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发展速度的快与慢不是可以强求的,而是取决于自身竞争能力的强弱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在《未来时速》一书的序言里,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说19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1990年代是注重再造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企业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
就整个社会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时代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比农业时代要快,而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速度则更快,这个趋势很明显,一个企业要想在十倍速的时代立足,发展速度太慢肯定不行,但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对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对速度进行管理的问题。可以说,速度管理,是所有新经济时代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麦肯锡公司曾就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速度问题做过一项专题研究。在80家样本公司中,有B2B公司,也有B2C公司,还有基础设施供应商,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在80家公司中,有10%的公司在满足某种条件的前提下依靠快速得到了好处,而在另外90%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并不适合于快速发展。
这样的研究结果一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说法。事实上,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快速的确能够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受益于速度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是大市场的先动者,能建立壁垒来阻挡对手入侵,直接控制启动公司的关键性商业元素。具体地讲,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快速才会有效:
● 入市壁垒。如果对手能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花很大代价快速冲进市场就显得很不明智,只有在能锁定客户,将对手排除在外的情况下,急速前进才有意义;
● 强大的市场潜能。仅仅建立壁垒是不够的,市场潜能足够大(几十亿美元或更多)时才有冒险快速前进的可能,大的市场意味着得到的回报比进入时的消耗要高。
● 对几个风险因素的操控能力。如果企业依赖的是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那就不要太专注于速度,比如技术的不确定性,标准经常变换,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等等。合作伙伴很麻烦也是一个障碍。
不过,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如果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新复杂的市场,而且其种种不定因素非企业本身所能控制,那么企业当慎重行事,切不可冒进。当行业技术标准不确定时,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宜太快,除非你有把握自己能成为新的行业标准的确立者,否则,技术标准一旦有变,企业的转换成本会非常大,那时企业将进退两难。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为竞争对手快速复制,那么一味追求发展的快速亦不明智。因为这往往导致员工的流动性大,顾客也很难锁定,品牌的建设周期大大拉长,随时都可能出现大量的竞争者。此外,当企业要进入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就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快速。因为追求快速必然花费昂贵的成本,而市场对你的回馈却有限,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市场的容量达到几十亿美元以上时,快速发展才会有所值。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尽管企业界弥漫着浓厚的求快气氛,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把握节奏,快慢得法、张弛有度的公司。
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许大家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微软应该是速度制胜的代表,其实不然,与其说微软的成功缘于“快”,倒不如说是缘于“慢”。纵观微软,可以说尽管其战绩骄人,但微软所赖以攻城掠地的所有产品技术或服务并没有一项真正属于微软的独创,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微软并不一定比其他公司更快。然而,微软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它看准了某一方面,便总是能蓄势而进,以很快的速度实现赶超,后发制人。
企业发展的速度应该快还是应该慢,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可拘于一端。其实,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快与慢的策略选择说到底是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的情况而定的。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企业都不可能超越培养核心能力的过程,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即使能享有繁荣,这种繁荣也一定不能持久。
快速发展是一种趋势。在《未来时速》一书的序言里,比尔·盖茨说过:“如果说1980年代是注重质量的年代,1990年代是注重再造的年代,那么21世纪的头10年就是注重速度的时代,是企业本身迅速改造的年代。”
就整个社会产业发展的历程来看,工业时代企业的平均发展速度比农业时代要快,而信息时代的企业发展速度则更快,这个趋势很明显,一个企业要想在十倍速的时代立足,发展速度太慢肯定不行,但是一味地追求高速度也会出现很多问题,这就要求企业把握好快与慢的分寸。对这个分寸的把握就是对速度进行管理的问题。可以说,速度管理,是所有新经济时代的公司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麦肯锡公司曾就新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速度问题做过一项专题研究。在80家样本公司中,有B2B公司,也有B2C公司,还有基础设施供应商,研究结果显示: 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很多,速度只是其中一个,而如果单纯地追求快速,则很少会得到满意的回报。在80家公司中,有10%的公司在满足某种条件的前提下依靠快速得到了好处,而在另外90%的公司中,有80%的公司并不适合于快速发展。
这样的研究结果一定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因为我们似乎早已习惯了“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的说法。事实上,对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来说,快速的确能够带来极大的竞争优势。受益于速度的公司大多具有以下特征: 是大市场的先动者,能建立壁垒来阻挡对手入侵,直接控制启动公司的关键性商业元素。具体地讲,只有在以下条件下,快速才会有效:
● 入市壁垒。如果对手能通过快速复制进入市场,花很大代价快速冲进市场就显得很不明智,只有在能锁定客户,将对手排除在外的情况下,急速前进才有意义;
● 强大的市场潜能。仅仅建立壁垒是不够的,市场潜能足够大(几十亿美元或更多)时才有冒险快速前进的可能,大的市场意味着得到的回报比进入时的消耗要高。
● 对几个风险因素的操控能力。如果企业依赖的是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那就不要太专注于速度,比如技术的不确定性,标准经常变换,大量现存的竞争对手,核心资源掌握在别人手中等等。合作伙伴很麻烦也是一个障碍。
不过,同时满足所有这三个条件并非易事。如果企业面临的是一个全新复杂的市场,而且其种种不定因素非企业本身所能控制,那么企业当慎重行事,切不可冒进。当行业技术标准不确定时,企业的发展速度也不宜太快,除非你有把握自己能成为新的行业标准的确立者,否则,技术标准一旦有变,企业的转换成本会非常大,那时企业将进退两难。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能为竞争对手快速复制,那么一味追求发展的快速亦不明智。因为这往往导致员工的流动性大,顾客也很难锁定,品牌的建设周期大大拉长,随时都可能出现大量的竞争者。此外,当企业要进入一个容量有限的市场时,就完全没有必要追求快速。因为追求快速必然花费昂贵的成本,而市场对你的回馈却有限,企业的发展将难以为继。研究表明,只有当一个市场的容量达到几十亿美元以上时,快速发展才会有所值。
如果仔细研究一下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过程,我们会发现:尽管企业界弥漫着浓厚的求快气氛,激烈竞争的最终胜出者往往是那些善于把握节奏,快慢得法、张弛有度的公司。
微软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也许大家会不假思索地认为微软应该是速度制胜的代表,其实不然,与其说微软的成功缘于“快”,倒不如说是缘于“慢”。纵观微软,可以说尽管其战绩骄人,但微软所赖以攻城掠地的所有产品技术或服务并没有一项真正属于微软的独创,也就是说,在创新方面,微软并不一定比其他公司更快。然而,微软的过人之处在于,一旦它看准了某一方面,便总是能蓄势而进,以很快的速度实现赶超,后发制人。
企业发展的速度应该快还是应该慢,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不可拘于一端。其实,快与慢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最重要的问题是企业是否已拥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快与慢的策略选择说到底是根据企业核心能力的情况而定的。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每个企业都不可能超越培养核心能力的过程,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企业即使能享有繁荣,这种繁荣也一定不能持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