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域下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动力源泉与动能转换逻辑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gyuan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国际市场需求下降和能源产品价格下跌形势下,民族地区长期以来形成的资源开发和投资增长模式面临挑战,急需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遇适时转换动能。本文利用199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和随机森林方法,从影响因素、地区比较和动能转变三个方面探究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具有资源依赖性和投资主导特点,面临消费扩大与升级的双重任务,但地区贫困与消费能力有限导致消费潜力释放困难;第二产业投资效益下降,经济结构失衡与环境问题突出;低成本要素驱动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偏低、人力资本投资与储备不足将在多个方面对民族地区动能转换形成阻碍。本文给出对策建议: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仍需从需求侧和供给侧同时发力,多措并举提升消费驱动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通过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旧动能、培育新动能,促进新产业的成长,提升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加大对人力与技术创新的投资力度,吸引、留住人才,快速弥补发展短板,提升高成本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最终,持续的政策倾斜与财政支持是民族地区发展的保障。
其他文献
神话思维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人类大脑中形成的物象经验为基础,并经过向意象图式的转化,以神话叙事的样态呈现出来。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神话思维的叙事转化经历了身体叙事的感性形式、文字叙事的理性形式及技术时代的神话叙事。以大众身体参与的感性形式构成对神话神圣性的确证,同时通过一系列重复的模式化行为,以及全体人员身体的参与,履行对于世界的解释作用。小说的神话叙事则是探讨神话思维如何完成叙事转化的最理想对象。作为人类延续至今的思维方式,神话思维通过叙事转化的形式,为人类提供了观照历史的另一种角度,同
设官驻军是清政府加强对藏统治的一项重要措施。驻藏大臣作为清政府派往西藏的最高行政官员,巡边是其履行治藏职责的重要方面。驻藏大臣巡边制度始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抗击廓尔喀第一次入侵西藏战争后,至五十九年抗击廓尔喀第二次入侵西藏战争后,形成定制。关于驻藏大臣巡边制度的具体内容,不同历史时期不尽相同,但其核心内容不外乎两点,即一督察驻军操演,二勘察界标。驻藏大臣巡边制度演变遵从的原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便于驻藏大臣履行巡边职责,二是不"扰害百姓"。从乾隆直至嘉庆年间,驻藏大臣巡边制度都得到了较好执行,发挥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着把诸如语言、文化、宗教等因素整合到统一的民族国家体系的国家建设任务。公民权保障政策、多元文化政策、国族一体化、基于族群因素的区域自治,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探索的处理族群多样性与国家一体化建设张力的几种主要模式。少数族群公民权的承认和保护是少数族群对所属国家产生认同、增强国家归属感的基本条件。多元文化政策如果只停留在承认、尊重和保护文化差异性,而没有同步推进文化间、文化和社会交流交融,这种多元文化政策不足以维系国家统一。国族一体化模式,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通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精神",是指新中国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进程中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一种持久性的状态和特征。如果把新中国民族工作的伟大成就集中到一个点上,那就是铸就了以追求真正的民族平等、精心维护各民族大团结和对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不懈奋斗为核心的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精神"。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工作中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体现。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中国精神",既是观察和评价新中国民族
族群与民族概念的异同是中西方学界长期争论的话题。从概念史的角度观之,西方语境中的族群与民族概念有其特定的演化轨迹,二者因形势变化的需要,其内容也随之变化与调整。二者在概念范围和内容属性上存在差异,其中根本分歧在于族群的文化属性与民族的政治属性。族群强调对其文化、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安全的追求;民族侧重于以现代民族国家形态来追求群体的政治权利。近年来,随着民族问题研究的比较分析、大数据分析、跨学科分析和跨范式分析的兴起,民族与族群概念的界限在学界变得越来越模糊,突破二者分歧之声高涨。在争论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李雄的出生神话明显带有模仿汉高祖及光武帝的痕迹。成汉政权的封国则反映了对"汉家"秩序的追慕及恢复之愿望。成汉政权的官僚组织结构,亦基本仿拟汉晋制度而设。此皆反映了成汉政权对"汉家"的强烈认同。与此同时,李氏发迹时"郫中细子"之自称,政权建立过程中李氏对范长生的尊崇,以及政权建立后尊贤重道与政教合一之治国方略的施行,皆可明确成汉政权的道教性格。成汉政权的"汉家"认同意识与道教性格具有内在的紧密联系,很大程度上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思潮与巴蜀的地域文化,当是其宗教乌托邦实践能够一段时间内获得成功的原
随着明清王朝统辖范围的扩大,云南志书及"图说"所记民族种类不断增加。原本与"风俗"合记的"诸夷"在志书中独立出来,至正德《云南志》时形成专记的传统。万历《云南通志》的主修者李元阳将云南民族区分为"爨蛮"和"僰夷"两个大类,形成"爨僰二分"的民族分类格局。天启《滇志》的撰写者刘文征开始打破这种格局,对原先隶属于"爨蛮""僰夷"的民族重新分类,也导致后世将"爨蛮"和"僰夷"误解为具体的民族。梳理其中发生的概念流变,可以揭示古代民族分类的一种脉络,以免陷入和古人同样的误区
当前已进入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阶段,然而省际边缘贫困区受困于自然地理、社会基础等条件的不足,扶贫工作越是深入,越是呈现出深度扶贫难度。社会组织承接扶贫项目成为扶贫工作提质增效的有益探索,但也面临服务困境。本文选取川渝黔滇四个省市交界处的5个县,对其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组织参与扶贫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由于深度贫困区的特殊背景以及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工作的相关政策、实践机制的缺失,导致贫困治理中出现各行动主体合作意愿较低、项目决策精准性不足以及低效、腐败等问题。本研究基于参与式预算的优势因素及其在解决上述问题中可
农村环境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复杂互动,具有高度的复合型特征,如何有效地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成了一个兼具"应然"与"实然"的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以政府为主体的治理路径需要承担过高的行政成本,而以社会为主体的治理路径则面临内部动力疲软、外部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迈向环境协同共治模式已成为普遍共识。浙江省安吉县在农村垃圾治理的实践中,首先从路径设计、工作机制、长效管理入手,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以此保障了治理的规范性;其次,通过引入专业化、标准化的处理技术与市场服务,破解了困
族际通婚是否影响减贫过程,对当下的减贫事业开展和民族政策制定意义重大。利用人口较少民族家庭的建档立卡数据和聚居村信息进行计量分析,本研究发现族际通婚促进了中国减贫事业的开展:族际通婚家庭比单一民族家庭的脱贫概率显著高1%,行政村层面族际通婚有3%的减贫效应;在不同地域上,族际通婚的减贫效应差别较大,而按民族划分的减贫效应则不明显,其中人口较少民族聚居村的减贫效应最显著;族际通婚对于"素质限制型"家庭的减贫促进作用更大。本文认为族际通婚可能影响减贫进程的机制为:扶贫过程重构农村家庭社会资本,而族际通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