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修为

来源 :中国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h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的城市文明让中华延续数千年的世家之风隐隐而逝,但它的星辉余脉却依然在用自己的传奇,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的世家。
  从《孟子·滕文公下》赞叹“仲子,齐之世家也”开始,世家仅如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世家,谓世世有禄秩家也。”,即单指门第高贵并且世代相延的人家,到清末民国年间,世家盛极,并演绎出千姿百态,不难看出,中国的世家既有一成不变的根本,也有不断丰富和变化的形态。
  世家之根本,不仅需要门第高贵,而且更须德高望重、名人辈出、世代相延;万千变化者,春秋至唐宋,往往仅凭权势方有世家之望,而宋之后也可借商贾之富、神技之能,跻身世家之列,清末民国年间尤以此为是。
  世家之谓有此变化,归根结底虽是社会进步之所致,但更因唐宋之后,权贵世袭被“科举”打破、商业活动越来越频繁并成社会不可或缺之故。
  然而,古往今来,位列权贵之家者无数,但能被一方百姓尊称为世家者不多;富可敌国、或有名人能士之家也比比皆是,但能算得上世家者寥若晨星。足见,世家之根本中,非以权贵、名望为关键,惟有德高者居之。
  此中世家之德,不仅是恪守中国传统的礼教之约,尊圣拜贤,人人内修其德,而且凡事皆以仁义为本,外善其行,造福一方。此德要么化为家规族法,来约束世家子孙之日常生活;或者精炼成名言善谕,以箴诫、教化世家子弟之言行。
  正因世家有德,所以它虽然极力追求开枝散叶、人丁兴旺,但始终能去恶存善,相延数代。故而世家之势,不仅为一方百姓马首是瞻,且历代官府也极为倚重。
  而在如今看来,世家之德不仅代表了传统文化中关于个人和家庭的最高修为,而且还集结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因为它是在深刻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上,世家为自己和子孙树立的终极目标。
  翻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世家无不闪耀其中。而对于中华文化中的优秀传统,不管是在盛世和平年代还是在国家、民族的危难关头,世家也都在不遗余力地发扬和传承。放眼当下,中国的世家虽然只剩余辉,但其产生的根基尤存,人们对世家的向往还在。所以,古之世家虽不可复制而出,但今天之世家尤可为。
其他文献
中国美术馆  大千省亲  “江山万里——张大千艺术展”在预展的两天时间里就吸引了6000余观众参观。此次展览由中国美术馆与台湾长流美术馆共同主办。作为中国美术馆的春节系列展览之一,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00余件张大千的书画珍品,其中约有半数作品来自台湾,并首次在大陆亮相。展览将持续至3月3日。  此次展出的作品既包括张大千早期用心传统的成果,也有上世纪50至60年代“师法自然”的兴味,还有70年代以后
期刊
春拍向来是窥探市场行情的一个风向标,今年评级币市场怎么样,春拍钱币专场给出了答案。在业内人士看来,尽管受大环境影响,钱币市场整体“不好过”,但评级币表现则可圈可点,并呈现“一头红一头黑”的局面。“红”的依然是高精稀品种,“黑”的评级币市价很多只是以往高峰行情时的50%。  从拍场来看,今春评级币拍品占比数量仍具优势。比如中国嘉德推出的“金银币 金银锭 金银器”专场,共推出金银锭、金银器、近现代机制
期刊
短短三年,本土钱币评级机构已达6家,他们喊出了誓夺中国钱币评级话语权的豪言壮语;而国外钱币评级机构凭借早年打下的江山,也加紧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版图。本土VS国外,一场钱币评级市场的争夺战已经拉开序幕。
期刊
6月1日,备受关注的国家艺术基金2014年度资助项目申报工作正式开始,并将于8月1日截止。据了解,国家艺术基金成立于去年12月30日,由文化部、财政部共同设立,旨在繁荣艺术创作、培养艺术创作人才、推进国家艺术事业健康发展。  自诞生之日起,国家艺术基金就广受关注,各种解读、议论甚至吐槽已是满天飞。一方面因其是由国家层面正式出台的与艺术直接相关的基金,代表了政府对于文化事业的长期扶持思路;另一方面因
期刊
5月26日下午6时,位于香港会议展览中心的5层展厅内仍是人头攒动,已到了一年一度香港国际古玩展落幕时刻,但各路收藏家、收藏爱好者、古董商却无丝毫退意,三五一群相互切磋,还不时地对心仪的藏品评头论足一番。此时此刻,为期3天的展会带给他们的共同感受只有一个—意犹未尽。  由香港著名古董商翟健民先生创办的香港国际古玩展,不仅被业界公认为不容错过的年度盛会,而且已被不少人视为亚洲顶级的古董艺术品博览会。本
期刊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近代中国人曾有过种种努力和尝试。近代中国经济中心——上海曾涌现出一批以“实业救国”为志向的实业家。近代上海实业家不仅是经济领域的弄潮儿,也是近代上海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推动者。他们在积累财富后,继承儒家“达则济天下”的儒商传统,吸收西方先进慈善理念,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勇担社会责任,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他们自发地“建设校舍,引入师资,培养人才,支持留学”。除了捐资兴学,
期刊
最近,有位邻居叔叔,因为想买房子,问起我能否找到买主把多年来集邮购置的邮册出手,他还特别强调:藏品里面还包括一套第一版的生肖票。这可把我难住了,邮票从邮局可以花钱买,但到哪里去卖呢?  经过多方咨询,所得结果无非是:一去网站拍卖,二去摆摊等主,三是藏友转让,每条路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可行但都不靠谱。  收藏是性之所及、情之所至的一种爱好、一种习惯。如果说重复的动作叫锻炼,那么重复的消费就叫收藏。尤其
期刊
这是我第二次见到周启晋先生,他的家并不难找,紧挨着地铁站又是临街。只不过,每次来拜访他,都忍不住因为环境的反差而心生感慨——外面熙熙攘攘,非常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但一进他家大门,看到客厅墙上艾轩画中的女孩瞪着大大的眼睛专注地望着自己,真真是觉得“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  初次见面  坦白说,之所以想做这样一期关于世家的策划,周先生算是启发者之一。一年前,我因为负责筹备杂志中一期关于美食
期刊
前几期本刊有一组专题,说的是中国饮茶文化,我很有兴趣。我没有每天喝茶的习惯,连茶叶的存放常识也不具备。朋友来寒舍作客,以茶待客的道理我是知道的,可朋友说你这茶叶啥味啊?原来我把茶叶和花椒大料搁一块了。以后这事就传为笑谈了。还有一位更讲究喝茶的朋友,来我这不但自带茶叶,连我的茶杯也说有异味,原来我把茶叶换了地方,茶杯却仍旧和大料花椒共具一柜,这当然又成了一则笑谈。下次再聚,朋友干脆送了我一套茶具。我
期刊
在外界眼中,张叔驯先生是一位知今博古的钱币大藏家。其实,作为上海十里洋场的“小开”,他也有自我、贪玩、鲁莽行事的一面,在其子张南琛与著名钱币学家马定祥之子马传德的描述中,“传奇”张叔驯变得特别耐人寻味。  最后的时光  张南琛(张叔驯之子):  纽约是个诞生传奇的地方,而父亲张叔驯最后的传奇也是在这里演绎的。  初到纽约,父亲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耐人寻味的是,解他燃眉之急的并不是古钱,而是他收藏
期刊