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经济特点与农村职业教育

来源 :西北职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dd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农村职教特别是农科类专业招生和在校生人數越来越少,固然产生上述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农村职业教育不符合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特点是其中的深层原因之一。
  
  一、我国农村经济的特点
  
  1.农业经营规模狭小:由于受多年来重工轻农、城乡分割发展格局的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偏低,只有29%,世界平均水平为42%,发达国家达到了80%-90%,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了40%。所以,大量农村劳动力聚集在有限的耕地上,使我国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在世界上属于超小型。目前,美国农场平均规模为174公顷,澳大利亚75公顷,欧共体农户平均耕地规模40公顷,日本大约1公顷,我国农户平均耕地规模仅0.4公顷。耕地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劳动力与土地资源的配置比例失衡,其后果是:①农村产出水平低,农业比较效益低,人们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②小规模生产采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差,经济效益不明显,因而不利于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③难以有效地吸纳劳动力。这与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要求驾驭较多的生产资料,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相适应。也就是说,高素质的劳动力在小规模经营的条件下,其专业素质难以充分发挥。
   2.农村资金比较短缺:我国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工农产品“剪刀差”过大,城乡的不平衡发展,使我国农业落后,农民不富裕。我国城镇和乡村人口人均储蓄余额也有近十倍的差距。这种现状,使农村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即使不受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制约(如发展养殖业),由于资金的缺乏,毕业后也难以直接进入生产过程。
   3.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据有关专家测算,按现有生产能力,农业生产只需2-2.2亿劳动力,大约有1.1-1.3亿人为隐蔽性失业;同时,我国农村劳动力又以每年600万的速度增加,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届时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达到2.5亿人。过剩的农业劳动力与接受职业教育的农民存在着争就业、争资源的矛盾,往往由于接受过职业教育的生产者缺乏基本的生产资料(如土地、资金)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尤其是土地,许多地方一定30年不变,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这些因素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随着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下降,农业类专业在整个农村职业教育中的比重也必然下降。
  4.农业中就业与创业具有一致性: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分散的家庭经营与工业集中的工厂化生产相比,在就业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工业中的就业与创业可以分离,而农业生产中就业与创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亦即在农业中就业除了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外,还需要资金、土地等方面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就难以创业或就业。农业本身工作环境条件差、经济效益低,人们本来就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而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就业时反而有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大大降低了农民后代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5.农业分工协作和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制约我国农民走向市场致命的弱点是组织化程度低。近几年,农业产业化经营被普遍认为是发展市场农业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龙头企业难以有效地与农民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一体化组织,农民走向市场面临着许多困难。
  
