,如电脑、计算机处理系统等。由于固定资产报废超过单位处置规定标准时,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批后才能处理,而审批程序往往滞后,造成许多固定资产实际上早已淘汰,但仍在账面上反映,虚增了资产的价值。
3.固定资产性质发生变化,收益未纳入单位预算统一管理。当前,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纷纷将沿街房屋(包括其办公楼的一部分),或直接购置的门面房、商品房出租,广开财路收取房租收入弥补开支。房租收入未纳入预算统一管理。
4.资产配置不合理。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缺少整合机制,单位之间资产缺乏合理流动和调配,单位之间对资产的占有和利用不均衡,有的僧少粥多,有的僧多粥少,普遍表现为资源的短缺与闲置并存。
二、加强和改进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1.增强单位负责人、会计人员、财物管理人员的资产管理责任意识。《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这一规定改变了过去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都对会计资料负责,实际上谁都不负责的局面。使单位主要负责人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这是解决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关键所在;《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定期将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款项及有关资料相互核对,保证会计账簿记录与实物及款项的实有数额相符”。否则,可按《会计法》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从而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意识;《会计法》规定:“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制约。”就是说,不论单位大小,应当明确分工,设置固定岗位,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都应分离,做到“管账的不管物,管物的不管账”,只有这样,才能使财物保管人员的责任和记账人员的责任落实到实处,并形成完整的资产监控体系。
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制度化管理是搞好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违章必究。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制度,包括固定资产的购置、验收、使用、调拨、转让、报废、报损等各个环节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备的资产清查制度。对单位包括固定资产在内的所有资产进行一次全面清查核对,未入账的及时补记入账,已损失报废的查明原因、分清责任后,进行相应的账务调整,确保固定资产账实相符;同时,单位要建立相应的辅助账(包括固定资产明细账及登记卡),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加强日常维护,定期进行清点,确保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加强固定资产事前、事中、事后的管理。加强固定资产的事前管理,就是要把好“预算关” 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对固定资产购置预算根据实际需要作全盘考虑,按照保证急需、勤俭节约的原则,根据各部门的职能需要,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配置标准。在单位需要整批购置设备金额超过5万元以上或单个采购单价超过3万元以上的,要通过政府采购方式,进行购买,防止采购过程过出现商业贿赂等违法违规的情况发生。
加强固定资产的事中管理就是:一要健全固定资产保管领用制度,做到购置时有验收,领用时有登记,要在固定资产出库环节及时登记固定资产卡片,制作标签,认真粘贴,做到賬卡签一对一。二要规范固定资产日常核算,健全固定资产总账、明细账、卡片等资料,做到账卡、账账、账实相符。三要建立固定资产使用人责任制度,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四是要对造成固定资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对随意侵占、挪用、非法交易以及毁坏、窃取、丢失固定资产的违法违纪和失职等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对造成严重损失的还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加强事后管理就是各单位处置资产(包括调拨、转让、报损、报废等),应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一律不得随意处置。处置资产应按规定程序进行,以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后要如实进行资产核销账务处理,对残值收入和转让收入要及时入账,不得私设“小金库”。
4.实现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统一使用资产管理软件,数据上传,与财政预决算接轨,充分发挥资产管理的职能作用。固定资产电算化管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部分代替人脑完成对会计信息的分析、预测、决策的过程,其目的是提高单位财会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2014年, 我县开始在行政事业单位统一实行国有资产管理网上审报系统,该软件根据固定资产不同类别属性设置不同的管理模块,各模块既有独立功能又互相联系,设备管理模块通过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卡片、登记设备型号、价值、保管人、使用部门、存放地点、登记日期等让行政事业单位和财政部门及时掌握固定资产的动向及使用情况。同时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报废、处置、调拨、清查都可以通过该软件实现数据连接与上报。同时,单位资产数据必须与决算数据一致,方可审核通过,否则必须写清楚不一致的原因及解决方案。
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坚持单位内部监督与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做到物尽其用,充分发挥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益,保障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国有资产使用中的不当损失和浪费,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最终实现自动化、科学化、规范化的固定资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