  二、现阶段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思考
  
  1.农科专业设置要符合利用土地少可进行集约经营的要求:由于土地是制约我国农村就业的首要因素,农业职业教育应尽量兴办利用土地少或对土地进行集约经营的专业,如养殖和种植业中的蔬菜、果树、花卉等劳动技术集约化程度高的专业。有条件的应发展设施农业、立体种植、工厂化生产。当然不同地区也要因地制宜,在人多地少和经济发达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农业规模经营比较普遍的地区,也要兴办土地集约型的专业。中国加入WTO,粮棉等需要大量土地的生产部门将失去比较优势,而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又不利于机械化的养殖业、蔬菜、水果和花卉等产业则具有比较优势。可见,发展劳动和技术密集的产业也符合中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
   2.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条件。目前农业剩余劳动力之所以难以转移,主要是因为劳动者缺乏技术。据有关资料调查,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培训占20%,接受过初等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我国乡镇企业已从外延扩大再生产转向内涵扩大再生产,正在进行结构转换和技术更新,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中学应抓住这一有利机遇,积极为乡镇企业培养人才。中国加入WTO后,有关部门估计农业劳动力将减少800-1000万人,客观上也迫切要求职业教育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出贡献。从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比例关系来看,存在着第三产业总量不足,发展滞后的现象。1997年,第三产业占三次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全国为32.1%,农村仅为12.4%。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比重,全国为26.4%,农村仅为14.8%。从第三产业的结构来看,当前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而一些急需的第三产业如农村金融、通讯、保险、信息服务、技术咨询、产品销售、房地产、旅游等新兴产业却不足。
  3.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农业生产出就业与创业的一致性,更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中的创业教育,资金短缺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解决资金问题除地方政府在信贷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外,依靠学生家庭自身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湖南邵阳职业教育的成功就在于把创业教育寓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校不仅学到了技术,同时也积累了起步资金,掌握了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毕业后就有了就业门路,实现了技能培养与就业指导的有效结合。当然,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农业,在农业中也不局限于现有的种养项目,可以鼓励学生开发“四荒地”,发展非常规项目,引进和开发新、奇、特产品,改变传统的种养方式等。尤其是农业的产前产后服务业创业空间比较大,就业容量大,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信息提供、产品包装、储藏、加工、销售等环节严重不足,这些环节也是传统农民难以胜任的工作,职业学校,应在培养这方面人才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4.拓宽专业口径,提高综合素质:我国由于农业本身分工协作程度较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依靠单项目很难致富,农业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经营方式。因此,职业中学培养的学生应能适应农业生产中多种经营的要求。同时,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职业学校只有拓宽专业口径才能适应结构调整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农村职业学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以适应农村的需要。如目前的市场营销专业,由于其教学内容只讲一般的营销知识,不讲农业技术和农产品储运知识,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对农产品的营销能力,很多学生毕业后进城就业,对促进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十分有限。农村职业教育还要加强吃苦耐劳、关心他人、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敢于承担风险等多方面的教育,农村社会经济环境的特殊性要求农村职业教育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更高的综合素质。
  (作者单位: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职教所)
其他文献
目的我院自搬迁后,医院整体用药结构和用药情况有较大的变化.利用"军卫一号"网络工程,分析住院病人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WHO推荐的限定日剂量方法分析消耗金额在前1
<正>这是一个变化的数字时代,媒体生态丕变、商品供过于求、广告信息超载、社群网络兴盛,消费者越来越难被浮夸的商业包装洗脑,真诚而有温度的人文品牌开始俘获人心。人文品
铅笔,是什么?遇到这样的问题,通常的回答会是,"不就是拿来写字涂鸦的工具嘛。"但是,在天马行空的艺术家脑袋里,从来没有"通常"这个概念,艺术家们早已突破固定的思维圈子了。一眼看
世界手工艺理事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的A类组织.在保护和发展世界手工艺产业、传承和传播世界手工艺文化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工艺艺术品交易所有限公司受中
次贷危机如何改变了世界和中国?  谁是危机的幕后黑手,谁又是背后的最大赢家?  世界各国积极救市,会帮助人类走出这场危机,还是在为下一场更大的危机埋下新的隐患?  ……  我们需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但我们更需要知道:运用什么策略,才能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采取何种方式,才能守卫住我们的财富并实现增值?  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才能为中国打造一个抵御金融危機的坚固盾牌,更快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
对从小就穿妈妈手织的毛衣的我来说,编织手艺就是母爱的延续。毛衣的一针一线,能把织者的气息藏进去,蕴含着无穷的关爱。如今的我已年过三十,可一提到编织,仍能感到满满的幸福。  12岁那年,在书店看到一本满是图画的编织书。犹豫了一会儿,一狠心花光所有零花钱买了回来。刚开始,用妈妈的针和线自学,一边对照书上的图解,一边根据穿着者的身材调整。这一编,就是30年。  在我看来只要是走针绕线,就都是十分简单的事
一、德国<职业教育报告>产生的历史背景职业教育在德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向来是德国民族引以为豪的教育财富,每年所有青年人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在就业前接受过正规的职业培训
职业院校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接受职业培训、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这是我国进行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的要求.可以说,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制度,将是全面提高我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论何种体裁的课文,都要注重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说明文语用目标的实现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初读课文,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